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奥版画作品展暨第三回版画言说
2011-9
上海大学出版社
周国斌 编
139
中国木刻版画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佛经插图印刷中已显示出成熟的技术,并在明清的文学插图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虽然,当时的目的只是借助印刷术传播宗教文化和图解文字故事。
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西方木刻版画,主要是活跃于德语国家的表现主义风格首先被引进中国。在鲁迅的支持策划下,创办了木刻讲习班并举办了展览会,介绍过外国木刻家凯绥·珂勒惠支(Kaethe
K011witZ,1867—1945)、格罗斯(George Grosz,1893—1959)、梅斐尔德(Carl
Meffert,1903—1988)以及比利时的弗朗斯·麦绥莱勒(FransMasereel,1889--1972)和苏俄版画家法复尔斯基(Vlgdimir
Favorsky,1886--1964)、克拉甫兼珂(Alexander
Kravchenk0,l889—1940)等的作品,给中国艺术以极大的推动,开创了中国的创作版画,是谓新兴木刻运动。该运动将表现主义手法和中国现实问题相结合,具有艺术的和社会的革命意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版画除木刻以外又发展出石版、铜版、丝网版,即所谓的三版技术,丰富了中国的版画,并继第一代版画家之后,又培育出一代新人,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两代版画家的优秀作品已成为集体的记忆深深地印在中国人民的意识之中。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的介入,中国版画语言又有了新的发展。今天的许多版画家仍保持着前辈的革命传统,继承了欧洲表现主义版画的革新精神,勇于开创新形式,敢于触及社会问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近一二十年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引发了艺术家们对城市现象和城市化问题的诸多思考。例如,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观城》展,反映了中国艺术家们对现实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深度思考,他们以现代的、全新的艺术语言,富有个性地表达了自己对城市问题的关切,他们这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品极富现实意义,受到国内外同行和观众的热议。
奥地利艺术家作品
中国艺术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