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随感录
2006-12
河南大学出版社
陈平原
360
无
《学术随感录》收录有关论文100多篇,内容涉及文化、文学、出版、教育、传媒、历史等多种研究领域。文章大多短小精悍,文风活泼,可读性强,适合学术研究者阅读使用。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1987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北大中文系讲师(1987年起)、副教授(1990年起)、教授(1992年起)。现为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召集人、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学术、图像研究等。 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2)、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集体,1999)、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集体,2001)、首届全国比较文学优秀著作一等奖(1990)、首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等。 先后出版《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二十世
自序学界观察学术史研究及其他——答秦山问与学者结缘《学术史与规范化》序“学术史丛书”总序关于学术史研究——答《文汇读书周报》记者问有感于“学术腐败”谁来监督中国学界“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存”总序“学者追忆丛书”总序“未刊稿”及其他“当代学术”能否成“史”《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序探究“文学史”的形成——答秦山问“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走出“现代文学”反思“文学史”文学史家的报刊研究——以北大诸君的思路为例《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后记我看俗文学研究《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序俗文学研究的精神性、文学性与当代性《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序《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序“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小引评价的标准与研究者的心态文化思维中的“落后情结”——答李春林问传统文化的复兴及其面临的困境学会做梦与对话者同在——关于会议论文的写作策略坦然面对新世纪哪个“东方”?谁在“崛起”?读书无诀窍同一个舞台——在2004北大中文系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学问不是评出来的南洋大学的故事现代史视野中的教育与文化知识生产与文学教育出版遐想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谋划策’96大陆图书掠影如何面对先贤——“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简介杂志与时代——为《读书》20周年而作三联的学术使命关于《书评周刊》兼及“青少年”与“非专家”“学术之窗”小引“书评网站”开场白关于“批评”的随想编辑的“积极”与“消极”——读《散文小说志》原稿有感从“世纪人文”看中国出版的变革《读书》的文体关于“小引”“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台湾学术丛书”总序“20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丛书”总序书的命运与人的精神——答《中华读书报》记者问“曾经北大书系”总序《现代中国》编后(六则)关注《现代中国》——答《中华读书报》记者张洁宇问“学术叙录丛刊”缘起“尝试论丛”总序“中国现代学术文化随笔丛书”序君子方正,未必可欺——关于“随笔丛书”的随想学问家与舆论家——“回眸《新青年》丛书”序“寻踪丛书”总序书画争夸点石斋——“晚清写照丛书”总序“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笔谈”编后从“议程表”说起——在“晚明与晚清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小引《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序图像的北京——在“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北京研究书目》缘起想象北京城的前世与今生——答新华社记者刘江问“教育”的边界与魅力“左翼”、“时代”及“文学”——在“左翼文学的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与鲁迅进行精神对话——答《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问书林漫话“读书俱乐部”开场白读书与知书——读《书林清话》藏书楼与学术史——读《清代藏书楼发展史》学者与书局——读《回忆亚东图书馆》书肆与文人——读《琉璃厂小志》畅销书的学问——读《畅销书》书札中的文人与书局——读《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我爱读的书“书信作家”胡适之——关于《胡适书信集》关于建立“胡适文库”的设想建设者的姿态——读北大版《胡适文集》有感“大家”与“全集”——《胡适全集》出版感言研究视点与理论设计——关于《十九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文学意趣与史学品格——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从鲁迅出发”——读《鲁迅比较研究》汉学家眼中的中国学者众声喧哗与想象中国“为了蔡先生的嘱托”——《蔡元培年谱长编》读后仪态万方的《点石斋画报》书品二则民间的记忆文史的北京《晚清社会与文化》序《新世纪中国大学生(文科学士)毕业生论文精选精评文学卷》序言《诗界革命与文学转型》序学者也诗人——《钟敬文遗作诗文诵读选录》序《北大段子》序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