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桂花巷

蕭麗紅 聯經
出版时间:

1977年01月15日  

出版社:

聯經  

作者:

蕭麗紅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桂花巷這個名字,是古早古早的前人留下,只不知伊們因的何端,要取這麼好聽的巷名來騙人?
故事的主角剔紅,從小生長在一個窮苦家庭,苦難的生活給她造成巨大痛苦,但也教會她逃避苦難的方法。當弟弟在海難中喪生後,因怕苦難,她拋棄了心愛的青年漁民,嫁給了城裡的少爺為妻。
她當了富人家的媳婦後,不久丈夫因病去世,她和長工生下一私生子,她為了舒適生活拋棄心上人,她的「外遇」,她的私生子,她的一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桂花巷 PDF格式下载



    一直很喜欢高中时读到的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此话虽然多年来常萦绕在心头,却从来不曾真正体会其中的禅意,读完〈桂花巷〉,才让我抚掌惊觉:原来如此!
  
    这部写尽世俗人生之美、禅机俯拾即是的作品,读之仿佛胸怀中收获满溢:诗句、禅意、世情兜满衣裙,剔红的一生呈现在眼前,让人就像跟着走过了几世几劫,改编的电影取了我最钟爱的片段,作为过场影像:「玉蝙蝠坠子沿着胸峰,一直滑到右腋下....像瑞雨的一只手。」沁凉的玉,娓娓道来剔红一生的情欲史,电影只能取其意象,然而小说中关于玉蝙蝠坠子有非常精深的旁白:「当时,刻它的那双手,还有花费巨款,买它下来的那双手,都不算什么,都留不下痕迹,那些汗渍、指印,都教她拭净了,几千年来,每一双手,都只是衔接别人活过的生活片段,所用的连锁,它们造成的一个事实是-这个玉蝙蝠坠子,现在正沈甸甸、挂在她高剔红的胸前、颈间 ....」
  
    吟这段独白时,剔红正值青春年华,尚读不出任何沧桑,一直要到书末老尼姑恍若隔世的那句:「一晤一面皆有因,缘法因果早注明!」繁华落尽、回首凝视之时,苏轼的词赋才会清楚地浮现,剔红从懂事体贴的女儿、坚毅不屈的姊代母职,到娇媚温柔的妻媳,转性成恐怖严苛的婆婆,到最后成为寂寞的综合体,她的一生诠释了不同面貌的各种角色(性格形塑之立体,较之托尔斯泰笔下「小说史上最讨人喜欢的姑娘」娜塔夏,竟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一个随宿命摆荡的女孩,到下定决心掌控命运的坚韧女性,此女试图证明自由意志的存在,然而打滚一场,终究浑身无泥,流落异乡产子之时,她顿悟自己是独活于世,不过再回到原先生活的轨迹时,仍究掉进命运定调的轨道之中,无从挣脱。正应了也是苏轼说过的「只缘身在此山中」。
  
    萧丽红赋予剔红最复杂、也最简单的样貌,她在后记里说道,剔红兼具「探春的敏、黛玉的情、晴雯的痴、熙凤的毒」,入戏太深的戏迷们,对着折磨碧楼的恶婆婆咒骂,向躺在烟榻上勾引春树的恶女吐口水,殊不知,这都是同一个女子,那个曾经贫寒、曾经痴情、曾经柔顺的聪明女子,只是前世的因缘在此世里纠缠,身在此山中的人们,甩不开我执,只能无止境地随命运流转,看不清庐山真面目。
  
    这梦幻泡影的一生,完全无来由地让赤壁赋雨棒雷喝地跳出,毫无逻辑、难以言语道断地,瞬间让我认识了另一种思维方式。人世的执着痴迷,竟是无从得知前世的因缘邂逅,究竟只是今生擦肩而过的一抹微笑,或是隐在红尘滚滚之中,百年前早已注定的共枕眠?
  
    〈桂花巷〉的骨架取自〈金锁记〉和〈怨女〉-I don't care!宁可看成这是萧对大师的致敬之举,也许有点损及作品的完美,也只有百分之一吧,她浓厚的怀古幽情、深邃的语汇之美、机峰的禅意早就补足了这个缺陷,更何况光书名的神韵,那桂花谢尽后,浓郁花香使人回味无穷的绝美意象,就够存在主义的了,谁还忍心对这部作品有所苛责呢?我算是有点无可救药的萧迷吧!
  


