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2011-3
东华大学出版社
包铭新 编
176
304000
无
这是我们主编的以丝绸之路为题的第三本论文集。与前两本一样,它也是…次学术论坛的成果。近年来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经常主办人文学科相关课题的会议,2010年就有三次。四月我们召开了“国际视野下的艺术设计教育”论坛,与会者中不但有来自院校多年从事美术和设计教学的实践者,如University
of East Angela所属的Schoolof World Art Studies的John
Onians教授,也有来自其他艺术机构的专家,如美国国家美术馆的Faya Causey博士。十二月我们组织了以“Textiles aS
Money”为题的Workshop,参加者来自耶鲁大学、北京大学和大英博物馆。这些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动和提升本校人文学科的研究。
“丝绸之路一一图像与历史”会议则于九月召开,同时还举行了敦煌吐鲁番学会的理事会。所以,会议的演讲者中多为敦煌学和吐鲁番学的专家,较多论文的内容涉及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图像、实物和文献。
扬之水对佛教石窟空间中“最富装饰意趣的窟顶图案”仅“稍稍展开讨论”,所成长文已达万字以上,足见其笔力雄健。图案乃图像中符号化程度较高者,其来源或母题及其嬗变不容忽视,否则极易误读。欲与文献中之名目相印证,也离不开对此的讨论。王冀青指藏经洞北壁下半部分的近事女和比丘尼立像或为张大干剥离塗壁泥层后之所得,或为张大干之赝作,可谓语出惊人,一定会引起不小的关注和争论。
柴剑虹敏锐地发现并探讨了丝绸服饰与佛教艺术之间若隐若现的关系,学术视野开阔,继承了前辈学者如沈从文和季羡林的余绪。马德以莫高窟三二二、二九六和三。二二窟中的壁画为例,探讨了古人用图像记录下来的丝路情景,可补古代文字描述之不足。王进玉考释唐宋敦煌文书中之“楼机”和“楼机绫”,所借助的图像,则为宋至明代的耕织图或蚕织图。彭金章主持了敦煌莫高窟北区长达数年的考古发掘,他的论文则主要关注那些源自或直接来自异邦的遗存物,它们折射出当年居于丝绸之路要冲之敦煌所见证的中外文化交流盛况。
敦煌早期至隋唐石窟窟顶图案的意象及其演变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壁画问题初探
莫高窟北周壁画中世俗人物首服研究
丝绸与飞天
绵绫家家总满——谈十世纪敦煌于阗间的丝织品交流
敦煌壁画上的丝路交通风景
敦煌文书中的“楼机”与“楼机绫”研究
MOngolian Archeological Heritages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以敦煌莫高窟北区考古发现为例
古丝绸路上留存的一笔丰厚的历史遗珍——河西走廊沿线的古城遗址论略
举办丝绸之路图片展的方案探讨
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中的女性形象
从山西省汾阳市东龙观金代墓葬壁画“男子执扇”图
再论金人张《文姬归汉图》的时代问题
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墓室壁画再考释
唐代大雁塔与西安大雁塔
黑水城艺术品的藏式风格和影响
扎滚鲁克毛布服装的“裁”
敦煌市阳关博物馆藏一件胡锦磐囊
试论明末清初克拉克瓷的若干特点
帝王图与初唐人物画
唐代女子服饰禁例考
中国古代服饰图像中的粉本——以墓室壁画服饰图像为例
褚渊障日之腰扇
“襄阳做髹器”——唐代襄州漆器
唐代“袴奴”、“半臂”研究与日本资料
版权页:插图:首先,纬锦的出现,在中国丝绸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隋唐之际,受西方织造技术的影响,逐渐出现以纬线起花、斜纹组织的斜纹纬锦,这种技术较之中国传统的经锦更有利于图案的换色和花纹的细腻表现。在纹样排列方式上,隋唐之前的中国传统图案多采用通幅排列和菱格骨架作为表现形式,到了北朝时期,受西方风格影响,出现了圆形骨架的团窠排列,以联珠形状组成团窠圈的波斯萨珊风格大量出现在晋唐丝绸纹样中。到了唐代中晚期,这种联珠造型逐渐被灵活运用,出现了以心形、花纹形状的联珠环。其次,对鹿花树形象也是唐代新疆、敦煌等西北地区出土物品中的比较常见的图案。在这一地区的出土丝织品中均发现了与阳关藏品图案极其相似的造型风格,昭示着它们在地域分布和时代特征方面的关联性。
《丝绸之路:图像与历史论文集》由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无
儿子班上组织去“丝绸之路游”学。行前老师让他们自行上网订购相关书籍。小子选中了这一本。今天收到,翻看了一下,很不错!内容详尽,版面精美,插图很多,非常直观。
没有外包装 里面还好~~~帮别人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