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
2008-8
三秦出版社
屈原
无
无
九章中
写得好的《哀郢》《涉江》《怀沙》;
一般的《橘颂》《惜诵》《抽思》《思美人》;
不好的《惜往日》《悲回风》
【序:“(屈原的)这种自我,非常强大又非常脆弱。强大到天地皆是自己,任凭纵横驰骋;脆弱到风露皆为敌人,害怕时序更替,甚至无法承受鸟鸣花落,香草逝去。”这是中学时代最痴迷的余秋雨先生对屈原的评价。余秋雨曾把屈原誉为第一诗人,如此之高的赞誉让我读起此书时满是压迫的厚重感,一来书本身之经典,中华文学史上鲜有能与之匹敌的书籍;二来又深怕自己不能领会楚辞的要旨和精髓。惶恐之下便选择了其中一个方面来剖析。写着,又想到后人贾谊那句喟叹:“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恐怕就源于此了。】
从《山鬼》中读出的先秦时期鬼神思想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澹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爰啾啾兮穴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寥寥数百字,一个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她身上所披和腰上所缠的是屈原最为沉迷的香草“被薛荔兮带女萝” “被石兰兮带杜衡”,所乘坐的亦为香草车“辛夷车兮结桂旗”;明眸流盼,巧笑嫣然,“好口齿而宜笑也”。但是,为何这样一个明显有着的凡人的特质的女子,屈原却为她命名为“山鬼”?“山鬼”之名与凡间少女之形的冲突有何象征和隐喻意义?这便是我要探讨的问题:从屈原的《山鬼》中所隐含先秦时期的鬼神思想。
夏商周时期是典型的神权法统治时期,鬼神观念非常发达,人们不仅相信鬼神的存在,还认为鬼神主宰了人类的命运,因此对鬼神非常敬畏。这一时期的鬼神观念可以体现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孔子在《礼记•表记》中提到“夏道遵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衰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其中以殷人的祭祀活动最为繁盛,其祭祀活动已形成了完整丰富的体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到了西周时期,随着统治者的不断反思,鬼神已被注入更多“理”的元素,开始出现了礼法,例如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动的时代,政治经济上的大变革也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氛围最为宽松自由的时期,谋士、学者、辩士们各自为营,宣扬自己的学术思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政治上的大变动即为周王朝的绝对统治地位已经被各诸侯所取代,建立在神权法基础上的奴隶制也随即崩塌。传统“重神轻人”的鬼神思想向“重人轻神”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诸子百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儒家和法家,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不语怪力乱神”,关注百姓现实生活,提出“未知生安之死”等类似唯物主义的观点;著名的法家学派代表荀子则是唯物主义者,他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奴隶主吹嘘的神秘主义,反对信仰天鬼。然而,这一时期的鬼神思想并不是完全向“人本思想”转变。墨子就力辩鬼神的存在,认为没有了鬼神,天下便会大乱(《墨子•明鬼》:今执无鬼者曰:鬼神者,固无有。旦暮以为教诲乎天下,疑天下之众……是以天下大乱);道家庄子学派也没有完全摆脱对鬼神的迷信,认为“夫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并且,当时各个大小国的君王都笃信鬼神,凡事占卜,这就更加直接有力地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对鬼神的敬畏仍在人们的精神领域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不得不提创作《山鬼》所用到的在当时独树一帜的诗体——楚辞。楚辞作为南方楚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必然带有当地民风民俗的烙印。巫风乃是楚文化甚至是长江文化的一大特色。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就认为“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楚辞集注》中也提到:“楚俗祠祭之歌,今不可得而闻矣,然计其间,或以阴巫下阳神,或以阳主接阴鬼。”相比深受礼乐制度影响的北方,南方由于山川的阻隔,受到中原理性精神的波及并不大。同时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楚国保留着原始社会的精神因素,并具有强烈的神秘气息。拥有不凡想象力的楚人对所敬畏的鬼神进行了人格化的想象,鬼神是楚人对人理想的化身,被赋予了人的情感、欲望和个性,这就使人神之间的情感较传统的敬而远之变得十分亲密。
《山鬼》为《九歌》中的一篇,那不妨也谈谈屈原的《九歌》。《九歌》被誉为楚辞中的巅峰之作,乃祭九重天天神之歌,是以娱神为目的的祭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十一篇。但是不难发现,除了《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多数篇章,皆为描写神灵间、人神间的眷恋。其中不乏与《山鬼》相似的凄婉故事,《湘君》、《湘夫人》两位湘水神互诉爱意和衷肠,缠绵动人;《大司命》中司命天神下凡与凡女相恋,最后却不得不分别,徒添惆怅……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面上是远离凡间的神,实质上是以现实中的人为原型所塑造的神的形象,就如前文提到的,神被赋予了人的情感、欲望和个性,他们不再是从前人们敬而远之的神,而是富有了人情味,具有了人的情感特质。
先秦时期的鬼神思想,既承接了夏商周时期鬼神至高无上的传统观念,又融入了随社会大变革产生的“人本”思想。我认为,屈原的《山鬼》是基于这一时期同时出现的这两种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鬼神思想融合下创作而成的,而其中极富想象力与浪漫色彩的描写则是深受屈原处在的楚国神灵、巫蛊之风盛行的影响。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山鬼是一个痴情美丽的少女,却仍是以巫山鬼神的身份出现了。
《楚辞》和《山海经》是现存先秦典籍中保存神话材料最丰富的两部文献,堪称是中国神话的原初之作,是中国神话的根源所在。
著名的文学家茅盾对于神话、对于《楚辞》曾经有过这样的几句经典论述。“在我们中华古国,神话也曾为文学的源泉,从几个天才手里发展成了新形式纯文艺作品,而为后人所楷式,这便是数千年来艳称的《楚辞》了。”“《楚辞》是研究中国神话时最重要的书籍”,“南方民族曾有不少神话靠《楚辞》保存至今。”
而作为《楚辞》中的代表作品《九歌》,更是堪称屈原最富魅力的诗篇之一,它不止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同样也成为了忠实地记录下了楚地的民间信仰,为我们还原了数千年前当地的宗教祭祀活动,成为了楚地原始宗教的见证者和传承者。也正是因为《九歌》的存在,楚地的诸多巫神才得以穿越历史,最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
《汉书·地理志》中曾说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因而楚地拥有着极为丰富的神鬼文化和深厚的神鬼信仰。《九歌》是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这个组诗便脱胎于楚地民间巫术祭歌,经屈原精心加工创造,达到了相当完美的艺术水准。而其最为突出的艺术特点便在于,在题材上采用了当地的民间神话传说,并赋予其新的内涵。通过屈原自身丰富的想象力,瑰丽的辞藻,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政治理想,将自然美、社会美、文学没、思想美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整部作品一方面渗透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调,另一方面又带着对于楚文化的渗入雕琢和思考,更寄托着屈原内在的理想和志向。
《九歌》总计分为十一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其中,最后的一篇《礼魂》是祭祀诸神结束后的送神曲,所以和前十篇有所区别。前十篇都以神灵为主体,而如果加以细分,我个人认为又可将其区分为个体神灵和集体神灵两类。
