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复调音乐研究
2010-03-01
云南大学出版社
张兴荣
315
《云南民族复调音乐研究》系作者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25年的考察积累,可谓厚积而薄发之作,亦是对云南这块红土高原地域性民族复调歌乐的首次系统地荟萃研究,填补了地域性民族复调音乐的空白。 《云南民族复调音乐研究》按语言系属分民族排序,瑰集把云南21种少数民族的复调歌乐。即:彝族、哈尼族、纳西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拉祜族、基诺族、景颇族、阿昌族、藏族、普米族、白族、苗族、瑶族、壮族、傣族、布依族、佤族、德昂族、布朗族及未定族系的克木人等,至今仍保存和流传着的复调歌乐。尤其是三声部以上乃至八声部的多声部民歌(如哈尼族的《梯玛·吾处阿茨》已收录于《新格罗夫音乐及音乐家》辞典),在国内各省或世界各国也是少见或没有的,它是云南各族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云南21种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的复调音乐,主要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声部纵向结合的歌乐。本也纳入了少量“节奏复调”(包括清锣鼓、歌舞乐一体的多层节奏复调)及单声部曲调中的隐伏线条式复调旋律。它们一是旋律因跳进致使“波峰”、“波谷”各成线条;二是旋律线大起大落或形成断层式进行,致使高低两个层面各成线条;三是长度比符合“黄金分割率”而形成隐伏双线条。此外,还有部分民族有规律且相对稳定的平行调唱奏法的歌乐曲。
张兴荣教授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云南民族器乐荟萃》、《云南乐器王国的传说》、《云南洞经文化》、《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乐》、《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中国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研究·云南卷》(主编)等7部:主要论文有:《论云贵川黔彝族器乐色彩区划》、《云南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考察记、《A NEW DISCOVERYT raditl orlaL 8一oa rt Dol yphonl c si ng-ing of the Aani of Yunnan》,已收录于《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主要音像作品有:录像片《土风乐韵一一云南少数民旗器乐》、《云南乐器王国考察记》、《FROM GHINA’S W BORDERS-Mfno r}tvDances,Songs,and inst rumenta l Musicof Y u n na n》(美国)激光cD唱牒《Bal shi bai》、《Tongjing of Music》、《Alili》、《Nanwoka》(荷兰PAN)、《SOUTH OFTHE CLOUDS:inst rumental Music of Yunnan》(新西兰OOE)、《World Routes Inchina 1/2》(英国BBC)、《巅——云南原生态音乐纪实》等20盘。曾出访美、英、法、荷兰、新西兰、香港、台湾等国(地区)讲学交流12次。
序前言一、研究云南民族复调音乐的动机与原则二、二十五年考察云南民族复调音乐的积累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云南民族复调音乐的概念及特征一、云南民族复调音乐的概念二、云南复调音乐的题材内容与音乐形态三、复调音乐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云南民族音乐中的多声思维及审美意识第三节 云南民歌及歌舞中的复调形态一、多声演唱的组合方式与特色二、声部的结合形态(即织体样式)三、调式音列及调式的结合概况四、和声音程及终止式五、节奏的纵横方面六、曲式结构第四节 云南民间器乐中的复调形态一、独奏中的复调二、重奏中的复调三、合奏中的复调第五节 云南民族复调音乐的现状和前景一、多声部民歌的现状和前景二、复调器乐的现状和前景三、保护传承并发展云南民族复调音乐第二章 云南汉藏语系诸民族的复调音乐第一节 彝族复调音乐一、民族文化背景二、复调音乐选粹三、彝族调音乐小结第二节 哈尼族复调音乐一、民族文化背景二、复调音乐选粹三、哈尼族复调音乐小结第三节 傈僳族复调音乐一、民族文化背景二、复调音乐选粹三、复调音乐小结第四节 纳西族复调音乐一、民族文化背景二、复调音乐选粹三、复调音乐小结第五节 拉祜族复调音乐一、民族文化背景二、复调音乐选粹三、复调音乐小结第六节 基诺族复调音乐一、民族文化背景=、复调音乐选粹三、复调音乐小结第七节 景颇族复调音乐一、民族文化背景……第三章 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诸民族的复调音乐
第二节 云南民族音乐中的多声思维及审美意识 多声部民歌这一特定的音乐形式,只能产生在与歌唱相关的社会性集体活动中。它的起源可上溯至原始社会。“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歌唱。音调和歌词完全是次要的,主要是节奏”①。例如早期原始社会时,大家抬木头呼喊的“杭育”声,而形成的不同音高同节奏的劳动号子“大混唱”。而在另一些不需要统一节奏的劳动中,众人所发出的呼喊声,又会形成不同音高不同节奏的“大混唱”②。即原始复音唱法。 玉龙县纳西族的混声二部合唱《窝热热》,原名《热美蹉》。乃纳西先民狩猎游牧时期的产物,是存活的原始多声部歌舞。它的来历,东巴口诵经说:以此群体唱跳的方式驱赶飞魔(鬼);民间传说是:村民们上山帮牧羊小孩找羊时的唱跳。后来,这种唱跳形式经世代传衍,逐渐从最具原始痕迹的随意性极强的古老唱跳形式,发展成有一定格式、一定规律的民俗歌舞。从仅有喊叫而无歌词,逐渐发展成有不同内容的歌词:从最自由的唱跳发展成有一定表演格式的歌舞形式,即在旋步中先由一男领诵五言诗词,然后接男声齐唱,之后女声齐唱进入,最后众人蹦跳呼喊,如此多段,依样重复,形成长大的“分节歌”。其旋律调式也由最具原始自然形态的,无固定音高、无调性、无主题的生活音调(即男的驱赶喊叫声和女的羊咩声),亦即对比复音的趋型,逐渐发展成有较明显的旋律型和节奏型的曲调,乃至两声部同一调式调性和同一终止。《热美蹉》暨《窝热热》的来历和衍变,反映了纳西族古今音乐生活中的多声复合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1995年5月26日-6月1日,我们邀请了红河县阿扎河乡的普春、洛么、切龙、阿处红东等相临村寨的十名哈尼族农民优秀歌(乐)手,来到云南艺术学院进行了一周的研讨展演和高保真的同期分轨录音。探询他(她)们唱《哧玛·吾处阿茨》(大声唱的栽秧山歌)等,为什么总是先先后后、高高低低唱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