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6辑)

王晓初,朱文斌 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晓初,朱文斌 著  

页数:

236  

前言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六辑又要问世了,我长吁一口气。《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一辑一辑地编下来,已经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据了解,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地多家书店卖过我们这本小书。今年我踏出国门三次:2009年5月底应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的邀请赴美参加了“第二届美中华文论坛”;8月中旬去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了“中国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12月底赴马来西亚槟城参加了“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化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三次不同的会议上,很多海外学者都提到了我们研究所的这本小书,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出版下去,为世界华文文学、文化的传播与研究坚守一块难得的阵地。每当听到这样鼓励和肯定的言语,我的心里都充满了无限感慨。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文学逐渐边缘化的今天,即使身在高校,想要坚守一块文学研究的阵地又是何等的艰难!我们这本刊物能够坚持到今天,如果没有我校领导的重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同仁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绍兴市重点学科——我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所给予的经费支持,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在第六辑里,栏目编排基本上延续了前几辑的风格,变化不大,“学术视野”、‘‘比较之窗”、“史海钩沉”、“理论阐释”、“文本解读”等栏目依旧保持,新设置了“访谈与对话”栏目,安排了一篇吉林大学白杨博士访谈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的文章《生命空间与诗的美学之思》。这篇访谈录洋洋洒洒近万言,作者精心设计了“书法与诗歌的关系”、“禅趣特征”、“‘诗魔’称谓的来源”、“基督教影响”、“儒释道精神”、“超现实主义风格”、“台湾诗坛论争”、“如何写作长诗《漂木》’’等问题,涉及洛夫创作的各个方面,通过洛夫先生深入浅出的回答,使我们对洛夫诗歌的整体美学风格、禅趣特征。

内容概要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6辑)》又要问世了,我长吁一口气。《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一辑一辑地编下来,已经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据了解,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地多家书店卖过我们这本小书。今年我踏出国门三次:2009年5月底应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的邀请赴美参加了“第二届美中华文论坛”;8月中旬去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了“中国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12月底赴马来西亚槟城参加了“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化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三次不同的会议上,很多海外学者都提到了我们研究所的这本小书,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出版下去,为世界华文文学、文化的传播与研究坚守一块难得的阵地。每当听到这样鼓励和肯定的言语,我的心里都充满了无限感慨。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文学逐渐边缘化的今天,即使身在高校,想要坚守一块文学研究的阵地又是何等的艰难!我们这本刊物能够坚持到今天,如果没有我校领导的重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同仁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绍兴市重点学科——我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所给予的经费支持,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书籍目录

学术视野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谈华文文学研究华文文学批评实践辨析——浅论华文创作的生命延续比较之窗内外上海——比较研究虹影的“上海三部曲”与王安忆的《长恨歌》《游园惊梦》与《弗兰德公路》平行技巧之比较“文革”记忆下的两种“伤痕”书写——以《尹县长》和《班主任》为例的比较论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立场——以宁波籍旅美作家应文婵、於梨华为例文本解读台湾文学中的东北地域文化呈现——以梅济民的散文、田原的小说为例“弑父情结”与“少年中国”主题——王文兴《家变》之解读东西文化冲突下的情爱困境——以欧阳子《考验》和《秋叶》为例对照记:《小团圆》与《今生今世》中的自我建构凌云岚拥抱团圆——试论张爱玲的《小团圆》精神家园的艰难追寻——寒山碧长篇新作《还乡》的文化意蕴如怨如慕——浅谈澳门豉味歌王李向荣的曲辞东南亚华文文学中的“神性书写”——晨砚小说的个案化蛹成蝶的艰难——论黄宗之、朱雪梅的长篇小说《破茧》张斯思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双维写作模式探析孙康宜的中英文诗歌创作理论阐释试从新加坡过去的后殖民文学现象浅谈香港的文学论述发——以后殖民理论中的“第三空间”为分析角度

章节摘录

  叙事是在传统的写实架构内进行的,以钱夫人抵达窦公馆赴宴为始,以曲终人散宴席结束为终。若以空间为界进行切分,正厅、饭厅、客厅和露台,这四大场景之间依次推进和转移,则分别对应着小说表层叙事的起始、发展、高潮和结尾。文本采用外聚集和内聚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叙事。窦公馆的外部环境、内部陈设、场面铺排以及人物的出场、服饰、对话、动作等,是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钱夫人的限知视角经由外聚焦式的叙述来完成的。文本的深层叙事则以钱夫人的内心世界为场域,通过内聚焦式的叙述,循其心理流动轨迹蜿蜒而行。  内外聚焦方式的灵活切换,使钱夫人得以在此岸和彼岸、现实和回忆、当下和过去之间自由地往返与穿梭。“在外聚集叙事中,聚集者的眼光不具穿透力,他的眼光只停留在人物与事件的表面,而无法深入人物的内心”。①因此,叙述者通常以外聚焦主体的眼光由当下现实层面的客观物象导入钱夫人的心理层面,进而再顺势过渡为钱夫人的内聚焦叙事。文本中钱夫人在现实层面和心理层面之间的往返穿梭共有11次之多:  1.窦府前厅的穿衣镜前,钱夫人因身上旗袍颜色发乌而在心里对台湾和大陆的衣料进行对比。  2.被窦夫人挽着前往正厅,“钱夫人用眼角扫了窦夫人两眼”,发现桂枝香还没有老,联想起自己十多年前在南京梅园新村的公馆替桂枝香过生日的情景。  3.仍是在通往正厅的走廊上,“钱夫人又朝窦夫人瞄了一下”,由窦夫人的穿戴打扮,想到在南京时“桂枝香可没有这般风光”,“窦瑞生也不过是个次长”。  4.钱夫人在窦府的正厅见到天辣椒蒋碧月时,联想起在南京夫子庙得月台清唱时天辣椒爱抢风头的台风和抢姐姐桂枝香未婚夫的行径,并在心里对姐妹俩为人的不同进行了比较。  5.“钱夫人又打量了一下天辣椒蒋碧月”,由其穿戴打扮想到“这些年的动乱,在这个女人身上,竟找不出半丝痕迹来”。  6.蒋碧月和窦夫人将钱夫人介绍给客人,钱夫人由昆曲想起自己当年在得月台的风光,以及与钱鹏志因昆曲《游园惊梦》结下的夫妻情分。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6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