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彝族撒尼人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实录

李德君 李德君、 文日焕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9-03出版)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李德君、 文日焕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9-03出版)  

作者:

李德君  

页数:

606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8年暑假,李德君教授采录、编著的《彝族撒尼人民间文学采集实录》(1963-1964)和《彝族阿细人民间文学采集实录》(1963-1964)脱稿送审,我有幸先读到了这两本书,激动不已,急切地带上书稿回到撒尼人故乡石林县和阿细人故乡弥勒县。当地群众和干部见到书稿爱不释手,认为这两部书稿采集过程严谨科学,记录准确真实,是真正的我们彝族民间的作品,为彝族人民保存了一批珍贵的文学财富。我是撒尼人,我的童年是在撒尼民间文学浓郁的温馨抚慰中度过的。那时没有电灯、电话,连收音机也没有,更没有电视可看。每天晚上,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聚在月光下,或是听老人讲神奇诱人的民间故事,或是欣赏优美的民歌。李德君教授书中收录的许多诗歌和故事,我都不止一次听过。我们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性情,进而铸造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民间文学的熏陶下长大。后来,我进城读书,与童年的生活情景渐行渐远,当年熟悉的许多神奇、朴实、优美的诗歌和故事,慢慢淡出了记忆。10年前,为彝族古代宇宙观研究课题收集资料,我曾重返故乡,打算系统收集、整理彝族神话故事。经过一段时间寻访,我才发现,传统文化淡出记忆的现象不仅在我身上存在,在民众中也普遍存在。那时能讲神话故事的人已是风毛麟角,有的即使还能讲,也讲不完整。随着电视进入我们彝乡千家万户,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彝族地区同全国各民族一样,已经步入文化多元化时代,传统民间文学的地盘相对缩小了。这应当是一种正常的趋势,但我却有些惆怅,担心彝族群众千百年来创造的一些优秀作品会就此失传。读到李德君教授的这两本书稿,我心里顿时涌出一股热流,好像又回到了久违的童年,也为如此原生态地保存了这么多我们彝族民间的作品深感欣慰,书中不少作品正是我十年前急切想要得到而没能收集到的。撒尼、阿细民间文学虽然丰富,但受历史条件限制,过去本民族无力记录保存,除撒尼人少量诗歌有彝文抄本外,撒尼人的大部分作品和阿细人的全部作品都靠口传。而其他民族的专家,由于语言不通,或者难于深入,或者记录容易失真。因此,较为准确地记录这两个支系民间文学的资料非常之少。这两本书对于我们彝族,特别是对撒尼人和阿细人来说,实在是太宝贵了。这两本书所收作品、诗歌先用国际音标记音,然后逐词对译,再逐句意译,部分从彝文抄本记录的诗歌,加注彝文;在当年装备差,全靠耳听手记的情形下,故事记录严格遵循故事讲述规律行事,最大限度保持了故事的原生形态。拿国际音标记音来说,我从事民族古籍研究工作,对用国际音标记彝语比较熟悉,从我粗读的情形看,李教授记音的准确程度是很高的。李教授长期从事彝族民间文学研究,粗通彝语,熟悉国际音标,只身深入圭山、西山近一年之久,凭借语言学和民间文学的深厚功力,采用科学版本的形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份撒尼人、阿细人民间文学作品的真实记录,比起单纯的民间文学汉译整理本来,这两本书多了几分综合研究价值,对民间文学作品的保存也更有分量。

内容概要

  彝族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分布广阔的民族,在川滇黔和桂西北的广袤大地上,无不活跃着勤劳朴实、矫健强悍的彝族同胞的身影,尤其在云南,到处都有彝族分布。在漫长的历史演进、民族繁衍、迁徙流转过程中,彝族形成了许多支系。各个支系既秉承彝族固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受到各自生存环境和人文氛围的濡染影响,创造了具有本支系鲜明特色的独特文化,从而极大丰富了彝族社会生活和文化积淀。  有关彝族的研究,前辈专家和当代学人已经做得很多,取得了丰硕成果。不过,通观现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到,不少支系还没有来得及做全面深入考察。而要真正认识彝族,开掘她的宝藏,促进她的发展,又非得下力气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对各个支系逐一深入研究不可。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急剧变化的历史时代,许多植根于民间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几乎天天在湮没、在消失,这是令人着急的。  撒尼人和阿细人,是彝族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的两个支系。撒尼人脍炙人口的叙事长诗《阿诗玛》,阿细人欢快热烈、激越奔放的民间舞蹈《阿细跳月》,早已声名远扬、享誉世界。但是,对于撒尼人、阿细人民间文学丰富蕴藏的深入发掘与介绍,却显得欠缺。现在,笔者把本人40多年前采集的一批撒尼人、阿细人民间文学作品印制出来,贡献给大家,希望能为学者研究这两个支系,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资料,也可供对此有兴趣的读者阅读欣赏。  撒尼人主要居住在今石林彝族自治县大圭山一带,阿细人居住在弥勒县西山地区,大大小小的撒尼、阿细村寨就散落在这两座大山深处。1963至1964年间,为了筹备少数民族文学课程,我有幸走进圭山和西山,与撒尼和阿细父老兄弟共同生活了七八个月,与撒尼、阿细民间文学作品亲密接触,亲身感受了她的丰富、质朴与优美。

