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基于土地流转构建我国民营农场制度研究

李尚红,李志远 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尚红,李志远 著  

页数:

301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建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一是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目前我国农村在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上基本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过30年的实践,这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相比虽然有了较大的进步,但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步暴露出许多弊端:诸如土地资源的浪费、抛荒,农业资金投入短缺,难以形成规模经营,限制先进生产技术水平的应用等问题逐步呈现,加强对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研究,是提升我国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解决好“三农”问题,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本书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构建民营农场制度是建立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具体而言,构建民营农场制度可以解决现行土地分散经营产生的土地资源浪费问题;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与国际化接轨之路;提高农业商品化水平,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我国工业化水平;吸引资金向农业领域流动,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可以起到典型示范作用,便于全国推广;实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本书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突破了理论界研究仅限于对农业生产问题的现象描述,确立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为民营农场制度的观点;  2.突破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实行单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民营农场制度更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观点;  3.突破了现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确立了推行民营农场制度更有利于生产力提高的观点。  本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  “三农”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加强对“三农”问题的研究也受到国家和理论界的长期关注,没有农村的富裕,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就难以形成。  在过去理论界的研究中,许多学者也意识到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存在缺陷,并提出应实行农业企业化和集约化运营模式,但对究竟以何种具体方式经营我国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如何构建,没有明确的目标;本书通过研究所涉及的内容,与前期研究相比较,将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更加具体化,并将民营农场的模式细化,将民营农场的构建理论系统化,填补了我国理论界对该问题研究的盲区,为今后加强该问题的研究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  本书的研究为我国农业生产在新形势下构建新的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同时提出要提升我国农业的综合实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进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即构建我国民营农场制度。

内容概要

《基于土地流转构建我国民营农场制度研究》突破了理论界研究仅限于对农业生产问题的现象描述,确立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为民营农场制度的观点;突破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实行单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民营农场制度更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观点;突破了现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确立了推行民营农场制度更有利于生产力提高的观点。 《基于土地流转构建我国民营农场制度研究》的研究为我国农业生产在新形势下构建新的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同时提出要提升我国农业的综合实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进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即构建我国民营农场制度。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部分 现行土地经营方式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一、现代农业的特征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种种制约 三、我国现行农业经营方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 四、小结第二部分 民营农场是发展适度规模农业的现实选择 一、土地公有集中经营的两种模式不适合我国国情 二、土地私有集中经营在中国行不通 三、创新土地公有集中经营方式,建立中国特色民营农场制度 四、小结第三部分 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适度集中 一、我国土地流转的模式与趋势 二、加快农地流转 三、我国土地流转不顺探因 四、加强政府引导,推动土地流转制度建设 五、小结第四部分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启示——基于构建我国民营农场制度的考察 一、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二、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三、国外农业现代化的三种模式 四、小结第五部分 构建中国特色民营农场制度 一、构建民营农场制度是我国发展适度规模农业的现实选择 二、构建我国民营农场制度的现实基础 三、积极创造民营农场发展条件 四、构建中国特色民营农场制度 五、构建民营农场制度的重要价值 六、积极推进中国特色民营农场制度建设 七、小结第六部分 中国特色民营农场相关问题与效应分析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二、民营农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 三、中国特色民营农场制度的效应分析 四、小结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四)先进科技广泛应用  先进的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19世纪中叶,农业化学技术得到发展,欧洲率先突破只施用有机肥的传统,开始大量使用化肥;20世纪中叶,部分国家进行了以杂交玉米、杂交小麦、杂交水稻为主的“绿色革命”;之后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也逐步渗透到农业种植资源、动植物育种、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各个领域,农业科研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农业的可控程度大大提高,出现了“精确农业”等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增产的60%~80%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与科技运用相适应,农业劳动者素质也得到普遍提高,先进的科技不断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正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具备完善的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与现代生产手段、生产技术相适应,农业发展突破了传统的产加销脱节、部门相互割裂、城乡界限明显等局限,普遍通过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带农户(家庭农场)等生产组织形式,使农产品的种养加、产供销各环节走向一体化,农业与工业、商业、金融、科技等不同领域相互融合,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大大延伸,农产品市场半径大为拓展,农业内涵大为拓宽,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逐步形成了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基于土地流转构建我国民营农场制度研究 PDF格式下载



也许是以前出版的原因,觉得有点总结性的泛泛而谈。哈哈,农民之言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