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移动的学校

李崇建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3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崇建  

页数:

213  

Tag标签:

无  

前言

  欢迎光临本书!  当你翻开书页,便进入一座梦幻的教育森林,也进入台湾教育史上珍贵的一页。 这座梦幻森林,是一群有教育理想的人们建立的,孕育十一至十八岁的青少年,独立于台湾的教育体制之外,打破了制式的围墙,像一所“移动的学校”,让学生能无所不在地学习,拥有宽阔的视野。即使学生毕业以后,也会将整个学校带在身上,拥有学习的精神,不断成长。这所学校是:“全人”  全人位于山中,没有围墙,没有体罚,异于主流的教育理念,却有非常特殊的课程。这样的教育环境,会孕育出什么样的学生?有何感人的故事?森林里的大人与小孩,有什么样的挫折?  二〇〇四年,我和甘耀明出版了《没有围墙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以亲身的体验,呈现全人的血肉,我收到的读者回馈多半是“感动”。时隔两年,我试图更全面陈述全人的故事,呈现全人的骨架。我期望进入本书的读者,能更全面了解这座梦幻森林的面貌。  全人创办至今,已经年满十岁,即将在二〇〇六年通过“教育部”立案,也意味着“她”今后可能不再是体制外学校,而是一所“另类学校”。此时此刻,为她记录,留下十年的见证,有其阶段性的意义。十年来,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已经在国内外各大学就读,也在社会上工作,为何他们最怀念这所学校?也许答案就在本书。

内容概要

《移动的学校》为《没有围墙的学校》的姊妹篇。全人中学独立于台湾的教育体制之外,打破了制式的围墙,就像一所“移动的学校”,让学生能无所不在地学习,拥有广阔的视野。本书所呈现的,就是台湾全人中学独特的教育追求:为孩子们营建了一个体制外的自由学习天空,也为孩子们争取了一个不一样的未来。从特别注重的心理辅导,到艺术课程的设计、独特的登山课与漂流体验以及培养孩子自主、负责的公民素养,加上教师时刻的觉察与反省……全人中学的一切为了一个目标: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作者简介

李崇建,毕业于东海大学中文系,曾任体制外中学教师七年,目前结合文学与亲职教育工作者,在台中市设立“千树成林”作文班,并担任香港自然学校顾问、台北市另类教育促进会课程发展核心教师。作品曾获教育部文艺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玉山文学奖等三十余奖项。目前出版有小说集《上邪!》、《没有围墙的学校》(与甘耀明合著)、《移动的学校》等。

书籍目录

Part 1 辅导
辅导不等于说教或说服
表达自己(上)
表达自己(下)
小说家的帽子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柔软不等于软弱
师生间的战火
心灵的摄影机
Part 2 开放教育现场
学生,帮帮忙吧!
老师被放鸽子
爱火车的少年
我的马戏班
Part 3 文学教育
左手的天空
如何解“套”?
白先勇与藤井树
不被框住的创意
说故事的人
从《丢丢铜》开始
Part 4 登山与旅游
最大胆、美丽的教学
站上世界尽头
成年礼旅行
Part 5 艺术课程
处处遇见“美”
身体力行的“美”
肢体献祭
风雨戏剧课
Part 6 自治精神
Part 7 体制外的彷徨
推荐一 谦卑、敢行与参化——教育美学在全人另类学校的开显
推荐二 全人存在的意义——从波德莱尔的诗谈起
后记 希望的种子

章节摘录

  就像这一次,当我正为孩子的书信努力时,樱桃梗善良的个性,不大可能在此时浇下一桶凉水。我思索她以往表达的习惯,便询问她:是否在表达关心?樱桃梗腼腆地点点头,表示不用那么辛苦用信纸打印,用A4纸当信纸也很好。  但她的关心有时会让人会错意,为什么她不直接表达呢?樱桃梗说:“我怕好意被拒绝。”  从某种程度来看,樱桃梗迂回地表达关心,是不被他人接受时避开可能的尴尬的机制。史托的《孤单:回归自我》中说:“逃避的行为,是儿童保护自己免于慌乱的反应,这个观念会延伸到成人的生活中。”  我可以理解这种情况,当我年纪还小的时候,也常遇到类似的处境,怕自己的善意为别人拒绝,显得尴尬,不知所措。就像我成年后,在公车上遇到老人,想让座,却又怕被拒绝,在让座与不让座的内在冲突中,感到慌乱。  卢梭有一句话:“为什么你们要听嘴巴说出来的字词呢?一句话是什么意思,不是由嘴巴来掌管的。”这位启蒙时期的法国诗人,最后隐遁乡野,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动机乃因觉得遭受同时代人排斥、误会、曲解,而不想和周遭世界发生关系。可见语言作为一种沟通媒介,却常不能表达人内在的心意,真是令人沮丧。  但在家庭与朋友的互动中,直接而真诚地表达,核对与沟通,是免于误解的最佳途径,只是人经常被很多因素限制,无法正确表达心意,因而产生误解。

