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

吴明海 中央民族大学
出版时间:

2006-8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

吴明海  

页数:

408  

前言

  本教材是根据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来编写的。教材采用历时性和共时性纵横交错的结构来谋篇布局。在纵向的时间布局方面,根据学术界一般公认的把中国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历史分期方法,本教材分为三编,即: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教育史(远古至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少数民族近代教育史(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民国结束)和中国少数民族现代教育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在横向的空间布局方面,根据民族学界经济一文化类型学说和地域文化分类法,本教材在每一编里安排五章,按照东北、北方、西北、西南和中东南的顺序,分别书写各地域的少数民族阶段教育史。当然,民族在时间上既有阶段性又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既有地域性也有跨地域的流动和交流的特性,难以截然划分,所以,我们在抓住主要问题的脉络和特点来研究的同时,对其他问题和特点及其表现形式也在文中予以交代。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央政府始终是核心与主导,因此,每一编开篇之章都是中央政府民族文教政策。这样,每编6章,全书共有18章。总之,力图多元性和一体性有机结合,做到既纵横交错又脉络分明。  那么,为什么要编写这本教材呢?  首先是时代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发展,新时期更是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开篇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章程》开篇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众多少数民族在共同缔造中华民族光辉文化的过程中,创造并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智慧,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与教育的瑰宝。对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是极其珍惜的。

内容概要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是根据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来编写的。教材采用历时性和共时性纵横交错的结构来谋篇布局。在纵向的时间布局方面,根据学术界一般公认的把中国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历史分期方法,《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分为三编,即: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教育史(远古至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少数民族近代教育史(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民国结束)和中国少数民族现代教育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在横向的空间布局方面,根据民族学界经济-文化类型学说和地域文化分类法,《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在每一编里安排五章,按照东北、北方、西北、西南和中东南的顺序,分别书写各地域的少数民族阶段教育史。

书籍目录

第一编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章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第一节先秦时期中央政权的民族教育政策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起源二、中国传说时代的民族集团及其文教政策三、夏商周时期的民族文教政策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文教政策第二节秦汉时期的民族文教政策一、秦朝含有文化教育因素的民族政策二、两汉时期的民族文教政策第三节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一、三国时期的民族文教政策二、两晋和南朝时期的民族文教政策三、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的民族文教政策四、隋唐时期的民族文教政策第四节五代宋元时期中央政府的民族教育政策一、宋、辽、金、西夏政权的民族文教政策二、元朝中央政权的民族文教政策第五节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民族教育政策一、明朝中央政府的民族文教政策二、清朝中央政府的民族文教政策第二章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节粟末(革末)(革曷)--渤海教育一、(革末)(革曷)与渤海国二、渤海国的教育第二节契丹--辽朝教育一、契丹民族形成时期的教育二、契丹建立辽朝时期的教育第三节女真--金朝教育一、女真统治者的教育政策二、女真文字的创制三、女真的官学教育四、女真贵族的私学教育五、女真的科举制度六、女真族教育的影响第四节满族的教育一、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二、满族的官学教育三、满族的私学四、满族的科举制度五、满族的教育思想第三章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节匈奴族的教育一、匈奴的兴起及变迁二、匈奴的原始教育三、匈奴的学校教育第二节东胡、乌桓与鲜卑的教育一、东胡、乌桓与鲜卑的兴起二、东胡、乌桓与鲜卑的原始教育三、拓跋鲜卑的兴起及北魏政权的建立四、北魏时期鲜卑族的教育第三节丁零、高车、月氏、柔然等北方游牧民族的教育一、丁零、高车、月氏、柔然等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与文化二、丁零、高车、月氏、柔然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原始教育三、丁零、高车、月氏、柔然等北方游牧民族教育的特点第四节原始形态的蒙古族教育一、生产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二、生活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三、道德教育四、骑射训练五、军事和科技教育六、习俗教育第五节蒙古汗国时期的蒙古族教育一、蒙古汗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础二、蒙古汗国的教育发展概况三、蒙古汗国时期教育的特点第六节元朝的蒙古族教育一、元朝蒙古族的学校教育二、元朝蒙古族的科举制度第七节明朝及北元时期的蒙古族教育一、蒙古族的私塾教育二、蒙古族的寺院教育三、牧民聚会的教育功能第八节清朝的蒙古族教育一、朝廷直辖的蒙古族学校教育二、地方的蒙古族学校教育三、八旗蒙古教育的特点和意义四、清朝蒙古族的科举制度第四章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节西北地区古羌人的演变及其教育一、古羌人的构成、分布和教育状况二、魏晋宋元时期羌族教育的发展第二节维吾尔族的形成及其古代教育一、维吾尔族的形成和发展二、维吾尔族的古代教育第三节回族的形成及其古代教育一、回族的形成与分布二、元代回回人的教育三、明代回族的教育四、清代回族的教育第四节哈萨克族的形成及其古代教育一、哈萨克族的形成和发展四、骑射训练五、军事和科技教育六、习俗教育第五节蒙古汗国时期的蒙古族教育一、蒙古汗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础二、蒙古汗国的教育发展概况三、蒙古汗国时期教育的特点第六节元朝的蒙古族教育一、元朝蒙古族的学校教育二、元朝蒙古族的科举制度第七节明朝及北元时期的蒙古族教育一、蒙古族的私塾教育二、蒙古族的寺院教育三、牧民聚会的教育功能第八节清朝的蒙古族教育一、朝廷直辖的蒙古族学校教育二、地方的蒙古族学校教育三、八旗蒙古教育的特点和意义四、清朝蒙古族的科举制度第四章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节西北地区古羌人的演变及其教育一、古羌人的构成、分布和教育状况二、魏晋宋元时期羌族教育的发展第二节维吾尔族的形成及其古代教育一、维吾尔族的形成和发展二、维吾尔族的古代教育第三节回族的形成及其古代教育一、回族的形成与分布二、元代回回人的教育三、明代回族的教育四、清代回族的教育第四节哈萨克族的形成及其古代教育一、哈萨克族的形成和发展二、伊斯兰教传人前的教育三、伊斯兰教传人至明朝时期的教育四、清朝时期哈萨克族的教育第五节西北地区其他主要少数民族的古代教育一、东乡族的古代教育二、土族的古代教育第五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形态社会教育第二节秦汉至唐朝时期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教育一、儒学教育在西南地区的产生二、诸葛亮与西南地区的民族教育三、吐蕃王朝的教育四、南诏的教育第三节宋元时期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教育一、大理国时期的教育二、宋代的蕃学教育三、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的教育思想四、元代藏区的教育五、八思巴的教育活动六、元代云南的少数民族教育第四节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教育一、明清藏区的寺院教育二、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学宫和书院教育三、清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义学、社学教育第六章中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节中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古代教育概况一、古代百越、南蛮系统的文化二、古代中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特点第二节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民族的古代教育一、壮傣语支民族的古代教育二、侗水语支民族的古代教育三、黎语支民族的古代教育第三节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民族的古代教育第二编 中国少数民族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三编 中国少数民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章节摘录