前九篇每篇都以一位个体神灵为祭祀主体,无论是东皇太一,还是云中君,或是什么湘君湘夫人,这些神灵都是个体化的。虽然在叙述过程中会加入侍女侍从的形象,但是其与相关神灵都是独立开的。甚至应该是两人的湘夫人这一形象(娥皇和女英),也加以艺术再造,从而合为一个人物。
这九位神灵的最大特点便在于明显的人化,或说是现实化。他们的穿着,言行甚至于性格都被加以详尽地描述和再现,极度贴近现世的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
《东皇太一》一篇以描述祭祀场景为主,“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用华丽的语言详尽地叙述了祭坛的陈设,祭品的盛美以及祭舞的多彩。而东皇太一这位如上帝一般存在的主神对此的反应则是“君欣欣兮乐康。”多可爱的一位上皇,丝毫没有官架子和神的绝对权威,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位普通的长者。
《东君》一篇则更是如此,本篇先写日御曦和,即东君的仆从为日神东君驾车启行的情景,继写人们对日神的四年和歌舞迎神的欢乐,最后写东君“举长矢,射天狼”的壮举。瑰丽的文采,丰富的想象固然值得称道,然后本篇中更让我关注的则是东君上车前的声色神情。“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即将登车的东君在长长叹息,只是因为心中留恋所以不免有些牵肠挂肚。就这么一句话,一个高高在上的太阳神形象崩塌了,转而树立起的是一个既有温度又有色彩的日神,他会因为出门而“心低徊”,好似一个害怕出门的幼子,又像一名不愿出门的宅男。而后面的那一句“羌声色兮娱人,观者儋兮忘归。”则是随从羲和为了诱骗东君上车,刻意向他描绘的世间的欢迎场面,甚至有些刻意地去夸大渲染这样的欢迎场景。既表现了羲和的活泼和幽默,也进一步衬托主仆间关系的亲密,更重要的是,东君和羲和的形象都显得如此亲近,感觉就好像是再看隔壁的邻居诱骗小朋友去上学一样的感觉,既可爱,又亲切。
《大司命》一文中其实总得描述出了两个人物,大司命和侍女,“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写的就是那位可爱的侍女,她折下花枝送给人间的老者,温婉的形象和文中大司命的高傲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事实上,仔细思考一下,侍女折花赠人的行为显然应该是秉承大司命的旨意,这也就透过侍女的行为,进一步表现出了大司命的善良。大司命和侍女表面上看起来一刚一柔,实际上,侍女的形象便是大司命的内在形象,大司命便是那样一位外刚内柔的神灵。
《少司命》中的少司命和大司命相反,自古以来,对于少司命的性别始终存疑,有人认为和大司命相对的,少司命应该是一位女子,但也有人认为少司命和大司命同是男子。但这个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少司命和大司命性格上的截然不同,至少从外在上来看,“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一阴兮一阳,众莫知兮余”的大司命不同,少司命的“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是如此的温婉而可人,其性别究竟是男是女已经不重要,他那温婉可人的形象已经是如此的深入人心。
至于《湘君》《湘夫人》两篇,两人间的爱情和相望显得如此迷离而梦幻,两者间的关系亲密而轻灵,给人的感觉完全就是人间的一对普通恋人,高高在上的神性被淳朴真切的人性所取代。
总的来说,前九位神灵以及神灵的侍从共通点便在于其人性化,无论是从言行还是穿着来看,这些神灵都如此地贴近人间,几乎与凡人无异。他们有的严肃,有的忧郁,有的诙谐,有的活泼……比起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这些理应更遥远的神灵,却显得更为亲切,和人们的关系也更显密切。因此我们可以说,《九歌》中的神都是被人化了的神,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人性的色彩。
而在我看来,这种神的人化,并非是因为宗教思想的原处和不成熟所致,而在于楚地的神鬼文化中,人和神的界限分隔未必有我们今天那样泾渭分明。
我们看九歌中的《国殇》一篇,这一诗篇和我们前面所说的前九篇诗篇并重,也是祭祀用的诗篇,而其所祭祀的则是那些在战斗中战死的士兵,《九歌》作为祭歌,祭祀这些国殇的最终目的是求他们在对敌作战帮助取胜,按照当时人们的认识,国殇的英灵在冥冥之中会继续为国效忠。而这些国殇,享受着和前面的诸神近乎同等的祭祀待遇,也可见其地位的高贵。他们作为一个集体,同时也被进一步神化,被后人当作神灵般祭祀。
可以说,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概括《九歌》中的神话意象的话,那边应该是:人化的神和神化的人。
《九歌》这篇文章作为一篇祭祀用的作品,其最主要的主题便在于祈求国家的强大和风调雨顺。而其中所提到的天神、地祗、人鬼等诸多神话意象,则是自然力量的社会符号化,祭祀这些神灵,归根到底便是在祭祀自然,便是在崇拜自然,也是对于力量的崇拜。
而如果我们仔细深入研究的话也就不难发现,楚地民众对于这些神灵的祭拜并非简单的敬畏,更多的却是一种类似朋友一般的亲密感。在他们的意识中,或者说是在屈原的笔下,这些神灵有着自己的情感和烦恼。这也就表现出了楚地民众内心中的那份天人合一的原始信念,并不是简单的征服自然又或者是屈服于自然,而是谋求和自然的相互谅解。
当我们感慨于文艺复兴后的欧洲,那些画笔下的圣母圣子都散发出人性的光辉时,而事实上,早在数千年前的中国,人们梦想中的神灵便以开始具备最基本的人性色彩。这些神灵不止是有色彩的,更是有温度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神灵也许并没有留下什么雕像,抑或留下什么画像,我们甚至难以去揣测他们的样貌和形象。但是,即使是千百年以后的今天,他们依旧有着如此鲜明的色彩,更重要的是,比起那些寺庙中的木偶泥像,他们是有温度的,让人能够切切实实地触摸到他们的脉搏,那也是历史的脉搏。
半年前写的《诗经取名》(http://book.douban.com/review/5093422/)无心插柳,受到诸多好评。承蒙大家喜爱,这也给予我继续写作的动力。现将楚辞取名理出,以供飨鉴。
因取名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故普遍认为楚辞适合取男名。其实在古代,名字的性别色彩较淡,譬如韩嫣、陈琳皆为男子名,伏寿、曹节却是女子名。通观《楚辞》,行文相当之瑰丽,《诗经》开现实主义之源,而《楚辞》创浪漫主义之宗,这其中诸多的美词,不乏适合女孩取的名字。此次着手整理的,则是偏男性和中性化的名字(特别好的女孩名也会列出)。同样的,那就是因为过于古典而不可避免的“老土”了。
P.S.笔者只是个单纯的国学爱好者,并非取名专家,还请网友莫问我具体的取名事宜。
===================纠===结===的===分===界===线===================
开了这篇帖子我便悔之不及,这几乎等于把整本楚辞串讲一遍,我自问绝没有这种能耐;再加上期间出门旅行和工作变动,以致久未更新。
终究不忍烂尾。现找来《楚辞》(中华书局2010年版,林家骊译注)恶补,且学且写罢。大学时上过林老师的中国古代文学课,他是楚辞学研究的专家。本文中涉及译注的,多参考此书。
2012.04.28
===================正===文===的===分===界===线===================
1、伯庸。《离骚》:“朕皇考曰伯庸”。譬如作家马伯庸……
2、正则、灵均。《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公正而有法则。灵均:灵善而均调。屈原名平,字原,正则是对“平”字进行的解释,灵均是对“原”字进行的解释。
3、修能。《离骚》:“又重之以修能”。修能:即美好的外表仪形。一释为很强的才干和能力。
4、骐、骥。《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骐骥:骏马。
5、峻茂。《离骚》:“冀枝叶之峻茂兮”。峻茂:犹繁茂。
6、信芳。《离骚》:“苟余情其信芳”。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
7、圣哲、茂行。《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圣哲:具有超人的道德才智的人。茂行:德行充盛。
8、曼路。《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9、望舒。《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望舒:神话中为月驾车的神。如写《雨巷》的诗人戴望舒。
10、陆离。《离骚》:“斑陆离其上下”。陆离:光辉灿烂的样子。我们对于该词的认知多来自于成语“光怪陆离”,意指色彩繁杂、变化多端。
11、珵美。《离骚》:“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珵:美玉。
12、云旗。《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云旗:绘有云霓的旗帜。
===================九===歌===的===分===界===线===================
1、辰良。《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辰良”系“良辰”之倒文,指好时光。易被读作“乘凉”。
