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突厥与哈萨克语文学研究

张定京,穆合塔尔·阿布勒哈克 编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定京,穆合塔尔·阿布勒哈克 编  

页数:

398  

前言

  2009年是耿世民教授诞辰80周年。作为他老人家亲手创建的中国高校第一个哈萨克语专业以及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哈萨克语言文学系,我们借此机会做了两项学术工作,一是请包括世界知名突厥语言学家,尤其是古代突厥语文学家的学者撰稿,为先生出版了一部祝寿文集;二是在先生80寿辰之日召开了一次“2009突厥与哈萨克语文学学术研讨会”,为先生贺寿,同时也庆祝哈萨克语言文学系成立5周年。当然其深层用意还在于凝聚学术力量,推动突厥语言学尤其是古代突厥语文学和哈萨克语言文学的发展。得益于先生崇高的学术威望,这两项学术工作均获成功。《突厥语文学研究——耿世民教授80华诞纪念文集》成为一本“有质量”的文集,出版一个月后即重印;学术会议也开成了“有影响”的会议,在国内突厥语言学和哈萨克语言文学界引起广泛关注,这次国内的学术会议,在哈萨克斯坦和德国等国家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有成型的文集成果是本次会议所希冀的目标之一。会议前后学者赐稿十分踊跃,并一致希望出版会议论文集。这样,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会议组委会决定编辑出版这部论文集。鉴于耿世民先生一生从事的两个主要领域是古代突厥语文学和哈萨克语研究,本论文集的名称定为《突厥与哈萨克语文学研究》。本论文集收录49篇中外学者的论文,涉及古代突厥语文学,哈萨克语、维吾尔语、裕固语等突厥语族语言与蒙古语,以及突厥与哈萨克文学、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国内作者中包括古代突厥语文学著名学者、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言文学领域著名学者。国外学者中,除德国柏林科学院吐鲁番学研究中心研究员Peter zieme教授,另有12位哈萨克斯坦学者为本论文集提供了哈萨克语言文学研究的新成果,为本论文集增色不少。  耿世民教授是中国突厥语言学界的一面大旗,在这面旗帜下,他创建的哈萨克语言文学专业于2004年发展成为国内唯一的哈萨克语言文学系。独立建系,对国内的哈萨克语言文学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2005年本系召开“2005全国首届哈萨克语言文学学术研讨会”以来,国内已召开4次关于哈萨克语言文学的全国性学术会议,第二次是2006年的伊犁会议,第三次是2007年的乌鲁木齐会议,第四次即是本次会议。这些会议和所出版的论文集在国内掀起了哈萨克语言文学研究的热潮,并已引起国外同行,尤其是哈萨克斯坦学者的关注。愿此部论文集能够进一步推动哈萨克语言文学乃至突厥语言学发展。  编者  2010年8月26日

内容概要

  《突厥与哈萨克语文学研究》收录49篇中外学者的论文,涉及古代突厥语文学,哈萨克语、维吾尔语、裕固语等突厥语族语言与蒙古语,以及突厥与哈萨克文学、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国内作者中包括古代突厥语文学著名学者、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言文学领域著名学者。

书籍目录

前言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柏孜克里克出土《梁朝傅大师颂金刚经》回鹘文写本残叶研究阿勒腾阿依·特姆博洛娃话剧作品的语言学-诗学解读阿里木赛依提·艾布勒哈孜哈萨克语构词法理论问题阿那尔·喀斯木汗论哈萨克语中的蔑称巴格丹·玛莫诺娃莎喀里姆诗歌中的宗教词语包拉什·舍科耶夫克普恰克文献《赞美书》的语言结构彼德·茨默耿世民教授与古代突厥学(英文·汉文)别尔德拜·夏拉拜现代哈萨克语言学的新方向迪拉娜·伊斯拉菲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回鹘文本《弥勒会见记》的收藏情况丁石庆罗兰孤寂的语言岛——甘肃省阿克塞县哈萨克族语言调查分析杜山那里·阿不都拉西木哈萨克公卓什呈送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之一件文书研究高·照日格图蒙古语的sayin和突厥语的sag耿世民回鹘文摩尼教寺院文书再研究古丽达尔汗·司马古洛娃当代哈萨克青年的文化特征G.O.斯孜德阔娃关于语言学中的等值理论的一些问题海拉提·哈比提汗阿·拜吐尔逊的哈萨克字母表与中国境内突厥语民族文字的正字法哈力弗拉·艾涅斯人——文本结构中的必有成分胡振华中国对凯末尔的研究佳尔肯毕克耶·苏莱曼诺娃现代哈萨克语的语法范畴问题佳依娜·萨特肯诺娃哈萨克儿童文学语言及其在人类核心取向中的地位力提甫·托乎提论维吾尔语功能语类格(K)的句法特性热孜娅·努日论回鹘文《常啼菩萨的求法故事》的编写年代萨吉达·艾提哈孜颜色词在哈萨克、英、汉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及其语言表现塔帕依·喀伊斯汗谈哈萨克语同义词的意义特尼西德克·叶尔美阔娃突厥语言与哈萨克语复句的分类问题王远新土族和藏族杂居村的语言生活乌鲁木齐拜·杰特拜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艺术的专用术语武金峰、高翠珍哈萨克语汉语语素对比研究亚森·胡玛尔qas,qas之词源及相关水名张定京哈萨克语语法结构的特点张铁山古代突厥如尼文《铁兹碑》再研究郑桓哈萨克语元音/i/音位的实验语音学分析……后记

