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留苏岁月

邓守强 东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07-12  

出版社:

东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

邓守强  

页数:

225  

内容概要

  20世纪50年代初,刚中学毕业的我就被选派去苏联留学。一个未曾有社会经历的20岁青年,一步迈入异国他乡,好像落入光怪陆离的多奇世界,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有趣。在苏联,语言环境、人际交往、居住条件、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社会习俗等方方面面都与中国有太多的差异,生活中有很多奇事至今仍保留在我的记忆中。当时正值中苏关系的蜜月时期,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十分真诚友好,桩桩感人事例至今还存留于脑海。  30年后,我又以访问学者身份二进苏联,有机会对苏联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一些考察,加深了对苏联的认识。当时正值中苏关系的冰冷阶段,我亲身体验了苏联人对中国的冷漠和疏远,以及两国之间存在的严重政治分歧和激烈的争议,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又几次随团去苏联考察访问,亲睹了苏联解体后社会出现的混乱局面和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痛苦过渡,对此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很多记忆依然清晰地保存在我的脑海之中。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之后,有暇回顾往事,在苏联学习、工作、生活的情景每每跃然眼前,令我心情难以平静,萌生写作的愿望,把在苏联期间亲自经历、亲耳所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感受和思索用文字凝固下来,以供有相似经历的朋友们共同回忆,也为其他对此有兴趣的朋友们提供些有益的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大学时代 奔赴使命 在旅途中 初过莫斯科 去往乌克兰 难过的语言关 纵览衣食住行 生活在礼仪之邦 难寻的梦 从崇拜到嘲弄 真挚的情谊 教授的风采 难忘的记忆 漫游伏尔加河 游览三大城市 体验集体农庄 徒步克里米亚 做工九个月 穿越高加索山 跨越欧亚的实习 我的导师肖米克第二部分 访问学者 再赴苏联 经济发展初考 政治生活旁观 生活在冷漠和争论中 无忧的小康 莫斯科两年第三部分 随团考察 解体前后 饱尝民族分裂的痛苦 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痛苦过渡 难以控制的智力流失 苏联人民在思考 再游莫斯科 重返乌克兰 从乌拉尔到西伯利亚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大学时代  在旅途中  我们乘坐的是全卧铺专列。第一次乘坐卧铺,颇感新鲜。夜幕下列车徐徐开动,不久北京便消逝在夜色中。车厢中洒满欢声笑语,同学们沉浸在欢乐和对幸福未来的憧憬之中。午夜,我爬上了上层卧铺休息,躺在铺上放展四肢,十分舒适。没多久,车厢内热气不断扑来,闷热难耐,令人窒息,连内衣都被汗水浸透。我辗转反侧,直到凌晨才昏昏入睡。  第三天上午,列车到达满洲里。这里过去是个很不出名的边境小镇,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国人员和物资出入境均在这里签证,于是它就成了联结中苏两大盟国的交通要塞。满洲里市镇很小,虽也有些办公楼房,但多数房屋低矮破旧。除中心区外,不少马路还是土筑。大多数旅客是公务过境,这里商业也很萧条,街上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我们都下了车用餐和休息,等候列车做过境处理。因为我国使用国际通用铁轨,轨间距为1435毫米,而苏联沿袭俄国旧制,轨间距为2000毫米,因此需将每对车轮的间距进行调整,以与轨间距相适应。重新上车后已经是苏联车体,铁轨加宽,行驶平稳。虽然还是三层卧铺,但上层不睡人,专门摆放物品,车厢定员减少1/3,旅客的活动空间增大,环境明显改善,坐起来比中国车体更为舒适、雅静。  一声汽笛长鸣后,列车启动,大家拥到窗前争看难得一见的国界线。几分钟过去了,我们并没有看见界墙、界桩或铁丝网,也不见荷枪的哨兵。映入眼帘的是由新翻土构成的一条长长的黑带,它静卧在无边的绿色原野,向东西方向无限延伸。这里空旷旷、静悄悄。列车走完了在中国的最后一寸旅程,踏入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国土。  火车停靠在外贝加尔斯克,这是进入苏境的第一站。我们下车散步,活动一下筋骨,也好领略一下传奇般的俄罗斯风情。漫步在站台上,与人群擦肩而过,生平第一次置身于外国人群之中,非常兴奋,有一种新鲜感。我发现俄罗斯人都很看重衣着仪表,男人们个个西装笔挺,衬衣平整无皱,看上去格外庄重洒脱。听说他们把衣冠不整视为品格不高和懒惰的表现。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留苏岁月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