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卑南语构词法研究

石德富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

石德富  

页数:

341  

内容概要

  本著作以台湾省台东县卑南乡南王村的卑南语为研究对象,对卑南语的构词法作系统的考察研究。《卑南语构词法研究》的语料提供人陈荣福先生(1916-1984)30岁以前一直生活在故乡,自20世纪50年代至谢世,一直在中央民族学院从事母语研究。《卑南语构词法研究》的语料主要来源于他所编写的课本和以他的课本为蓝本而编写的词典。  《卑南语构词法研究》主要是在结构主义语言观和格位理论的指导下,对卑南语的构词法作微观描写。研究的基本程序是:在收集整理材料之后,对派生词作了初步的切分替换,归纳出判断词缀和词根的准则,进而分析研究材料。研究时,既注意派生词和词根的语义角色关系,也注意词根和词缀之间的附加和被附加的限制条件;归纳语义特征时,遵循对立互补的系统性原则。  本著作由正文和附录两个部分构成,而正文由7个章节构成。

书籍目录

第一章绪论1.1 卑南族及其文化概述1.2 卑南语概述1.3 卑南语的研究状况1.4 选题缘由1.5 本文的研究材料和研究内容1.6 研究方法及其理论依据1.7 本研究之目的和意义1.8 本文所用的符号和意义第二章构词法及其相关术语的界定2.1 卑南语词汇概述2.1.1 卑南语词汇的多音节性2.1.2 卑南语词汇的派生性2.1.3 摹声拟态词2.2 构词法及其相关术语的界定2.2.1 卑南语的构词与构词法2.2.2 词根与词缀的界定2.2.3 重叠方式2.3 构词过程的假设与论文的结构第三章卑南语构词中的音节叠加与词形整合3.1 卑南语的语音系统3.1.1 卑南语的辅音系统3.1.2 卑南语的元音系统3.1.3 卑南语的音位变体3.1.4 卑南语语音系统的分布3.2 卑南语的词形模式3.2.1 卑南语的词形模式3.2.2 词形的表层现象和底层结构3.3 构词的音节叠加与词形整合3.3.1 附加前缀与词形整合3.3.2 重叠构词与词形整合3.3.3 附加中缀与词形整合3.3.4 附加后缀与词形整合3.3.5 复杂重叠构词与词形整合3.3.6 音节的叠加与重音的整合3.4 本章小结第四章单纯词缀的语义特征及其构词4.1 单纯前缀的语义特征及其构词4.1.1 组词层次的前缀及其语义特征4.1.2 表格位的前缀及其语义特征4.1.3 谓词性前缀及其语义特征与构词4.2 中缀的语义特征及其构词4.2.1 中缀一em一的语义特征及其构词4.2.2 中缀一in.的语义特征及其构词4.3 后缀的语义特征及其构词4.3.1 名词性后缀一an4.3.2 被动后缀4.4 本章小结第五章词缀的复合结构及其构词5.1 词缀的复合结构分析5.1.1 词缀复合结构的叠加顺序与层次5.1.2 复合词缀的层次以及相关的语义关系5.1.3 复合结构中语义特征的叠加与整合5.2 复合词缀的结构类型及其构词5.2.1 前缀+前缀5.2.2 前缀+前缀+前缀5.2.3 前缀+中缀5.2.4 前缀+后缀5.2.5 前缀+前缀+后缀5.2.6 中缀+后缀5.2.7 前缀+中缀+后缀5.3 本章小结第六章卑南语的重叠构词6.1 重叠方式与语义特征6.1.1 摹声拟态词的语义特征6.1.2 重叠第一式的语义特征及其构词6.1.3 重叠第二式的语义特征及其构词6.2 单纯词缀附加重叠词根6.2.1 前缀附加重叠第一式6.2.2 前缀附加重叠第二式6.2.3 中缀附加重叠式6.3 复合词缀附加重叠词根6.3.1 复合前缀附加重叠第一式6.3.2 复合前缀附加重叠第二式6.3.3 前缀后缀附加重叠第一式6.3.4 前缀后缀附加重叠第二式6.3.5 前缀后缀附加重叠混合式6.4 本章小结第七章结论附录一 词缀构词汇编附录二 长篇语料参考文献后记(一)后记(二)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卑南族及其文化概述 卑南族,是台湾古老的南岛民族之一,属于传统的“高山族”范围①。根据口碑材料,卑南族由卑南社群(部落)和知本社群(部落)南北两个平行的亚支系组成。