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药学

徐红 编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作者:

徐红 编  

页数:

378  

字数:

350000  

前言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药学(初级士)资格考试具有点多、面广、题量大、分值小的特点。靠着押题、扣题式的复习方法难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相反,全面、系统的“笨”办法反而会更加有效。但是,对于考生来说,这种全面、系统的“笨”办法又有许多难题:一方面这些考生不同于中考或高考的学生,他们的时间很多是零散的,精力是难以集中的,往往是拿起书本,眼睛已经放在书本上几分钟了,脑袋却还在白天各式各样的事情上,或者是复习的事情做着做着,脑袋里却出现了其他的事情而走神;另一方面,考生的学习耐力也是有限的,长篇大论的内容往往使考生读过以后还不知所云。考生面对品种众多的复习资料也是目不暇接,无从选择。这些,都说明了广大考生热切盼望着一种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出现。  考试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复习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备考时掌握以下几点原则非常重要:①掌握考试大纲,认清复习重点;②重视历年考试真题,掌握命题规律;③坚定信心,多记多做,认真备考。学习方法也离不开“先死后活”,先“死记硬背”,后“活学活用”。背什么,才能背以致用,这个就离不开“采分点”,正是对考试和广大考生特点的研究和总结,针对广大考生在复习应考时所面临的困难,经过长期研究考试规律,我们精心策划编写了“采分点必背”系列丛书。

内容概要

本书共包括10部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调剂学、中药药剂学和药事管理学。本书将考试大纲和复习指导用书融为一体,并加入了编者对习题所考“采分点”的干扰项,为考生提供了一本高效的复习自学用书。此外,本书还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二单元 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 五行学说 第四单元 五脏 第五单元 六腑 第六单元 奇恒之腑 第七单元 气血津液 第八单元 经络 第九单元 病因 第十单元 发病 第十一单元 病机 第十二单元 防治原则第二部分 中药学 第一单元 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单元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三单元 中药的炮制 第四单元 药性理论 第五单元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第六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七单元 解表药 第八单元 清热药 第九单元 泻下药 第十单元 祛风湿药 第十一单元 化湿药 第十二单元 利水渗湿药 第十三单元 温里药 第十四单元 理气药 第十五单元 消食药 第十六单元 驱虫药 第十七单元 止血药 第十八单元 活血化瘀药 第十九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二十单元 安神药 第二十一单元 平肝熄风药 第二十二单元 开窍药 第二十三单元 补虚药 第二十四单元 收涩药第三部分 方剂学 第一单元 总论 第二单元 解表剂 第三单元 泻下剂 第四单元 和解剂 第五单元 清热剂 第六单元 祛暑剂 第七单元 温里剂 第八单元 补益剂 第九单元 固涩剂 第十单元 安神剂 第十一单元 开窍剂 第十二单元 理气剂 第十三单元 理血剂 第十四单元 治风剂 第十五单元 治燥剂 第十六单元 祛湿剂 第十七单元 祛痰剂 第十八单元 消食剂 第十九单元 驱虫剂第四部分 中药化学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二单元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单元 糖和苷类化合物 第四单元 蒽醌类化合物 第五单元 香豆素类化合物 第六单元 黄酮类化合物 第七单元 萜类和挥发油 第八单元 三萜类化合物 第九单元 甾体类化合物 第十单元 生物碱 第十一单元 鞣质第五部分 中药药理学 第一单元 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第二单元 解表药 第三单元 清热药 第四单元 泻下药 第五单元 祛风湿药 第六单元 芳香化湿药 第七单元 利水渗湿药 第八单元 温里药 第九单元 理气药 第十单元 消食药 第十一单元 止血药 第十二单元 活血化瘀药 第十三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四单元 安神药 第十五单元 平肝熄风药 第十六单元 开窍药 第十七单元 补虚药 第十八单元 收涩药 第十九单元 驱虫药第六部分 中药鉴定学 第一单元 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和任务 第二单元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第三单元 中药的鉴定 第四单元 根及根茎类中药 第五单元 茎木类中药 第六单元 皮类中药 第七单元 叶类中药 第八单元 花类中药 第九单元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第十单元 全草类中药鉴定 第十一单元 藻、菌、地衣类中药 第十二单元 树脂类中药 第十三单元 其他类中药鉴定 第十四单元 动物类中药 第十五单元 矿物类中药第七部分 中药炮制学 第一单元 概况 第二单元 炮制与临床疗效 第三单元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第四单元 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 第五单元 炮制品的质量要求和贮藏保管 第六单元 净选与加工 第七单元 饮片切制 第八单元 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第八部分 中药调剂学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二单元 调剂人员的职责与道德规范 第三单元 中药处方与处方应付 第四单元 中药配伍及用药禁忌 第五单元 合理用药 第六单元 特殊中药的调剂与管理 第七单元 中药的用量与计量 第八单元  中药调剂设施与工作制度 第九单元 饮片调剂操作规程 第十单元 中成药调剂操作规程 第十一单元 中药临方炮制 第十二单元 中药煎服 第十三单元 药品采购与供应 第十四单元 中药品质变异 第十五单元 影响中药品质变异的因素 第十六单元 中药养护技术 第十七单元 常用中药的养护第九部分 中药药剂学 第一单元 中药药剂学绪论 第二单元 制药卫生 第三单元 粉碎、筛析与混合 第四单元 散剂 第五单元 浸提、分离、浓缩与干燥 第六单元 浸出药剂 第七单元 液体药剂 第八单元 注射剂 第九单元 外用膏剂 第十单元 栓剂 第十一单元 胶剂 第十二单元 胶囊剂 第十三单元 丸剂 第十四单元 颗粒剂 第十五单元 片剂 第十六单元 气雾剂 第十七单元 膜剂 第十八单元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第十九单元 中药制剂的生物有效性评价 第二十单元 药物的配伍变化第十部分 药事管理学 第一单元 药事与药事管理 第二单元 药品与药品标准、药品管理分类及药师职责 第三单元 药事组织管理 第四单元 中药管理 第五单元 药品管理法的主要内容 第六单元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 第七单元 药品监督管理 第八单元 中医药条例 第九单元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 第十单元 医疗卫生系统医德规范及卫生行业作风建设

