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陈纪平藏什么

陈纪平 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纪平  

页数:

326  

前言

  作为一名民间收藏家,说句心里话,我从未受过正统的历史、考古、艺术方面的知识教育,但是,我能走到今天,要感谢东北黑土地的艰苦岁月对我的磨炼,摄影、医务工作带来的感性和理性的辩证思维和在法国巴黎艺术之都的熏陶以及自己对艺术强烈的渴望,执著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学习中所造就的独立眼光。在国外,看到祖国的文物不断流失海外的那种痛苦,刻骨铭心,就下决心努力收回流失海外的文物,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于是,1997年,我决定回国,带着从法国多年积攒和收集到的两箱藏品开始了收藏创业生涯。回国后,看到了我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兴土木,城市建设,高速公路的贯通等种种原因导致大量文物散落民间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仿古之风的盛行,民间收藏水平和鉴定方面的不成熟导致文物市场的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鉴定混乱的局面。但是,“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深深感到自己在法国锻炼的眼光在此时此刻终于派上用场,通过十多年的艰辛努力走出了一条民间收藏的新路子。  多年来,我在收藏的数以万计的各类藏品中,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精心筛选后,归类出我感觉应属“金包瓷”、“金包玉”系列。通过对两者形制、纹饰、材质、工艺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发现这批东西和辽代有着密切关系,然后,又结合已知的(国家历代考古发掘的及博物馆现有的)历史记载和实物的排比和对照之后,我认为,完全可以确认它们就是宋辽时期汉民族和契丹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内容概要

  陈纪平收藏大系——金镶玉法驾卤薄礼器,一经披露,旋即成为近年来收藏界最火爆的文化事件,并引发多种话题,众说纷纭。其中一种声音比较嘈杂,成为主导观点,许多见惯了鱼目混珠、滥竽邀赏的文物专家、鉴赏家众口烁金:“假的”、“赝品”! 一边是面对鉴定方的冷遇,另一边受到公众观赏的追捧,终是“藏宝“的两极,但这并不影响文化在其固有的轨道上运行。陈纪平以他的努力践行呼唤着,要以国民艺术品收藏之复兴旋转历史的机运,开拓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视域。

作者简介

陈纪平,浙江温州人。温州博古斋、北京博古仁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博古仁和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因其创造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和民间收藏博览的奇迹,被誉为“民间传奇收藏家”、“中国民间收藏第一人”。并相继获得“2005中华十大财智人物”、“2006中国最具影响力人物”