作者简介

李德君,1935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员。195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文系彝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先后担任彝族语言文学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学研究工作,1980后研究方向重点转向影视人类学理论研究和人类、学片拍摄。出版和发表的著作和论文主要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合作)《彝族民间故事选》(合作)《彝族民间诗歌的形式与韵律》《试论彝族民词张诗(妈妈的女儿)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关于《阿诗玛》《形成历史年代的思考》《少数民族文学概观》《谈包括少数民族文学的(中国文学史)的建设问题》《影视人类学概论》(合作)《中国影视民族学的发展历史和前景展望》《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历史评价》《新时期中国影视人类学走向述评》《试论人类学片的拍摄视角》、《人类学片电影化问题》《人类学片真实性原则辨析》等。担任编导拍摄的入类、学片主要有《化不开的深情苗乡——四月八纪盛》《古羌子孙》,《中国塔吉克族》 《雪顿节》等20余部(集)。担任编委参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辞典》《藏族大辞典》等少数民族文化辞书编写。其中《彝族民间故事选》获1979年-1982年全国优秀民间文学作品荣誉奖,《化不开的深情》获第二届全国《兄弟民族》专栏优秀电视节目三等奖。

书籍目录

序言写在前面——采录者的话诗歌叙事歌 阿诗玛(海宜村金国库彝文藏本)阿诗玛(弋冲里村毕福昌彝文藏本)阿诗玛(豆黑村李正新彝文藏本)妈妈的女儿(戈冲里村毕福昌彝文藏本)牧羊人的歌放羊调古歌 很早以前事吉利歌找亲戚木孜毕摩(海宜村黄志发彝文藏本)祭祀歌娶亲献神歌赤排供伙落念曲兮(片断2则)相遇歌(海宜村黄志发彝文藏本)稻熟好像金耳坠生活歌吃祝米酒歌月琴歌四季歌分年分月歌算年数月歌一个季节到帮帮我的忙太阳永远在女儿若是男像爹那样苦轮到我苦了口弦宽姑娘心做活得饭吃爱爹妈爱不够人不能反复活早晚有一天虎豹吃百兽熬了你的眼婚嫁歌 女儿不愿意不进别家门爹妈来压头初进婆家门哥哥送妹歌花像金太阳哥哥送妹调半空大石岩不要一个追一个两家都兴旺眼泪泡饭吃妹妹伤心不白鱼领野鸭有没有姑娘我出头的日子一个撤落一处舍不得离开女儿想嫁妆嫁姑娘丧葬歌师卡特呐嫫拖瓦若支泼拖瓦若支嫫泪流如同黄锁梅尖情歌彝地在垭口儿老不能再年轻不会答小哥若唱幸福歌山沟黄锁梅哥怕妹离去树叶迎风头月琴曲甜蜜的地方插秧秧不活你像一枝鲜莲藕来做一家人小妹无落处十五的月亮月缺还会圆(2首)太阳也要喊姑娘没人教我情歌小妹还伤心不小妹不要怕采蜜眼泪挡不住老了也值得不要害羞山腰两棵漆树难得相遇一夜(2首)黏草粘裤脚四方都找遍路边草成丛如果不是兄妹山顶的大树田埂马桑树竹山挖红椒别说挖苦话女儿若是男自己学会的想说说情话不必那么怕枯草牛不吃小哥找小妹小哥远路来来点一锅烟小妹把头伸出来伤心忍不住打春春草发(2首)样样都想到虎月春雷响夫妻头挨头走路的伴也没有冬天山头白乱麻缠鸡脚我的憨姑爷女儿没亲娘口弦吹三声下到甜蜜地方难得相聚一天来坐木板凳该去哪里串箐里露水湿漉漉太阳落进晚霞里天上黄蜂过春鸟布谷鸟水塘里的莲花云彩飘过去打春春风吹各自散去了快来弹月琴田埂疙瘩花……故事

章节摘录

插图:


编辑推荐

《彝族撒尼人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实录(1963-1964)》是由李德君所编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彝族撒尼人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实录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