2、玉锵、璆鸣。《九歌·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诗曰:佩玉锵锵。璆(音求):美玉。
3、安歌。《九歌·东皇太一》:“疏缓节兮安歌”。安歌:神态安详地唱歌。有一句唐诗说:“安歌送好音”。
4、浩倡。《九歌·东皇太一》:“陈竽瑟兮浩倡”。“浩倡”又作“浩唱”,和上句“安歌”相对应。取名时可改为“浩昌”。下文《九歌·少司命》中还有“浩歌”。
5、乐康。《九歌·东皇太一》:“君欣欣兮乐康”。乐康:安乐貌。
6、齐光。《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有点“曌”字的感觉呢。
7、宜修。《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宜修:修饰得宜,恰到好处。《甄嬛传》里的皇后名字……
8、扬灵(扬舲)。《九歌·湘君》:“横大江兮扬灵”。扬灵:一说即扬舲,扬帆前进。
9、飞龙。《九歌·湘君》:“飞龙兮翩翩”。飞龙:此处指龙船。若是《易经·乾卦》中的“飞龙在天”,那就霸气外露了。
10、杜若。《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杜若:香草名,又名山姜,古人谓服之“令人不忘”。上下文中还有“杜衡”,亦香草名。
11、扬波。《九歌·少司命》:“冲风至兮水扬波”。扬波此处指掀起波浪。但在有的语境中也比喻动乱。
12、既明。《九歌·东君》:“夜皎皎兮既明”。既明:天色明亮。《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从这里演变出“明哲保身”的成语。
13、翾飞。《九歌·东君》:“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翾(音宣)飞:飞翔。
14、青云。《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红楼梦》第七十回薛宝钗作诗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5、飞扬。《九歌·河伯》:“心飞扬兮浩荡”。飞扬:心情舒展,思绪飘飞。
16、诚勇。《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诚勇:内心勇敢。《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诚勇必有难慑之色”。
===================九===章===的===分===界===线===================
1、坚志。《九章·惜诵》:“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坚志:意志坚定。
2、宝璐。《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璐”。宝璐:美玉。
3、承宇。《九章·涉江》:“云霏霏而承宇”。承宇:指山中云气旺盛而与屋檐相承接。
4、怀信。《九章·涉江》:“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怀信:怀抱忠贞诚信之心。
5、怀瑾。《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如国学大师南怀瑾。
6、广志。《九章·怀沙》:“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7、嘉树。《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嘉树:美好的树木。譬如宋氏三姊妹的老爸宋嘉树。
8、秉德。《九章·橘颂》:“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秉德:秉持道德。
9、淑离。《九章·橘颂》:“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淑离:鲜明美好的样子。BUT谐音疏离。
10、翼遥。《九章·悲回风》:“翼遥遥其左右”。翼:飞动;遥遥:摇摆。
===================其===他===的===分===界===线===================
1、休德。《远游》:“贵真人之休德兮”。休德:美德。
2、辰星。《远游》:“奇傅说之托辰星兮”。辰星:星宿名。此指二十八宿中的房星,位于东方天幕。
3、淑尤。《远游》:“绝氛埃而淑尤兮”。淑尤:到达奇异的境界。
4、耀灵。《远游》:“耀灵晔而西征”。耀灵:太阳的别称,亦喻指帝王。
5、凯风。《远游》:“顺凯风以从游兮”。凯风:和暖的风,指南风。
6、琬琰。《远游》:“怀琬琰之华英”。琬琰:泛指美玉。也比喻品德或文词之美,如《南史·刘遵传》:“文史该富,琬琰为心”。
7、冬荣。《远游》:“丽桂树之冬荣”。冬荣:指桂树经冬不凋。
8、博衍。《远游》:“音乐博衍无终极兮”。博衍:这里形容乐声拨打广远、舒展绵延的样子。
9、自清。《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如作家朱自清。
10、昂驹。《卜居》:“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昂昂:器宇轩昂。
11、绎心(怿心)。《九辩》:“有美一人兮心不绎”。绎:通“怿”,喜悦。
12、高翔。《九辩》:“将去君而高翔”。三国蜀的一员武将和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都叫高翔。
13、怀德。《九辩》:“鸟兽犹知怀德兮”。怀德:怀恩报德。《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14、显荣。《九辩》:“处浊世而显荣兮”。显荣:显赫荣耀。
15、晏晏。《九辩》:“被荷禂之晏晏兮”。晏晏:漂亮轻柔的样子。
16、幼清。《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
17、盛德。《招魂》:“主此盛德兮”。盛德:充实、充盛的德行。
18、静闲。《招魂》:“静闲安些”。不过联系上下文,该词是形容遗像“宁谧安详”的= =
19、嫮。《大招》:“嫮目宜笑”。嫮(音护):美好,这里用来形容眼睛。溥杰与嵯峨浩的小女儿名叫嫮生。
===================七===谏===的===分===界===线===================
1、振理。《七谏·初放》:“悠悠苍天兮,莫我振理”。振理:拯救,辨别。
2、慈仁。《七谏·沉江》:“尧舜圣而慈仁兮”。慈仁:善良仁爱。
3、贤俊。《七谏·沉江》:“贤俊慕而自附兮”。贤俊:贤能杰出之人才。
4、逾明。《七谏·沉江》:“叔齐久而逾明”。逾明:历久而名声日益显著。
5、舒志。《七谏·怨世》:“遭周文而舒志”。舒志:舒展志向,发挥才能。
6、凌恒。《七谏·自悲》:“凌恒山其若陋兮”。此名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只不过屈原写的是北岳恒山,杜甫写的是东岳泰山。
7、诚贞。《七谏·自悲》:“哀居者之诚贞”。诚贞:忠诚正直。
8、景云。《七谏·谬谏》:“龙举而景云往”。景云:浓厚而有光亮的云。
9、依斐。《哀时命》:“云依斐而承宇”。依斐:形容云层堆垛的样子。
10、淑清。《哀时命》:“中皎洁而淑清”。淑清:善良清正。
===================九===怀===的===分===界===线===================
1、嘉月。《九怀·危俊》:“陶嘉月兮总驾”。陶:喜乐;嘉:美好;嘉月:吉日良辰。
2、庆云。《九怀·思忠》:“枉车登兮庆云”。庆云:祥瑞之气,这里比喻尊贵显赫的地位。
3、奋翼。《九怀·陶壅》:“将奋翼兮高飞”。奋:振羽展翅。
===================九===叹===的===分===界===线===================
1、鸿永。《九叹·逢纷》:“鸿永路有嘉名”。鸿永路:前途远大。
2、垂文、扬采。《九叹·逢纷》:“垂文扬采,遗将来兮”。垂文:流传文章;扬采:与“垂文”互文见义,张扬文采。
3、素洁。《九叹·怨思》:“情素洁于纽帛”。素洁:高洁。
4、妙仪。《九叹·远逝》:“承皇考之妙仪”。妙仪:美好的法则,高妙的法度。
5、菀青。《九叹·忧苦》:“菀彼青青”。此处菀读作yù。当然,读成wǎn也很好听。
6、嘉志。《九叹·愍命》:“昔皇考之嘉志兮”。嘉志:美好的志向。
===================九===思===的===分===界===线===================
1、昭华、宝璋。《九思·疾世》:“抱昭华兮宝璋”。昭华:美玉名。宝璋:宝玉。
2、硕明。《九思·悼乱》:“驻俟兮硕明”。硕明:天大亮。
3、俊彦。《九思·伤时》:“览往昔兮俊彦”。俊彦:杰出之士,贤才。
4、清和。《九思·伤时》:“声噭誂兮清和”。清和:清美和谐。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源头最伟大的两条河流,《诗经》的主要美学原则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楚辞》则不然,它浪漫绚丽,令人目不暇接,诗人高兴时上天入地,悲恸时呼天抢地。
