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环境有机化学与毒理-二囗英篇

金军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5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

金军  

页数:

231  

前言

  随着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大家对于二英类化学物质的危害已经耳熟能详,美国在越战期间的橙剂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件、比利时饲料污染事件都曾是媒体上备受关注的热点。与此相应,《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POPs公约》)于2001年5月获得通过。这是继1987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后,人类社会为了保护全球环境而通过的第三个旨在采取全球性减排行动的国际公约,是国际社会对有毒化学品采取优先控制行动的重要一步。2004年11月11日《POPs公约》正式对中国生效,这标志着中国将全面履行该公约所规定的各项义务,从而揭开了我国削减和淘汰POPs的新一页。

内容概要

  《环境有机化学与毒理-二(口恶)英篇》介绍二噁英类化学物质的产生机理、环境来源、毒性效应、环境转归、分布及检测方法,同时综述了二噁英类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食品及人体中的污染程度和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二(口恶)英的污染源与排放量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评估。

作者简介

  金军,副研究员,1 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环境科学系,1 99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环境化学硕士学位。曾在英国LANCASTER大学和韩国庆熙大学作访问学者、客座教授。现任职于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主要从事环境有机化学与毒理学研究。主持多项国家及部委级科学研究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二英类化学物质介绍1.1二嗯英类化学物质1.2毒性当量因子1.3二英类化学物质的理化性质1.3.1水溶性1.3.2蒸气压1.3.3亨利常数1.3.4辛醇/水分配系数l.3.5有机碳分配系数1.3.6光量子产生量1.3.7物理一化学性质第二章二英类化学物质的污染源及产生机理2.1二嗯英类化学物质的主要污染来源2.1.1多氯代二苯并二英/呋喃的污染来源2.1.2多氯联苯的来源2.2多氯代二苯并二嗯英/呋喃及多氯联苯产生机理---2.2.1焚烧过程中多氯代二苯并二嚼英/呋喃的产生机理2.2.2多氯联苯的产生机理2.3环境计量学在二嗯英污染释放源识别上的应用2.3.1多变量统计方法2.3.2数据处理和分析2.3.3小结第三章二英类化学物质的毒性效应3.1.PCDD/Fs的毒效应及机理3.1.l毒效应3.1.2毒性的作用机理研究3.2.PCDD/Fs毒性研究的一些特殊问题3.2.1肿瘤发生率的提高3.2.2致畸毒性问题3.2.3免疫毒性问题3.3二英对人体的毒性作用及健康风险评价3.3.1二英类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毒性作用3.3.2二英类化学物质日允许摄入量的评估第四章二英类化学物质在环境中迁移及分布4.1大气中传输4.1.1大气中的PCDD/Fs4.1.2气/粒分离4.1.3.PCDD/Fs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分布4.1.4.PCDD/Fs在大气中的行为4.1.5颗粒物上PCDD/Fs光降解研究4.1.6.PCDD/Fs的沉降过程4.l.7.PCDD/Fs的长距离输送4.2土壤中传输4.3水中的传输4.3.1颗粒物和沉积物4.3.2牛物累积第五章二英类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5.1色谱法5.1.1玻璃器皿以及材料的准备5.1.2提取5.l.3净化5.1.4仪器分析5.1.5计算5.1.6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5.2生物学方法5.2.1二英类化学物质简易测定法进展5.2.2生物检测法的类型及原理5.2.3生物检测法与国标法的比较5.2.4生物检测法注意事项第六章二英类化学物质的污染状况6.1土壤、植物和大气中PCDD/Fs、PCBs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6.2野生生物体内PCDD/Fs、PCBs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6.3食品中PCDD/Fs、PCBs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6.4沉积物中PCDD/Fs、PCBs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6.5人类暴露于PCDD/Fs、PCBs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6.6人类日常暴露途径6.7我国人体中PCDD/Fs、PCBs暴露水平及同发达国家的比较6.8我国普通人群日常饮食PCDD/Fs、PCBs暴露风险评估6.9小结第七章二英类化学物质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估7.1.PCDD/Fs的直接排放7.1.1排放进人大气7.1.2排放进入水体7.1.3排放进入十壤7.l.4工业生产的副产品7.l.5排放进入残渣7.2世界PCDD/Fs排放的基本现状7.2.1美国PCDD/Fs排放清单7.2.2日本PCDD/Fs排放清单7.3我国二嗯英的污染源和排放量初步调查7.3.l模式的确定7.3.2排放量的估算7.3.3小结附录一二英问题大事年表附录二重要的中英文词汇对照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也就没有对此进行追究。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当年6至10月,有4家人因患原因不明的皮肤病到九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患者初期症状为痤疮样皮疹,指甲发黑、皮肤色素沉着、眼结膜充血等。此后3个月内又确诊了112个家庭的325名患者,之后在日本各地相同症状的患者仍不断出现,至1977年因此病死亡人数高达30余人,1978年累计确诊患者高达1684人。  这一事件引起了日本卫生部门的重视,通过尸体解剖,在死者五脏和皮下脂肪中发现了多氯联苯,这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为稳定的脂溶性化合物,可以通过食物链而富集于动物体内。多氯联苯被人畜食用后,多积蓄在肝脏等多脂肪的组织中,损害皮肤和肝脏,引起中毒。初期症状为眼皮肿胀,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疹;其后症状转为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重者发生急性肝坏死、肝昏迷等,直至死亡。专家从多发性病症的家族了解到食用油的使用情况,怀疑与米糠油有关。经过对患者共同食用的米糠油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九州一个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由于管理不善操作失误,致使米糠油中混入了在脱臭工艺中使用的热载体多氯联苯,造成食用油污染。被污染了的米糠油中的黑油用做饲料,还造成数十万只家禽的死亡,这一事件震惊了全世界。  1979年,与日本“米糠油事件”相隔11年后,我国台湾省再次上演了类似的悲剧。彰化县鹿港、福兴、秀水、埔盐等乡镇附近的居民突然罹患未曾见过的皮肤病,病症有眼皮肿、手脚指甲发黑,身上有黑色皮疹,由于患者的人数高达数千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追踪调查,患者中毒的途径竟是日常食用的米糠油造成的,彰化县溪湖镇一家名为“彰化油脂企业公司”的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使用了多氯联苯对米糠油进行脱色和脱味。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环境有机化学与毒理-二囗英篇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