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视角
2009-8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杜伟岸
190
本书通过两个时期的回归分析,来考察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股改方案呈现的不同特点。研究发现,前期的股改方案所隐含的送出率与非流通股比例呈现高度相关,但是,中后期方案的对价水平基本上与公司基本面不相关,而只与刻画整个市场预期的系统变量相关这说明随着股改的进行,后期的公司可能在方案设计上追随前期的方案,而这种追随现象的原因在于政府和市场对于改革能够短期内完成的强烈预期,这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具有明显的诱导型与强制性变迁混合的特点。
杜伟岸,男,1973年6月生,经济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特区经济》《武汉金融》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教材《证券投资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副主编《基金顾问》(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股权分置改革相关理论与研究述评 2.1.1 股权分置弊端及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的相关研究 2.1.2 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讨论 2.1.3 股权分置改革的效应分析 2.1.4 对于股权分置改革文献的总结 2.2 制度变迁理论 2.2.1 制度变迁及其内涵 2.2.2 制度变迁的类型 2.2.3 制度变迁中的国家理论 2.3 相关契约理论综述 2.3.1 契约及其内涵 2.3.2 契约的基本特征第3章 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需求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3.1 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前的股权分置状况 3.1.1 股权分置制度安排的由来 3.1.2 股权分置制度安排的形成逻辑 3.1.3 股改正式启动前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3.2 股权分置改革的内生需求 3.2.1 发挥资本市场功能的需求 3.2.2 平抑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利益冲突的需求 3.2.3 从股利发放角度的一个实证 3.3 股权分置改革的外生需求 3.3.1 深化商业银行改革的需要 3.3.2 “监管归位”的需要 3.3.3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3.4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启动 3.4.1 法人股流通的试点探索阶段(1991—1999年) 3.4.2 国有股减持阶段(1999~2002年) 3.4.3 股权分置改革的正式实施阶段(2004年至今) 3.5 本章小结第4章 股权分置改革的初次博弈 4.1 股权分置改革的利益集团分析 ……第5章 股权分置改革制度深化的动因与制约因素第6章 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深化第7章 结束语参考文献后记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中国证券市场的行情波动,与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学术研究之间,似乎至少存在这样一种联系:每当股票价格指数(主要标尺还是上证综合指数)暴跌、大熊市来临,总能引起对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前途的热烈讨论。 在前一个大熊市,也即从2001年以来,上证综合指数从2245点下跌到998点。在跌到1300点以下时,“股权分置”这一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所独有的股权结构,逐渐成为各方注的焦点。大家已经认识到股权分置对上市公司利益机制一致性的破坏,意识到我国资本市场实际上的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股权分置所造成的。 但解决这个问题谈何容易,此前“国有股减持”的种种尝试,趋向于赋予非流通国有股一定的流通性,却由于“与民争利”的思想作祟,一次次推出极不公平的减持方案,让市场“谈减持而色变”,成为投资者眼中的“高悬利剑”。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股权分置改革(以下简称股改)的正式启动,这被认为是中国资本市场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变革事件。由于此次股改的思路与以往相比,从立意上着眼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从利益分配上开始承认流通股股东获得补偿的权利;从程序上赋予流通股股东一定的表决权利。各方对此次股改抱有很高期望,希望股改的成功能真正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