  《桂花巷》是台湾闺秀文学家萧丽红的代表作之一,她的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品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和《白水湖春梦》。
  


  曾经因为王德威一句《千江》有着胡兰成的爱情观,便即刻找了电子版读,一口气看完,从此对这位萧姓女作家心生好感,前后托人从台湾带回了联经出版她的三本代表作《桂》(1977)、《千》(1981)、《白》(1996)。繁体竖排版,最是适合这些略带古典韵味的文字。
  
  因才读完《七十年代》,心中的沉重感一时不知道该以怎样的读物过渡,忽想起《千江有水千江月》初读时的那份熨贴与温情,便捡出了《桂花巷》,原以为该是相似的感觉,谁知却是两码事。
  
  -苦-
  才读至前面几章节时,暗叫不好:原想以乡土之朴人情之美来缓和一下情绪的,哪知才看完了文革的精神之苦,又紧接而来这生活之苦;也好,这次可算是淋漓尽致得体会了一把“苦”,以至于觉得自己的耐力都增了几分,人家苦到这般地步尚且咬牙盼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藉口不用心朝前看?
  
  -命-
  我想,这个字,多少概括了近500页的整篇小说吧。原是对这个字心存反感的,但近来心头对此倒有所改观了,也不知是哪些事情潜移默化的起了作用。“命中有的终会有,命中无的莫强求”。如此消极的人生观,算是顺应天意还是不求上进?以今天台湾父母口口声声“小孩子不可输在人生的起跑线”来看,命,这个东西,还有多少人看似不屑却又内心纠结?
  最心惊的是读到这么一句。“剔红心内的欢喜,也只是为了对某些人人看不来,见不到的事物,而独有她一人见到的那种兴奋罢了:沈碧楼到底不是享福之人,伊果真叫自己料中了。”What a pervert! 当下心中是这么个反应。与其说碧楼果真命薄,还不如说是剔红把自己早年的辛酸一股脑发泄到这个出生富贵的大小姐身上来了吧?还是说,果真因为她除掉了这个破格的媳妇后,他们辛家才得以永世昌盛?不懂......也没明白作者的意图。
  哀莫大于心死,心死的女人好可怕,好歹毒,独活,就是她的命;但终老于荣华中,她的嘴角还是带笑的,也许是因为看到了秦江海暮年去桂花巷她旧宅的一幕,觉得一切都值了。
  
  -孝-
  整本书里头,最让我感动的是剔红在怀胎四月想法设法瞒人耳目之际,她儿子突然归国,在床前轻描淡写说,过几日要带母亲去日本逛逛那个情景。眼前自己最最尊敬的母亲怀了不知哪个的种,儿子还要不动声色的替她寻个最有尊严的法子了结,做娘的,面对这么个至情至孝的儿子,岂有不放声大哭之理,那一刻,他是撑住天的男子汉,而她,则成了个小女儿家。“她是满意,可也掺着辛酸。”
  
  -缘-
  喜爱的终究是《千》里头的那种爱情,《桂》整本书里,剔红和秦江海之间的悭缘,终究叫人怅然。而剔红心头那把刀,也显得突兀了些,他俩之间的情义,真的会如此长长久久?也可能是放到当下社会环境,有点缓不过来了;存在即合理吧。
  
  因有《千》在先,故对《桂》的文字实在爱不起来,不知道是不是主题所致。最不喜欢的是文中过多的比喻,非但不妥帖反倒莫名其妙的让人觉得多余,边读边觉得是学张太过用力却又没得着其精华的味道。此话不恭,但实在是有所失望,世间的小怨小恨原本就是个人强求的预期未达而不知向何处宣泄的气恼吧。
  
  先前一直想找这部电影来看,只可惜年代太早又不是大红大紫的作品,网上竟是寻它不着,倒是找到了电影原声带,潘越云的演绎还是很应景的。尤其这首主题曲,竟然是吴念真写的词。再次感慨:艺术相关的东西,就是一棵树,枝枝蔓蔓绵延寻去,繁花似锦,都是蓦然回首的惊喜。
  
   桂花巷
    作词 [吴念真] 作曲 [陈扬]
    想我一生的运命  亲像风筝打断线
    随风浮沉没依靠  这山飘浪过彼山
    一旦落土低头看  只存枝骨身已烂
    啊  只存枝骨身已烂
    花蕊卡歹嘛开一摆  偏偏春风等不来
    只要根头还原在  不惊枝叶受风台
    谁知花等人采  已经霜降日落西
    啊  已经霜降日落西
    风吹身躯桂花命  若想起来心就痛
    恩怨如烟皆当散  祸福当作天注定
    往事何必转头看  甲伊当作梦一般
    啊  甲伊当作梦一般
  


  我一直将萧丽红的三本书当作可以再三体会的小说世界。它们自成一体却又相互呼应,完整呈现一个台湾乡土人情社会,令人总想流连其中。
  
   不知是否年岁增长的缘故,能读进去的长篇小说越来越少。只有萧丽红的小说为例外,隔一段时间翻开来读,依然不自觉就沉浸其中,忘记时间之存在。好的小说可以抚慰人心,唤醒人深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眷恋情怀,对故乡、对亲人、对爱过的人,都会有所感念。如果小说呈现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那种割裂自己、沉沦于黑暗、罪孽而后期待救赎的《罪与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好”,令人惊醒而不安。
  
