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吴应箕研究

章建文 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作者:

章建文  

页数:

224  

前言

  建文送来《吴应箕研究》书稿,请我作序,我很高兴。  建文1991年从安徽师大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专学校任教。2002年学校并入池州学院,他就成了秘书专业的授课教师。2004年考入安徽师大中国诗学中心,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在获得学位后才开始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建文能迅速转换角色,确定研究方向,潜心钻研,并发表了许多高质量的成果,现在又将出版专著,实属不易。  他在书稿中写道:“复社上承东林经世济民思想之精髓,下为遗民铸造以爱国为核心的忠孝精神之典范,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明清之际思想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一环。”的确,复社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近年来,学界已开始关注,但从文学上来进行研究还十分不够,特别是对复社领袖的研究还没能很好地展开。  可喜的是,建文最近几年从事了这方面的研究,他的《吴应箕研究》是国内首部研究吴应箕的专著,具有开拓性的学术价值。  复社之所以能有那么多士子参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复社操持了当时选政,从这个意义说,复社的思想就是藉此来进行整合与传播的。

内容概要

《吴应箕研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论述吴应箕的文学思想,思路清晰,论述详密,其中有不少精到之处。如“性情”诗论已有不少学者论述过,但作者从性情之真、性情之正、性情之美和性情之变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朴”来绾合,这不仅揭示了吴应箕性情诗论所具有的在整合中超越的特点,而且以几个诗论范畴为落脚点展开阐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论述圆融,一定程度上可视为性情诗论研究的突破。又如关于“理体”说的论述,虽参照了桐城派的研究成果,但能对其中的核心范畴辨析入微,有效地支撑了对吴应箕理论框架的阐述。下篇考索了《楼山堂集》的版本流变,搜集了吴应箕的佚作,编纂了吴应箕年谱。该篇材料搜罗之广泛,文献来源之清楚,内容之翔实,可以看出作者所花之心力和所有之功力。这一部分也会随着该书的出版惠及学界,进一步推动对吴应箕和其他复社名流的研究。 通观全书,该书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研究及文献基础,理论依据充分,引证翔实、可靠,分析、提炼和论证的方法合理、准确而清晰,其结论令人信服。然而也有关中不足之处,作者没有将吴应箕的诗文创作纳入书中,但瑕不掩瑜,我期待着建文将来能在这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书籍目录

上篇 吴应箕的文学思想 序 引言 第一章 吴应箕的人生观 一、吴应箕的价值观 二、吴应箕的立言观 三、吴应箕的气节观 四、吴应箕的人生观对其文学观的影响 第二章 吴应箕的文学经世论  一、责任观  二、文道观  三、品格观 第三章 吴应箕的文学史观 一、吴应箕的历史观对其文学史观的影响 二、吴应箕的文学发展观 三、吴应箕的文学继承观 第四章 吴应箕的“理体"说 一、“理体”说的理论基石——“理”、“体” 二、“理体”说的张力之源——“气” 三、“理体”说的审美理想——“清洁” 四、吴应箕对七子派、唐宋派的继承与发展 第五章 吴应箕的性情观 一、性情之变 二、性情之真 三、性情之正 四、性情之美 第六章 吴应箕文学思想的影响 一、吴应箕与明末清初师法唐宋的思潮 二、吴应箕与皖江文化 三、吴应箕与陈维崧 小结下篇 版本辑佚年谱 一、《楼山堂集》的刻印及其影响 二、吴应箕佚诗佚文辑录及考释 三、吴应箕年谱附录

章节摘录

  上篇吴应箕的文学思想  引言  一、多重角色的吴应箕  吴应箕,始字风之,后更字次尾,号楼山。万历二十二年(1594)九月十一日出生于南直隶贵池县兴孝乡高田(今安徽省池州市召台县大演乡高田),明亡后,举兵抗清,兵败被俘,于顺治二年(1645)十月不屈而死。死后私谥文烈先生。①乾隆四十一年(1776),朝廷追谥忠节。  吴应箕是明末著名社会活动家、文学家、复社领袖和抗清英雄,与刘城合称“贵池二妙”,是当时著名的文士、斗士、战士、义士,其气节与才学深为时人与后人敬重。“楼山先生文章在韩欧之上,忠孝在文陆之间”。⑧沈乔生在《楼山堂遗诗小引》中更是充满敬意地称颂:“先生真离富贵贫贱生死外,独存天地正气者,要而论之,固百世师,岂仅称节义文章为一代完人也哉!”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明末称复社五秀才,应箕为首。其克全晚节,尤不愧完人。”陈元珧的《题明人集·吴次尾》作出了全面的评价:“齐山精宿孕奇英,复社巾箱有盛名。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吴应箕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