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甲骨学大师董作宾
2007-12
上海大学出版社
董作宾 原著,董敏 编选,张坚 作传
241
无
甲骨学大师董作宾先生(一八九五~一九六三年),河南省南阳市人,原名守仁,字彦堂,号平庐。董作宾先生六岁入塾读经史,十六岁肄业高级小学。董作宾先生幼时家境清贫,曾辍学经商,但仍能坚持自学。一九一五年,董作宾先生于县立师范讲习所肄业后,留校任教员。一九二二年,董作宾先生在同乡徐旭生教授支持、激励下,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习甲骨文。一九二五年,董作宾先生南下福建,任福建协和大学教授,其后又北上回河南,任中州大学文学院讲师。一九二七年,董作宾先生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讲师,后复南下广州,任中山大学副教授。一九二八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筹备处在广州成立,董作宾先生被聘为通讯员,并被委托调查安阳殷墟甲骨埋藏情形,知宝藏未尽,遂促成了大规模科学发掘殷墟甲骨文的盛举,并主持了第一次殷墟科学发掘工作。一九三二年,董作宾先生被前中央研究院聘为专任研究员。董作宾先生不仅主持和参与、指导了历次殷墟科学发掘工作,还参与了其他各地的田野考古和调查工作。一九三四年,董作宾先生任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一九三七年因抗日战争爆发,殷墟科学发掘工作被迫暂停,董作宾先生随前历史语言研究所辗转长沙、桂林、昆明、四川等地。在极端困难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下,董作宾先生仍坚持研究,著述不辍。一九四九年一月。董作宾先生随前中央研究院去台湾,并兼任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一九五年,董作宾先生被任命为历史语言所所长。一九六三年,董作宾先生病逝于台湾台北,享年六十九岁。董作宾先生是我国甲骨学和考古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董作宾先生知识渊博,涉猎广泛,包括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古年代学、古地理学和文学艺术等学科。董作宾先生著作等身,留给我们专著十余种,论文二百多篇,现已由严一萍先生辑为《董作宾全集》甲、乙编共十二册出版(艺文印书馆,一九七七年)。“堂堂堂堂,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如果说,罗振玉、王国维等前辈大师筚路蓝缕,在“识文字,考商史”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把甲骨学研究推出发展史上“草创时期”(一八九九—一九二八年)的高峰,那么董作宾和郭沫若则是把甲骨学研究推向发展史上“发展时期”(一九二八~一九四九年)的奠基者和总设计师。董作宾先生手执锄铲,身亲殷墟科学发掘的第一线,“从安阳县小屯村殷墟的地面下发掘出来的”(《为书道全集详论卜辞时期之区分》)“甲骨文字的断代方法”,即一九三三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凿破二百七十三年甲骨一团混沌的鸿■,把甲骨学研究纳入考古学科学考察的基础之上。自此以后,甲骨学由传统金石学的泱泱大国。成为历史考古学的一门有严密规律的分支学科。董作宾大师作为甲骨学研究“发展时期”(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的奠基者和总设计师,对甲骨学研究的巨大贡献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一、正是董作宾大师一九二八八月受命赴河南安阳小屯村调查甲骨埋藏情形,得出“甲骨挖掘之确犹未尽”的结论,才促成了前中央研究院历时十年之久的十五次大规模的殷墟科学发掘工作。这一世界考古学史上的创举,结束了甲骨文的“盗掘时期”,从而开始了由公家研究机构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甲骨文“科学发掘时期”。科学发掘所得甲骨文,由于有明确的坑位、地层证据和相伴出的遗物,使其学术价值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七年进行的大规模科学考古工作,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并为我国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享誉世界的考古学大师,诸如李济、梁思永、郭宝钧、尹达、高去寻、石璋如、夏鼐、吴金鼎等等。