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
2008-12
暨南大学出版社
向景
230
企业内部人控制是基于委托-代理制度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委托-代理(Principal-Agent)是代理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种。在现代公司中,资本所有权与经营决策权在股东与董事会之间发生了分离,股东选举产生董事会,由董事会运作经营决策权。但董事会并不具体管理公司的日常生产和经营业务,而是聘任专业经理人员来执行这一职能。这样,在股东、董事会、经理之间就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说,委托-代理是指代理人根据被代理人的委托,在被代理人的授权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相应的活动。委托-代理也称意定代理或授权代理,因为它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前提的,即委托人的授权委托。 在现代公司中,经理的职权范围一部分是根据立法而定的,但在更多的情况下,董事会和经理之间的职权划分不是一个法律程序,而是一个经营程序。在实际经营中,哪些权力属于决策权,哪些权力属于执行权,有时很难明确区分。而且,为了经营上的需要,经理有时必须要具有若干决策权,或者是向董事会提出授权的建议。遇到这种情况,股东和董事会往往很难否决。于是,从公司发展历程看,产生了权力向经理人员倾斜的现象。正如菲吕博腾和配杰威齐所指出的,在现代公司中,由于股东的分散,加上管理者在代理权的谈判中的优势,使管理者的权力上升,并使管理者能相对有效地独立于所有者。一般的结果是,管理者在某些限度内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因而会将企业导向偏离所有者期望的利润最大化目标。这就是所谓“内部人控制”的实质。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1949-2002):一个经济思想史和法经济学的视角》试图从国有企业的微观构造上研究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对比传统国有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组织构造的异同。对比国有企业组织目标与自然人目标以及现代企业制度中组织目标与自然人目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1949-2002):一个经济思想史和法经济学的视角》旨在研究国有企业的组织日标与自然人目标之间的冲突发其校正。对国有企业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既可以从宏观上研究它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又可以从微观上研究它的组织构架和组织效率。
序言内容摘要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文献取舍第三节 本书结构与研究结论第二章 控制内部人控制文献述评第一节 控制内部人控制一般性质述评第二节 国有企业控制内部人控制特殊性质述评第三章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研究的产权学派第一节 产权学派形成的原因探究第二节 产权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第三节 产权学派对内部人控制的政策主张第四节 评价:对产权学派的制度个人主义思考第四章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研究的市场学派第一节 市场学派形成的逻辑第二节 市场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第三节 市场学派控制内部人控制的思路第四节 评价:找寻市场学派与产权学派之间的桥梁第五章 国家控制内部人控制制度的演变(上)第一节 产权激励制度兴起的原因第二节 产权激励制度演变的路径第三节 产权监督制度兴起的原因第四节 产权监督制度演变的路径第五节 评价:从激励不相容走向激励相容第六章 国家控制内部人控制制度的演变(下)第一节 从一长制到厂长(经理)负责制第二节 从“老三会”到“新三会”第三节 “新三会”与独立董事制度第四节 评价:重构关系契约的古典品质第七章 国有企业控制内部人控制发展趋势第一节 趋势一:从委托人控制内部人到代理人控制内部人第二节 趋势二:从单边控制内部人到共同控制内部人第三节 趋势三:从静态控制内部人到动态控制内部人参考文献后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化三改造”运动,我国的国有企业大量成立。国有企业为我国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认识水平的历史局限,当时是把国有企业与计划经济捆绑在一起的。1978年以后,我国进行了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的改革,与计划经济相配套的原有的国有企业运行模式也一直进行着不断的调整。到2002年,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放权让利改革阶段。这一阶段依次选择了利润留成、两步利改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等形式。其改革特点是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没有触动,仅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权进行下放,使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利益激励。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国家在上一阶段的改革没有达到激活国有企业改革目的的情况下,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化、资本化、股份化的改造,其追求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一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上,除了国有独资企业外,其他的国有企业引进了更多产权形态,有的产权形态是外国资本,有的产权形态是本国的民营资本,有的产权形态是集体资本,国有企业在这一阶段里的改革中,突破了“一大二公”的所有制格局,使国有企业成了以公有制产权为主体或主导的企业形态,但这一阶段的改革仍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到1996年第一季度,我国的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为负值。因此,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向第三阶段发展。三是国有企业的抓大放小阶段。党中央在党的十五大报告里明确提出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命题,这一命题的含义是:要搞活国有经济,可以通过放开一批国有企业来实现,具体来说,就是要抓好大型国有企业,放开小型国有企业。这一方针到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被进一步明确为我国的国有经济在今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