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视野新闻传播学丛书

张宇丹,吴丽 著 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宇丹,吴丽 著  

页数:

28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当形容因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时,不难想到一个词:“赏心悦目”。我始终纳闷,为什么是“赏心悦目”而不是“悦目赏心”呢?从感受顺序上说,应该是先有“悦目”方能“赏心”,不知当初造这个词时是出于何种考虑。经由人的感知通道到达大脑心灵,人类接触外界现实主要凭借五大感受器官,人与人接触交往也主要借助五官。在五官感觉中,触觉、嗅觉和味觉更多行使着生理性的功能,而视觉和听觉则是感知、传受信息和意义的主要感知通道,发挥着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社会和文化功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功效差异和感知经验,似乎使得视觉又胜出一筹,成为五官中的佼佼者,历来饱受赞誉和溢美。这也就难怪古往今来有关“视觉推崇”、“视觉中心”之类的声音此起彼优,对于视觉文化的研究成为当代人文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不仅要认识研究“悦目赏心”的,而且也要认识研究非“悦目赏心”的,认识研究如何通过高贵的视觉对现实世界和人类自身实现表征、传播和接受的。从信息的传递、意义的呈现到历史的记述、文化的传承,视觉表达、视觉感知和视觉思维具有怎样的效用?如果说人对于外界现实的观照主要是一种主体注目客体的单向式的“看”,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彼此注视则是一种双向交互的“看”与“被看”,二者的位置是可以变动转换的,由此所形成的不同视觉关系生成不同而多样的视觉效应,视觉文化因此而扑朔迷离、引人人胜。这算得是著书立说的理由之一。

书籍目录

开头的话A.表征·视觉·影像 一、表征 1.表述 2.象征 3.意义 4.表征危机 二、视觉 1.视知觉与信息传受 2.视觉中心与视觉推崇 3.视觉思维与视觉文化 三、影像 1.影像的符号特性 2.影像在图像体系中的演进B.对历史和文化的表述 一、感性形态与理性形态:文本模式 1.感性与理性 2.文字与视像 3.概念视觉化的尝试:《资本论》 4.文字形态的影像转换:《色·戒》 5.视觉文化时代的图文关系 二、文化不仅可记忆而且是可视的 1.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 2.有关影视人类学 3.有关视觉人类学C.影像的表征可能 一、影像记录 1.实物·文字·语音·图像 2.模仿·复制·虚拟 3.纪实·虚构·虚拟 二、影像传播 1.影像传播的技术发展 2.影像传播的媒介 3.影像传播的主体和内容 三、影像消费 1.无处不在的影像 2.主客观因素下的影像消费 3.消费的不仅仅是影像 四、影像暴力 1.影像暴力与暴力影像 2.影像泛滥:麻木性迷恋 3.影像控制:意识形态霸权 4.不良影像:影像世界中的“格雷沙姆定律” 五、影像交往 1.铺垫:交往面面观 2.呈现:什么是影像交往 3.思考:影像交往带给我们什么D.影像文化志的描述 一、影像与种族 1.全球化背景下的影像与种族 2.影像作为种族的媒介 3.种族作为影像的叙事内容 4.种族作为影像的叙事策略 二、影像与性别……E.影像文化的传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技术的进步、工具的丰富极大地改变着表征的文本形态,对于表征的方式方法具有拓展性的意义,使之从平面的一元化走向立体的多元化。如若借用大师麦克卢汉的至理名言“媒介即信息”作如是观,那么由于媒介的发达而导致的信息的多元丰富也是势所必然。这里需要提出的问题是:如此技术时代所孕育的表象的繁花似锦,是否就标示着内在的充盈实在?精致的文本背后是否具有相应的经典意义?技术的绚丽是否意味着内容的精彩?也就是说,所谓的表征危机会由于技术的发达迎刃而解吗?  当代动画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影视的视觉表达形态提供了诱人的技术支持,为影像表征文本的创新性建构提供了以假乱真的技术可能。当二维动画所具有的平面化夸张和弹性带给眼球的美感还意犹未尽时,三维动画便以其强烈的空间化表现力对眼球展开了新一轮的冲击和诱惑,愈发刺激起观者的视觉愉悦快感。三维扫描、动作捕捉、蓝屏技术和虚拟演播室等新技术使动画的制作表达不断取得突破,急速导致二维动画时代的终结,其中渲染器技术和肌肉系统两个关键技术的进步是提升和丰富三维动画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成因,而其技术进步的主要指向便是仿真、拟真,谋求最大限度地逼近真人世界。对此有人说道,如果纯粹从技术的角度来讲,三维动画发展到极致,就是创造一个完全拟真的人类世界。由三维动画技术所带来的视觉特技效果在当代影视制作中愈来愈受重视,其所占比例也在不断加大。据说,现在一部好莱坞电影,花在视觉特效上的平均成本会占全片预算的25%到40%,即使在很普通的浪漫剧、喜剧片里,也常常会有三四百个特效镜头,但很多普通观众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人工镜头的存在。这种后期特技制作分量的加大和前期实景拍摄分量的降低,或者说,用特技制作逐步取代实景拍摄,势必成为当代影像表征文本的一种建构形态。如此技术突破在带来喜悦的同时,也伴随着忧虑。《海底总动员》和《wALL E》的导演安德鲁·斯坦顿坦言:“我们可以用三维技术做出一个很完美的机器人或者兔子,但与70毫米胶片拍摄的真实世界相比,我从来没有满意过。”正所谓“三维动画:越繁华,越空虚”①。这莫非将成为人类文化表征的一种前景预示吗?这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视觉愿景吗?如果说技术的进步非但不能缓解表征危机,反而是加剧,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新视野新闻传播学丛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