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乡村地理

李磊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9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磊  

页数:

183  

字数:

20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大致从2000年开始,陆续写一点“中国乡村地理”笔记,至今有十三个年头了。“东海风情录”是从中选出的“浙江系列”三本中的一本,涉及的范围是舟山、宁波和台州。 笔记记述的对象,是我个人遇见,并受到打动、感动和激动的乡村景象、人物和事物。写作上具有随意性,没有刻意地奔向旅游点和有名气的地方,所到之处,要么是有事,要么是受朋友邀请,要么是兴之所至,所以也没有计划要均匀涵盖各个行政地域。内容上也不特别表现“专业性”,没有刻意规定“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叙述路子,多半是记录当时当地的见闻和感想。虽然我平时的工作涉及科技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但比方说在描述古建筑的时候,也不以古建筑学考察为着眼点和表达方式,只是偶尔会有无意中的触及。如果说在写作过程中有什么目的的话,那就是把美好的事物尽量说出来而已。 在接触中国现代乡村的历程中,我觉得乡村的伟大来自它所拥有的两样东西.一是大自然,也就是山山水水,二是经过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生活经验。所有这些千锤百炼的风土人情,都不是概念,远非旅游广告之类所能传达,它们具体地展现为房屋、田地、牛羊、劳动和悲欢,在时空中凝结和变化,如果有兴趣的话,都值得深入地看看和想想。乡村里的很多东西,不同于一夜之间就耸立起来的高楼大厦,单是岁月的刻蚀,就足以使自然和祖辈的馈赠具有无比的价值和养育能力。认识到有这些伟大的事物存在于自己的周围,发现和表达这些事物,老老实实地接受养育,就是一种幸福。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一旦跟某个美丽的地方达成切实的交流,那地方就成了故乡之一,那里的人也就成了亲人和友人,走得越多,故乡越大,亲人越多。 笔记自然而然的“体系”本来是以写作时间为顺序,内容和文辞有时会有呼应和互相铺垫;足迹忽东忽西,各地交杂,具有拼盘的味道,现在按分类整理选本,内容集中在一个地域,顺序有所调整,跟本来的风味总会有点不一样,这是没有办法的。有的地方去过不止一次,但当初就没有合并起来写,同一个地方,在不同时候去,会有不同的东西,所以现在仍将这种原始的记叙方式予以保留,以飨诸位读者。

内容概要

《桃花岛上古渔村》(作者李磊)是“浙江系列”之一,收录了《两个少年的月光记忆》;《四顾屏八卦屋》;《渔家冷饮洋菜膏》;《秋老虎天的东海》;《仙桃与书圣》;《桃花岛上古渔村》等内容。
《桃花岛上古渔村》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李磊,男,云南大理人。 1986年起至今任教于浙江大学哲学系。

