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供求平衡研究
2009-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张虹
186
本书讨论并指出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对传统旅游供给函数的丰富,同时立体化地对需求函数进行了研究,科学地提供了一套关于自然风景环境承载力和景区吸纳能力的指标体系;对于自然风景旅游景区承载力进行数学论证并以贵州黄果树大瀑布为案例展开研究;在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模型的基础上,运用供求模型的原理进一步得出了景区票价的市场价格函数这位景区建立科学的门票价格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书适合各高等院校经济学、管理学、旅游管理等专业的研究生和教师参考,同时也适合规划设计部门、旅游产业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张虹,女,汉族贵州财经学院MBA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
研究领域:国际化经营与旅游产业研究。发表论文有《贵州对外贸易新思路》、《贵州新农村建设中旅游业的开发与保护》等。著作有《蝴蝶的翅膀——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探析》、《欠发达地区政府行为、投融资理论与实证研究》、《MBA面试指导》,主持了《贵州省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研究》、《贵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重点及对策研究》等省重点课题。
第一章 导论 1.1 旅游资源供求平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然资源服务功能的有价评估研究 1.2.2 关于旅游供求矛盾的理论研究 1.2.3 关于旅游价格与市场供求理论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概述 1.3.1 旅游资源供求平衡研究的实例背景 1.3.2 旅游环境承载力测度模型的参数确定原则及模型推导思路 1.3.3 旅游环境资源定价思路的创新研究 1.3.4 旅游资源供求平衡管理对策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 旅游资源供求平衡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自然资源服务功能的有价评估 2.1.1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2.1.2 生态旅游的一般理论 2.1.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 传统旅游供求矛盾的理论研究 2.3 旅游市场价格和供需关系理论的研究 2.3.1 旅游需求与旅游价格 2.3.2 旅游供给与旅游价格 2.3.3 价格与旅游供求矛盾的关系第三章 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3.1 旅游供求矛盾的表现 3.2 旅游供求矛盾的成因分析 3.2.1 旅游供求矛盾的价格调节 3.2.2 旅游供求矛盾的制度性成因 3.3 制度性供求矛盾的基本对策 3.4 政府价格控制与旅游供求基本原理 3.4.1 最高限价对供求均衡的影响 3.4.2 最低限价对旅游供求的影响第四章 旅游资源供给模型进一步完善推导的理论基础 4.1 简单的旅游供给函数的推导 4.2 影响旅游资源供给的主要因素分析 4.3 旅游资源供求平衡的辩证关系 4.3.1 旅游资源的破坏与保护 4.3.2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辩证关系 4.4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体系 4.4.1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4.4.2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基本特征 4.4.3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性质 4.4.4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结构与功能 4.4.5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研究 4.4.6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 4.5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体系 4.5.1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 4.5.2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性 4.5.3 最优旅游容量讨论 4.6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分析 4.6.1 自然环境承载力 4.6.2 社会环境承载力 4.6.3 经济环境承载力 4.6.4 综合评价方法 4.7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研究方法 4.7.1 单要素分析法 4.7.2 综合指标法 4.7.3 动态模拟递推算法 4.7.4 多目标决策法第五章 用旅行成本法建立旅游需求函数的理论依据 5.1 简单旅游需求函数的表述 5.2 影响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 5.2.1 影响个人需求的因素 5.2.2 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 5.3 旅游需求的量化方法和定性方法简介 5.3.1 旅游需求的量化方法介绍 5.3.2 旅游需求定性方法简介 5.4 旅游需求均衡的衡量指标选取的原则 5.5 旅行费用模型作为需求函数的理论依据第六章 旅游资源供求平衡管理的国际比较 6.1 世界旅游业发展现状、特点及趋势分析 6.1.1 世界旅游业发展现状 6.1.2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特点 6.1.3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6.2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6.2.1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模式简介 6.2.2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 6.3 国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分析 6.3.1 国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历史回顾 6.3.2 国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发展趋势 6.3.3 当今世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热点研究 6.4 世界生态旅游发展情况 6.4.1 发达国家的生态旅游发展情况 6.4.2 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旅游发展情况 6.5 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第七章 旅游资源供求失衡的案例分析和改进思路 7.1 旅游资源供求失衡的案例背景简介 7.2 贵州省黄果树风景区旅游资源供求失衡的理论分析 7.2.1 自然资源优势陷阱带来的问题及表象分析 7.2.2 欠发达地区“资源诅咒”现象的理论基础 7.3 贵州省黄果树风景区旅游资源定价模型建立 7.3.1 自然资源价格理论模型介绍 7.3.2 自然资源与景区门票的关系分析 7.3.3 贵州省黄果树风景区定价模型进一步完善的讨论 7.3.4 贵州省黄果树风景区定价研究结论参考文献
实际上旅游与资源、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旅游业发展初期,特别是大众旅游盛行的时期,人们只注意到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而没有进行综合效益的评估,其后果是旅游业列为优先发展项目快速发展。结果是严重损害了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威胁着旅游业发展的长期利益。Tyler指出,这种发展旅游的方式是“自毁的、毁灭了吸引旅客的一切事物,是典型的杀鸡取卵”(1989)。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人们在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优先发展的关系上发生了观念性转变,可持续发展的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旅游人士认识到如果旅游与环境不能和谐共存,旅游业将成为短命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人类和自然遗产的依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影响,旅游需求对现代人类尤其是对未来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旅游开发过程本身所涉及的界面之广泛和复杂,以及目前世界旅游业迅速膨胀的事实以至业已形成的生态效应都说明旅游业应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无论是从旅游业对自然禀赋和社会遗产的依赖,还是从旅游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来看,旅游业都是最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之一。世界知名旅游学者.Sadlar指出,由于在许多情况下,旅游业取决于对自然环境及以其自身生存为目的的自然作用的维持,因而是一项应该运用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活动。国内学者田道勇则从系统观、资源观、平等观、协调观、全球观5个方面,说明了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旅游活动的自身特点来看,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重视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因受旅游区的特殊地理条件的限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在补救方法上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旅游的客源流在时空上相对集中(表现为旅游旺季和旅游热点等),旅游对环境的消极作用具有明显的集聚和堆积特性,“先污染后治理”的事后行为往往难以奏效,旅游污染的恶性循环极易形成。 就我国旅游业开发的现状而言,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项迫切任务。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历史较短,目前仍然表现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即将旅游业的发展简单化为数量型增长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缺乏必要的保护,从整体上讲尚属于粗放型发展模式。事实表明,这样的发展已经给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带来灾难性的破坏,旅游与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就会从根本上削弱甚至摧毁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必须牢记旅游业的发展不是无节制的,应当坚持适度发展和循序发展的观点,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世纪70年代起探讨旅游对环境和生态影响的学者日渐增多。1985年《国际环境研究杂志》出版了《旅游与环境》专辑。1987年《旅游研究纪事》第一期出版了《旅游与物质环境》专辑。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199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提出了《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构筑了可持续旅游的基本理论框架,并阐述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