《诗经》和《楚辞》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美学影响,前者含蓄温婉,后者直率,强烈。两种美学价值互相映衬,交相辉映,构成了中华民族美学观的基础。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人的含蓄大多是继承《诗经》多用“比兴”的隐喻原则,那么《楚辞》中尤以《离骚》为代表对于家国命运,人生境遇,灵魂痛苦的忧虑,反思,乃至拷问则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讲,“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可见《离骚》中所蕴含精神早已进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
1
《离骚》中所蕴含对于理性法则的超越精神,为中华民族冲破传统道德束缚提供了出口。
当以北方文化,尤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理性精神在华夏大地上节节胜利之时(“子不语,怪力乱神”),以《山海经》和《离骚》为代表的南方文化依然可贵地保留着中华文化中最原始的那份冲动。
看,在屈原的《离骚》中,他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多么华丽而又鲜艳的世界。美人香草,百亩芝兰,芰荷芙蓉,芳泽衣裳,望舒飞廉……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匆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将一位执着,顽强,忧伤,怨艾,愤世,不客于时的追求者的形象用最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会出现的浪漫形象表现出来,这种浪漫精神与只有在人类理性精神刚刚觉醒时刻才有的个体人格与情操结合起来,融于一炉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开端与顶峰对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重大影响。
从雄奇开放的李白到浪漫瑰丽的李贺,从《梁祝》中“暮色还魂”的杜丽娘直至中国艺术的最高峰《红楼梦》乃至现代诗中的《凤凰涅磐》,他们吸收的无一不是《楚辞》中的精华——《离骚》中这种用于冲破思想枷锁,挣脱束缚的向上精神,而这对于中华民族在褒有本民族文化本位的同时,为民族文化在困境积极寻找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2
《离骚》中屈原的家国情怀和对于个体生命存在意义的感叹构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基本的家国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怀。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用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泽被了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士”文化。
“虽不周于今人兮,愿依彭咸之泽遗”则将这种殉道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回首中国古代史,那些以死进谏,冒死犯上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里便不加赘述。
“修齐治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然“灵修浩荡,不察民心”,屈原在《离骚》中的左右徘徊,选择两条道路间所表现的犹疑不决恰恰是中国古代文人面对黑暗现实的真实写照。
不会是“致君尧舜上”的入世抱负,还是“怅然吟式微”的出世理想都在《离骚》之中都有体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表现的是一种传统文人意向中为“帝王师”的一种理想,而“求女”一段表现的则是文人与帝王的微妙关系,对后世亦有影响,如《近试上张水部》表面是将“闺意”献给张水部,其实是在向考官打听考试情况。这种将文人与当权者关系类比为男女之间关系不得不说与《离骚》有一定渊源。
然而,屈原《离骚》中那种近乎自恋的比喻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可谓不大。由于中国文人的那种为“帝王师”的情结,纲常伦理的教化使文人们沉溺在近乎自虐的科举之中,渴望的是“朝为读书郎,暮登天子堂”的一夜暴富,失意之后,又会“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种带有对权力畸形的渴望自始至终贯穿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其负面影响对今日亦有巨大影响力。
当然,屈原的这种自恋也可以理解为尼采诗篇中的那些“譬喻”,对于那些“自恋”情节的描写作为现代人,我认为,应当带有“了解之同情”。
3
屈原《离骚》所蕴含的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所一脉相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屈原的《离骚》完全是其个人的激情,理想迸发的产物,不为外物所羁绊。在《离骚》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屈子个人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内心历程的复杂探索。
而屈子在诗中所体现的精神不仅影响了自己的时代,这种独立创作,自由思想的传统穿越了一个又一个世纪,深深植根于那些真实的吟咏之间。
而屈子投江体现的正是这种高贵的独立“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闷闷者乎”。在我看来,屈原之死更是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的“文化托命”的产物,“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骋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屈原之死是对于那种美好事物不存的反抗,是对于自己贞洁之身的捍卫,而不囿于对楚国没落的失望和寻贤君不得的悲愤。
正如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序言中所说,“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离骚》的品格与气质早已进入中华民族的性格,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之中,这种影响必然“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用光”!
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边。
他还是那样的峨冠博带,虽然脸上带着几分憔悴。但是,他的眼神中,仍然有一份高傲,一份执著。
走在江边的湿地上,他低低吟着诗。
“……我掩面朝天流泪长叹啊,悲叹人民生活的艰难。坚持修身以保持品格啊,宁愿遭贬官也要进谏。他们指责我采集香草啊,又怪罪我用芬芳的花朵点缀衣衫。哪怕是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啊,因为那是我的理想和信念……”
江水不理会屈原的呼唤,向西缓缓流着,流入八百里洞庭。
西北方向三百里处,便是楚国的国都——郢都。然而,郢都已经沦陷在秦军的铁蹄之下了。
屈原回想起自己提出并为之执著的“美政”,想起太卜郑詹尹说过的话。
屈原问郑詹尹:“我是应当兢兢业业忠于本职呢,还是应当把精力放在编织关系网上呢?我是应当致力于铲除邪恶的实力呢,还是应当花时间去走上层路线,使自己官运亨通呢?我是应当不顾自身安危而触犯龙鳞呢,还是同多数官僚一样只求富贵,苟且偷生呢?我是应当执著于自己的观点呢,还是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呢?我是应当廉洁自清棱角分明呢,还是应当像玻璃球那样圆滑世故明哲保身呢?我是应当向千里马那样昂首挺胸呢,还是应当向水生动物那样隐忍不发呢?我是应当同麒麟齐肩并颈呢,还是仅仅跟随劣马的步调呢?我是应当向黄鹄那样迎着长风飞翔呢,还是去与家禽争夺一点可怜的吃食呢?到底怎样有利,怎样不利?我该选择哪个方向?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出了什么问题?知了的翅膀被认为比数吨重的重物还要重,黄钟大吕这样优美的音乐被无聊的低俗歌曲打败。无论在什么地方,善于阿谀奉承的小人总能比正直的人日子过得好。又有谁知道我的清高呢?”
郑詹尹一听,扔掉手中占卜的工具,向屈原拜谢:“就像一尺并不绝对比一寸长一样,任何东西都有不足之处,任何智慧都有不明确的部分,任何算法都不能考虑到所有的状况,任何神灵都难以预测一切。用你的心去领悟吧,觉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吧。占卜,解决不了你的问题。”
屈原又想起自己曾经发过的誓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年父亲给自己取名“正则”,取字“灵均”,正是希望自己有正直的思想,有高尚的情操!自己最爱的植物,便是蕙、芷、兰、茝这些高雅的香草。然而,喜欢这些东西,竟也成了自己的过错!当然,这是自己内心的最爱,为了理想,终不悔九死落尘埃!