二、董作宾大师是殷墟甲骨和殷墟考古的主持者和多次发掘的参加者和策划者。即他是殷墟科学发掘第一、第五、第九次工作的主持者,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次殷墟科学发掘工作的参与者,第十一、第十三次科学发掘工作的监督者。一九三三年,董作宾大师主持过山东滕县的考古发掘工作。一九三○年,董作宾大师参加了山东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工作,并对出土陶片上的刻文进行过考证。一九三六年,董作宾大师亲自调查过河南登封告城镇的周公测景台古遗迹。如此等等。中国历史考古学的形成和发展,与董作宾大师付出的辛勤汗水和创造性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三、董作宾大师将殷墟科学发掘第一次至第九次和第十三次至第十五次所得大批甲骨文,分别进行整理,并编辑为《殷虚文字甲编》和《殷虚文字乙编》出版,在刊布甲骨文材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甲编》和《乙编》两书开创了著录科学发掘所得甲骨的新体例。为甲骨文的考古学考察提供了极大便利。而《甲编》一书的出版,经历了种种曲折和磨难。但董作宾大师忍辱负重,历时十年,矢志不移,三次制版,终于把这批牵动海内外学者心的材料完整公布出来。而《乙编》著录的甲骨。也是辗转流离,既有陆路颠簸,也有水运波涛,但终是无一遗失地辑为《乙编》公诸世人。《甲编》和《乙编》的一批重要甲骨材料,把研究道路上的“发展时期”(一九二八—一九四九年)推向了高峰,为甲骨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时期”(一九四九至今)的前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董作宾大师一九三三年发表了《甲骨文断代研究例》,这一篇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名著。把甲骨学研究从“草创时期”推向了“发展时期”的全新阶段。董作宾大师提出的分期断代“五期”说及“十项标准”,虽然他自己一再宣称“不是断代研究成功后的一篇结论,这乃是断代研究尝试中的几个例子”,不止一次进行修正并提出了分期断代“新派与旧派”说的新方案。但在其后的七十多年的甲骨文分期断代研究中“五期”说和“十项标准”一直在甲骨学界行用不衰。除了考古新资料的出土表明。董作宾大师的断代方案中有个别地方稍欠精确,需要重新加以修订和调整外,直到目前大师的分期断代方案还是行用不衰的。至于一些学者热衷的“两系说”新方案的探索,从理论上说虽然头头是道,但实践上却是一王几种字体并行,或几种字体在一王时期又有前后交叉,或一种字体在一王时期又有多种亚型之变;或是一种字体贯穿几王时期,归属难定。这样的文字“类型学”考察,不仅持同样观点者所分“类型”标准不一,一种“类型”字体跨越时间长短不一;而一段研究者更是如坠云里雾里,要想区分不同时代的甲骨进行该时期的研究十分困难,因为往往把甲骨分得上挂下联,等于没有时代区分一样,研究者颇难实际应用。此外,从目前国内外出版的几部大型甲骨著录看,多是采用董作宾大师的“五期分法”和“十项标准”整理甲骨。这也说明,还没有任何一种分期断代的新方案能把董作宾大师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的标准取而代之。五、董作宾大师对甲骨学自身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课题,进行了发凡启例,刨通■奥的开创性研究,诸如甲骨的整治与占卜、甲骨文例、缀合与复原、辨伪等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现有具有严密规律的当代显学甲骨之所以与昔日的“罗王之学”不可同日而语。溯本求源,还是归功于董作宾大师等前辈学者,用近代田野考古学方法,全面整理和研究甲骨为我们奠定了基础。六、董作宾大师为甲骨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时期”(一九四九年至今)指出了方向。董作宾大师去台湾以后,他“侧重于古史年代学的研究和著述,在甲骨学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这位本来还可以大有作为的学者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陈建敏:《董作宾后期的甲骨学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一九八一年第八期)。