书籍目录

篇前 他序:藏礼于器 自序:历史再现与再造的哲学思考 前言:文化震惊——有眼要识金镶玉专稿 识破天惊序篇 绪论:历史有多远就走多远 报告:金镶玉学学科创建报告思想篇 【导语】极智穷思” 第一章:观点文论形与神  【编者按】  第一节:天下第一   1.陈纪平藏金镶玉礼器铭文初拓笺证   2.金包玉器的断代分析   3.鎏金银套装宋钧瓷藏品研究   4.鼎盛之前的发展和演变——温州博古斋宋代钧窑系列藏品研究  第二节:一脉相承   1.文物收藏与文化遗产的断想   2.从金包瓷的奇迹透视文化遗产   3.温州博古斋金包瓷收藏启示   4.谁来决定收藏品的价值  第三节:承前启后   1.明早期雪花蓝瓷器研究   2.掀起凤首瓶的盖头来   3.如何鉴定民间元青花   附:《考古的历史》  第四节:后继有人   1.打破陈旧观念束缚探索民间收藏之路   2.收藏可以更好玩   3.北京博古仁和拍卖有限公司  第五节:智慧收藏   问学陈纪平 第二章:两会提案国与民  【编者按】  第一节:2010年全国两会提案  第二节:全国两会提案关注文化遗产保护 第三章:思路话语知与行  【编者按】  金玉良言卓识篇 【导语】卓尔不群 第一章:文物传奇鼓与呼  【编者按】  第一节:入选财智人物  第二节:晋京恳谈会  第三节:《文明》出特刊 第二章:文明记载动与静  【编者按】  第一节:传世之宝的惊奇发现  第二节:从考古发现看辽代金玉器  第三节:辽史简述  第四节:草原丝绸之路促进了盛世文明  第五节:大辽珍宝的前尘往事   附:《消失的宝藏》告诉你历程篇 【导语】历久弥坚 第一章:诗魂  《谁收藏生命》 第二章:电影文学  【导演阐述】  《唤醒前传》 上部:崛起紫禁城(节选) 第一场 京城博古 第九场 上海世博 中部:梦断法兰西(节选) 第二场 巴黎的春天 第三场 巧遇台湾陈 第四场 初识拍卖 下部:难忘北大荒(节选) 第一场 “五一六”骄子 第二场 上山下乡去创意篇 【导语】创意造言 第一章:北京博古城提案 第二章:华夏艺术银行提案 第三章:大学生民间文物收藏电视辩论赛预案评论篇 【导语】众口一词 第一章:人言  第一节:从马未都到陈纪平  第二节:我所认识的陈纪平 第二章:刊载  第一节:中国民间收藏第一人  第二节:收藏界的中华骄子  第三节:佳德懿行珍藏历史  第四节:收藏民间散落的珍宝,是我活着的理由 第三章:报道  第一节:温州博古斋镇馆珍玩进京“朝圣”  第二节:大情保文物 大义爱中华  第三节:民间收藏是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生力军  第四节:执著的民间文物保护者 第四章:书写  第一节:收藏历史的拾遗者  第二节:收藏历史凝聚中华 第五章:大事记   第一节:2005年  第二节:2006年  第三节:2007年  第四节:2008年  第五节:2009年  第六节:2010年尾篇 承古开今  第一节:致国家文博收藏大学生的公井信  第三节:致全国产业文化上市公司的公开信后记:收藏的不仅是文物

章节摘录

  序篇  报告:金镶玉学 学科创建报告  “金镶玉”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奖牌所采用的式样,喻示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金玉良缘”,体现了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礼赞和对取得成绩的运动员的中国式褒奖。金镶玉奥运奖牌,创意十分新颖,突破了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奖牌设计单一材质的传统,又融入了典型的中国文化元素。夏季奥运会的惯例,奖牌材质除金银铜外,一般不作突破。而北京奥运会奖牌由象征尊贵和美德的“金”、“玉”材质“复合”而成,很好。修改完善小组对玉石在牌面所占的比例进行了多次调整和尝试,最终将奖牌背面金属边缘的宽度由3.5毫米增加到6毫米,突出了奖牌的金属质感,增加了奖牌的识别性。  一、学科源起  奥运奖牌其学名为“瑞”,因背面镶嵌着玉璧而被称作“金镶玉”。金镶玉的设计,让玉这种具有中国特色,堪称中国符号的特殊物品,一下子由“温润”变得耀眼,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北京奥运会奖牌正面使用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即站立的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全景形象,玉璧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奖牌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  一场奥运多少人美梦成真,金镶玉成为其最好的物证。  金镶玉再现了华夏文明中的青铜文化、玉器文化、金银器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生动反映出历史文化发展上的主流脉络。金玉镶嵌技术构思巧妙,用料考究,其工艺复杂,纹饰繁缛,中国民间收藏陈纪平藏有一大批品相上乘,品位极高的皇家金镶玉礼器;其年代之久,可以追溯到商周、战国等时期,绝非私家工匠能力所及,俨然是各个历史时期皇家艺术的巅峰之作,具有丰富鉴赏经验的文物专家也叹为观止。

媒体关注与评论

  收藏成就人生。收藏作为超越物质的精神享受,它所收藏的不仅仅是文物,更是精神.文化、情结和守望。文物作为对历史的再现,正是这种我们由过去走向未来的最佳结合点,是文物之“器”与收藏之“道”的天人合一。  ——陈纪平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陈纪平藏什么 PDF格式下载



用了两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陈陈继平先生是一位收藏大家,他收藏的辽代宫廷御用金包玉,金包瓷数不胜数,这本书详实额的介绍了陈先生收藏的经验与心得,还有一些媒体对陈先生采访的记录。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