“……就用芙蓉点缀我的裙袂啊,用莲花做我的上装。哪怕不被这世界所理解啊,我永远热爱高洁和芳香。不断加高我头顶的冠啊,再让我的佩带更加修长。就算美与丑夹杂混沌啊,和谐的社会永远令我神往……”
江边,一位打鱼的老人认出了屈原。
“啊,你不是从前的教育部部长屈原吗?怎么沦落成了这样子呢?”老人不解地问道。
“整个世界都受到了污染,只有我还保持着清白;整个世界都醉了,只有我还神志清醒。所以,我才被流放到了这个地方。”
“可是,真正高明的人,不会过于死板,而是能够适应外界的环境。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那为何不一起去随波逐流呢?整个世界都醉了,那为何不一起去欣赏酒精麻醉下的快感呢?没必要去思考些高深莫测的问题,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呀!”
“唉。我听说过,刚洗过头发的人,总是要弹掉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总是要抖掉衣服上的灰末。我又怎能忍受本来清白的自己,同这污浊的世界沆瀣一气的痛苦呢?我宁愿溶化在湘江的流水之中!我宁愿埋葬于鱼虾的腹中!就算这样,也不能让自己的纯洁受到世间尘埃的污染!”
老人听了,笑笑,唱着歌远去了。那首歌是这样唱的:“沧浪的水如果澄清,就用它洗自己的冠缨。沧浪水如果浑浊,就用它洗自己的双足。”
屈原伫立良久,继续低低吟唱着。这次,是另一首歌。
“鸾鸟和凤凰一天天远去,燕子、麻雀这些鸟儿在大堂上筑起了巢穴。露申、辛夷这些芳香的草木枯死在林中,臭气四溢,从前高雅的香氛无从存在。世界黑白颠倒,是非混乱。我也要在失意中忽乎远行了!”
屈原要远行了。可是,他还能去哪里呢?
这个是必须力推的,即使的我造诣还完全无法透彻分析它的好处。
屈原的人格美評述
【摘要】屈原作為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文化巨人,其高尚的情操歷來為人們所敬仰。兩千多年來,屈原的人格魅力經久不衰,其高尚的人格品質和堅貞的愛國情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本文試圖從屈原的生活經歷以及文學作品入手,對屈原的人格美做一番簡單的評述。
【關鍵詞】屈原 人格美
一、 引言
屈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文化巨人,其精神人格對後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的歷史上,沒有一個人能夠產生屈原那樣的文化效應。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寫下了無數與屈原有關的篇章,他們以各自獨特的生活經驗和生命感悟闡釋了屈原偉大人格的精神內涵。例如唐人戴叔倫的“昔人從水逝,有客吊秋風。何意千年隔,論心一日同”的感慨,就是很好的例子。陸龜蒙“豈知千麗句,不敵一讒言”以及孟郊“九門不可入,一犬吠千門”的抱怨也似有感而發。 屈原的偉大人格和不幸遭遇深深地感動了他們,屈原偉大的精神品格成為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的人格美的典範。
二、正文
屈原從青年時代就寫下了風格清新的佳作《橘頌》,不僅贊美了橘的高風亮節,也寫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其“受命不遷”、“深固難徙,更一志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的精神正是屈原自身精神的寫照。其後屈原雖然命途坎坷,深受小人誹謗,國君不信之苦,可是依舊不改變他貞潔的志向和從小樹立的人格理想。
縱觀屈原的一生,他對於人格美的追求可以用三個方面來概括,一、潔身自修,追求內外兼備的美,二、忠君愛國,追求美政,三、灿烂夺目的文学才华。
1、屈原的潔身自修
屈原對於人格的修煉是“潔身自修,追求內外兼備的美”。屈原的“內美”在於高貴的出身。在《離騷》一開頭,屈原便自敘其出身:“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是楚國的同姓貴族,與懷王是本家。對於這個高貴的出身,屈原有著強烈的自豪感和認同感,“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汝何博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屈原始終認為,人之所以為人的高貴處,在於品格的高尚,道德的完善。宗法制的思想基礎之下,與王室同姓自然也有著一份重大的責任感,屈原對於楚國,有著除君臣之誼以外更加深厚的“宗族”的感情。正是這樣複雜而密切的關係,使得屈原堅決地與國家并存亡。內美源自天生,而修能則是後天修行的結果,屈原追求的境界是“內外兼美”。《離騷》敘述完屈原的“內美”之後,又接下去寫:“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朝騫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可見在“內美”的基礎上,屈原亦相當注重自身修養的提高。這種人格修養是持之以恒的,即使在政治失意,滿心優愁的時候,屈原也沒有放棄自身的修養。“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而猶未悔。”“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捨也。”“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離騷》中的這種內心獨白,就是屈原的一種極牢固的執著,此執著是一種不動如山,屹立不搖之意志力,亦是一種超絕常人的定力。 終其一生,屈原始終沒有違背其青年時代在《橘頌》中寫下的誓言——“獨立不遷”“橫而不流”。
2、忠君愛國的思想以及對於美政的追求。
首先,忠君愛國,是屈原最為強烈的思想感情。《離騷》開篇的自敘身世,道出了屈原與楚國王室之間千絲萬縷的淵源。這種不一般的關係,也加緊密聯繫了屈原的個人命運和楚國的興衰存亡。屈原對自己出身的強烈的自豪感與認同感,也是一份巨大的責任感,朱熹說:“為人臣者,三諫不從,則去之。同姓無可去之義,有死而已。”這份責任感使得屈原雖然飽受小人讒言和楚懷王的不信任,依舊一如既往地對他的政治理想不懈追求。
其次,屈原才華出眾,具有治國才能和遠大的政治理想,他對“美政”的追求,體現出對於國家和人民的強烈的愛,以造福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強烈的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他主張嚴明法紀、選賢任能、改革內政,而最終的目標是如堯舜禹湯先聖先王般施行仁政,獲得四海的擁戴,光耀史冊。 其政治理想可謂高矣。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中寫道:“(屈原)博聞強識,明於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所以“王甚任之”。可是後來卻遭到小人的陷害,使得楚懷王對他失去了信任,屢遭貶謫流放,治國才華無所施展,忠君愛國的情感也遭受打擊,“美政”的政治思想也得不到實踐。其人生境遇可謂悲矣。然而屈原是感時憂國的“貞臣”,在戰國末期那樣“舉世皆濁”的時代,縱橫辯說風行,功利思想嚴重,“朝秦暮楚”、“楚材晉用”已成為極為平常的事情,屈原依舊對故土充滿熱愛,“獨立不遷”,始終如一地堅持對祖國不離不棄。國君的昏庸無能,使小人當道,忠臣義士遭到無情的打壓。國弱政荒,給了敵國乘虛而入的機會,以致楚國遭受了強秦的凌辱,而懷王也死在了秦國。但是,即使現實如此慘淡,處境如此困窘,即使屈原再無實現理想的可能,他仍舊不向俗世低頭,不放棄對祖國的忠貞,不改變高尚的人生志向。在《漁父》中的一段對話,清楚地表明了屈原的態度。漁父勸曰:“夫聖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汨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歠其醴?”但是屈原是不會容許自己和俗世同流合污的,他說:“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自身之查查,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塵埃乎!”最後屈原悲憤交加,投汨羅江,“質本潔來還潔去”。五月五日這一天,楚國少了一個賢臣,而世間多了一個節日和一種傳統。