  (二)北魏鲜卑族的学校教育  1.皇太子教育  北魏统治者非常重视皇太子的教育,在历史上建立了第一所专门接收皇室成员的学校,即皇宗学。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曾临皇宗学“亲问博士经义”。皇宗学的设立,一方面是为皇族子弟更好地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是为了迅速让皇室子弟接受汉族文化,以培养本民族的统治人才。  2.官学教育  据《魏书·儒林传序》载,“太祖拓跋畦初定中原,始建都邑,便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天兴二年(399年)春,增国子太学生员至三千”。其“太学”、“五经博士”都是依照汉魏教育机构的建制。明元帝时改国子学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太武帝即位后,于始光三年(426年)另起太学于城东,并广征有才学之士担任教授。孝文帝时期,又诏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①  太平真君五年(444年)下诏:“凡三公以下……子弟都诣太学肄业,百工伎巧驺卒子弟当习其父所业,禁止私立学校,违者身死,主人门诛。”  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年)普遍设立乡学,规定郡县置博士和助教,其资格为“博关经典,履行忠清,堪为人师表者,年限四十以上”。学生的资格是“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但要“先尽高门,次及中等”,可见学生的来源多限于高门望族和中等地主的子弟。  孝文帝于993年迁都洛阳后,下令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立四门博士,于四门置学。到宣武帝时(500-515),下诏营建国子学,并大选儒生为小学博士,定员40名,立小学于西门,但规模很小,国子学只有36人。


编辑推荐

  本教材是根据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来编写的。教材采用历时性和共时性纵横交错的结构来谋篇布局。在纵向的时间布局方面,根据学术界一般公认的把中国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历史分期方法,本教材分为三编,即: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教育史(远古至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少数民族近代教育史(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民国结束)和中国少数民族现代教育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在横向的空间布局方面,根据民族学界经济一文化类型学说和地域文化分类法,本教材在每一编里安排五章,按照东北、北方、西北、西南和中东南的顺序,分别书写各地域的少数民族阶段教育史。当然,民族在时间上既有阶段性又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既有地域性也有跨地域的流动和交流的特性,难以截然划分,所以,我们在抓住主要问题的脉络和特点来研究的同时,对其他问题和特点及其表现形式也在文中予以交代。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央政府始终是核心与主导,因此,每一编开篇之章都是中央政府民族文教政策。这样,每编6章,全书共有18章。总之,力图多元性和一体性有机结合,做到既纵横交错又脉络分明。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