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当代戏剧文化冲突

陈吉德 南京师范大学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陈吉德  

页数:

317  

Tag标签:

无  

前言

公元1998年。21世纪的钟声,已经在人们的心头敲响。踩在新世纪的门坎上,我校领导立足于建设教学科研型的新型一流师范大学的高度,经多次研究决定,汇集本校历史上以及当今知名教授的学术著作,编辑出版《随园文库》;选择颇见功力的青年教学研究人员的力作,编辑出版《青年学者文丛》;资助出版若干本校教师编写的优秀教材。这项举措,受到了全校广大师生的欢迎。为保证这三个系列图书的出版,由学校和校出版社共同出资,设立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资助金”,成立了以校长为主任委员的“南京师范大学出版资助金管理委员会”,其职能机构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资助金管理办公室”。同时,还专门成立了由数十位高水平专家学者组成的《随园文库》编辑委员会,以保证《随园文库》、《青年学者文丛》这两套丛书的学术质量。教材资助项目,则直接由出版资助金管理委员会把关。

内容概要

关于文化冲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颇有影响。他把世界格局分为几个大的文化圈:东方主要是儒教文化圈,欧美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圈,中亚、阿拉伯地区主要是伊斯兰教文化圈。他认为,各文化圈之间的冲突将取代意识形态和其他形式的冲突,成为左右未来全球政治的最主要冲突。他说:“全世界的人在更大程度上依据文化界限来区分自己,意味着文化集团之间的冲突越来越重要;文明是最广泛的文化实体;因此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就成为全球政治的中心。”他并且预言,儒教国家同伊斯兰教国家的结合将是西方世界面临的头号威胁。显然,亨廷顿的“冲突论”抹上了浓浓的政治色彩。其实,文化冲突的概念并不像亨廷顿所理解的那样狭隘。它是指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文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于各自功能、价值观念的差异而形成的各种冲撞、对抗或者交融等现象。 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有的是时代差异造成的。也就是说,某一时期总有自己的主导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出现了新的文化,原有的文化不能再对个体产生有效的规范,于是新文化与旧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突,冲突的本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作者简介

陈吉德,1968年12月生,安徽省凤阳县人。1986年毕业于凤阳师范学校,1998年取得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取得南京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影视、戏剧艺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独立发表论文,评论,随笔100余篇,已经或正在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2项。出版专著《中国当代先锋戏剧:1979—2000》(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影视编剧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另有合著3部。曾获第3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第16届田汉戏剧评论三等奖、第18届田汉戏剧评论一等奖。2004年获“南京师范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6年获“南京师范大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称号。

书籍目录

总序 导论 作为文化的中国当代戏剧 一 文化冲突释义 二 中国当代文化冲突 三 中国当代戏剧文化冲突第一章 中国当代戏剧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作为冲突主景的传统文化 第三节 作为冲突主景的现代文化 第四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激烈冲突 第五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中的女性形象 第六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中的家庭形象 第七节 悄然回潮的样板戏第二章 中国当代戏剧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本土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外来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激烈冲突 第五节 中国当代戏剧的寻根意识第三章 中国当代戏剧中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冲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当代戏剧中的官方文化 第三节 中国当代戏剧中的民间文化 第四节 中国当代伟人剧的三种模式 第五节 中国当代戏剧中的知青形象第四章 中国当代戏剧中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当代戏剧中的精英文化 第三节 中国当代戏剧中的大众文化结语 中国当代戏剧文化冲突的现代性阐释 一 成就 二 不足参考文献跋 学术与幻想

章节摘录

二 中国当代文化冲突经过10年“文革”之后,狂乱不已的中国终于冷静下来,理智地打开国门,这恰似一位狂醉的酒徒在酒醒之后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于是,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整个社会出现了明显的转型。此时,文化问题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以至于形成了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据悉,整个80年代出版的文化研究论著数以千计,而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间只有《中国文化史要论》一部。①到了90年代,文化热中的一部分思潮又演变成了国学热。在这两次文化热中,各种文化思潮竞相出现,相互撞击,从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全方位的文化冲突”。②其冲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续性,唯其如此,当新的文化思潮出现,二者就会形成冲突。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会出现这样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就被迫开始了,之后此起彼伏,或隐或显。在新时期的大幕开启后,二者的冲突再次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化景致。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新儒学到了80年代开始复兴。在新儒家们看来,中国社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从传统儒学中寻求动力。他们认为,仁学作为儒学的核心,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物质提供一种独特的文化价值理想。先秦的“爱”、宋明的“生”、近代的“通”,是其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到了今天,“爱”、“生”、“通”再加上“诚”,构成新的仁学体系,就可能解决中国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民主政治、经济发展等诸多问题,比如信仰失范、社会失信、人文精神失落、经济失衡、知识失值、政治失调等。他们认为,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儒学来实现的,①因此,中国社会只要坐上“儒学”的战车,就一定会勇往直前。这股思潮源自海外,主要代表有杜维明、刘述先、唐端正、李杜、黄振华、蔡仁厚、王邦雄等人,之后引起中国大陆一部分学者的共鸣。到了90年代,随着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1993年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1993年秋天中国失去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机会,国人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于是新儒学进一步演变成新文化保守主义,或日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一般来说,是文化激进主义的对立面,新文化保守主义之所以称为‘新’,就在于它不仅一般地反对20世纪中叶‘文革’时期所谓‘破四旧’‘立四新’的文化激进主义,同时特别抵制20世纪后期‘文化热’中的文化激进主义,因此,新文化保守主义与一般的文化保守主义既有‘同’也有‘异’。‘同’表现为维护传统,‘异’表现为重点反对现当代中国的文化激进主义,这则是新文化保守主义的要义所在。”①国学热此时开始形成。耐人寻味的是作为五四新文化重镇的北京大学此次率先“发热”。1993年5月,由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学研究》创刊。同年10月,北大社团开展了“国学月”活动,季羡林、张岱年等著名学者登台开讲,引起强烈反响。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文化研究》、《道家文化研究》、《原道》、《原学》、《东方文化》等刊物先后问世,《国学丛书》、《国学大师丛书》、《现代新儒家辑要丛书》、《现代新儒家研究丛书》、《中国近现代思想家思想论道丛书》、《20世纪国学丛书》竞相登场,《四库全书》等古籍整理出版。国学研究者强调文化研究的传统功底,倡导传统人文精神,反对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趋利性和工具理性,反对民族虚无主义,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当他们与“后现代”、“后殖民”、“新左派”联姻,对世界未来文化格局做出预言时,却表现出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情怀。“在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之下,他们往往从极度的民族自卑感一跃而为盲目的民族自大狂。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戏剧文化冲突(1978-200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当代戏剧文化冲突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