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

何苏六 中国传媒
出版时间:

2005-6  

出版社:

中国传媒  

作者:

何苏六  

页数:

223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电视记录片史的一种解读方式1在本书中,作者把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起到2004年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即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2004)。采用政治化、人文化、平民化和社会化这几个词作为对应各个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征,是对多种因素的一种综合描述。这些因素中有的是纪录片本体因素,有的则是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因素。不同因素产生的多种力量所形成的最终合力,影响并引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走向。对于与社会关系特别密切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解读,全方位地来考虑其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是必要的。包括纪录片本体方面的语言、形态、叙事方法以及作为外部环境因素的政治、思潮、技术和市场等等。尽量把多种因素结合起来,以探寻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逻辑脉络的思路,既是本书写作的思想轨迹,也是本书行文的结构方式。书写历史经常是一种追述,从一个个结果当中去探寻、发掘促成历史走向的原因。在行文当中尽可能地力求客观、全面、科学,但由于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技术之间

内容概要

中国电视纪录片近50年的历程,是一个个回归过程。由政治回归到人性;由虚幻的英雄回归到生活中的个人;由空洞的说教回归到真实的记录;由边缘回归到社会现实;由个人化的行为回归到社会化的责任,等等。一步步都是对于纪录片本体和本性的探寻和归依。   本书根据风格、类型、功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把近50年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分为四个不同时期。虽然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的明显特征,相互之间却也不乏勾连。在近50年的时间里,中国纪录片从政治化逐步演变到社会化,其间可以解读、值得解读的内容很多。不过,其发展的总的轨迹是一个从国家工具形态逐步演变为大众媒介形态,从政治产品演变为文化产品,从国内走向国际,从民族走向世界,从个人行为走向社会行为的过程。

书籍目录

绪论——中国电视纪录片史的一种解读方式第一篇 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 1 1958年:烙印 2 新闻纪录片时代 3 定调:政治化主导 4 国家话语权 5 责任意识放大,主体意识缺失 6 题材集中雷同,风格老套单一 7 声画剥离 8 灌输 9 放映环境混杂,传播收效甚微 10 案例解读之一:《收租院》 11 国际纪录片与中国第二篇 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 1 1978年:‘原动力 2 电视媒介的大众化 3 第一次转型:人文观念的确立 4 技术因素与纪实语言 5 “民族精神”成为主题表征 6 群体化话语 7 多种样式纷呈 8 系列化播出与角色换位 9 案例解读之二:“地方台50分钟” 10 案例解读之三:《话说长江》 11 案例解读之四:《望长城》  12 国际纪录片与中国第三篇 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 1 1993年:分立 2 第二次转型:百姓意识与平民视角 3 个人化话语 4 “人”成为主题表征 5 题材小型边缘化 6 纪实成为主导 7 淡化观念表达 8 虚化现实背景 9 回归本性与国际化方向 10 群落现象与个人小作坊 11 民间创作群体 12 不同诉求之纪录片栏目 13 纪录片之“独立” 14 案例解读之五:康健宁 15 案例解读之六:“纪录片编辑室”  16 国际纪录片与中国第四篇 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2004)结语:回归与对应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篇:政治化记录片时期(1958-1977)  源起于中国的1958年的中国电视,不仅是由于当时国际政治关系形势所迫,而且也是国内“大跃进”运动催产的结果,并非顺势而生。因此,虽说它开创了中国媒体的一个新纪元,却并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当时根据政治需要,凭着革命热情创建北京电视台,实际上从技术、设备到人员、资金,诸多条件都不成熟。非健康、非常态的环境给中国电视这个新生儿刻下的烙印,花了许多年的时间才慢慢抚平。随中国电视出现而产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其情形也大致相仿。  尽管起初以至此后很长的时间里,北京电视台都很少有真正的电视纪录片。但是以其开播伊始,纪录片或者准纪录片的节目就开始出现,并占据相当的比重。其中绝大部分是兄弟单位或友邦国家援助的电影胶片。开播第一天的节目播出记录,大致体现了当时的境况:1958年5月1日19:00,北京电视台开始实验性广播;19:15,播出了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纪录影片《到农村去》,片长10分钟;19:50,播出由莫斯科科学普及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科教纪录影片《电视》。  其实,这一时期电视新闻和纪录片之间的界限比较含糊,拍摄手法和节目形态基本上没什么区别,只有长短之分。因此,重要的、需要多点篇幅的题材,自然就成了纪录片。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主要以报道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主,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记录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外事活动。  确定将这两方面作为重点,是宣传的需要。这一时期的宣传主要还是针对国外。在受到西方国家封锁的情况下,纪录影片成了打开这堵墙的极其重要的工具,这与纪录片的品性有关。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想了解中国,而纪录影片应该是最直接可靠的。这也是在那样的国际政治环境下,日本、英国等友好国家之所以还保持与中国的电视台建立定期交换专题纪录片节目机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他们所需要的主要是影像素材。除了送片子出去,还有请人来国内直接拍摄的,这在当时应该算是很务实也很果敢的策略。因为,“立足北京,面向世界”,是这个时期电视台存在的现实。  由于特殊的政治气候,国家对这一时期的纪录片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宣传成为头等重要的功能。然而由于缺少宣传的经验、不熟悉宣传的策略,加上受前苏联的政论性纪录片观念的影响,造成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多是空洞无物、浮夸做作。哪怕是人物纪录片,也毫无人性可言,宣传效果不尽人意。如果说声画剥离有技术条件不足的客观原因的话,灌输式的方式完全是观念的问题。当然,在那个时期,出现这样的观念是一种必然。  作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首批工作者,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开创如此复杂的事业,他们的敬业和牺牲精神可以想见。这一时期的新闻和纪录片产量很高,比例也高,因此被称为“新闻纪录片时代”。这一时期在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纪录影片近500部(集),且多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P1-3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 PDF格式下载



有关纪录片的书不多,本书可以梳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有利于了解中国纪录片的整体面貌与历史。


了解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更好的懂得了纪录片


个人觉得这本书是目前写纪录片史里最好的一本横向的比较研究和纵向的本体研究都谈的比较透彻


很不错,希望对我有帮助


这是一本值得推介的书,读后对中国纪录片的概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有哪些是必看的片子,明白了中国记录片人的成长历程。更可贵的是,这本书写得有激情,有思想的火花。但是,这本书有不少章节读起来感觉“水分”比较大,毕竟是从一篇博士论文硬硬地“丰满”成了一本书,所以有不少地方有内容重复的情况。但是总体评价,这本书还是值得多读几遍的。


书不错,但是字数少,价钱就显得贵了。


课本啊。不喜欢这种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