由于这位卓越的甲骨学家远离了甲骨文的发祥地——殷墟的田野考古工作,因而使他离开了第一手新鲜资料。所以在甲骨学研究方面失去了当年的活力和锐气。尽管如此,董作宾大师的关心和思考着海内外甲骨学研究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他在《甲编》自序以及其他著述中,不止一次谈到发展今后甲骨学研究的设想,即:“一、首先应该把材料集中,把所得十万甲骨,汇为一编;二、用分派、分期、分王的方法,整理全部材料;三、尽管拼合复原的工夫,把全部材料,化零为整;四、作成字典、辞典、类典等索引,以便从事各方面的研究;五、要应用隅反的原则,从一鳞一爪中去推测殷代的文化。”(《甲编》自序)如此等等。董作宾大师当年为甲骨学研究“深入发展时期”(一九四九年至今)所设计的宏伟蓝图,今天不少已经完成或正在完成,诸如《甲骨文合集》、《合集补编》、《合集释文》、《合集来源表》、《商周甲骨文总集》、《小屯南地甲骨》、《花园庄东地甲骨》、《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甲骨文字典》、《甲骨文字诂林》、《甲骨文字字释综览》等等,而多卷本的《殷商史》也已完成,并可望近期出版。如此等等,甲骨学“深入发展时期”的研究取得很大发展。而这些项目的完成,正是董作宾大师所殷殷希望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董、作宾大师是甲骨学研究“深入发展时期”的总设计师。七、董作宾大师为甲骨学研究的发展,培养了不少大师级的人才。董作宾先生的等身著作,成了一代又一代海内外学者不言的老师,不少从此度得金针,走上甲骨学研究的道路。董作宾先生宽厚仁慈,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在研究工作中使用人才并把他们推向甲骨学研究的最前沿。不仅如此,董作宾大师还在台湾大学任教,并在香港多所大学、美国、韩国等国多所大学执鞭授徒,传道授业,把中国优秀的古代文明推向世界。受惠于董作宾大师的胡厚宣、屈万里、张秉权、李孝定、金祥恒、严一萍等,都已成饮誉海内外学界大师级的学者。他们和他们的学生们,学们的学生们……薪火相传,把甲骨学研究从“深入发展时期”(一九四九一一九七八年)推向了“全面深入发展时期”(一九七八年至今)的辉煌。八、甲骨文是我国最早有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古朴、稚拙、劲道,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堪称中国“书法”之祖。弘扬甲骨文书刻艺术,也是甲骨学研究的发展和普及甲骨文字研究成果的需要。甲骨学大师罗振玉一九二一年就开始了这一工作,而甲骨学大师董作宾也热衷致力于甲骨书法的弘扬。对此,严一萍在《甲骨学》第八章《甲骨文字的艺术>有全面介绍。董作宾大师曾为傅斯年教授的逝世,撰写了长达四万多字的甲骨文长篇挽联。董作宾先生哲嗣董玉京和董敏先生曾多次对笔者谈起,无论是在李庄还是在台北,董作宾先生对求字者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因此董先生的不少朋友都留有先生的墨宝,成为与甲骨文一样的宝贵文化遗产。董玉京先生自幼就在父亲写字时磨墨、抻纸,耳濡目染,也十分爱好甲骨书法,并在美国等地举办过个人甲骨书法展。一九五○年,董作宾大师的部分甲骨书法被收入《集契集》出版。由于董作宾先生作为著名学者的声望和他在甲骨书法艺术上高深的造诣,坊间时有仿写董氏书法牟利者。九、董作宾大师还为我国古史年代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他以十个月的时间,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殷代书法,在一九四五年出版了《殷历谱》这一巨著。其后,又完成了《西周年历谱》、《中国年历总谱》等著作。有的学者评价说:“甲骨刻辞关于月日的记载虽然不少。但由于它们不连贯,不能恢复成某一年或二年的历谱。没有整齐的一两年的历谱,便很难拟出某个朝代的历法的具体内容。”虽然《殷历谱>一书收集甲骨材料宏富,“但其基础不坚强”。尽管如此,《殷历谱》一书“对殷代历法提供了可能利用的材料,提供了若干假设,是研究殷代历法所不可缺少的”专著(《殷墟卜辞综述》,第二二三页)。不仅如此,此书还是商代周祭制度研究的开山,为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甲骨学大师董作宾先生(一八九五~一九六三年),河南省南阳市人,原名守仁,字彦堂,号平庐。