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英语采访艺术

林海春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

林海春  

页数:

305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是一部关于采访的书。更确切地说,就是关于如何问你想问的问题,并能得到应该得到的答案的书。然而,笔者在此强调:这是专门为那些从事和即将从事广播电视领域里的对外广播这一组从业人员而写的。可见,这并不是一本人们所熟悉的、一般意义上的对记者采访技巧的介绍的书。因为,本书中谈及的记者并不是那些经常为我们提供新闻报道的从业人员,而是那些为海外受众提供报道的、以采编播为一体的记者型的广播电视英语节目主持人们。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理论专著呢?总体来说是由以下两个原因引起的。  首先,从它所诞生的背景来看。  微观方面,即在国家一级层面。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节目频率及频道,已经构成庞大的媒体声像传播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节目形式,构成了现代社会中受众的生活内容。而最为直接影响受众视听的节目形式,是对外广播节目中的英语节目。因为这类节目形式不仅将异域文化介绍进来,而且也将本土文化介绍到国外。更为重要的是,受众直接感受到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所形成的强大传播效应。  宏观方面,即在国际一级层面。越来越多的交流节目跨越国界呈现在受众的面前,虽然说这是“媒体声像传播全球化”所形成的“文化侵略”、“文化渗透”的最直接表现形式,但是,在这一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以非母语英语为传播语言的、称之为“国际频道”的广播电视节目。  在如此的背景里聚焦用非母语英语进行采访的话题,就有了解释、构筑这本专著的必要性。有些从事媒体对内广播的从业人员很直接地说:“采访无学。”笔者对这一认识是否能站住脚,在此不做进一步的展开论述。

内容概要

本书是迄今在中国内地具有填补学术空白意义的专著。作者根据自身多年在国内外广播电视领域的从业经历积累的经验,加之对跨文化传播学创新式的研究结果,为在今天媒体传播形势下的对外广播从业人员、驻外记者和有志投身这一事业的人们,提供了理论结合实践的解释。 本书中为运用非母语英语进行采访提供的问题设计、问句句式、采访心态及素材处理等具体的操作方法,不仅对一线从业人员有效、有用,而且对有志于发展相关理论的硕士生、博士生具有启发价值。

作者简介

林海春,男,瑞典马尔默大学研究员,博士。
个人经历和学术兼职:
1984年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1986年在吉林工业大学进修,1984至1990年在黑龙江和南京的高校任教,1991转入媒体传播领域,在“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福建有线电视台”担任集采编播一体的广播、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与对内广播节目采访 第一节 解析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 第二节 英语采访者承担的独特负荷 第三节 两种采访指向的“文化认同”不同 第四节 两种采访展示“文化心理”的方法不同第二章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的定位 第一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受访者的选定原则 第二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问题的设定范畴 第三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者的态度 第四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的类型 第五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实地情境中的运作第三章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的实质 第一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的出发点 第二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的形态解释 第三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的跨文化交流效应 第四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艺术的心理视角第四章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风格分类 第一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之“生活拾零” 第二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之“历史时事说” 第三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之“诠释式调查” 第四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之“被聚焦群体采访”(Focused Group Interviewing) 第五节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之“文化采访”(Cultural Interviewing)第五章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的“哲学说” 第一节 英语采访聚焦“个体”与“世界”的关系 第二节 英语采访展示“个体”与“意义”的关系 第三节 英语采访解析个体的思想形态 第四节 英语采访引发跨文化交流中双向“主观诠释体”的碰撞总结附录 附录—1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 附录—2 CBS Anchorman Dan Rather Interviews Saddam Hussein参考文献林海春广播电视节目部分播出作品结束语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与对内广播节目采访  既然谈及的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采访是为对外广播服务的,那就要使读者明了这种采访与为对内播放的节目服务的“一般”采访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因为只有看到它们的不同之处,才能对英语节目采访所涉及的议题选择、受访者的引导方面有一个符合“对外广播”的清晰定位。  首先,议题选择。对于采访要涉及的议题的选择,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采访者的职业敏感度。而这一职业敏感度的形成,完全有赖于采访者本身对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程度。既然是用非母语“英语”采访,那么,采访者的职业敏感度,就完全建立在对这一广播形成的效应所牵扯到的关键因素的认识基础上。如果从进行“对外广播”的目的来分析这些关键因素的话,显而易见,这些因素都是同“推介国家形象”这一广播目的紧密相连的。这也就必须要提到采访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如何引导受访者的问题了。  其次,采访者对受访者的引导。因为是“推介国家形象”这一广播目的,使得采访者必须意识到:有效的采访引导,可以使得“对外广播”的目的、令人接受的效应达成。否则,就是适得其反。在采访过程中,引导受访者的问题回答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职业技巧与理念相结合的产物。掌握得好,会使采访事半功倍,否则,就会违背职业道德与操守。关于采访者对受访者的引导,事实上,也是体现在采访者对“对外广播”这一职业所涉及的关键因素的认识程度上。那么,这些因素是什么呢?  回答这一问题,就要从为“对外广播”进行的采访与为“对内广播,进行的采访所涉及的关键方面进行分析。这些关键的方面是:文化情境、文化认同及文化心理。因此,本章的内容以三个小节既独立又有一定联系的分析展开论述。   ……


编辑推荐

  《21世纪英语播音主持系列教材:英语采访艺术》是一部关于采访的书。更确切地说,就是关于如何问你想问的问题,并能得到应该得到的答案的书。 笔者强调:这是专门为那些从事和即将从事广播电视领域里的对外广播这一组从业人员而写的。可见,《21世纪英语播音主持系列教材:英语采访艺术》不仅仅局限于介绍采访,也不是论述人们已有印象的对一般广播电视节目的采访,而是一部专门解释对外广播声像节目的采访论著。因为,《21世纪英语播音主持系列教材:英语采访艺术》中谈及的记者并不是那些经常为我们提供新闻报道的从业人员,而是那些为海外受众提供报道的、以采编播为一体的记者型的广播电视英语节目主持人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英语采访艺术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