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释疑与解惑

忻平 著 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作者:

忻平 著  

页数:

275  

前言

  高校认真组织《六个“为什么”一一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以下简称“六个为什么”)学习活动,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一项重大举措。2009年7月,受教育部委托,上海大学与北京大学共同承担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六个为什么”试点工作。在上海市教卫党委和上海市教委的领导下,上海大学依托“项链模式”教学并循着问题意识思路,认真扎实开展试点工作,力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研究。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套丛书,系统展示了上海大学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和“六个为什么”试点工作拓展的研究成果。这套丛书也表明了上海大学一如既往的努力: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做成一条越来越丰富多彩的“项链”。

内容概要

  《释疑与解惑:六个为什么来自大学的问题》主要内容:一种范导性的释疑解惑,学生问题的解答既是对“六个为什么”及其相关问题的深入解答,也是根据学生问题的特点为学生释疑解惑。  一种艺术化的问答逻辑。解答学生问题是一种艺术。最理想的学生问题解答应当是不仅说明道理,而且充满智慧;不仅说清楚道理,而且说道理的过程和方式本身也具有哲理性;不仅令人信服,而且能打动人;不仅问题的答案本身使学生获益,而且问题的解答还能给学生比答案本身更多的东西。  一种开放式的对话逻辑。学生问题的解答使“思政课”更及时地跟上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保持与学生思想状况更密切的联系,保持“思政课”教材与学生需要的对接。

书籍目录

前言一、关于“六个为什么”的综合性及相关问题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指导思想多元化问题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问题四、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问题五、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的多党制问题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与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问题七、关于改革开放不动摇与“走回头路”问题后记

章节摘录

  在亨氏看来,不同文化之间必然会导致冲突。然而,多元文化之问除了冲突之外,更多的是交流与互动。“兼容并包”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允许异质者的发展。  然而,我们必须要厘清一个问题,那就是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文化的多样性并不必然存在矛盾。它们之间不是水火不容的。也就是说,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文化的多样性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思想僵化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不一定必然导致思想僵化,思想僵化的原因有很多种。把思想僵化的原因归结为指导思想的一元化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毫无疑问,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定会导致社会的混乱,最终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兼容并包”。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引来多样性的发展,符合中国的实际,也符合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内在需要。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容易导致文化的冲突,也容易导致文化之间无序的、混沌的发展状态。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念,文化的多样性必定产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导致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社会的混乱和动荡。这不是危言耸听的,苏联解体前的价值观念的混乱就是一个例子。因此,文化的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需要一种核心价值观念来引领,也就是需要一种思想来指导。坚持“一”引领“多”,才能使“多”更好地发展。从而使得整个社会文化既有活力,又能够有序发展。因而,不会导致思想僵化、盲目崇拜等现象。  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舆论自由。马克思指出:“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②“‘自由报刊’是社会舆论的产物,同样,它也制造舆论。”③毛泽东反复强调,人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是最基本的自由。马克思主义强调舆论自由、思想开放,不同的学术流派可以自由争论。


编辑推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最新探索,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上海大学“三进”项链丛书,是在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实效性过程中凝炼而成,展示了上海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项链模式”。本丛书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操作性强,力图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及“六个为什么”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从讲义解析、理论探究、教学实证、解疑释惑、教法创新以及配套光盘等多视角进行了大胆尝试。本丛书的推出,旨在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进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释疑与解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