书籍目录

东极岛
桃花岛上古渔村
两个少年的月光记忆
大陈归来不看岛
为什么是前童
四顾屏八卦屋
宁海散记
古戏台
渔家冷饮洋菜膏
宁波印象
仙桃与书圣
秋老虎天的东海

章节摘录

现在我的桌子上放着一本书,是一个月前在昆明时,若维送的,《日瓦戈医生》。那时我在翠湖边一住下,忽然就想看这本书,我问若维有没有,若维说有的,但打包了,可以去买一本。现在这本书的外壳包了一个牛皮纸封皮,是一个拆开的纸袋。那纸袋原来是装食品的。八月二十日星期五下午五点三刻,我从沈家门乘上大巴回杭州,车轮滚动后,柔声细语的女服务员挨座发给每人一袋。封袋口的是粘得牢、又不会撕破、又不会黏手的胶,轻轻揭开,里面有三百五十毫升矿泉水、蛋黄派、小餐包、山楂糕、巧克力夹心脆饼等,都是大城市小白领看得上的货色。纸袋封面上有“杭舟快线”四字,下面一幅图,左西湖右桃花岛,连线上画一辆大巴,漫画的夸张比例,似乎车轮滚上三五圈就到了。车是一辆购置后首次运行的最新款“欧洲之星”,车头上贴着“德国尼奥普兰”和Neoplan金属字,底层大空间行李舱使客舱处于高位,舱内座椅和设施仿航空舱,全景大玻璃。簇新豪华大巴迎着夕阳行驶,整个跨海大桥像涂了一层金粉。一切就像在影院的楼厅看3D风光片。 以上写的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特产——优质服务。路优桥优车优服务员优零食优纸袋优五讲四美优,优得让人舒舒服服。我刚刚从大理老家回到浙江,脑子里正盘旋着蓝天白云、火把节、小关邑的洱海朝霞、神秘山村单大人、洱源和剑川的广袤壮丽的山区……西部山区的无边野趣和东南沿海的优质服务,两种时空交杂在一起,我就在这种奇异的时空感觉中,开始回味刚刚结束的东极岛之旅。 五天之前,也就是八月十五日。我从云南飞到宁波。一下飞机就听说杭州正处于持续高温期。一直呆在杭州也就罢了,可刚从二十几度的地方来,怎生消受三十九、四十度?我决定,找个海边小屋,写写云南。殊不知,海边小屋太好了,乐而忘写,在海岛上逛了五天。不仅关于云南的写作计划积压,还增加了必须写写海岛的任务。 东极岛,所谓“中国海洋最东端的居人岛屿”,既然到了这里。我给自己的任务是,要深入体会一下真正的中国海岛和中国渔村,去静静地呆一呆,即使岛上有“海钓”、“游泳”、“渔家乐”等商业项目也绝不靠近,绝对不用俗气打扰遗世独立的海岛!我星期天到的沈家门,准备星期五返杭州,正好避开了双休日。就这样乘船东去,上了岛,就这样在岛上静坐。 每天早上,一天一班往来于沈家门和东极岛主岛庙子湖的轮船停在码头上等人上下,有些人还要换乘较小的轮船到青浜岛或东福山岛,等人的时候,轮船上的高音喇叭在放磁带,只有一首歌反复播放。“编,编,编花篮……摘,摘,摘牡丹……”单调的歌声如童稚之音一样越听越可爱,和海风、阳光一起笼罩着整个小岛。至今我耳朵里还不时缭绕着那个声音。岛上也有高音喇叭,傍晚的时候,海风和海浪声不时把电台“新闻联播”打断。寂寞而固执的“歌声”和“新闻联播”,象征着岛上孤寂的世外生活。 岛上有很多长石条。每天早上,太阳还没有出。一条条石头上就坐满了一排排人,男女老少都有,坐着看海浪。等太阳照过来了,照到一个座位,这个座位上的人就起身移到其他阴凉地方,照到一个走开一个,直到整个石条晒在烈日中。傍晚太阳落山时,石条阴掉一个座位,就有一个人坐上去,阴掉一个坐上一个,直到整个石条坐满一排人,一起看晚潮。 八月十八那天,早上到中午只有小浪,甚至可以说风平浪静,下午风浪渐大,到了晚上打在礁石和堤岸上的浪花掀起来有两三个人高,整条岸礁上此起彼伏,一浪又一浪,打湿了道路,整夜都听见远远近近的轰鸣。渔民们说,风浪有七点几级。 岛上住着几拨游客。由于不是双休日,人不多。渔民们在堤岸上、礁石边摆开排档。海鲜用绳子吊着网兜养在海里。游客点了菜,渔民就把绳子提上来。人们就在一堵堵卷起来的浪花边吃海鲜。策划专家张兄听了这个情景,愉快地说:“这是绝对现场!”是啊,美好生活是一种现场感。吃燕窝、熊掌不算美好,吃熊掌,最好是跟座山雕是哥们,他派小喽哕去打了熊来,在林海雪原里架起篝火炖,就着熊胆酒吃;吃燕窝,最好是在云南建水的燕子洞边,把刚取下来的燕窝用土罐煨汤。 那些渔民不像农民。农民一般对城里人还是很客气的,会主动打招呼或搭讪,做了小生意之后,会加倍热情。这些渔民不热情。他们生意也是做的,但对游客不大搭理,从不套近乎,绝对没有媚态,甚至可以说是冷漠和敌意。尽管很多人已经不打渔了,但可能是基因的作用,渔民性格还是很赫然。我以前说过,农民是天地秩序的发现者和享用者,春华秋实,一切都是周期性的必然,养育得中国农民谦和中庸。渔民则是大自然不确定性的见证者,一出海就不知生死。周山说,他小时候,每天傍晚,岛上的妇女和老幼,就站在岸边看桅杆,桅杆渐渐近了就辨认是哪家的船,每回来一艘,这艘船的家人就放下心来。几乎是狂喜,但不敢流露,因为别家的还没有回来,还不知道回不回得来;回来的人,跟家人一起回家,偷偷享受又一次生还的恩荣与趣味,还在岸边的人,越来越焦急,这时整个岛上的狗都不敢撒欢,伏在地上耷拉着头,哪只狗敢在这时叫,一定被打死;有时,已经在家里喝酒的平安归来者,会忽然听见岸边传来哭天抢地声……渔民一出海就是长时间,很想女人,由此知道岸上的女人也同样很想男人,他们非常怕戴绿帽子,很喜欢吃壮阳食品,要是戴了绿帽子,绝对没有什么唧唧歪歪,立即就闹人命。还是周山说,他们村有一个人,出海回来一回家就看见老婆跟别人那个,抓起斧子就要劈老婆,但一看边上的儿女,谁来养?就回手一斧把自己劈死了。对这些人来说,套近乎对生活没有半点作用,有用的只有在同一条船上要死一起死,要活一起活的那种齐心协力,以及船与船之间的互相救助。海上风浪大,讲话听不见,生死攸关,也没工夫讲,所以这些人互相之间也不大说话,只是一起坐在石条上,面对大海发呆。 他们做生意时,也不叫顾客“老板”或“大哥”,而是叫“兄弟”。我觉得最好不要惹得渔民叫你“兄弟”,“兄弟”一词的含义随语调不同而变化,有时口称“兄弟”,其实已经火了。一个上海游客问:“这种螺多少一斤?”渔民答:“三十八。”“少点嘛。”“三十五。”“三十行不行?”“三十如果行,我前面说三十八岂不是骗人,兄弟?”在岛上几天,我从未看见那些在别处都是杀价天才的城里人在这里杀价成功。那些渔民要么赚他说的那个数,要么不赚,继续在石条上看海,没有闲着也是闲着,五十赚不到赚四十也好一说。P2-5