董作宾先生是我国甲骨学和考古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董作宾先生知识渊博,涉猎广泛,包括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古年代学、古地理学和文学艺术等学科。董作宾先生著作等身,留给我们专著十余种,论文二百多篇,现已由严一萍先生辑为《董作宾全集》甲、乙编共十二册出版(艺文印书馆,一九七七年)。 本书“平庐影谱”部分所收图片,系董作宾先生生前亲手拍摄的历年照片之精华,原书名为《平庐影谱》,为方便非专业读者理解,今增加总书名为《走进甲骨学大师董作宾》在国内外首次公开发表,因该书图影均出自大师本人之手,故弥足珍贵。其子台湾董敏先生负责编选,并由王宇信先生位之作序,由殷墟所在地河南安阳张坚先生撰写传略。
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河南省南阳人。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总序 殷墟:人类文明的宝库《走近甲骨学大师董作宾》序 董作宾先生对甲骨学研究的贡献平庐影谱(简体字版) “廉立散儒” 殷历谱,二三事 YH127坑甲骨研究成果之一平庐影谱(繁体字原版)董作宾传略 一、董作宾的家庭与南阳董氏旧居门前的两块匾牌(代引言) 二、奋发自修的早年(一九○○年——九二七年) 三、河南山东田野考古与甲骨研究的卓越贡献(一九二八年八月——九三七年七月) 四、由抗日战争迁徙西南期间的研究(一九三七年七月——九四六年十月) 五、赴美国讲学(一九四七年一月——九四八年十二月) 六、在台湾和香港的晚年(一九四九年一月——九六三年十一月)
插图:二、奋发自修的早年(一九00年—一九二七年)董作宾先生的出生地河南省南阳市,历史悠久,人杰辈出。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古今南阳人都特别注重教育。在董作宾先生生活的少儿时代,南阳的私塾“非常之多”(董作宾语)。董作宾先生六岁,一九00年,也就是甲骨文被发现的第二年,远在北方的京都惨遭八国联军蹂躏——清王朝国子监祭酒、时为留守京都团练大臣的甲骨文发现第一人王懿荣壮烈殉国。那一年,董作宾先生受学启蒙。初受业于邑庠生陈文斗先生。董作宾先生的父亲士魁公为儿子原起名董作仁,为他的弟弟起名董作义。忠、孝、仁、义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遵奉的传统理念。依当时的河南地方乡俗,作为父母,一般只给孩子起小名(即乳名)。众多没有受学机会的穷人子弟,一生只以小名称呼。另外,别说是富家大户,就是稍微有点家底或聊以衣食的人家,总要省吃俭用送孩子入学。待到入学,才由先生给取大名,视入学为获得新生或步入了真正意义的人生。董作宾六岁入私塾,私塾教师陈文斗另为取名作宾,其中,有取“宾馆”之义表现出对这位学生的聪慧质朴的赞许与希冀,更重要的是董作宾自幼多病,体质极弱,而其名字中的“仁”所引申出的“成仁”含义往往使人联想起“天折”的不吉利。特别是其弟董作义未满成年过早去世(暗合“就义”),更衬托出了陈文斗先生为董作宾改名的高明。如前所述,董作宾先生十二岁时(周岁十一)董母王氏重病在床,自思为世不久,想生前能见到儿媳妇。于是,董父士魁公为其娶乡邻钱家女钱曼珍入门,一日“冲喜”,也是沿袭老家怀庆府温县董阳门村早婚旧习。钱氏长董作宾二岁。据董敏先生回忆,董作宾上有一姐,嫁与钱家,娶钱家女,可谓亲上加喜,喜上加亲。更值得庆幸的是,随着钱氏被娶入门,董母王氏的病竟渐痊愈。作为董母王氏,可谓是明理善事,很有性格。董作宾先生多年以后,常常非常动情地向同仁讲述他母亲的一件往事。他说:当他还是小孩在怀抱里的时候,正当家乡闹土匪,地方人就想出一个妙法,就是在枯井底下再拐弯挖一洞,人藏在里面,从上面看不见。一次他母亲抱着他在井里避难,他突然大哭不止,同伴们都抱怨,他母亲不愿连累别人,就抱着孩子出去了,侥幸没有遭难。董母王氏的行为风范对董作宾的早年与成长影响最为深刻。
《走近甲骨学大师董作宾》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无
什么是大师?学术剽窃之风盛行的今天,怎么可能有大师!看看五四前后的学术界: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还有“甲骨四堂”等等,不胜枚举。那时的学生真幸福啊!那才叫老师,那才叫学生。
请不要忘记这些大师,不错。
编辑、排版混乱,印刷模糊,看起来累眼、累心。
还好,喜欢,里面还有影印版的,就是颜色有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