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富裕
2010-8
安徽大学出版社
郝敬胜
260
安徽农民60年来追求富裕的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史诗。郝敬胜同志的新作《走向富裕——安徽农民价值取向与实现研究》以安徽农民为例,对60年来农民追求富裕的艰难道路、不屈精神和创新智慧作了系统总结和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举世瞩目的中国改革事业,发端于农村。邓小平说过,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1977年秋,安徽省委作出《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一场以回归农民经营自主权为主旨、以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由安徽扩展到全国,并由农村地区改革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从农业出现以来,人类就不停地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不断追求发展农业生产力。“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中国的小康社会,更没有中国的现代化。解决农民问题,是中国一百多年来持续不断地追求现代化进程中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事业。 安徽农民的“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兴起”、“外省务工”、“税费改革”、“返乡创业”等一系列实践,大多具有探索性和首创性,彰显了广大农民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时代精神。安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铸造了全省“三农”建设的辉煌成就,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大幅度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并对全国农村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回顾了30多年来安徽农村改革的历程,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并对安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鲜活经验进行了理性分析和研究,力图从中找出一条切实符合安徽省实际的推进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目标的有效路径。 本书作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视野开阔,境界高远,密切关注农民利益,以农民自身的价值取向、价值演绎、价值追求与价值实现——共同富裕一一为主线,深刻诠释新中国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社会价值。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农民不断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推进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选择这样一个研究,最重要的是要多掌握资料,实事求是。纵观全书,思路清晰,材料丰富,历史分期特点鲜明,内容架构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作者把农民探索、当时政策、学者评论、案例分析等进行综述评价,努力探索农村改革、农民致富的规律,书稿具有较高的学术性、理论性。
本书以安徽农民为例,对60年来农民追求富裕的艰难道路、不屈精神和创新智慧作了系统总结和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本书作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视野开阔,境界高远,密切关注农民利益,以农民自身的价值取向、价值演绎、价值追求与价值实现——共同富裕——为主线,深刻诠释新中国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社会价值。 全书思路清晰,材料丰富,历史分期特点鲜明,内容架构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作者把农民探索、当时政策、学者评论、案例分析等进行综述评价,努力探索农村改革、农民致富的规律,书稿具有较高的学术性、理论性。
序言第一章 集体化道路与小岗村改革 第一节 砸碎千年土地枷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节 “输血”:历经几多风雨红手印凛然出现第二章 改革给农业带来了生机和市场 第一节 “贫血”:农业生产力的解放与市场需求的扩大 第二节 安徽农产品的分布及其缺陷 第三节 “补血”:特色农业带来了新的活力第三章 费改税——安徽农民的“第二次大包干” 第一节 对土地撂荒现状的反思 第二节 税费改革让农民实现了什么? 第三节 对安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总体认识与评价第四章 安徽农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出路 第一节 农业大省剩余劳动力必须寻找就业渠道 第二节 “养血”:安徽劳动力转移之路 第三节 “农民工”——亮出的名字背后第五章 城镇化——现代化的必然环节 第一节 安徽城镇化的现状与不足 第二节 安徽省小城镇建设的成就、问题与战略性突破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关于“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与抉择 第二节 “1号文件”与新农村建设 第三节 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四个优先”第七章 农民工返乡潮与农民就业、创业之路 第一节 正确认识农民工返乡潮 第二节 解决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的机遇与挑战第八章 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 邓小平论“两个飞跃” 第二节 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与土地流转 第三节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四节 安徽农民走向富裕迎来新曙光参考文献后记
人民公社“社政合一”,追求“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基层组织如人民公社的规模越大越好;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的程度越高越好),实行“一平二调”(即以前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统统归公社所有,社员个人分配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制度。取消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平均主义,穷队富队一律拉“平”,为了兴修水利和兴办集体企业,生产队的人力、物资、土地等,可以随意无偿抽调)。在生活方面,人民公社大搞集体化,成立了让后来闻之可怕的24.8万个吃饭不要钱的“公共食堂”。据《当代中国的安徽》资料显示,全省在食堂吃饭的有525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72.8 9/6,甚至社员主要的生活资料如毛巾、肥皂、衣服、鞋袜都到社里领取;上学、医疗、养老院、托儿所、看电影都免费。①生产“大呼隆”,能干不能干一个样;分配“平均主义”,干多干少一个样;在集体食堂大家可以敞开肚皮吃,到后来没吃的了,只好喝清水煮野菜汤。这些举措,超越了集体经济的最大承受能力,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浪费和生产减产的损失,生产力日益下降。为了维持生产,不得不多增加农业劳动力投入,于是,对人口生育不作限制。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据医学专家统计,1958~1961年,因为饥馑导致营养不良,致使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减退。其中包括妇女最敏感的内分泌系统和生殖功能衰减,常见的症状就是闭经、子宫脱垂和不孕症,几乎是当时城、乡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
没什么独到见解,一般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