章节摘录

  对于史诗的定义和命名,是西方学界长期探讨,纷争不断的话题。很多古代西方哲人都曾对史诗做出过自己的定义,有些定义甚至堪称经典。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史诗是模仿和叙述,有格律,有特定长度,像悲剧一样是英雄行为的一种韵文式呈现,但是它的格律因为是英雄式扬抑抑格六音步诗行而有所不同,并指出这种音律由于其庄严而适合于叙事,由于其灵活而适合于比喻性语言。这可以算是西方学界关于史诗的诸多经典定义中最早的一个,长期统治和影响着学术界对于史诗概念的认识。它在文学、哲学研究界广泛使用,甚至直到现代都是西方学界判定英雄史诗的标杆。亚氏认为史诗是一种古老的诗歌形式,其产生年代早于一般的或现存的希腊抒隋诗和悲剧,指出史诗和悲剧具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可信性和逼真性,在它们所创造的愉悦中含有某种道德目的和标准。它们即模仿现实中的人,也模仿理想中的人;它们既关注由道德上的正确选择所造成的行为,也关注错误的脆弱所带来的行为;既关心幸福,也关心不幸;它们的特点都是表现杰出、高尚的人物,表现那些由于其出色的行为以及由于其痛苦的经历而著称的人物。②根据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肯定,希腊史诗的前身可能是某种以描述神和英雄们的活动和业绩为主的原始的叙事诗。早期的史诗是一种诵唱艺术,其伴奏乐器是竖琴。游吟诗人出没在宫廷、庙宇和军营等场所,唱诵代代相传的诗篇。亚里士多德之后,伏尔泰、歌德、席勒、黑格尔、维柯等西方古典哲学家和文学家都曾对史诗这一文类进行过探讨、研究,并从各自的角度做出过经典的评价和定义。当然,直到现在,关于史诗文类特征的讨论还不绝于耳。  我们知道,从内容上讲,英雄史诗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人类自野蛮而原始的生活状态向文明历史过渡中的产物,也就是各民族从早期的原始氏族社会向文明社会演进过程,即所谓“英雄时代”中的产物。按照维柯的说法,“英雄时代”是介于“神的时代”和“人的时代”之间的一个过渡时代。英雄史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它用特定的音律和调式讲述英雄的神圣故事。正像维柯所指出的那样,各原始民族用英雄诗律来说话,这也是自然本性的必然结果。在共同的书写文字还未发明以前,天意就安排好各族人民用诗律来说话,使他们的记忆借音步和节奏能较容易地把他们的家族和城市的历史保存下来。对于史诗的基本特征的讨论,我们不妨引入芬兰民俗学家劳里·航柯的精辟总结:“它(史诗)由专业的史诗演唱家演唱,它的内容特别长,远远超出流传于该地的最长的故事;他的英雄是神圣的人物。在当地的庙宇中被崇拜;它较广泛地与神话和文化传统相联系;它的听众和演唱者都是相信史诗的描述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史诗(尤其是英雄史诗)最基本的特征,即它是一种篇幅很长的韵文体故事,赞颂的是人们所崇拜的神性英雄,它或多或少都与民族的历史发生联系。  关于史诗的产生,有些学者认为,运用诗歌形式讲述故事起源于吟唱与宗教仪式有关的神话。叙事诗歌与神话的这种早期关系可见之于以下几个方面:(1)因为诗歌的节奏与适合古人迷信的魔法节奏相似,所以古人采用了诗歌而不是散文讲述故事;(2)史诗中普遍使用的头韵及元音谐音技巧,这也与咒语的结构有密切关系;(3)最普通的故事在结构上与神话相符;(4)史诗的吟唱与宗教庆典有关;(5)吟唱史诗的歌手在传统上也具有巫师的身份。④对于《玛纳斯》史诗等著名史诗的研究表明,在古代,故事的歌手就是某种会使魔法的人。这种人被认为是神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者,是受神灵启发的特殊人物。而听众则是典礼的参加者,他们从仪式上吟唱的神话或史诗中获得福祜。口头史诗或神话的韵律、节奏、语音模式和诗歌的重复结构为仪式的词语和动作增添了力量、激情和感染力。史诗的这种起源一方面可以说明史诗歌手在人们心中的崇高而特殊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合理地解释史诗中的某些故事的格式和细节为何会持续不变,反复出现。  在回答为什么要用诗歌的形式讲述故事,而且要用能够吟唱的诗歌讲述故事这一问题时,人们经常说诗歌只是单纯地起着帮助记忆的作用:用诗歌讲故事比用散文容易记忆。事实上,这种结论缺乏事实根据。20世纪兴起的对于口头史诗的田野调查和分析研究清楚地表明,口头史诗并不是歌手按照原文逐字逐行地记忆和背诵,而是歌手在传统史诗框架基础上的有创造性的即兴创作,即用诗歌讲故事是一种“即兴创作”手段而不是一种便于记忆的手段。就像我国当代《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那样,真正的史诗的歌手不仅具有超常的记忆力、洞察力和口头诗歌的即兴创造能力,而且脑海中还得拥有关于本民族的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并具备出众的口头艺术表演才能。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史诗唱本来满足听众的需求。他们是一群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民间艺术家。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突厥与哈萨克语文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