   相比之下,萧丽红的小说世界是温柔、自足、明慧的,人与世界,冲突但又相爱,有相依为命的大悲悯。《桂花巷》中剔红的一生,既完满又残缺,有阳光有阴影,她得惠于天生好命,却又深为这“满眼富贵”的命运所伤害;温柔生活之中有狰狞事实,长夜漫漫熬煎、流言、错乱情欲,但又不至于将她毁灭,命运在关键转折时总是将她轻轻放过,她依旧有看似完满无缺的一生。
  
   剔红,本是一种髹漆工艺,将红漆一层层覆涂木头之上,直到晾晒后形成厚重漆层,再用刻刀雕出花样纹饰。高剔红的人生好像也如这个名字所暗示,天生慧心丽质,如一段嘉木;嫁入富贵人家,泼天福气象红漆一样,将她一层层遮掩,不容她透气;可是命运的刻刀就要拿起,一刀一刀透过漆层,雕的都是嘉木身骨,痛到无人知。最后,身边众人看到的还是精雕细琢的女人高剔红,那些刻骨疼痛和悔憾都是为成就她一生的图案华彩,被她抛弃,如同抛弃自己的真心真性。她浑身都透出有缺憾的完美,可是若从头来过,她一定还是要这样好强、矫饰地过一生吧。
  
   小说里的一个细节,是这样的——
  
   “米一下锅,她又折回床头,蹲下身躯,右手伸进床底摸着,半晌,即随手抓出两大豆芽放在篮内。
  
   从伊阿母过世那晚起,仅仅一暝,她就象经过几十年,整个人跟着长大了,马上就懂得怎样生活:她不时会抓起那么几撮绿豆,装粗瓦缸内,半缸不到的水,缸口再蒙块黑布,就摆进床下,让它自己去荫,隔个三五日,再趴下去掀开看,才几撮的绿豆,已变成满满一缸豆芽,白嫩的细芽,顶尖一小捻黄蕊,把脱下来的绿豆衣壳抛弃在一旁。白芽们一根根直竖着,自顶着黑布,象要扎穿布面,突破过来一样。”
  
   “这如何过日子的做法,便是知道自己无父无母而有的一种认清和觉悟。”
  
   这个发豆芽的细节让人特别能体会到高剔红成孤儿后,与弟弟相依为命的那种孤单、凄清,以及一种贫贱过日的哀伤。
  
   《桂花巷》是一部典型的传奇小说,以极长篇幅叙述一个女人的一生。读到她后来有头有脸,严厉管教下人、儿子,与大伯公暗斗、折磨儿媳碧楼种种,心头不免升起对这个心硬如铁的女人的厌恶,然而随意回到这最初的章节,重读发豆芽这一细节,又会对她心生出一阵疼爱与怜悯,以至于要原谅她后来的行径。她的孤雏无靠,她的无情与要强,都是折磨她一生的心头刺。萧丽红以正反笔法这样写她,真有东汉乐府诗《孤儿行》那样的坦白深沉啊!
  
  


  前年看了萧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过后就一直想看桂花巷的,无奈人微力薄到处找不到,....然后就慢慢的淡化成一个名词在心里....
  
  前几天陪妈妈看珠江剧场,看一个片子的大结局,剧名辛家媳妇,我最不喜欢这样的片子了,电视剧都这样的,跟风似的,一下子清宫戏一下子民国戏....但是,但是,那个主人公恰好在那回忆往事,回忆她和江海的一段对话....
  好香桂花啊....
  是啊,没有桂花不知哪里的香味....
  听先人们说这条渔港几百年下来了就是一直这样的呢....(大概对话)
  我当时就想,难道就是桂花巷????但是因为大结局了没得看片头的字幕原著是谁....
  现在看了简介,真是,果然是!!!!越发想看了
  


电影拍的很好!


《千江》《白》《桂》我都超爱,不过最爱还是千江,因为最朴素流畅且恬静。《白》稍显冗长,而《桂》的后半部分,竟然让我读出了一点曹七巧的味道。而导致后来我对剔红,多了一份同情,少了一份欣赏


艺术相关的东西,就是一棵树,枝枝蔓蔓绵延寻去,繁花似锦,都是蓦然回首的惊喜。
顶这句。(发现天涯的看帖的习惯带过来了)


从星光帮听到这首曲,继而去找电影。看罢,满纸都是辛酸。我常想,剔红的心里究竟会不会有怨,会不会有悔。不过就像当初经济学老师说的,女生都是用自己最好的岁月去赌,既然要赌,就愿赌服输。


好书,看了千感觉超好,后还买了来送人,直到看到白水湖春梦,才知远不止于此,桂花巷淘宝上缺货,买不到,也找不到电子书,托人去台湾买了。能读到这样的书,实为幸运。


刚刚读完 很喜欢
剔红的人生就这么慢慢道来,读完的时候才发现居然这么多页


很久以前看过《桂花巷》的电影,拍的不错,是台湾片。


小说写得的确很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