后记

从写作时间上说,第一篇《桃花岛上古渔村》写于2003年,最后一篇《东极岛》写于2010年,其中几篇回忆所及的一些事情,发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对这个历程的记录,大致表现了我这样一个从西南高原下来的人,对东南海岛的认识经过。 海岛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渔民的生活方式和性格,他们的建筑、工具和用品,赋予了各个海岛以不同的文化积淀,而这一切又正处在变化中。养殖业大兴,机轮船代替木帆船,大岛建、小岛迁,既造就了很多兴旺发达的现代海港城镇,也留下了不少人去楼空的海上世外桃源……正是这样一种动态的表象,使海岛并不以静物的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得以看见它的命运,看见兴衰的交替,永恒与变化的碰撞,看见静中之动和动中之静。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陈佳路、朱海辉、史红飙、王蕴颖、楼祖民、薛维通、朱晓东、陈均雨、王鲁逵、裘雪琴、王江、张小立、何伟民、潘度民等友人的大力协助;黄若维、董林群、楼巍、吴淼东、郑伟、韩星亥、张炯、吴宪、孙效等友人长期阅读初稿,帮助校对,提出很多宝贵意见;许静编辑不仅一直鼓励出版此书,而且精心地为之编排,谨对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编辑推荐

李磊从2000年开始,陆续写一点“中国乡村地理”笔记,至今有十三个年头了。“东海风情录”是从中选出的“浙江系列”三本中的一本,涉及的范围是舟山、宁波和台州。 《桃花岛上古渔村》收录了《秋老虎天的东海》;《仙桃与书圣》;《桃花岛上古渔村》等内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乡村地理 PDF格式下载



“东海风情录是”是“浙江系列”三本中的一本,所记述范围是舟山、宁波和台州。作为宁波人,我敢说从中我看到的是最美丽、最生活、最人文的宁波。


标题:我是作者的学生,我爱我的老师也爱他的作品我推荐此商品有以下四个理由:1.如题。2.虽是平装本,但纸张、编辑、装帧、印刷精良,手感舒适,轻重得体,特别适合“三上”阅读。3.书写得真好,图文并茂,图文都好。4.价格公道,且首先于我一直更偏好的amazon发售,令人欣慰。注:我得到了作者的签名版


刚拿到这本书,一口气看了两遍,我将其命名为“一个人的乡村国家地理”。那照片拍得令人绝望,作者要找到、拍到这样丰富、美丽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一定是非常艰辛的,又因为艰辛,因而是非常可贵的;作者的文笔优美、清晰,富有思想性和批判性,这两者加在一起,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同于我们心目中的浙江的浙江。那是一个富饶、精致、滋润、人杰地灵而又装载着历史的浙江大地。