媒体关注与评论

  教育似乎不是只有一条对的路,如果可以用更宽阔的视野看待孩子的学习,也许我们会有许多美丽且意外的发现。  ——李崇建  《移动的学校》里的樱桃梗、萝卜泥、爱火车的卡路里,还有用左手写字的小明和阿福……我们看到,在这些精灵一样的孩子身上,全人关注的不仅是健康的身体、向善的道德,更重要的是孩子精神的独立和对于自我的追寻。  ——一线教师  跟孩子一道慢慢地读《移动的学校》,然后分享其中的乐趣,有时我们同时被书中的一些故事打动,然后捧书相望,静静地,感动不止……  ——一位母亲


编辑推荐

  除了补习、考试,教育有没有其他可能?除了委屈、愤怒,孩子有没有其他的成长之路?如果曾在茫然与泪水中长大,我们能不能别让孩子走相同的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移动的学校 PDF格式下载



在六月正午的烈日中,趁着两段工作中的间隙,躲进有冷气的KFC,开始读《移动的学校》——一本记述台湾体制外另类学校“全人中学”的书。
时间渐逝,光着的脚踝变得冰凉,但还是舍不得合上书离开。
从小到大,上了很多年学,也教过6年多的书,还看着女儿在应试教育中苦苦煎熬,更知道整个中国有多少青少年在不快乐地“学习”,被所谓的“教育”扭曲了灵魂,抽干了生命的热情……我对中国的教育真是绝望啊。
所以,看到《移动的学校》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成长故事,看到学生们真正参与到学校生活中,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看到孩子们在“童话改写”“民谣欣赏”“户外旅行”“肢体课程”“戏剧公演”,这一个个富有创意的课程中与“真善美”邂逅,重新找到自己,焕发生命热情,我怎么能舍得放下书呢?
创办这样的学校,该有多大的勇气啊!谁能保证这些孩子可以考上大学,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谁能保证家长愿意冒险把孩子送来?谁能保证在自由的校园里,孩子们不会“越轨”?谁能保证体制外的教育之路可以走通?
我欣赏探路者的勇气,却也发现,让全人中学能够坚持下来,得到社会认可的,不仅仅是勇气,甚至主要不是勇气,而是“谦卑”——在这条人迹稀少的路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真理、权力的唯一拥有者,而是学生的同行者。正是老师们和学生一起且行且学且反思,才慢慢地趋近了真正的教育:让力量进入生命,让生命真正开始。
“全人中学”是一棵希望的种子,种在台湾的卓兰山上,我相信它终会长成大树。


正在阅读中,把孩子当做一个完整的人来尊重和共处,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希望有更多的这样的学校让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值得老师、父母去读的好书!


移动的学校


体制外学校


喜欢崇建这样的老师
喜欢全人中学
喜欢创校的大胡子校长
有机会一定去参观拜访他们


这本书让我切实感受到,好老师就是一所学校!


台灣的教育值得我們學習。


关于教育真谛的讨论


书中内容是我们平时遇到的,可是没有仔细琢磨的,看了书真是很有感处*


给老婆买的,她说很好!


真正的名校《移动的学校》

前几天看了一本介绍黄冈中学的书,黄冈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名校,不过,黄冈的名气就在于高考的升学率,还有奥数的奖牌,而前提是收取高分的学生。这样的名校在中国到处都有,省里有省级名校,市里有市级名校,那个地区都有一个这样的名校,里面有本地区最好的老师,有本地区最好的校舍,最佳的投入,最好的硬件,最好的教师待遇,最多的学生人数,所以肯定是当地的名校。这样的名校不过是中国高考链条上的一颗螺丝钉,只是因为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粗一些大一些而已。

而这本书中介绍的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全人学校,一个游离于体制外的学校。虽然近年被收编,但是全人的精神是不变的。其实看看书里的内容就知道,这样的学校和中国的名校区别在哪里。这里面都是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学生名字,这里没有炫耀校舍的辉煌,也没有超级塑胶跑道的照片,更没有展示教室中电子白板,没有世界一流的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甚至游泳馆和校史室。这里面看到的只有老师和学生,这才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啊!

全人的课程有登山,每年全体学生攀登一座三千米以上的大山。学生们毕业以后还不忘记登山的快乐,甚至成为真正喜欢上了登山运动。孩子们在一项又一项生动有趣的内容中学习,写作阅读演戏,这让我们这些看习惯了的内地教师,怎么能不羡慕呢?真正的名校是有个性的学校,真正的名校是有思想有内涵的学校。这样的名校,不知道还有多久我们才能够见到。


朋友推荐的书,也是因为听了作者的讲座才买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