3、灿烂夺目的文学才华。
屈原的修身自好以及愛國主義精神,是其人格的閃光點,此外,他高度的文學才華也是他人格中不可忽略的美。如果說美好的品質是人格美的主體,那么奪目的才華也是人格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且,屈原那種高尚的品格和精神,正是通過他接觸的文學作品得以被人們所了解,可謂文品與人品的完美結合。在文學創作上,屈原開創了《詩經》寫實風格以後的另一脈文風——瑰麗譎怪的浪漫主義文風。劉勰云:“文辭雅麗,為辭賦之宗,雖非明哲,可謂妙才。”屈原大膽創新,运用楚地方言和南方歌谣中的形式与韵律, 開創了“楚辭”这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体,迎來了中國詩歌史上的第二座高峰,對於後世的辭賦、七言詩以及駢文等文學體裁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也開創了鄉土文學和民俗特色融入創作之先河。其次,屈原在诗歌的语言方面也表现出来极强的创造力,用词精确巧妙,表现力强,音律优美,节奏和谐,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浪漫主义文和风香草美人的譬喻,也给了后世无限的启发,他丰富的想象力是中国古典诗人中少有的,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想象力的飞腾和鲜明的个人色彩,後代的神話、戲劇以及詩歌,都從屈原天馬行空的幻想世界中攫取了豐富的營養。总之,楚辭對後代文學的文體、素材、寫作風格、寫作技巧等多方面的貢獻是無可取代的。屈原的代表作《離騷》,更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抒情長詩。以绮丽绚烂的文采和高度的艺术,倾吐出自己的歷史、理想,表達出對於昏庸王室和腐敗貴族的憤恨,流露出愛國家愛人民的深厚感情。全詩“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以楚地特色融入創作,精彩絕倫,融入了許多神話傳說的材料,上天入地、登山入水,恍如夢境。如清人吳世尚《楚辭疏》就稱《離騷》為“千古第一寫夢之極筆”。正是屈原這樣高潮而獨特的文學才華,使得他崇高的人格有了承載的容器,也煥發出更加燦爛奪目的光輝。因此在論述屈原的人格美時,他的文學才華是不可忽視的一項內容。
三、 結語
屈原的坎坷一生多遭磨難,可是他的人格卻歷經千難萬劫而始終如一。屈原的修身自好、忠君愛國以及文學才華都是歷經千年而依舊閃耀發光的。劉安《離騷經章句》中以極高的評價來贊美屈原:“其文約,其詞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旨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皎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此段文字後來也被司馬遷的《史記•屈原列傳》所引用。 再如王逸的《楚辭章句》云:“今若屈原,膺忠臣之質,體清潔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屈原的偉大人格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散發出令人矚目的光輝,為詩人所歌頌和仿效。屈原在於中國,已經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詩人或者忠臣,而是代表了一種文化,已經融入了民族性的集體無意識思維中。這種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值得我們傳承并發揚光大。
1,梅桐生著《楚辭入門》 貴州人民出版社
2,司馬遷等著《楚辭評論資料選》長安出版社
3,陳怡良著《屈原文學論集》興業圖書公司
4,周殿富譯注《楚辭魂——屈原辭譯注圖錄》吉林人民出版社
5,周殿富選編《楚辭論——歷代楚辭評論選》吉林人民出版社
6,吳大杰著《中國文學發展史》華正書局
这个世界降生了一个小娃娃,他的名字来源于楚辞,
不知道他长大以后,世界是什么样子,中国呢?
血脉的相传,或许越来越淡了,但是希望却一直延续,
当我们可以更多的了解自己,当人与人可以更好的相处
即便是一个东湖上的渔夫,也自可以逍遥兮容与
————————————————————
华采衣兮若英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知死不可让,原勿爱兮。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
●渔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稚子行吟
对屈原的第一印象是在小时候的端午节,带着米香的艾叶和电视上竞游的龙舟,无不在告诉我这是一个多么受人尊敬的光辉的伟人。那时我觉得他是带着陶土塑像气息的,坚强而僵硬地站在那里,色彩是寺院中常见的发暗的黄。之后是别人的讲述、作文中的论据和课本里的屈原贾生列传。在那里,他是爱国的,他是坚定的,他是正直的,他被按照需要塑造成讲述者的心目中的模型,以一种崇高的态度光照世道警醒世人。直到真的去读《离骚》。
从《离骚》中,我看到的,是一个纯净的、惹人怜惜的孩子。他生于吉时,自认是颛顼的后代,因而他对真美的追求带有天生的责任感。他拥有丰富的学识和美好的品行,他说起这些时带着孩子气的骄傲。这是一个精致地餐花饮露的男人,他和自然的芬芳吞吐融合,他晶莹剔透,也因此更容不得污浊。
屈原太过正直,从来不知妥协,从来不懂得婉曲。所以他像块玻璃,坚硬明净,骨气铮铮,但容易受伤。有时候我觉得,他的热切、直言和巨大的失望,更像是天真烂漫,童言无忌。其实,我想屈原是一个非常不适合从政的人,他的政见和行为更像使他是一个科学家,他不具备为官者必须的圆滑,也不屑于曲线救国的方法。性格和身份的巨大反差必然会导致悲剧。你能想象么,一个在花园里说着“长顑颔亦何伤”,无视世俗的饮食乃至世俗的禁锢的,一个编织树根、串联花瓣的男人,身居高位、日常繁杂。
然而在他心中,有一个美人,站在浊世的中央,那个美人拥有权利和智慧,拥有巨大的吸引力,使他的目光凝聚。张炜把这形容为“那边一声轻轻的召唤,这边会引起长久的震动”。这或许是因为阴性的服从必然为阳性的权利吸引,或许是因为合纵时的信任和默契,这是说不清楚的倾倒。这使他坚信,这个美人是与众不同的。屈原几乎执拗和任性地把楚怀王和贪婪争夺世俗分离开来,这是不同的,这人的所有错误在他看来只是偶尔的迷失,不会遭到厌恶和抛弃,甚至反而会让他自责。把他救出、把他洗净,让他“回归”和自己一样的美好,这是他给自己的责任。
这是个让人替他悲哀的孩子,我想冲上去抱紧他,使劲的摇醒他。