活生生的“可爱的中国”——读李磊“中国乡村地理浙江系列”《东海风情录》文/韩星亥旅游本该不是现在的样子。每逢国庆长假,车堵车、人堵人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社会一个“不幸的”现象。人一多,人就贱了,景也糟蹋了,明智者不该成为著名景点中那人山人海中的一个点。如何避开“旅游人群”,如何真正获得游览的幸福?或许李磊的《中国乡村地理》能够告诉你答案。李磊和严菱夫妇是幸福的玩家。两个都是人民教师,拥有珍贵的寒暑假和一个接一个的双休日,这是教师职业的宝贵福利。两个在金钱方面都知足常乐,不把假期用来创收以参加全民赚钱比赛,所以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淡泊的心情。风景是一面镜子,能照出你的心灵,它只为宁静的心准备着惊喜,烦躁的人,永远无法看见风景,无法和风景的关系能够像久别重逢的亲人般一样亲密。他们在假期及周末的乡村游览,咋一看接近于方兴未艾的农家乐旅游。所谓“农家乐”,就是到山清水秀之地呼吸非工业区的空气,住农家土屋,吃农家菜,看看山野风貌,并且吃住价格都要比城市便宜。美景、美食,加上它们所代表的“故乡气质”,难免让有过农村童年背景的我等城市打工者垂涎,从舌尖开始,浑身涌起乡愁。但这些如梦方醒般地短暂的享受更证明了城市生活的可怜——明知不合理、不幸福又不得不忍受。李老师的游览不同于人的是他所写的“笔记”和所拍的照片。李老师老家...是云南大理,年轻时到杭州上学,毕业后就一直在杭州教书,他所游所记的便基本上是分别以大理和杭州为圆心的云南大地和江浙大地。本人是浙江人,云南基本没去过(跟旅游团去过一次丽江而已),他所写的云南不管多么神乎其神,我都信了,而我所熟悉的浙江,怎么也被他写得如此动人呢,就是郁达夫写于1930年代的浙江系列游记也没如此清新饱满啊。看了李老师的浙江,我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浙江。没想到21世纪初的浙江还有那么纯粹的美景、美俗、美食,还有那么多的美好的凡人。也曾去李老师写过的几个乡村玩过,感觉李老师所描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但如果没有读李老师的笔记在前,或许我看过也就看过,觉得有点不错而已,但不会达到感人乃至热爱的程度。李老师向来教导学生要勤学习、说清楚、作贡献。勤学习——一个人的判断力和审美力不是天生的,是用功的结果。说清楚——一部电影也好,一本书也好,一个人也好,有认知就要写下来,并且把好在哪里写清楚,写不清楚的“我觉得”毫无意义;“还不错”、“很精彩”,这样的艺术评论常被李老师严厉地指出是“弱智”。作贡献——人存在的意义就是对别人作贡献,包括写作,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传达美好。李老师自己就是这三大主张的实践者。关于勤学习,他是可以在树林里给植物点名的教师。正是因为他以物理学学士、科技史硕士和哲学博士的学识根基和从未中断的“秘密”写作,使得他面对一个个游览对象的时候,能够将表面说清楚,将缘由说清楚,一切来龙去脉都能娓娓道来。他游览的态度和目的都很清楚,就是去和真正美好的事物相处,并且客观地表达出来。所谓“中国乡村地理”,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地理,并且还仍旧活生生呈现着的文化,田野依然有四季,宗庙依然有祭祀,天地依然生长着农作物,那些农具也不是展品,农民也不是由职业演员扮演的,而是真实的农夫农妇。他们周末去乡村游览,我先是说他们又去“热爱祖国河山”了,后来却说,你们又去“考察”了,他们的游览越来越像工作。李老师的十多年中国乡村游览,既是愉悦的发现的过程,更是一份让人们对我们身边的大地更加热爱的梳理工作。这是《中国乡村地理》的基本价值所在。《中国乡村地理》,不仅是对现在的风物的准确描摹,对过往历史现场的缅怀,以独特精美的中国乡村文化体系,对急功近利的开发和崇洋媚外的自我菲薄形成一个强大的正面参照系,一种批判力量。这就如当真理真正呈现,所有的谬误才会还原为泡影。 “一路上,我几次跟阿东说,不知山上的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但我希望遇到的是一位真正大气、真正有尊严的老人。而眼前的净峰师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且还有一股祥和的味道。他从不主动搭话,但不论问他什么,他都笑眯眯地答,神情内敛但是饱满。多年来他一个人就给整个山头填充了人气。”这是《东海风情录》所选的《四顾屏八卦屋》中的一段话。李老师的文章不是游览途中偶然所见的集合,更不是传统文化的学术论文,而是在对游览区域有了大致有数的前提下,对偶然遇见的生动的人与物的精确捕获和描述,并加以简要的评点——多年来,评点的集合就体现了李老师独特的旅游观、文化观,而根底和表现还是人生观。《中国乡村地理》已经写就一百多万字,“浙江系列”计划分三本出版,其中第一本《东海风情录》已经出版,编选了他关于舟山、宁波、台州和绍兴的游览考察笔记。一个个精美的瞬间定格在一张张照片上,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一处处文明的遗存、一幕幕鲜活的风景,通过李老师质朴清新的文字得以传神呈现,就连那些非常熟悉写作对象的人也无不惊叹其生动、深刻但又很客观的表达,真正使写作对象获得了意义,或者说获得了认知的更合理、更美好的角度。李老师还非常强调“养育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没有无缘无故的世界观,游览的过程是接受养育的过程,而记录和传播,则是养育读者的过程。《中国乡村地理》的陆续出版,李磊老师呈现的活生生的“可爱的中国”终于可以给更多的人带来喜悦与养育,或者更多的是警醒与反思。2012年10月24日 阅读更多 ›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