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红楼梦》的当代命运

陈辉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
出版时间:

2007-3  

出版社: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  

作者:

陈辉  

页数:

26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知人论世为我国政治文化的优良传统:注重人物命运,解释社会现象。《红楼梦》研究不仅是现代中国学术的肇始,也是学术政治化的发端。本文通过对20世纪以来《红楼梦》研究与批判的考疏与阐释,梳理了建国以来《红楼梦》研究政治批判的来龙去脉,揭示了几代《红楼梦》研究专家学术生命与政治命运的浮沉,分析了当代政治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以及知识界和整个社会被强行纳入政治体制与改造的过程,反映了当代知识政策与文化权力的运作机制。  全文除导言作总体性概述外,共分七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红楼梦》与红学,叙述《红楼梦》研究的学术源流,说明新旧红学的代表性人物胡适与蔡元培的红学论点与论争,阐明毛泽东的红学观及其革命文艺观的核心。以期揭示不同时期学术论争的方式与后果的不同,不同观点的学者不同的政治待遇和政治命运以及不同的结局。  第二部分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作者在赴浙江德清县俞平伯博物馆、苏州曲园俞樾故居调研与访谈的基础之上,通过对红学大师俞平伯的家学、思想活动及其心态的分析,揭示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的起源及其《红楼梦》研究的主要观点。  第三部分两个小人物对俞平伯的挑战。1949年以后对《红楼梦》诠释的主导性观点先是由“两个小人物”李希凡、蓝翎发表出来,后被毛泽东所充分肯定。本章在查阅档案文献及对李希凡等人深度访谈(inteztview in depth)的基础之上,厘清了他们写作《关于及其他》、《评》等文章的前前后后,主要观点及文章发表的细节情况。  第四部分毛泽东一封信的由来,对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予以解读与剖析,意在阐明毛泽东以批判新红学为突破口的革命文化改造战略。此后,新红学影响式微,新红学的创始人胡适成为政治与学术批判的靶子。革命红学开始取得红学研究的正统地位,但这一地位的获取并非有赖于开放自由的学术论争。  第五部分《红楼梦》研究问题批判会,对上世纪50年代《红楼梦》研究批判的过程,各式人等的行为、心态予以全景式的描述与分析。通过对这些思想、心态和行为的剖析,来刻画时代的影响,折射出大事件中的小人物,小人物的大命运,他们在腥风苦雨中的沉浮与挣扎,或悲或喜,悲喜交替。生活的原生态,常常能映现出社会的本相与真实。  第六部分文革与《红楼梦》研究再批判,揭示了“文革”时期“评红”运动的来龙去脉,红学的阶级斗争化,评红运动的主力写作组的运作模式以及左派红学家的表演,非左派红学家的遭遇。评红文章皆从阶级斗争论这一特定概念出发去寻觅论据,片面强调这一观点,而并非从《红楼梦》的客观本体及其质的研究中具体研析而得出的结论,因而可称之为政治红学。它是建立于压倒一切的“一元文化”的惯性之中,这种惯性来源于国家对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的全面掌控。制度是文化的凝聚与体现,以此折射出全能政治(totalism)的缩影与泛政治化的文化。  第七部分《红楼梦》研究的学术回归,意在揭示学术界以及当事人对革命红学、极左文艺路线的反思以及自我的审视,这是1978年以来社会转型的观察点。在《红楼梦》研究方面则从政治化的红学逐步复位于“回归文本”的前提下,将文本研究、文献研究、文化研究相互融通,红学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姿多彩的局面,从多方面将《红楼梦》研究推向了新的平台。此种局面的出现,首先是渊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思想启蒙与解放。  结论部分一本书与一个时代的命运,意在揭示文化权力对社会变迁的支配与影响。  全文透过对《红楼梦》的当代命运这一典型案例的梳理与解读,折射出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反映了文化权力与社会嬗变的知识谱系。

作者简介

  陈辉,1971年5月生,江苏东台人。199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199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政治系,获法学硕士。2003年11月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访学研究。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史学博士。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蓝工程”南京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研究领域为当代中国史、政治学与公共行政学。曾在《当代中国史研究》、《江海学刊》、《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共党史研究》、《百年潮》、《社会》、《理论导刊》、《现代管理科学》、《当代中国研究》(美国)、《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传记文学》(台北)等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发表《廉政公署研究》、《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回顾与思考》、《毛泽东晚年心态与评红运动的兴起》、《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等学术论文20余篇,并有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要参与写作了《公务员制度创新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等著作4部。主持完成两项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一项南京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社科重点项目。

书籍目录

导言一、问题的缘起二、研究的概况(一)关于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与毛泽东的革命文化观(二)关于“评红”运动(三)关于“文革”后的《红楼梦》研究(四)关于对几位重要人物的研究三、研究的思路第一章 《红楼梦》与红学第一节 红学:关于一本书的学问一、红学的起源二、红学的流派第二节 蔡元培与《红楼梦》一、蔡元培的红学观点二、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第三节 胡适与《红楼梦》一、胡适的红学观点二、胡适与周汝昌的红学交往(一)红学结缘(二)周汝昌的“红”(三)胡适之够得上一个“大”字第四节 红学之争终归是学一、蔡元培与胡适的红学争论二、蔡、胡学术争议的思考三、鲁迅与蔡、胡红学之争(一)鲁迅眼下的《红楼梦》主题(二)鲁迅和胡适第五节 毛泽东与《红楼梦》一、毛泽东的革命文艺观二、毛泽东论《红楼梦》第二章 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第一节 德清俞氏一、文化世家二、江南才子第二节 俞平伯与《红楼梦》一、研究的起源二、红学大师第三章 两个“小人物”对俞平伯的挑战第一节 “小人物”所写的两篇挑战文章一、问题的提出二、从《关于及其他》到《评》第二节 《文史哲》发表了“小人物”的论文第四章 毛泽东一封信的由来第一节 江青发现了“小人物”的文章……第五章 《红楼梦》研究问题批判会第六章 “文革”与《红楼梦》研究再批判第七章 冬去春回:《红楼梦》研究的学术回归结语:一本书与一个时代的命运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红楼梦》的当代命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