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云集
2010-9
安徽大学出版社
孙以楷
390
314000
本书收录了论道德的社会性、“学而优则仕”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民族性问题试探、思维方式:传统·现代·后现代、大同理想与经济全球化、张良不是屯留人、墨子年里考辨、墨子生平考述、老墨通义论、《庄子》中的墨学、孟子对墨子思想的吸取与改造、《淮南子》中的墨学(提要)、朱熹论墨子之兼爱说、新墨家漫议(提要)、儒家的精神表现及其现实意义、儒道一体——儒学的根本传统等内容。
论道德的社会性
“学而优则仕”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民族性问题试探
思维方式:传统·现代·后现代
大同理想与经济全球化
张良不是屯留人
墨子年里考辨
墨子生平考述
老墨通义论
《庄子》中的墨学
孟子对墨子思想的吸取与改造
《淮南子》中的墨学(提要)
朱熹论墨子之兼爱说
新墨家漫议(提要)
儒家的精神表现及其现实意义
儒道一体——儒学的根本传统
《论语·子路》中“南人有言”之“南人”考
郭店儒简:早期儒道之融通
朱熹与道家
老子之谜
今本《史记·老子传》质疑
汉桓帝遣使至苦县祠老子一事考辨
《水经注·阴沟水》有关相之记载质疑
今本《老子》的作者是太史儋吗?
太史儋与《老子》无关——与郭沂先生商榷
也谈郭店竹简《老子》与老子公案——与郭沂先生商榷之一
道的解析
为学日益与为道日损——老子认识论透视
超越与和谐——老子玄同论解读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老子研究——2003年福州·长乐老子(道德经)与现代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
回归与超越:老子与他的时代
老子与春秋史官的哲学思想
老子与《周易》
老子与《尚书》
老聃与孔丘交往新考——兼论老子思想发展轨迹
关尹与《太一生水》
范蠡徐人考
鹖冠子淮河西楚人考
道家文化寻根
淮河流域——道家文化的发源地
道家漫议
附录孙以楷先生论著目录
编后记
如果说欧洲中世纪的科学艺术比起古希腊来是一种倒退,这种倒退是由于神性吞没了个性所造成的话,那么中国中世纪的科学艺术却一直在前进,明中叶以前它一直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与中华民族重视个体的作用分不开的。没有个体的创造就不会有科学的发展;没有个人的情感意志理想的抒发,就不会有文化艺术的兴旺。正是个人对社会整体、民族整体的高度责任感,造就了千万个文天祥式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英雄,锤炼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格言。这一格言可以看作是我们民族优秀精神文明的结晶。 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外国汉学家们有的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是偏重直观的感性认识,缺乏对宇宙奥秘的思辨的理解;有的则说中国人的思想偏重理性,缺乏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些说法都是片面的。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其研究的中心是人与社会而不是人与自然。它对自然的本质的理性思考,确实不如西方那样多,但是它对人的本质以及人伦关系的理性思考的深度则是同时代乃至一千多年以后的近代西方所不可企及的。儒学的“仁”就是对人的本性的指认(“仁者爱人”),也是对人伦关系的最高规定(“克己复礼为仁”)。以“仁”为核心,构成了一个庞大而严谨的伦理学体系,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自身的认识的深度。道家提出了“道”这一范畴,它既是指宇宙基本规律,又是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最普遍最一般的物质存在,同时也是一切矛盾现象的最高的统一体。在“道”这一范畴中,充分表现了中国思想家把物质、矛盾统一体及其运动规律统一起来的巨大的理性思辨力量。实际上,先秦思想中的理性精神与古希腊哲学是交相辉映的,它们分别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类型中的两枝奇葩。而在西方人的理性精神汩没于宗教神学的蒙昧之中成为神学的奴婢时,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却抵御并改造了宗教的非理性说教。神学从来没有成为中国的统治思想,“讲道理”几乎成了中国人的口头禅,“理”高于一切,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特色。 在注重理性精神的同时,中国古代思想家并不贬损感性的地位。“道”是很抽象的一般,但正如庄子所说的,“道”存在于瓦石梯米之中,又十分具体。“仁”是十分深奥的原则,但却存在于每日都要处理多次的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儒学还特别要求人们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一原则,由日常小事做起,达到仁人的最高目标。在中国古代文明思想中,很少有那种只存在于哲学家书斋里和写在书本上的思想范畴。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不习惯于那种纯粹的理性,总是把它和感性的亲切的日常生活统一起来。这种思维方式,确实有它的不足之处,它往往妨碍了纯理论研究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化。这是我们今天应该改进的。同时,我们要保持这种理性与感性统一的优点。正是由于理性有着感性的支撑,才使得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保持着积极的人世的姿态,有效地抵御了宗教神学的消极的出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