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创新教育新论

沈国强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4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

沈国强  

页数:

186  

内容概要

  《创新教育新论》最明显的创新之处,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对创新教育进行了新的审视。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出发思考中国文化中的创新教育智慧,并在此基础上对创新教育基本理论进行新的阐述,这无疑是一种“新论”。作者在创新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方面以人为本,突出了“内圣”、“外王”的创新教育目的或价值;认为创新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具有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内圣”素质,掌握体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本领的“外王”之道,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创新性人才。

作者简介

  沈国强,1964年10月生,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中南大学硕士。任湖南省成人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和大学德育研究。先后主持、参与“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与实践”等五项省、厅级课题,在《中国成人教育》、《教育探索》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曾荣获“湖南省成人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创新教育理论创新1.1 创新教育理论创新的基本态度1.2 创新教育理论创新的文化根基1.3 创新教育理论创新的框架建构第2章 创新教育“特质论”2.1 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2.2 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2.2.1 创新教育的时代性2.2.2 创新教育的通识性2.2.3 创新教育的融合性2.3 创新教育的基本价值2.3.1 创新教育的社会价值2.3.2 创新教育的人本价值2.3.3 创新教育的教育本义价值第3章 创新教育“内圣论”3.1 创新教育的“内圣”观3.1.1 儒家“内圣”学说概述3.1.2 以“内圣”为本的创新教育3.2 创新人格:创新教育“内圣”之本3.2.1 创新精神的培养3.2.2 创新的负面人格3.3 思维方式变革:创新教育“内圣”之源3.3.1 思维方式变革概述3.3.2 落后思维方式批判3.3.3 思维的现代化转换3.3.4 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原则3.4 创新伦理:创新教育“内圣”之律第4章 创新教育“外王论”4.1 创新教育“外王”观4.2 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外王”之基4.2.1 创新能力概述4.2.2 创新能力的结构模式4.2.3 创新技法的应用4.3 研究学习:创新教育“外王”之练4.3.1 研究性学习的价值4.3.2 研究性学习的机制4.3.3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4.3.4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4.4 创新实践:创新教育“外王”之行4.4.1 科学发现4.4.2 发明创造4.4.3 知本创业第5章 创新教育“和谐论”5.1 创新教育“和谐”观5.1.1 中国文化中的和谐5.1.2 创新教育中的和谐5.2 和而不同:创新教育的学科性和谐5.2.1 创新教育的学科矛盾5.2.2 发展学科创新能力5.3 一体两面:创新教育中的教学和谐5.4 真实交往:创新教育中的师生和谐5.4.1 师生关系与创新教育5.4.2 师生交往关系的重构5.4.3 创造性期望效应理论第6章 创新教育“课改论”6.1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6.1.1 张扬主体性的课程理念6.1.2 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6.1.3 促进和谐发展的课程理念6.1.4 提高适应性的课程理念6.2 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系6.2.1 课程功能的转变6.2.2 课程结构的调整6.2.3 课程内容的变革6.2.4 学习方式的改善6.2.5 评价制度的改革6.2.6 管理制度的创新6.3 课程改革的师生观6.3.1 课程改革的学生观6.3.2 课程改革的教师观6.4 课程改革的教材观6.4.1 新教材的特点6.4.2 新教材的创新与变革6.5 课程改革的评价观6.5.1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6.5.2 考试改革的基本思路第7章 创新教育“管理论”7.1 创新教育的过程管理7.1.1 创新教育的一般过程7.1.2 创新教育总体规划的制订7.1.3 创新性人才培养计划7.2 创新教育的评价7.2.1 创新教育评价的新思路7.2.2 创新教育自主协同评价模式7.2.3 创新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设计7.3 创新教育的求势发展7.3.1 求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之势7.3.2 求创新型大学建设之势7.3.3 求大学教学改革之势参考文献后  记


编辑推荐

  综观《创新教育新论》,作者以创新教育的“特质论”、“内圣论”、“外王论”、“和谐论”、“课改论”和“管理论”,构建了与众不同的创新教育基本理论体系。总之,该书无论是在创新教育的话语方面,还是在创新教育的内涵方面,都给人一种新鲜感。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创新教育新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