前者原自称为“巴那巴那扬”panapanajan,源于其族群发祥地的名称;后者发祥于mvoahan;现统称为pujuma②。据说pujuma是该族最早迁居台湾的部落名称,汉文献通译为“卑南”。虽然被归人“高山族”的范围,但是他们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省台东市卑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海拔100米以下的沿海平原。卑南族内部共有八个村落,故昔称“八社番”,即南王、利嘉、上槟榔、下槟榔、知本、建和、初鹿和太平村等。根据台湾原住民族事务委员会2004年的统计,卑南族的人口为9567人①  传统上,他们种植旱稻兼狩猎为生。妇女主要承担农事,男予主要负责狩猎,到日本殖民时期狩猎被禁止。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和台湾其他的南岛语民族一样,卑南族已经由传统的山田烧垦游耕兼狩猎的经济转变成定耕农业,而且定耕生产是由男女共同来完成。他们在家里养有狗、鸡、猪、牛和羊等。狗用于打猎,鸡、猪、牛和羊用于祭祀和食用等,牛也常常用来耕地和运输。他们擅长在衣服上刺绣,擅长用藤和竹篾编制形态各异的容器和渔具。此外,他们的木雕艺术和石雕艺术享誉台湾。  卑南族实行母系氏族制度,以女系为继嗣。一个家庭,或大或小,均以母系为中心,子女从母而居,人口6至20人以上不等。他们实行人赘婚姻,男子外嫁到别的氏族,被排斥在世系之外,但拥有舅父权。  卑南族的部落是以会所和年龄组织为基础。南北两个部落都设有会所和由会所管理的年龄组织,每个会所都建有供年龄组织使用的公共建筑物“公榭”,会所是部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兼有经济和教育训练等职能,内部设有男性少年会所和青年会所,其首领由特权氏族宗子担任,部落的最高政权机构由会所统辖,年龄组织把持着部落公共事务的一切权力。年龄组织是以会所为中心,在部落首领或长老的指导下,男子按长幼尊卑与社会职责,被纳入会所编级接受训练,其内部又分为少年会所和青年会所。少年会所称“达果班”,吸收13岁以上经过“猴祭”洗礼的少年男子受训,为期5年。青年会所称“巴拉果安”,南北两个区域各设有3座。北区的青年会所名称分别是“巴达班”、“基努多勒”和“发勒发勒”,以领袖氏族所管辖的“巴达班”为中心会所;南区分别称为“嘎洛农”、“嘎摩嘎摩特”和“基那芙劳”,以领袖氏族所管辖的“嘎洛农”为中心会所。青年会所吸收少年会所结业并经过“狩猎祭”洗礼的成员受训,为期3年,结业后获“万沙郎”(男子汉)称号。“万沙郎”准予结婚,可以离开会所回家。每个青年会所都设有一个具有军事意义的猎团,猎团成员在出猎和征战时,表现出罕见的纪律性和战斗力,因而卑南人在历史上素以擅长远征和打硬仗著称。  卑南人的命名方式是从家宅连名,即每个人的全名包括本名和家宅名两个部分,连家宅名是为了表示本人所属的家族(家宅名有后连和前连两种)。例如,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教师、卑南族语言学家、本研究的材料提供人陈荣福先生的本族称字的全称是tiam barasur3(迪安·巴拉松),tiara“迪安”是他的家名(也是房子名,卑南人常常是一个大家族住在一个大房子里),意思是“店铺,经商者”;barasuη“巴拉松”是其本名,是“马拉松”的借词音译;全名的含义是“tiam家的barasuη”。  卑南人的传统信仰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他们认为,从宇宙的日月星辰到本地的草木鸟兽等万事万物,都有一种超自然存在的神灵,或善或恶,都列入奉祀或禳逐的范围。他们信奉巫术,崇拜祖灵,设立祖家屋“嘎洛玛汗”。“猴祭”和“狩猎祭”是卑南人的两大宗教节日,也是男子进入少年会所和由少年会所晋级青年会所举行的重要仪式活动。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卑南语构词法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