之后,美人一次次地让他失望。他劝说不要听信张仪与齐断交,怀王却一意孤行,直到六百里变成六里,又开始回想他的好。他们曾共事那么多年,他们本应互相了解,可是怀王居然真的会信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一双白璧。这样的美人,让我鄙夷、厌恶,他根本不值得被注目。屈原是失望了,然而这只是因为伤痛,他仍然执迷不放。在流放途中,他痛苦,他挣扎,他呐喊。他回忆姊妹的善意,他似乎从中得到了轻松,他回顾历史上蹈矩的先贤和走上歧途未得善终的暴君。他坚定自己的信念,恐吓诅咒“美人”。字字铿锵,却又显然比前文飘离。因为这些都不是最真实的,不是关乎自己的。最真实的重于真理、重于社稷,那是最纯粹的关怀。途中,他不止一次地追问神巫,得到吉言;飘忽上天,寻找美好的女子;号令神仙、飘然巡游。瑰丽的幻想脱离了大地,它虚幻却让人觉得幸福。然而,尽管这种追寻越来越长,每次的描述总会在奇怪的地方戛然而止。他又会回头,回到现实的痛苦中。就算他偶尔对椒兰失望,变得冷峻,心中的魔症仍然紧攫着他。他想把他们砸碎,举起手后却那么软弱无力。
来来回回,一步三回头,说着狠话幻想着未来,暂时的逃避越美好,痛苦也越深重。多么无奈多么稚嫩的做法啊,看着让人心疼。这个精灵样的灵魂一缕缕痴缠,矛盾的像在自虐。
当长诗终结的时候,他正与凤凰和蛟龙一起飞行,却又在太阳升起的光芒中看到了自己的故乡。
这个孩子拥有一双美目,他有着难以置信的清澈和自恋,他遭遇忧愁。
其实哪怕是应用性很强的、祭祀用的《九歌》中,也无处不见他的影子。对东皇太一绝对威严的过于细心的描写,云中君的美丽、飘忽、清冷,湘夫人和湘君间的怨怼痴缠,大司命的冷峻、少司命的关怀、东君的灿烂、河伯的权利恣睢、山鬼的随心所欲和缺少恋人的对比,在神巫与神灵水乳交融的过程中,充斥着对那个美人的小心翼翼的向往。
我同意,屈原是一个紧张的精神洁癖。他在政治和为人上是笨拙的,他那么不现实,充满了幻想。我从不认为他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因为只有美政而没有实施并坚守它的力量并没有太多的用处。同时我也不愿把他看做一个红色的图腾。他是灵动的,不适合那样古板的刚毅。
所以,当我扑向湖南,走过弯弯绕绕的山路,找到隐秘清净的屈子祠时,我真的非常高兴。我喜欢看到朴素古老,窗户和楼梯都腐朽的吱吱呀呀的房子,喜欢看到窗上挂着的干艾蒿。辛辣的香气可以盖过种种不足,棱角分明、忽隐忽现。当我对着屈子像三叩九拜,行上天问坛时,其实,我真是想抱住他的。我在心里想着他的诗句,感受着他的情感,抚摸着他拄杖行过江北江南的手。我靠近那个时近时远追逐不到的灵魂,去陪伴他,辨析他的呼吸。
对屈原的向往不用太现实,不用太理智。这无关他的智慧或者什么,他不需要成熟,事实上这样的执着和热烈就很吸引人。当我还可以忘记生存的压力时,我想追求这样的纯精神。哪怕它被笑为是幼稚的。
思想的祭坛上需要诗人的血肉,文学的黄土中飞扬着诗人的骨灰。
在那遥远的静静漂流着的湘水中,流淌着一位诗人的 精神,祭奠着浪漫的神矢,诉求着清明的世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原来经常在黄昏的阳光下昏黄的长江旁眺望,暗想着远处的昆仑山上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的英姿,是否湘君与湘夫人仍在互相期待,国殇的魂魄依然凝碧。
热血的人即使在千米的江底,他的血液依然凝稠;丹心难灭,即使在冰冷的沙砾中,一颗心脏仍然在有力跳动。他是一个勇士,举矛四顾却只有暗箭袭来,宁为玉碎而不为瓦全;同时他又是一位诗人,青衣长衫的清瘦身躯承担着一颗太多感情的头颅,承担着忧国忧民的责任,承担着美人迟暮的孤寂。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小人们在美人面前自由穿梭,含沙射影,自己则只能远远默视,心如焚,大概也只有这一瓢湘江之水能冷却自己,不让这浑浊的世间玷污一切,“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于是,清清的水面上扬起的波纹便成了诗人最后的铭文。
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他一定要投入这沧浪之水,江鱼之腹中。正如渔父所言“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一直以为诗人的理由实在不充分,有点做作与过分。但直到很久以前读到艾青的一句诗,我才豁然开朗,羞愧不已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因为爱的太深,太热烈,太狂挚。既然无法回到国家,造福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那么就只能将我唯一剩下的身躯献给这片土地,然我火热的心在清冷的江水中溶化,温暖一下水中的生灵。
诗人总是浪漫致死的,总是疯狂而不朽的。作为第一个诗人,他享受着江边飘过的草香,静看着白色的兰花;死的又是那么悄声无息,只有一朵小小的浪花和漩涡。但是湘江从此染上了诗人的气味,诗人又随着湘江流遍他热爱的大地,千百年不息。
诗人是热爱生活的,想象“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想象“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想象“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的生活能带给他什么呢?能否让他远离尘世,跻身隐者呢?
不,他也曾想过再不入朝遭小人非议,归居田园修复旧衣。但是一腔热血又怎能甘休,个人痛楚与人民幸福相比又算得了什么,“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至死不改理想,只哀民生之多艰。
从前看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时,记得其中一个情节:一个沧桑的军官弹得一手好琴,面对对面楼上的一位美丽的夫人,这样唱道“音乐需要美,而美却不需要音乐”,主人公感到一阵莫名的悲哀。我直到读完离骚,才知道这是一种生命被遗弃的倾诉,这是一种可以伤心至死的痛楚。
在我的故乡,同样有一名诗人,他叫做査海生,笔名海子。同样是一个独立被放逐的诗人,同样死的静悄悄,在铁路上,更直接,更决绝。曾写过一首诗,叫做《询问》:“在青麦地上跑着/雪和太阳的光芒/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谊/一种愿望/一种善良/你无力偿还/你无力偿还/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在你头顶寂寞燃烧”。诗人总是感激一切同时又有一种莫名的负罪感,承担着过多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发现生活的美的同时伤心又绝望,对立而矛盾。
千年一梦,痴人呓语,望向头顶那光芒四射的星辰,望向脚下那孕育万物的黄土,望向水面那微微荡漾的清莲,生命是如此的美好浪漫,诗人们的眼睛在含着笑望向我们。
诗人已死,诗人不死。
许多次在水中
我以为我快接近你了
从不经意的河堤
回到满是梦魇的床上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变成
你宽大衣袖里的一粒沙
和你身体里疼痛的一粒小石子
江水汹涌吞噬一条龙的影子
年过三十仍两手空空
依然执着于内心激烈的争吵
对飞翔于空中云朵般的迷恋
却忘记了你久久的一次滑落
我以为在日出时无限接近那光
在风中相拥无路时恸哭一场
原来自爱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
只剩下你的声音从水中攀爬而出
浪漫主义,屈原那是鼻祖。
好像浪漫主义派系的人都比较自恋,以前在看书的时候我就很纳闷:屈原怎么知道那么香草的名字,而且还那么敢用在自己身上?
文人都很清高(或者自命清高),能写出那么美好的文字的文人,心也应该是很纯洁的吧?
