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

曹勇军 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曹勇军 编  

页数:

206  

内容概要

  《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语文》讲述了:课改是当今社会的公共事件,备受瞩目,要求我们顶住压力,寻找平衡各方利益和立场的思路和方法;课改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触及方方面面的利益,涉及形形色色的矛盾,要求我们运用智慧,解决现实问题。在课改的今天,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需要一种在复杂的关系中把握全局的大局观,需要在课改中铸就合金般的思维品质和职业性格,以建设一种全新的教学文化。翻阅《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语文》的书稿,我十分感慨。参加《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语文》撰写的作者都是活跃于教学一线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不仅以实践和智慧回答了课改中的难点、疑点问题,展示专业化发展的高度,更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献身课改的精神、直面困难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姿态。要讲收获,也许这就是课改最大的收获。

作者简介

  曹勇军,1957年生,山东人。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语文教研绍组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中语会副秘书长.扬州大学兼职硕导。参与高中语文新教材建设.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组核心成员。应邀在浙江、山东、山西、江苏等地开设省级培训讲座100余次。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等刊物发表《“语文味”说略》《追求作文教学的智慧》等论文100余篇.出版《叩开高中语文选修教学之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践研究》等论著10余部。另有《千头万绪知多少——毕淑敏散文选》等选本行世。

书籍目录

前言必修教学一、如何面对高中语文新课程二、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备课三、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五、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六、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作业设计七、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考试评价八、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知识教学九、高中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十、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文言教学十一、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文学教育选修教学十二、选修课如何上出选修味道十三、如何进行《(史记)选读》选修教学十四、如何进行《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学十五、如何进行《现代散文选读》选修教学十六、如何进行《语言规范与创新》选修教学十七、如何进行后选修阶段的复习教学作文教学十八、必修阶段的作文教学十九、选修阶段的作文教学二十、复习阶段的作文教学

章节摘录

  现行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每个专题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呈现。教材采用的这三种呈现方式,对于促进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对于促进教师转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是视而不见。虽然教科书有明确提示,并有相关教学方式的活动和问题预设,但有的教师依然我行我素,过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用的是新课标、新教材.走的是老路子。有的教师认为这些都是新名词、新概念。不去认真学习课标精神,研究新教材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上裹足不前。  二是不知所措。不知道教材提示的每一种教学方式如何具体操作、要注意哪些问题.不知道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不知道这种教学方式如何在教学中综合使用,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使用苏教版高中教材教学的最大困惑。  三是浅尝辄止。有的教师一开始很有热情,积极实施,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不去反思改进,反而怀疑这些方式的可行性、有效性,又回到老路子上。  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原因有观念没有更新、学习没有到位、评价没有改进。  首先,许多从教多年的教师和深受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的年轻教师还缺乏新课程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基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正是从新课程、新课标的理念出发,十分重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必修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设计r“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三种着眼于学习过程的结构方式,不仅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实践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而且使新课标的理念在教材中得到具体落实,倡导自主式学习,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的目标,真正促成教师教学方式的提升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学方式转变的要求。  苏教版教材的教学呈现方式也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受制于传统教学观念,高中语文教学往往重知识传授、轻情感价值,重工具、轻人文,习惯于支离破碎的分析和现成结论的灌输,轻视教学对话,轻视与文本交流,轻视探讨和体验。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对话论”观点直击传统语文教学“满堂灌”“一言堂”的要害,改“传话”为“对话”,要求我们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强调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教学方式上的要求。苏教版教材教学的三种呈现方式是这一理念的创造性体现。然而,许多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教材结构设计上的变化,更缺少变革自己教学行为的意识。  其次,许多教师对苏教版教材的教学呈现方式缺乏深入的学习。教材将学习方式的指导融人专题结构,认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轮课改的关键,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创新教科书呈现方式,建议根据专题内容分别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基本的教与学方式。与教材配套的必修一教学参考书对三种基本的教与学方式作了详细解说,其他教学参考书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式也作了具体说明。教师认真学习就会对此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能从实践操作层面上摸索出具体教学行为中各自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和常用方法。  再次,用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学的旧有的评价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从实践来看,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变了,但各种类型的考试还基本沿用旧有的形式。这种教和考的分离给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许多教师在学生考试成绩下滑的困境面前退缩了。因此,考试评价方式的变革显得更为迫切。  下面,笔者具体谈谈如何理解“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这三种教学方式·并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使用这三种方式。  1.正确理解“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教学方式  “文本研习”提供经典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或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文本研习”侧重于研习,主要指向文本的研读与欣赏,旨在通过对文本的精读研读,品味感受,陶冶情操,掌握阅读的方法,提升阅读素养和审美境界。“文本研习”教学方式,是指师生在教科书创设的对话情境中,通过阅读、钻研文本,品味名篇佳作,与文本交流,师生展开对话,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活动。  具体操作中,“文本研习”较多采用加圈点、写批注、作摘录、品效果、谈心得、说体会等从语言(词语、句子、语段)人手进行解读的方法。比如教材推荐的点评教学方法就是极具生命力的传统语文学习方法。教材提示“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许多教师没有很好理解其含义,不加指导就让学生开始点评,结果只有少数有一定阅读积累的素养较高的学生还能说出一二,大多数学生感到无从下笔。使用点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对话栏中的编者所加点评,了解点评的角度和方法,即从思想情感、文思结构、语言表现、艺术手法等方面人手,写自己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具体实施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初步理解文义,方能做到“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可以于文章关键处点评。人们常说的主旨句、文眼句等都属全文关键句,对这些句子进行评点,有助于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中心,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可以于语言含蓄处评点。语言含蓄处是指课文中那些本意没有直接明白地说出,需要读者自己去琢磨、去解读的语句,也即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语句。这些语句由于内涵丰富,意在言外,常常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要对其进行评点。可以于语义警策处评点。课文中有些语句文字十分简练精粹,含义非常丰富深刻,是思想感情的结晶,能起到感人肺腑、发人深思的作用。课文学习中,当然要对这些语句进行评点,以揭示其含义,警策世人。可以于手法特殊处评点。手法特殊处是指课文中那些运用了特殊的修辞手法、表现方法之处,对这些地方的评点主要是揭示技巧方法,领悟为文之道。可以于文笔精彩处评点。精彩词句在绘景写人、抒情说理时有独到的功力.浸透着作者对事物的认识,饱含着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用意,常常会令读者看后拍案叫绝,当然也是评点的重点之一。点评的语言首先要准确流畅,然后再追求雅致精警。对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交流过程中还要让学生能够倾听、记录,这个过程也是相互学习提高的过程。这一点恰恰被很多人忽略。点评法教好学好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大有裨益。教好学好的关键是要得法,要坚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会有成效。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