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史学札记

常润华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常润华  

页数:

369  

内容概要

《史学札记》这本文集,是自己自20世纪80年代调到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简称“北京市社科联”)工作,直到退休至今写作的有关历史学方面的文章汇集。所汇集的文章包括书刊公开发表的、内部刊物登载过的以及未曾发表的三方面的文章。 自1979年调到北京市社科联工作,长期分管有关历史学专业方面的学会工作,先是在1980年恢复重建了20世纪60年代吴晗时期的北京市历史学会,继而又筹备成立了北京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1981年,又协助北京市历史学会将该学会的北京史专业组改组成为北京史研究会。长期历史学专业的工作和参与多方面史学领域的学术活动,开阔了视野。因此文集的内容,涉及比较广泛。 文集定名为《史学札记》,是为了把比较广泛的内容和不同类型的文章,便于归类,因而形成四个部分。第一、二部分“史海钩沉”分为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两部分;第三部分‘‘古今北京”,内容是有关北京历史方面的文章;第四部分“抚今追昔话圆明”,是由《人民日报》(海外版)约稿,为其撰写的15篇连载文章,名为“抚今追昔话圆明”的专栏。15篇文章在文集中只采用了几篇,又增加了几篇专栏以外的文章。该部分文章串.联起来,可以成为圆明园兴衰的简史。 由于史学领域内容广泛,因此文集所涉.及的题材、内容是方方面面的问题,成为这一文集的特点。 因为所写文章的时间不同,跨越二十余年,每篇文.章都有着不同的环境、条件及个人的思考,同时也受到写作时空及客观条件的局限,有的文章不免带有时代性的标记。在整理这些作品时,一般末作修改,除了个别错字,文章内容保持了原貌。

书籍目录

一、史海钩沉(中国古代史部分) 十万年的遗憾——北京猿人头骨在战火中丢失 试论士族高门范阳卢氏 论唐代的士族与庶族 魏徵敢直谏 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 段成式和他的《酉阳杂俎》 刘晏善理财 刘知畿与《史通》 文宗图治与刘蒉极谏 试论宦官专权的形成、发展与衰败 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耶律楚材 南宋时期爱国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陈亮 浩然正气于少保 历史的教训值得记取 纪昀二、史海钩沉(中国近代史部分) 从近百年的历史,看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激荡的百年》(中篇)《百年抗争》导言 无畏的革命精神 光辉的爱国篇章 ——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40周年 牢记甲午国耻振奋民族精神 近代中国教案史研究述评 林则徐谪戍新疆时期的爱国思想 太平天国北伐军在阜城 洪仁玕的社会经济改革思想 义和团运动在阜城的兴起 试评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危害亿万中国人民的《辛丑条约》三、古今北京 积极开展北京史、志的研究编写和普及教育工作 有关北京历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北京——汉、唐时代的北方重镇 隋唐时期幽州的历史地位 李白幽州行 唐代著名诗人贾岛 隋朝对北京地区的经营 “戚家军”守蓟镇 林则徐与北京的水利建设 试述浙江在北京的会馆 近代北京群众性学术社团的发展 吴晗对首都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四、抚今追昔话圆明 圆明园之缘起与结局 全盛时期的圆明园 圆明园因何得名 圆明园——清朝政府的“心脏” 文源阁与《四库全书》 江南园林的缩影 浙江的历史文化胜迹在圆明园中的地位 含经堂遗址 圆明园内的寺庙及宗教活动 圆明园里皇家的上元节 茅舍疏篱劝农桑 移天缩地在君怀 人间天堂 圆明园遭劫焚 同治重修圆明园 兰亭与兰亭八柱 梅石碑与青莲朵 圆明园怪石——青云片、搴芝、绘月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对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整修后 记

章节摘录

插图:这就是所谓“南选”。这种制度的实行,一方面可以选拔岭南各州的人才,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以武则天为代表的封建中央对南方权力的控制。总之,在武则天时代,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实际是为了削弱长期存在的衰败的旧士族势力的“门荫”制度,它对腐朽的官僚世袭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此后,在唐代一直坚持了这一制度。第三,广泛地网罗人才。在武则天时代,为了巩固她的统治基础,除了发展各种科举制,以选取更多的进士之外,同时更进一步破格提拔选用新的人才。在天授二年(691年),又设置“试官”。当时派专人前往各道、州访求人才,不经考试,有的就授给侍御史、评事、拾遗、补阙、著作郎等“美职”。据说在武则天临朝称制的那一年,一天就选了一百三十多人,并给予拾遗、补阙等职。所以当时流传的谚语说:“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张鹜《朝野佥载》卷一)由于朝廷的官吏编制有限,于是就把增加的名额作为“试官”。武则天还在宫廷中召集了一大批文人学士,组织他们大量修书,先后“撰定《列女传》、《臣轨》、《百行新诫》、《乐书》等,大氐千余篇”。(《新唐书武后传》)并且进一步用这批人批改诏令,参决朝政,这样也把宰相的权力逐步掌握到她自己的手里。武则天这种滥置官员的办法,从积极方面看,扩大了她的统治基础,并也确实能够从中挑选出一些有才之士。而消极的方面,随着官吏的增多,则加重了国家财政上的负担。第四,改编《姓氏录》。唐太宗时,曾命高士廉等撰修《氏族志》,其目的是为了抑制和打击旧的门阀士族的势力,以巩固李唐王朝的统治。此后经过数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武则天时代,新兴的地主阶级——庶族地主的力量有了很大发展。因此,他们进一步要求政治上的地位,要求打破旧的门阀制度。在这种新的客观形势下,于是将原《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

后记

本书在编选过程中,承蒙同行执友——中国人民大学王汝丰教授、王道成教授,二位热情的支持。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同志给予真诚的指导和纠正原稿中的疏误,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忱。书中部分吸取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恕不注明。本书的缺点和不足,期待读者批评指正。最后,还要提及大学同窗、我的夫人赵若麟,在一些文章的写作和文集整理过程中,一直得到她帮助。本书得到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编辑推荐

《史学札记》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史学札记 PDF格式下载



不错,写的很好,耐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