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

王军,董艳 主编 中央民族大学
出版时间:

2007-10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

王军,董艳 主编  

页数:

821  

前言

  回首几年前,记得当我们在国内首次招收“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方向硕士和博士生时,很多考生纷纷询问“这个方向是研究什么的 ?”“它属于民族学还是教育学 ?”等等,很多同行对此也显示出有些困惑不解的表情。确实,这个研究方向在国内属于首创,与民族学和教育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有所不同,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应该说,这种交叉体现在把教育学问题从民族学的视角展开;或者说是把民族学问题从教育学的角度重新加以审视。简而言之,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是:人的个性特征是如何通过文化传承被铸就的。  以往的人类学研究,多是解释某种文化是怎样形成的,该种文化的特征何在。虽然其中也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但其研究往往是泛泛的,通常是用来解释某个民族的群体特征。诚然,每个民族群体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点。比如有的民族长于嗅觉,有的民族长于听觉,有的民族长于运动知觉;同样,有的民族性情刚烈,有的民族含蓄柔和。诸如此类,没有哪两个民族完全相同。究其原因,应该说它是文化的产物。文化是入创造的,但反过来文化又创造了入。正是文化的不同,才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群体。可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虽然每一个人都隶属于某一个民族,其个性特征会与该民族的群体特征有一定的共性,但由于每一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特别是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响与选择的不同,因此每个个体在个性发展上会有不同的取向。以蒙古族为例,有人具备勇猛剽悍的特征;而有人则显露出温顺细腻的性格。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多年来在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过程中所进行的一个初步探索,其中既有理论方面的,也有实践方面的;既有导师的研究,也有研究生们的心血。我们深知,这些研究仅仅是个开端,前面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入展开。但我们相信,这是一个极为开阔和有价值的研究领域。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和国内外的学者和学子不断地向前开拓,充分挖掘我国各民族优秀文化中所蕴藏的独特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并与学校教育工作者一起将这些民族文化逐渐以多种形式引入到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中,使我国的学校教育既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同步,同时又能使其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而使我国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走在世界前列。

作者简介

王军,男,满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70年考入吉林艺术学院,小提琴专业,1974年分配到吉林省歌舞团,长期担任交响乐团及轻音乐团首席小提琴职务。1985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攻读比较教育学专业,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0年赴日本留学深造,同年考入国立东京学艺大学研究生院,主攻教育哲学,毕业获教育学修士学位。1994年考进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教育政策研究部。1995年归国受聘于中央民族大学。1996年考取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生,获法学博士学位。1997-1999年作为交换教授被派往日本岐阜圣德学园大学任教。2000年起先后担任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系主任、教育学院院长、民族教育研究所所长、艺术研究所所长等职。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总论 第一章 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意义  第一节 民族文化传承特有的教育功能  第二节 民族文化传承的盛衰  第三节 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探索 第二章 民族文化传承对人的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观察力  第二节 记忆力  第三节 想象力 第三章 民族文化传承对人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动机  第二节 兴趣  第三节 情感  第四节 意志  第五节 性格 第四章 民族文化传承中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第一节 科学知识  第二节 人文知识  第三节 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 第五章 人类学坐标下的教育评价  第一节 单一评价标准与文化多样性的矛盾  第二节 人类学关注的有关人的发展忡评价  第三节 文化差异与教育评价的合理化 第六章 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  第二节 教育多样化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第三节 当代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拓展的探索第二部分 专题研究 一、皮影 二、蒙古族搏克 三、藏族热贡艺术 四、江西永新盾牌舞 五、神话传说 六、蒙古族安代舞蹈 七、土族童谣 八、舞龙运动 九、泉州提线木偶戏 十、黎族跳竹竿 十一、鄂伦春族游戏 十二、傣族舞蹈 十三、春节 十四、彝族烟盒舞 十五、满族歌谣 十六、江永女书 十七、土家族摆手舞 十八、蒙古族赛马 十九、风筝 二十、苗族芦笙 二十一、苗族刺绣 ……作者简介后记

章节摘录

  二、军事政治的惩治手段  在元帝国建立前后,搏克在社会中占有很重要的社会地位,成吉思汗把“那达慕”三项竞技即摔跤、骑马、射箭作为军事训练的主要项目。蒙古社会选举部落首领、定夺汗位或选拔将领,都把摔跤能力作为重要选拔标准之一。例如,忽图勒罕就是因此而被推选为全蒙古泰亦赤兀惕首领;成吉思汗本人及其将领亦都是三项竞技方面的超群者;“那达慕大会上的搏克冠军都编人蒙古护卫军,所有的汗(皇帝)或将领们的护卫军都是由搏克手组成”。  元帝国建立之初,盛行一种统治阶级欣赏和作为惩治手段的“自由式摔跤”。这种摔跤不是“一跤定胜负”,而是摔倒后仍可以相搏,而且必须使对方双肩着地才算赢。因此,为达到目的经常用各种手段去制伏对方,带有原始的野蛮性、刺激性和残忍性,常发生伤亡和死亡的事故。比如《蒙古秘史》中记载:“太祖一日教布里孛可与别勒古台厮搏,布里孛可用一手一足搏倒,教不能动。至此布里孛可佯为不及别勒古台,倒了。别勒古台一边压着,回顾太祖。太祖将下唇咬着,于是别勒古台知其意,用膝盖将他脊背按着,两手捉住他项,用力向后折,折了脊骨。布里孛可说:‘我本不输,因怕成吉思汗,佯为力不胜,却将我性命送了。’”《蒙古秘史》还记载,成吉思汗的家奴蒙力克有七子,密谈暴乱被发觉,成吉思汗就用别勒古台等三个搏克手将他们消灭,解决了内部隐患。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 PDF格式下载



很好的关于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研究书,理论与实例兼具。


书质量很好,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开创性


比淘宝上便宜!质量还行!


自己的东西当然说好


《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一书是中央民族大学王军博士们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该书从理论切入,分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意义,对人的影响,知识与技能获得的途径以及教育评价等,最后从民族文化的具体内容着手,比如皮影戏、舞龙等等,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较好结合,对于我们理解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斗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途径、环境变迁、如何面对民族文化传承失落等方面没有阐述,让人有点遗憾!


满满八百页,蔚为壮观。除了前一百页简单细数一下缘由外,后边就是简单的罗列了。究竟谁有权来确定什么是值得、需要、和必须的文化传统,抑或是糟粕哪?少数民族的屁都是民族传统?占中国最多数的汉人习惯却少的可怜,情何以堪。区区只有几千人的民族要为他树碑立传,那么怎么让他们与其他民族沟通交往?如果中国内部不能整合的话,拿什么对待全球化?怎样避免同化消失呢?可能是少数民族写的书,所以如此确定的纲目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