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现代性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

温奉桥,李萌羽 中国海大(原青岛海洋
出版时间:

2007-9  

出版社:

中国海大(原青岛海洋  

作者:

温奉桥,李萌羽  

页数:

271  

内容概要

  现代性是个充满了主体感的概念。现代性无论是作为一个“方案”,还是作为一种态度和叙事,在其动态的意义上,都表现为某种主体性含义,那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和体现了历史进步的眼光、情怀、信念。现代性并不必然地表现为某种凝固的历史性“特质”、“属性”,而是表现为某种社会、文化层面的制度性变革,和与这种变革欲求相适应的主体精神-情感状态、心性结构的变化。在本质意义上,现代性是生长于内在主体的历史意识和价值取向,这种主体感构成了现代性的最具历史活力的意义价值走向,即现代性产生于主体的自我意识。梅绍尼科说:“现代性存在于创造主体和主体的目光之中”,现代性并“没有固定的、客观的参照对象,它只有一个主体”。所以,现代性是一种永远面对未来的与时俱进的时代变革意识和来自情感深处的自主性冲动,即人的主体性意识的面向未来的发展诉求。由此,赋予了现代性一种新的生机和活力,“‘现代性’是对‘它性’(otherness)与变化的承诺”。因而,主体性构成了现代性的意义主流。现代性在“自己反对自己的传统”中魅力永存。

作者简介

  温奉桥,1968年生,山东沂源人,文学博士,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王蒙文学研究所所长,《王蒙研究》执行主编。主要著作、编著、译著有:《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张限水与市民文化新论》(即出)、《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多维视野中的王蒙》、《王蒙·革命·文学》、《走下神坛的中世纪》(合译)等;参著《20世纪中国文学的理性精神》、《昨夜星辰昨夜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精神旅途》等。在《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文史哲》、《山东社会科学》、《齐鲁学刊》等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参加或独立承扭国家、省、学校科研项目多项。多次获得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

书籍目录

现代性作为一种主体建构(代序)上编 现代性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选择与价值悖论——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语境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非理性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精神生态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重构现代性与文学史新思维中编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论张恨水小说的现代性论张恨水小说的文体现代性现代报刊、稿费制度与张恨水小说的现代性张恨水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现代性”规范的调整——张恨水“抗战小说”新论民族性与现代性成功“对接”的典范——赵树理《李有才板话》新论下编 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后革命时代诗学——王蒙文艺思想散论王蒙与20世纪中国激进主义思潮论王蒙小说的政治意识论王蒙文化思想的现代性重构《红楼梦》的释义系统——王蒙与《红楼梦》研究略论王蒙诗情小说刍论跨文化视野中的王蒙小说解读——《坚硬的稀粥》与《活动变人形》新论欲望叙述及历史背谬——读王蒙的《青狐》浅论王蒙旧体诗心灵的隐曲 时代的浩歌——读《王蒙自传》后记

章节摘录

  文化选择与价值悖论——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语境  二  全球化的辩证法表明了全球化与本土化均不是纯粹、单一概念,而是处于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中。它一方面强调人类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所达成的普遍性的价值理念与文化共识,另一面更重视由不同文化所创造的文明资源的独特价值。全球化的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开放性理论视野,有助于我们辩证地理解人类文化的趋同性和差异性,从而建立一种更为科学、客观的文化认同观,其一,人类文化尽管千差万别,但遗传码说明人类几乎都是同一材料构成。人类不仅和其自身而且和动物、植物、树木、岩石构成了一个联系的整体,不同的肤色、种族、语言、文化传统、宗教归属、教育背景,都无法削弱人类的共性,因而,人类行为、思想、情感、心理的类似性,世界不同民族文化所折射出的一些共同性的内涵,全球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相通性,为人类多元文化的认同提供了基本前提。没有人类文化对人这一大概念所达成的普遍性共识,文化认同无从谈起。其二,全球文化更表现为一种丰富的、各具特色的多元文化特色,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体现了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的丰富性特征。跨越多元文化的认同意味着用一种更为理性、客观的态度审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把各种文化体系看作一个始终处于动态、开放、兼容并蓄的辩证运动过程。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全球化实际上是人类不同族群的文化逐渐冲破各自封闭的地域阻碍而走向相互融合、交汇的世界化大潮的动态运动过程。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深刻揭示了全球各民族文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必然走向世界化的趋势,几乎在同一时期(甚至更早一些),在文学领域,德国文学家歌德曾预见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歌德在宣告世界文学时代的来临时,首先是基于对不同民族文学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类同性的感悟。一本在中国尚不太出名的明代传奇《风月好逑转》,竟使歌德感悟到了中西文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惊人的类似性。在《歌德谈话录》中,他的一番有感而发的议论,成为佐证人类文学趋于世界化的经典话语:“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感情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发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世界永远是一样的,一些情景经常重现,这个民族和那个民族一样过生活,讲恋爱,那末某个诗人做诗为什么不能和另一个诗人一样呢?生活的情景可能相同,为什么诗的情境就不可以相同呢?”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现代性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