第一图书网

科学练声

甄立夫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6  

出版社: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作者:

甄立夫  

页数:

291  

Tag标签:

无  

前言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开放,西方的文化涌入了中国,随之掀起了一场至今不衰的文化热。当时在北京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的周末沙龙上,讨论比较热点的一个话题就是:“现代自然科学为什么没有产生在中国”。 中国古代有足以令国人自豪的“四大发明”,而现代自然科学又为什么没有产生在中国呢?针对这一话题,当时我想到了东西方古代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历史人物。 大家都知道,一千七百年前的中国有个“曹冲称象”的故事。当时没有那么大的度量衡称大象,曹冲想了个办法,把大象牵到船上去,把船没到水中的痕迹划下来,然后把大象牵下来,向船里装石头,当船再没到同样的深度时,分别称船上的石头,将石头的重量加在一起,这样便得到了大象的重量。由此看来,曹冲可谓绝顶的聪明了。 然而,早在曹冲生前四百多年前的古希腊有一个阿基米德,他揭示了一个浮力定律,其大意是说“一个固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固体排开液体的重量。” 不难想象,曹冲和阿基米德所说的是同一回事,然而又该怎样衡量这两个人物呢? 柏拉图曾将人类的认知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感性、悟性和理性。大家想想看,“曹冲称象”体现的是人类认知过程的哪一阶段呢?——对,悟性。 东方人的“悟性”好。“悟性”好,亦即“聪明”,现实生活需要这种“聪明”,它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的思维就此止步,那么,这种“悟性”只能作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归于己有,却无法作为知识广为传播。而“阿基米德”揭示的是“浮力的原理”,这是人类“理性”的体现,是人类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现代自然科学无疑是建立在“阿基米德浮力定律”思维基础上的人类知识体系。 我们在此探讨的是“科学练声”,开场推出这样两个不相干的古代人物企图说明什么问题呢? 现实生活中,一谈到“练声”,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就要想到“方法”,说“一个老师一种方法”。积累了一大堆“方法”,如何衡量、判断一种具体“练声方法”的“正确性”呢?——其唯一的原则就是把握“原理”,只有符合人类嗓音“发声原理”的“练声方法”才是“科学正确的方法”,也只有符合人类嗓音“发声原理”的“练声方法”才可能产生实际的训练效果。 记得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叫作“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我觉得这句话很能概括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练声方法”的客观效用,那就是:“正确的方法家家相似,错误的方法各有不同”。 “正确的方法家家相似”是因为人类嗓音的“发声原理”只有一个,所有正确的方法殊途而同归,虽然所采用的具体的手段形式不同,然而体现着同样的“ 发声原理”。反过来说,只要通晓了人类嗓音的“ 发声原理”,一切顺应“发声原理”的手段都可成为有效的“练声方法”。 本书的核心宗旨正在于揭示人类嗓音表达内在的“发声原理”并系统地加以阐述。 只要深刻领悟了嗓音发声表达的原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自己就能总结出最适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来。

内容概要

本书系作者在北京大学的演讲稿。其内容系统、完整、由浅入深,通俗而深刻,凝聚了作者在发声学领域的全部研究成果。 作者把发声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对包括歌唱、朗诵、播音、节目主持、演讲、配音、解说及日常口语等人类噪音表达的内在科学机制、表现力与感染力的由来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同时,从发声学的角度,阐述了系统的艺术原理和美学原理,揭示了艺术的本质及其人类审美的根源。尤其是作者以“表达”为宗旨,以练声方法的“可操作性”为基点,对传统沿袭的发声学理论、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很多实质性的问题。 整理成书时,作者十分强调内容展开的逻辑性及其整体上的系统性。由此,作者建议读者:阅读此书时一定要耐住性子,从头至尾循序渐进地进行,以求得一个发声学知识上的完整性,从而经历一次完整系统的发声学训练。

作者简介

甄立夫,著名男高音、朗诵艺术家、演讲家、发声学专家。
1964年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祖籍山东济南。1984年毕业于济南铁道学院曾任哈尔滨铁路局技术员、工程师。1986年至199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历史系。1993年入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声

书籍目录

自序导引第一讲 一点必要的声学常识 一 声音 二 声音的高低与强弱 三 人的听觉域限 四 声音的构成第二讲 人的噪音 一 人体的发声器官 二 共鸣腔的开发和利用 三 人体共鸣器的特点第三讲 噪音的分类 一 言语声 二 歌唱声 三 自然声第四讲 人生来就会发声第五讲 表达第六讲 科学练声概述 一 练声的科学依据 二 噪音的审美功能 三 噪音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第七讲 发声心理学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心灵的定位 三 感受力与感受 四 感受力的开发与培养 五 心灵定位的意义 六 心灵的深度感受与广度感受 七 心灵的时间感受与空间感受 八 心灵的运动感受 九 心灵的色彩感受 十 心灵的通感 十一 心灵的嗅觉与味觉感受 十二 心灵的空间 十三 心扉的状态 十四 正确的呼吸状态 ……第八讲 噪音的审美第九讲 基础练声第十讲 不同层次内涵的表达第十一讲 朗诵第十二讲 歌唱结束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科学练声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