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阐释与重构-当代中国文批评的功能研究

饶先来 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5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饶先来  

页数:

274  

前言

  文学理论的研究,需要一步一步具体化,需要在一些看似平常的问题上进行深入探讨和开掘。许多文学理论问题,表面看来是清楚明了的,可细究起来,往往会发现其中有不少缺乏具体阐释和论证的地方。有些文学理论的文字,洋洋洒洒、大而化之,不仅无的放矢,并且秀而不实。就以文学批评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文学理论这个问题来说吧,这恐怕是尽人皆知的常识。韦勒克就说过:批评是理论的认识,或以这样的认识为其宗旨。它的终极目的必然是有关文学的系统知识,是文学理论。可是,这种转化到底有些什么法则或规律,真下工夫去研究者,却又不多见。  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之间,本是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文学理论对文学批评有指导作用,反过来文学批评也能促进文学理论的发展。至于文学批评的变迁将如何导致文学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文学批评可能会向常规文学理论发出怎样的挑战与启迪,文学批评的新发现作为一种“亚理论”将如何被总结、提炼和升华为新的文学理论,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隔靴搔痒,雾里看花,总觉肤浅模糊,不切实际。

内容概要

  《阐释与重构: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功能研究》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对文学理论所做的有效积累,恰在于它预设了文学批评可能出现的一种新形态。这一点,它是建设性的,探索性的,换句话说,是指向未来的。也正因如此,该书才会充满信心地期待与展望这一形态,认为它将使新世纪的文学批评重获应有的功能,并具有更强的审美阐释力和思想穿透力,从而为文学创作的繁荣、为先进文化的发展作贡献。

作者简介

  饶先来,江西东乡人,2004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4年6月分配至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工作,长期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文学批评与理论的研究。近年来,在《文艺报》、《小说评论》、《学习与探索》、《高校理论战线》、《云南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黑龙江社会科学》、《当代文坛》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有5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部分转载。

书籍目录

序 董学文前言第一章 当代文学批评功能的偏失第一节 批评意识的匮乏第二节 批评主体的缺失第三节 批评写作的虚拟化第二章 文学批评的危机及其反思第一节 危机意识第二节 危机意识的影响第三节 批评的反思第三章 解释与对抗第一节 批评——理论的触角与脐带第二节 对解释的创新与对文学创新的解释第三节 理论生成的机制第四章 批评话语的特征与形态第一节 解释活动与批评话语的生成第二节 批评话语的形态第三节 批评话语建构理论的方式第五章 批评家的主体意识和文学责任第一节 主体意识第二节 批评的发现第三节 批评的命名情结第四节 当代批评的文学责任第六章 当代文学批评的理想形态之重构第一节 当代文学批评的形态及其启示第二节 批评的“理论化”与理论的“批评化”第三节 对经典作品的理论开掘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四章批评话语的特征与形态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的谈论。在这一谈论的过程中,批评的话语也就随之产生了。批评的谈论对象——文学——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批评话语是个体性与群体性、主观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体。批评是一种带有感性色彩的理性认识活动。因此,批评话语在本质上只能达到一种片面的深刻。  随着批评活动的主要方式由口头批评向文本批评的演进,批评不仅积累起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已逐步具有自己的发展形态。批评的写作成为批评话语生产的一种主要方式。如此,批评话语的特征主要是由批评写作的表述方式、文体结构和思想指向所决定。  文学批评指向的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得文学批评主要解决的是“何者为美何者为丑”的问题,而不再追问“美之所以为美,丑之所以为丑”的问题。这一问题是由理论来解决的。但在批评实践中,批评家的头脑里或隐或显地存在一定的“美丑”标准,他会有意无意的用之来解释文学现象的意义和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高低。因此,批评话语既在逻辑关系上与理论话语和文学话语有密切的联系,又在话语形态上与这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阐释与重构-当代中国文批评的功能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