章节摘录

  采分点9:“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属于正治法。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  病的性质相反。  ——易混淆选项:反治法;标本兼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采分点10: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  ——易混淆选项: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采分点11: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叫做“因人制宦”。  ——易混淆选项: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采分点12: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为“因时制宜”。如“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易混淆选项: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采分点13:正气虚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病人,应采用的治疗方法为扶正。  ——易混淆选项:扶正与祛邪兼用;先祛邪后扶正;先扶正后祛邪:祛邪  采分点14: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病人,应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先祛邪后扶正。  ——易混淆选项:扶正与祛邪兼用;扶正;先扶正后祛邪;祛邪  采分点15:正虚邪盛,以正虚不耐攻为主的病人,应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先扶正后祛邪。  ——易混淆选项:扶正与祛邪兼用;扶正;先祛邪后扶正;祛邪  采分点16:正虚邪盛的实性病证病人,应采用的治疗方法为扶正中药学(初级师)采分点必背与驱邪兼用。  ——易混淆选项:祛邪;扶正;先祛邪后扶正;先扶正后祛邪  采分点17:塞因塞用适用于真虚假实证。  ——易混淆选项:湿热癃闭;实性通泻;真热假寒;真寒假热  采分点18:通因通用适用于实性通泻。  ——易混淆选项:湿热癃闭;真虚假实证;真热假寒;真寒假热  采分点19:寒因寒用适用于真人假寒。  ——易混淆选项:湿热癃闭;真虚假实证;实性通泻;真寒假热  采分点20:热因热用适用于真寒假热。  ——易混淆选项:湿热癃闭;真虚假实证;实性通泻;真热假寒  采分点21:老年慎泻,少年慎补,其理论根据是因人制宜。  ——易混淆选项:因地制宜;治病求本;祛除邪气  采分点22:阳盛之体,慎用温热,其理论根据是因人制宜。  ——易混淆选项:因地制宜;治病求本;祛除邪气  采分点23:冬季用药,慎用寒凉,其理论根据是因时人制宜。  ——易混淆选项:因地制宜;治病求本;祛除邪气。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药学 PDF格式下载



我因为这本书,谋到了一份工作


还没买知道怎么样


书太小了,看到眼睛都花了


因为刚拿到书 还没仔细看 先给个好评吧


看了一下,还是很满意的!


到货书速度慢了吧,书还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