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传媒社会学

塞伦·麦克莱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1  

出版社: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作者:

塞伦·麦克莱  

页数:

14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本书适合大众传播社会学学生和其他初学者。它着眼于讨论研究传媒力量时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并力求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介绍。因此,该书尽量以直接和非技术的方式进行叙述,但希望不会以观念的简单化为代价。 该书从对所谓传媒影响传统模型的讨论开始,探讨它怎样组织和限制对传媒暴力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生成一种全新的模型,涉及传播过程的三方面:传媒内容、传媒产品和传媒接受。接下来的几章据此展开。第二章讨论倾向性因素,选择性以及辩论传媒代表中心元素的框架;第三章讲述传媒内容和社会力量联系的范畴,检验传媒形成的通常结构和怎样可能联系或反映社会自然力量的联系程度;第四章探讨新闻内容的社会影响,比如独享力,新闻源的影响,传媒个体的政治性,以及传媒产品组织方式的结果;第五章探询传媒的新形式(如电视秀)和传播的新形式(如互联网)是否拓宽了公众氛围?第六章讨论电视的社会学研究,探求传媒性别和种族的代表;第七章涉及传媒受众研究,重点在于传媒信息的概念。结论部分(第八章)探讨传媒社会学的未来。

作者简介

作者:(美)塞伦·麦克莱

书籍目录

序言感谢第一章 传媒力量:从简单答案到复杂问题 第一节 传媒无处不在 第二节 传媒暴力:步入死胡同 第三节 回溯传播过程 第四节 传媒暴力研究 第五节 结论第二章 传媒:社会现实的界定者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信息传递 第三节 研究传媒选择性 第四节 传媒选择力 第五节 超越传媒选择性:取景的观点 第六节 结论第三章 谁在说话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来自传媒社会学的答案 第三节 对各种论点的评价 第四节 结论第四章 传媒信息的制造:谁确定了传媒的议程?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传媒报道的来源 第三节 新闻从业人员的政见:自由的权力精英? 第四节 所有权和控制 第五节 受众力量:给予公众之所需 第六节 组织特点 第七节 结论第五章 改变传媒议程,拓宽公众视野?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谈话类电视节目 第三节 真实电视:更真实? 第四节 新传媒:受制于网络还是因网络而自由? 第五节 电子传播的现实性 第六节 典型用户:市民还是网民? 第七节 准确性和交互性 第八节 结论第六章 无辜的娱乐?电视剧的社会学研究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如何研究电视剧:(1)寻找重复出现的模式 第三节 如何研究电视剧:(2)寻找普遍结构 第四节 如何研究电视剧:(3)性别分析 第五节 如何研究电视剧:(4)价值和文化产业 第六节 结论第七章 传媒受众:沙发上的土豆还是摇椅上的智者?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历史发展 第三节 “新受众”研究:直截了当? 第四节 电视消费 第五节 改变家庭关系:电视是人们时间的窃贼 第六节 结论第八章 结论:传媒社会学的未来 第一节 路在何方?Sonia Livingstone的观点 第二节 走向数字化:更多频道,更多选择 第三节 虚伪的祷告,还是现实的消退? 第四节 与野兽共眠?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传媒社会学》编辑推荐:传媒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某种意义上说,传媒是一种可以改变人类的难以置信的力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传媒社会学 PDF格式下载



对于新闻入门者来说,这不算一本恰当的导引手册。但是对于有一定新闻学基础以及对于社会学研究工作者来说,它给人的启迪是不可估量的。它的叙述极富条理,卓识随处可见!


“城市内部的大部分地方,我们只是走过路过但没有住在那里,对我们来说,他们和很多遥远的外国一样陌生。” “大众传媒可能无法控制我们怎样想,但可以建议我们想什么。”的确是这样的。


虽然书很薄,但是要看懂还真要花不少时间,不明白啊~!翻译的人不知道中西思维习惯差异很大吗?硬生生地直译过来,却不知逻辑要转换。我现在看的三本都有这个毛病


是翻版的感觉。。翻抄纸。。


作者整合传播学多年的研究成果,从传媒对受众的影响和受众对传媒的使用两个方面,简明扼要而又层次递进地简绍了美国传播学者的研究历程,章节之间由问题牵引,一气呵成,使读者对传播学的理论地图有了整体了解。非有深厚理论与历史功底,写不出这么简约却不简单的著作。对比国内学者教科书般的罗列,境界不知高出几层。


其实早就收到书了,只是到现在才来评论,有点晚,嘿嘿~~~因为这本书是考研用书,才会买来看的。但是,觉得这本书的纸张质量有点粗糙,而且文中多处有未校正到的明显错误,希望出版社还是注意改进一下,不要因为价格低廉,属于平装本,就草草了事。这样,是很伤害消费者的利益的,同时对出版社而言,也是得不偿失。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