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植物生产技术
2009-12
苏州大学
成海钟 编
24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园艺园林产业发展和教学科研水平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编写贴近园艺园林科研和生产实际需求、凸显时代性和应用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教材便成为摆在园艺园林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07年的苏州府农业学堂,是我国“近现代园艺与园林职业教育的发祥地”。园艺技术专业是学院的传统重点专业,是“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在此基础上拓展而来的园林技术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自1912年开始设置以来,秉承“励志耕耘、树木树人”的校训,培养了以我国花卉学先驱章守玉先生为代表的大批园艺园林专业人才,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园艺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几年来,结合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学院园艺专业推行了以“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两结合两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并以此为切入点推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适应新时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套教材正是这一轮改革的成果之一。教材的主编和副主编大多为学院具有多年教学和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的教师,并聘请具有丰富生产、经营经验的企业人员参与编写。编写人员围绕园艺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理论知识“必须、够用”、实践技能“先进、实用”的“能力本位”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并借鉴课程结构模块化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教材编写,力求及时反映科技和生产发展实际,力求体现自身特色和高职教育特点。本套教材不仅可以满足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之需,也可以作为园艺园林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教材或提升专业技能的自学参考书。 由于时间仓促和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行专家、读者提出意见,以便再版时修改!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园艺园林产业发展和教学科研水平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编写贴近园艺园林科研和生产实际需求、凸显时代性和应用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教材便成为摆在园艺园林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第0章 绪论 0.1 见赏植物生产概况 0.2 我国的观赏植物生产 0.3 本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第一篇 观赏植物生产技术概述 第1章 观赏植物的基础知识 1.1 见赏植物的概念 1.2 见赏植物的分类 1.3 观赏植物的生产条件 第2章 观赏植物生产的基本技术 2.1 整地与作畦 2.2 移栽与定植 2.3 水分管理 2.4 肥料管理 2.5 土壤管理 2.6 植株管理 2.7 病虫害防治 2.8 花期控制第二篇 花卉生产技术 第1章 盆花生产 1.1 观花植物生产 1.2 观叶植物生产 1.3 兰科植物生产 1.4 多浆花卉生产 第2章 花坛植物生产 2.1 一二年生草花生产 2.2 宿根、球根类花坛植物生产 第3章 切花生产 3.1 月季 3.2 菊花 3.3 唐菖蒲 3.4 香石竹 3.5 百合 第4章 水生花卉生产 4.1 水生花卉概述 4.2 常见挺水水生花卉生产 4.3 常见浮水水生花卉生产 4.4 常见沉水水生花卉生产第三篇 园林花木生产 第1章 园林花木的种类与应用 1.1 园林花木的种类 1.2 园林花木特性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第2章 园林花木的繁殖技术 2.1 种子繁殖 2.2 扦插繁殖 2.3 压条繁殖 2.4 分生繁殖 2.5 嫁接繁殖 第3章 园林花木的整形修剪技术 3.1 园林花木形态特征概述 3.2 整形修剪的原则、程序和时期 3.3 整形技艺和修剪技法 3.4 园林花木的整形修剪实例 第4章 园林花木的养护管理技术 4.1 花木生长的环境条件及管理技术要点 4.2 典型花木生产技术要点 第5章 观赏竹类生产技术 5.1 观赏竹类生长发育特性与种类 5.2 观赏竹类的繁殖 5.3 观赏竹类的生产管理参考文献
四、观赏植物生产存在的问题 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观赏植物生产已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由于我国花卉业起步较晚,目前在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中尚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分析认为我国观赏植物生产还存在以下问题。 1.总体生产规模大,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20年来,我国花卉总体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但是深入分析其产业结构,发现存在不合理之处。世界上许多花卉产业大国,将鲜切花、盆栽植物定为产业发展重点,有些国家鲜切花生产占花卉产业的60%以上。在我国,虽然鲜切花和盆栽植物生产逐渐受到重视,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还不够。据国家农业部发布的2007年花卉产业统计资料表明:我国观赏植物生产中观赏苗木所占比例最大,约为46.8%,盆栽植物类和鲜切花类产品分别占29.3%和11.4%,繁殖材料约占4.5%,另有草坪和其他用途的花卉产品分别占2.5%和5.5%,由此可见,我国观赏植物中绿化苗木所占比重偏大,盆栽植物和鲜切花共占约40.7%,与当前国际花卉贸易的产品结构相差较大,影响了观赏植物生产在高效农业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也不利于我国花卉产业与国际接轨。 2.个体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不高 尽管我国是世界观赏植物生产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是我国观赏植物生产用地散碎分割,花农多数采用“小而全的百花园”生产方式,专业化水平较低,生产效益不高。据国家农业部统计,2007年,我国观赏植物生产面积75.03万公顷,生产企业5.5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7 825家),花农119万户,从业人员367.54万(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22万人)。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观赏植物生产规模整体上偏小。从企业规模结构上看,大中型企业的比例仅为14%。我国大多数花卉企业无论大小,既搞引种、繁种试验,又要搞生产、经营和销售;既生产切花、又生产盆栽植物,企业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拳头产品,只能在低水平上相互竞争,发展缓慢。这种散乱的“小生产”方式不可能形成规模化专业生产的“大品牌”经营基地。 3.缺乏生产标准化,产品质量不高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国内观赏植物生产标准化的有关法规,国内观赏植物生产方式较传统,栽培方式,病虫害防治方法及观赏植物保鲜、贮运、包装等技术落后,难以实行标准化生产。尽管我国观赏植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但多是生产低档观赏植物,出口量很少,产值极低。因为多数花农在进入观赏植物领域时很盲目,并未在品种和技术上作好准备,只能进行低品位和低水平生产。这种状况别说抢占国际市场,就连国内市场也难保住。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观赏植物种植面积为荷兰的10倍,但单位面积产值只有荷兰的1.7%,出口额也只有荷兰的几十分之一。从全球范围看,我国在世界观赏植物种植面积1/3的土地上,仅创造了世界观赏植物贸易总额1‰的效益。所以,我国目前正处于“园艺弱国”的尴尬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