诗经和楚辞,这是中国诗歌源头最伟大的两条河流。诗经的主要美学原则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楚辞则不然,它绚丽浪漫,令人目不暇接。诗人高兴时可以上天入地,悲伤时也可以呼天抢地。
诗经和楚辞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美学影响,前者含蓄、温婉,后者直率、强烈。这两种美学价值相互映衬,各有千秋。
但诗经代表的是强势的黄河文明,因而它承担了诗歌以外的更多的意义。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在这句话里明确地指出了诗经的教化意义。汉儒奉诗为经,更是强化了这种政治色彩。
因而,价值上可以比肩而立的诗经和楚辞,在影响力上却是不等量的。中国的文人们大多继承了诗经的美学原则,含蓄成了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而屈原对于灵魂、命运、存在、痛苦的酣畅淋漓的抒写,在主流的诗歌里难觅其踪。
中国的诗人们养成了追寻趣味的习性。他们痛苦时不说痛苦,却用梅雨、柳絮等词语来代替。当直观的生命感受以繁杂的意象表现出来时,趣味便产生了。可以想见,当一个人把痛苦兑换成含蓄的言辞时,他早已不再关注痛苦,相反,他沉醉在自己言辞美妙的趣味之中,不能在生命感受上走得更远便匆匆折返了。
因而我看到了屈原在诗歌源头孤独的背影。他是真正的诗人,他对生命,对美,对理想,对苦难,都是以完全不可妥协的态度去询问,去求索的。他没有半点文人趣味,他最彻底地享受美,也最彻底地直视痛苦。
因而我说,屈原是两千年来最伟大的诗人。
事情是这样的,话说——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白话道,屈原恍然回首不禁潸然泪下,伤心高丘之上竟然没有美女!一个也没有!屈原为其现实遭遇倍感忧愤,“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于是乎他整了个后现代的造型: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无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从此开始了他上天入地寻美女的浪漫羁绊之旅:
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扶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
话说寻女,最先是宓妃,羲和氏之女,后溺死洛水,遂称洛水女神,观察后发现这洛神与后羿有染,遂放弃。转而去上瑶台抢帝喾(上古五帝之一)的未婚妻——有娀氏的女儿简狄,因为负责送聘礼的凤凰去晚了,被人抢了先,无奈之下又打起了有虞氏(舜的后裔)两个姚姓小女儿的主意,可岂知有虞国君把两个女儿一并嫁给了前来避难的少康(后来少康灭敌国,恢复了夏政权)。
屈原屡寻美女不果,伤心欲绝,索性去卜了一卦,卦辞曰: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苦恋故国老!(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他陷入了痛苦的犹豫与挣扎之中,此时恰巧众路神仙下凡,屈原得到神谕:“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郁积已久的忧愤之情涌上心头,他把些杂花杂草痛骂一番,虽犹不舍故国,却再难忍污浊,独苗香草决意舍离故土仙游四海,这回排场更大了,象牙作舆,美玉为轮,飞龙驾车,凤凰衔旗,云霞虹霓飞扬蔽日,玉铃错杂铿锵和鸣。沿途奏《九歌》而舞《韶》音聊以娱乐,在一片盛大中登上灿烂的天国,思绪飞扬,恍然回顾又见温柔故乡,仆从悲伤马儿也怀念不前。
乱曰:
“已矣哉!国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屈原创造性的用变节花草暗喻奸邪佞臣,将寻访明君比作找寻美女,可谓用心良苦,又极尽浪漫之能事。叙事可言志,浪漫能抒情,通篇泛喻广博,想象恢宏,情感奔涌,词采豪雅。多种感情牵连交织,营造了一种呜咽悲怆、忧愤狂放而又坦然从容的浑茫气象。
2009年2月17日 13:44
今天读曹植的《洛神赋》又联想到屈原的《离骚》,不禁感慨这般华茂辞采烂漫遐思实非高质量意淫而不能为之,遂改本篇题目如此。
2010年8月14日 1:00 修改
无尽的大风中,我看见你涉江而来,鼓盆而歌,依旧是峨冠博带,三尺长剑陆离,岸芷汀兰,芳菲馥郁,飘举的白袂,拂开眼前千古凝重的夜色。
传说中你一口抽掉了汨罗江的血脉,而她蜿蜒成了你掌心最古老深刻的掌纹。只是千百年来,有谁来占卜你眼中洪荒的孤独和眉间落寞的神伤?
今夜,我坐在汨罗江畔哭泣,泪水是我唯一的语言,与五月的汨罗一起汹涌。零碎的脚步沿着江岸奔走,在风中失声呼唤你的名字。我饱满而粘糯的思念,捆绑得棱角分明,全部给江底的鱼龙,那些有情有义的生灵。顺江而下的龙舟,可载得动我流淌千年的忧愁?一路将你的青衫打捞,却湿了苍凉夜色。
大夫,今夜,就让我为你掌一夜的长明灯吧,无数次将你想象成江畔最高的岩石,在时间的河流中风骨峥嵘。
流放,流放,七尺之躯可以流放,年迈的双腿可以流放,可是,胸膛中跳荡的这一颗心,如何可以流放?十万秦军的虎视眈眈,百千黎民的流离呻吟,如何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高居于庙堂而与人谈乐?
偌大的一个楚国,惟独容不下一句炽热的诗,把自己交给这盛大的江湖,只是几度秭归依稀梦里,三月的橘树开满白花,子规声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楚王的台榭,而今空了一地山丘,只留与山鬼嬉戏。而那些淬过火的句子,打上了不朽的铁的烙印的句子,在鲜血的冶炼中烧得滚烫的句子,是凤凰涅磐后的清鸣和最华美的羽毛,响彻千年,昭比日月,早已化为楚地山川的血脉,熔为一个民族的精魂!
今夜,我在汨罗江畔为你吟一曲招魂引,归来吧,归来呦!看见了吗,那江上两只翻飞的白鸽子,是你遗留在沙滩上的两只白鞋子,我们穿上它,一起飞走吧!
刚拜读了你的《诗经取名》,没想到今天发上来了这篇,期待...
拜读!谢谢楼主!期待更新!
谢谢楼主,正在取名,期待更新!
拜读完诗经取名,期待楼主本篇更新,另,双胞胎楼主能关注下么。。。感激!
多谢楼主~~
看过您的诗经取名 期待楚辞 周易
不知可不可以转载??
补充两条。
辛楣。《九歌·湘夫人》:“辛夷楣兮药房。”小说《围城》里有赵辛楣。
德辉。《吊屈原赋》:“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晚清有国学名家叶德辉。
期待更新!
马个克
顶!!!马克威廉姆斯!!!!
这个不错
很好哦
夏莲 (我心素已闲, 清川澹如此)
I LOVE U
期待楼主回信……
楚辞貌似比诗经实用些……诗经有些已经被用的很俗了
好啊 谢谢
不错 不错!
真是复古的另辟蹊径
我取名的时候也经常参考《诗经》《楚辞》,没想到楼主竟已归纳好,以后不用自己动手了^^
文论语,武周易
有不?
女的叫小楼怎么样,感觉很有诗意、有符合鄙人的行业(建筑)……求轻喷
不错呢~ 收藏。。。
长见识了,很实用。
楼主太棒了,正要给孩子取名字
纫秋。 <离骚>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足球教练 方纫秋
正在给宝宝想名字,这下就用上了,谢谢楼主。
真心好贴一篇!
真好.
嗯,取名第二季,楼主再接再厉!
难得的贴
名字都有点儿老。。。
必须mark,
正在研究小外甥的名字,感谢楼主~~~
mark 谢谢
马克~~不过取名飞龙什么的有点太2
马克 最近正在研究
看来按照诗经楚辞取名字的人还真多
马克~~
请问大师,宝宝姓张,取名张九章如何?
谢谢
必须赞,很好
云旗,喜欢这个
tks
取名,非常不错,mark
看到把南怀瑾成为大师,就真想呵呵你。
油菜花!
清澄, 我一个朋友女儿 也是楚辞里面的吧
楼主
乐然
如何
很赞,辛苦楼主了,如果自己整理怕不能这么全的。受用!
好好哦 先记住
南怀瑾 真名字真是太好听
啊,你不是从前的教育部部长屈原吗?
楼楼,那个小娃娃是叫“容与”吗?我觉得这名儿真好听^^
哈哈 我很久之前给未来的娃娃想得名字也是“容与”呢~祝小容与健康成长^^
太喜欢这篇了,几乎每一句都心有戚戚.....小叉子姑娘~我很想认识你O(∩_∩)O
呵呵。
我还恍惚记得楼主是四川人。
四川多才子。
楼主好诗
好诗,好有才。
好棒~喜欢这种风格
有感觉。要是能更押韵就更好了。
写的太好了!
凭心而言 所以一点也不工巧~
写的真好! 真正的诗人必定是痛苦的!
无数次 无助的时候 我都会背起《离骚》默写它 屈原是个高尚的、纯洁的、伟大的诗人 而你的点评让我重新感觉到当世还是有人理解伟大的 也更坚定了坚定了对他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的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 很棒屈原 还有你的点评
屈原烈如骄阳的精英意识,每每让我挺直起腰板,让我双目如火炬……
多谢分享
读起来很有劲头
很是欣赏屈原的文采!但是在他的文章中我觉得他这个人一定是个很另类的的人!!
对。屈原的确很泛渝,我至今仍然沉迷他老人家的那句“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该路。”
我高中时期最忧伤的部分都在这句话里了。fffffffff.....fcuk!!!!!
我最最沉迷的是“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之?”
这篇写的很好很可爱啊,发现楚辞的书评大多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