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语文课堂
2010-9
安徽大学出版社
张华
208
180000
“人的一半是幻想,另一半是追求”,用这句名言来形容张华老师,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守望语文课堂》一书,便是最好的见证。 “守望”的“守”,含有坚守的意思,是张华老师多年来执著、奋斗的表现;而“望”,有远望、眺望、瞻望,释义极为丰富。透过一个个朴素而又精彩的语文课堂教学实录,我们看到了一个对语文教育事业充满着理想与追求的中年女教师美好形象,她,就是张华。 张华曾认真地对我说:“有的人说,要以‘煮食的心情’对待教学。对此,我深表认同。”这“有的人”中,其中一个是我——陈钟棵。张华想到的自然是“大长今”,做饭时穿着雪白的围裙,表情安详,就像艺术家那样,耐心地洗,快速地切,将五颜六色的食材巧妙搭配在一起……轻柔而又恬静地察看着面前冒着热气的小锅……做饭女人“煮食的心情”——真诚、专注、平静,无怨无悔地操劳……这是张华老师的切身体会。她深深地感到:语文老师不也是这样吗?我曾写过一篇散文——《让学生好好享受这一顿:知识的盛宴》。张华老师是从“煮食者”态度、心情发出感慨的;而我关注的是提供给学生的这一顿盛餐的质量,应该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绿色小宴,而且搭配了各种杂粮,因为这是语文课,语文课本身就是杂的。
“守望”是一种执著与追求人的一半是幻想,另一半是追求“守”,含有坚守的意恩,是执著、奋斗的表现;“望”,有远望、眺望、瞻望,释义极为丰富。
透过一个个朴素而又精彩的语文课堂实录,展现了作者对节语文教育事业充满着理想与追求。
张华,先后从事新闻、教育教学工作,现为上海市高中语文教师。曾在《语文教学通讯》、《上海教育》、《普陀教育》、《安徽日报》、《安徽画报》、《新安晚报》、《安庆日报》、《安庆宣传》、《景德镇日报》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及散文随笔、人物通讯作品百余篇。
序/“守望”是一种执著与追求/陈钟樑
阅读教学
1 情有所动 心有所悟——《发病梅馆记》教学实录与反思
2 原来她也是个美丽动人的女人——《项链》教学实录与反思
3 价格虽低 品格极高——《一碗阳春面》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4 善教乐学 逸而功倍
写作教学
5 横看成岭侧成峰——“话题作文的多角度立意”教学实录与反思
6 细观察 抓特征——“写出你独特的感受”教学实录与反思
7 巧用比喻妙说理——“比喻说理”教学实录与反思
8 “让我们想象的翅膀会飞起来”课例
9 跨过“包揽”这道坎——作文互批互改的探索与实践
10 广采百花酿成蜜——让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
11 由《你只有一个胃》引出来的一堂写作课
考试检测
12 多一点“二锅头” 少一点“碧螺春”——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阅卷所见所思
13 心中有谱 答题有序——高考现代文阅读词句含义及句段作用题解着
14 给学生作业“提提神”——适应学生特点的多样作业形式的尝试
细思碎想
15 把分数“借”给你
16 沟通从“心”开始
17 烫手的山芋也要接
18 评选“优秀家长”
19 给学生“精神红包”
20 儿子丢“官”记
21 护短,越护越短
22 学生租房,悠着点
23 与我有关的故事——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谁动了我的奶酪》
24 走近父亲
25 “非典”过敏
26 腊月,真好
27 响亮的年
28 家庭暴力,怎一个“痛”字了得
附录 [人物通讯]
“我是你的眼睛”——记全国杰出青年星火带头人汪世龙的妻子万利云
君自南国来——访广东有线电视台主持人时栩栩
真情撑起一个家
永不陨落的明星
良“相”·良医
历经沧桑人未老
后记
课堂上条件有限,课后同学们可以上网去查查有关清朝的许许多多“文字狱”案例。清政府对人才的镇压真可谓是触目惊心哪!结合这样的历史背景,我们就可以知道,作为一位有着政治抱负的晚清杰出的思想家,龚自珍所写的《病梅馆记》中的“梅”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病梅”,他在文中所要抒发的是对清王朝遏制人才、扼杀人才的一种痛恨、一种愤慨。 了解了龚自珍其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透过他所写的“病梅”现象,我们看出了龚自珍写这篇《病梅馆记》的真正目的。由此看来,读一篇文章,特别是古诗文,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我们才能真正地读懂它。关于“知人论世”这一点,请同学们作一下笔记,并在今后的阅读中务必注意运用。 (学生作笔记) 师:“知人论世”,需要我们平时积累或临时搜集、查找相关的知识和资料。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真正地读懂文章,可以说是屡试不爽的。如果是在平时的课堂上、甚至在考试中,你不方便或既不能查书本资料,又不能上网“百度”资料,也就是说你难以做到“知人论世”,那么,有没有其他的一些辅助方法来帮助你真正地读懂文章呢? 生:课堂阅读,看看文章下面有没有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的注释,还可以看看阅读提示中有没有相关“提示”。 师:你说得对。那如果是考试呢? 生:也要看看文章下面有没有作者及写作背景的相关注释。 师:是啊,试卷上若有相关注释,那么这些注释一定是有用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不能把出卷人所给的有关注释不放在眼里。 除了这些,还有没有其他的抓手呢?之前有同学说,本文还借了将梅矛成了“病梅”的文人画士来影射了满清王朝,我觉得这一点体会得很好。但我想提醒大家,在这里有一个小方法可以发掘出来。
3非常值得一读!
标题不错,但内容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通讯不要再放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