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陈文化全面科技哲学文集

陈文化 东北大学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东北大学  

作者:

陈文化  

页数:

470  

前言

这本论文集能够面世,首先要衷心地感谢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和陈凡教授的大力支持。我在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沙矿冶研究所,因为“服从组织安排”,才步入自然辩证法研究领域。在陈昌曙、陈念文两位教授的高尚人格和渊博学识的感召下,开启了我的学术生活。我与他们之间经常“称兄道弟”,我在老老实实地争做“好”学生的同时,进行学术磋商,确实受益匪浅,无法用语言表达我对他们的崇敬心情。本文集共收录有关科技哲学的论文62篇(其中有几篇是同我的研究生合撰),其中16篇未公开发表。文集在出版时,按照内容,分为八个问题(其中的论文按照撰写时间先近后远)编排。观点及其阐述中的不妥之处恳求读者批评指教。下面就文集中主要观点的形成过程做些回顾,然后谈谈几点体会和建议。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8个部分,主要收录了有关科技哲学的论文62篇,具体内容包括《科学技术活动及其主要特征新探》《技术是一种实践性的知识》《全面技术创新及其综合效益的评估体系研究》《中日企业技术创新比较及其启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40°N现象与21世纪的“中国中心”》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科学活动与科学——理论性知识体系 一、“科学主义”:一种传统的科学观 二、试论自然科学通过人文科学到社会科学的一体化 三、“世界3”与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四、科学:相对静止的理论知识体系 五、科学技术活动及其主要特征新探 六、新中国科技发展态势的统计分析第二部分 技术活动与技术——实践性知识体系 一、技术的范畴 二、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不是“技术决定论” 三、试析马克思的技术观 四、技术:实践性的知识体系 五、技术是一种实践性的知识 六、论技术的国际性 七、试论技术中介性的本质特征 八、技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体系 九、试论技术的定义和特征第三部分 “创新理论”与技术创新——技术与经济之间的中介环节 一、慎待“自主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生产”与科技创新 三、全面技术创新及其综合效益的评估体系研究 四、创新: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观 五、关于“创新”研究的几个问题 六、关于创新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思考 七、技术创新是实现“两个转变”的根本途径 八、中日企业技术创新比较及其启示 九、技术创新——技术与经济之间的中间环节 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 十一、管理创新——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要素 十二、孵育企业:“高新区”的基本职能 十三、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第四部分 科学技术与发展——“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互动机制”的探究 二、“科学发展观”与全面科技发展 三、科学技术:一个内在的整体 四、40°N现象与21世纪的“中国中心” 五、科学、技术、经济互动关系模式及其演变的探讨 六、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科学技术与发展关系学 七、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第五部分 可持续发展与和谐世界——三大基本矛盾的“真正解决” 一、构建和谐世界——三大矛盾“真正解决”的过程和结果 二、可持续发展:以人(类)为中心的互利共荣 三、关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思考第六部分 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与科学教育——“生产全面发展的人” 一、现代科学体系的立体结构:一体两翼 二、莫兰的“生态化”教育观与我国的教育改革 三、三类科技教育“集成”与“德和智体”全面发展 四、三类科学技术“集成”:一种全新的科技观第七部分 全面科学技术哲学构建 一、关于科技哲学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再思考 二、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人与科技的关系问题 三、论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科技观 四、科学技术哲学是关于全面科技观的理论 五、试论“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全面科技哲学之间的关系 六、新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七、全面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哲学门类构成探究 八、全面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哲学门类构成再探 九、试论技术哲学研究的主题性转换 十、技术哲学研究的“认识论转向” 十一、关于技术哲学研究的再思考 十二、“生活”与全面生活哲学初探 十三、人·科技·科技哲学 十四、“科技伦理”是一种抽象的伦理观 十五、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技术本身还是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 十六、关于21世纪技术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第八部分 科技哲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新探 一、总体思维 二、技术哲学研究的思维方式要与时俱进 三、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需要全面思维 四、主导多维整合思维:矛盾思维与系统思维之综合

章节摘录

插图:科学发展是科学活动(过程)与其结果(状态)相互替变的无限序列。系统状态的变化,即由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则为过程。系统特性的量度或描述,则表征状态。因为该系统特性的量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则状态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系统。如用位置、速度、能量等的量度来表征力学状态,而在一定的条件及其相互作用下,这些状态发生变化,则为力学过程。力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情景就是如此。17世纪中叶,由一些基本概念和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等构成的经典力学体系,发展到20世纪初的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这是力学体系发展的一个过程。在这里,经典力学为初始状态,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则为目标状态。尽管过程是状态的集合,状态又是过程的集合,然而力学体系状态与力学发展过程仍然是两回事。所以,过程和状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二者既不能等同,又不能混淆。然而,过程与状态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于是,事物的发展就构成了过程-状态-过程……的无限序列。也就是说,任何系统都依照一定的条件,由一种系统状态转化而来;又依照一定的条件,向他种系统状态转化而去。正是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决定着该系统的发展轨迹具有连续性(过程)与间断性(状态)。因此,科学的发展呈现为动一静一动……的无限序列,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动态发展过程。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但是,又不能因为科学是“不断发展着的”或科学认识是不断演化的,就否认理论知识体系的相对稳定性。或者否认原有的自然科学理论的某些正确性、合理性。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是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和新的基本观念,而经典力学运用在宏观、低速领域仍然是正确的,它的理论体系依然是存在的。


编辑推荐

《陈文化全面科技哲学文集》是由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陈文化全面科技哲学文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