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现代国际贸易

陈传兴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2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

陈传兴  

页数:

461  

Tag标签:

无  

前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人才、人力资源开发成为推进现代社会进步的基本因素。因此,作为培养人才,推进人才资源开发的高校,在促进人类和平、繁荣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高校要培养一流的人才,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关键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科队伍。据此,加强高校的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龙头和核心,是深化高校改革,全面发展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上海外国语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建校50多年来,学校始终以学科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办学的根本宗旨。学校认识到:未来的10年、20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要紧紧抓住机遇,强化学科建设,“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变化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化中实现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以此增强学科的竞争力,提升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全面适应国家和上海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内容概要

  《现代国际贸易》是一部质量上乘的有关现代国际贸易的理论专著,其特点是:内容翔实——《现代国际贸易》内容丰富,涵盖了有关国际贸易理论的各个主要方面。论述系统——《现代国际贸易》结构安排合理,论述步步深入,很有系统性。框架新颖——《现代国际贸易》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框架,把许多本属边缘学科的理论融会其中,发展成为一种新颖的、更完整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文字严谨——《现代国际贸易》分析仔细,论述严密,措辞道地,行文严谨,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结合实际——《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实际结合,分析与举例结合,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和实用性。资料最新——《现代国际贸易》还采用了许多最新的资料,使分析、论证更具说服力。

书籍目录

总序序言第-章导论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与范围1.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2.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3.影响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4.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5.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第二节 国际贸易研究的基本原则1.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的原则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则3.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法1.微观分析法2.宏观分析法3.静态分析法4.动态分析法5.定性分析法6.定量分析法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绝对利益学说2.比较利益学说3.比较利益理论模型第二节 需求与贸易条件模型1.无差异曲线与国际贸易2.相互需求学说3.提供曲线4.重叠需求理论第三节 要素禀赋学说1.要素禀赋学说的概述2.要素禀赋学说的主要内容3.要素禀赋理论模型4.对要素禀赋学说的简评5.里昂惕夫反论及其解说第四节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技术差距模型2.模仿差距贸易理论3.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第三章 国际贸易政策与措第一节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分析1.自由贸易理论2.保护贸易理论3.超保护贸易理论第二节 关税措施_1.关税的含义及作用2.关税种类3.关税的征收方法第三节 非关税壁垒1.进口配额2.“自动”出口配额3.进口许可证制4.外汇管制5.贸易的技术壁垒6.其他限制进口的措施第四节 鼓励出口的措施1.出口信贷2.出口信贷担保制3.出口补贴4.商品倾销5.外汇倾销6.经济特区第五节 国际贸易政策的效应分析1.关税福利效应:小国模型2.关税福利效应:大国模型3.关税配额效应4.配额:贸易与福利效应5.补贴的效应第四章 国际贸易与汇率第一节 外汇与汇率1.外汇的概念2.汇率标价方法及其种类第二节 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1.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2.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3.汇率理论第三节 外汇市场与外汇交易1.外汇市场2.外汇交易方式第四节 外汇风险管理1.经济风险管理2.交易风险管理3.转换风险管理第五章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第一节 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1.生产要素的流动2.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的关系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1.特征与类型2.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动向、原因及影响3.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三节 跨国经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1.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2.进入模式的比较分析3.进入模式的选择4.进人模式的动态分析第四节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第六章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第七章 国际贸易方式第八章 区域经济贸易一体化第九章 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

章节摘录

  第一阶段,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为代表的古典学派提出了绝对利益学说和比较利益学说。这两大学说主要是以劳动生产率为出发点,从供给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从而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们因此也就成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  第二阶段,西方经济学家穆勒(J.S.Mill)、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和提供曲线理论。与绝对利益学说和比较利益学说不同,这两大理论主要是以国际交换比率为出发点,从需求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均衡国际贸易条件的形成,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阶段,两位瑞典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模型。与李嘉图学说一样,该模型是以比较利益为出发点,分析和探讨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形成的条件。与李嘉图学说所不同的是,该模型从生产要素的禀赋和要素组合的比例,即生产要素数量的角度,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赫克歇尔和俄林因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的理论而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第四阶段,里昂惕夫反论及其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对美国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分析的结果正好同要素禀赋理论的结论相反,即美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反论引起了经济学界的轰动,不少西方经,济学家纷纷提出各种观点,以解释里昂惕夫反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革命以及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现代国际贸易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