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刑事司法改革探索

卞建林 人民公安大学
出版时间:

2007-1  

出版社:

人民公安大学  

作者:

卞建林  

页数:

396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为三篇。而本部分作为绪论,在结构形式的设计与内容意旨的安排上,力图对本书整体论述的展开起到阐明预设理论的铺路石作用:  第一章为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回顾与评析,通过对中国刑事司法改革历程进行简单梳理,希望在历史中找寻到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并给今后的中国刑事司法改革提供借鉴。  第二章对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进行介绍与评价,系统论述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主要内容,以展示本书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提出命题:参照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推动中国刑事司法改革沿着理性的方向前进。着重阐释提出此种改革思路的必然性。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将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作为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参照系,虽然并非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唯一路径,但我们以为,如果中国的刑事司法改革存在一个备斗目标或者理想的话,那么以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作为参照系就是趋近此目标或理想的最佳路径。 本书作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联合国刑事司法政策与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最终成果,应当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力图完成上述学术任务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为此,本书从程序、人权、证据三个方面对中国的刑事司法改革进行了总结、反思,并对具体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改革构想,而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所自觉秉持的基本价值判断标准正是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从而期望能够以此推动中国的刑事司法改革沿着理性的方向不断发展与完善。

作者简介

卞建林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博士生导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著述有:《刑事起诉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刑事诉讼的现代化》、《刑事证明理论》、《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专家意见稿》、《刑事正当程序研究:法理与案例》;主编:《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外国刑事诉讼法》等全国统编教材。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刑事司法改革回顾与评析  一、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刑事司法改革  二、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历程  三、对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评析 第二章 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  一、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确立  二、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参照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推进中国刑事司法改革  一、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目标:实现中国刑事司法的现代化  二、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精神实质与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目标的契合  三、参照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推进中国刑事司法改革上篇 程序篇 第一章 审前程序  一、审前程序的一般原则  二、侦查程序  三、审查起诉程序 第二章 审判程序  一、公正审判的一般原则  二、预审程序的设置和功能强化  三、对法庭审理程序的改革 第三章 救济程序  一、救济程序的一般原则  二、上诉程序  三、再审程序中篇 人权篇 第一章 刑事诉讼人权保障之历史发展轨迹——从哲学思想到国际司法准则  一、人权思想的历史由来  二、人权的范畴和内涵  三、人权保障的理论基础  四、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五、人权与法律的关系  六、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的人权保障——人权保障的国际司法准则 第二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  一、概述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权利保障  三、基于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探索我国加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保障的道路 第三章 罪犯的人权保障  一、概述  二、罪犯的权利保障  三、基于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探索我国加强罪犯人权的道路 第四章 刑事被害人的人权保障  一、概述  二、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  三、基于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探索加强被害人人权保障的道路下篇 证据篇 第一章 证明责任与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接轨  一、我国证明责任的研究和立法现状  二、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有关证明责任的规定  三、完善我国证明责任制度的建议 第二章 证明标准与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接轨  一、我国证明标准的研究现状  二、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有关证明标准的规定  三、我国证明标准的重构与完善 第三章 证据规则与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接轨  一、我国证据规则的研究与立法现状  二、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有关证据规则的规定  三、任意自白规则的确立  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  五、传闻证据规则的确立  六、交叉询问规则的确立

章节摘录

  2.经济背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最为引人注目的成就莫过于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上的成功不仅仅表现为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获得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高,尤为关键的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所导致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巨大变革,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整体进程意义重大。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相适应,在经济领域中,中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前,这种经济体制的根本特征在于:通过国家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试图将国家全部的经济成分及经济活动整合于国家计划经济的框架内。计划经济的弊端显而易见,主要表现为:第一,由于权力过分集中,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压抑和窒息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欲望;第二,由于实行指令性计划的管理形式,主要依靠行政办法管理经济,忽视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第三,分配中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第四,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比较单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得以确立,经济领域内的变革迅速开展。诚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设定上,国家政策的抉择经历了长时间的考察、思索和筛选,其间甚至经历了痛苦的踌躇和徘徊,但是,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一方面,不同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日渐出现分野,并由此导致了其经济地位的变化和经济角色的转换;另一方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能开始驱动各种类型的经济成分对自身的经营决策行为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结构。基于对上述现象的理性思考,国家政策的决策者最终明智地注意到,在导致这所有变化的因素中,市场发挥了核心作用,并深切地感受到了市场调节经济资源的魅力所在。作为对这种客观经济规律认知的回应,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明确规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刑事司法改革探索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