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原本大學微言-上

南懷瑾 老古文化
出版社:

老古文化  

作者:

南懷瑾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原本大學微言-上 PDF格式下载



  后半部分是以历史发展为脉络,编者何苦非要按照内明外用来分章?先说内明外用,再说齐家治国平天下,难道南师真的是这个意思吗?编者划分的治国平天下章节中的重点真的就是治国平天下吗??修身齐家才是根本!妄谈治国平天下,把重点放在此处,那就落入朱熹的圈圈里了!在我看来南师是通过历史发展的事实来表达内明外用的方法,把道理蕴含于故事之中罢了。


  00年前看得这本书,读完已经是06年,完全弄懂得要到何时?
  记得10年左右重拾此书,并以其为主要参考资料与他人分享,当时是佩服南公对于儒释道的贯通,历史典故的渊博与有趣和逼人的英雄气。
  经典就是这样有知有行,有境界有功夫,如生命一般有滋有味。


  
  
  但开风气不为师
  四纲、七证、八目
  如香象渡河,截流而止
  四禅八定
  四禅:初禅,心一境性,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四禅,舍念清净。
  四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九次第定
  《易经·系传》
  《易经·序卦》
  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夜迷巢。(洛浦禅师)
  苍学大师
  中庸的“中”:中原地带的人,对于某一件事,某一种东西,认为对了,便说“中”
  江山代有英雄出,扰乱苍生数十年
  贾人居货移秦鼎,亭长还乡唱大风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须计较更安排,只管而今现在。 (朱敦儒)
  
  一编青史太陈陈,上下千秋笑转轮。
  治乱凭天如有数,安危注意恐无人。
  只闻叔世多豪杰,不信深山有隐沦。
  叹息典谟三五册,万年难遇此君臣。 (张问陶)
  
  自欺、好恶、自谦、慎独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百年世事兼身事,被救何人与细论。 (元遗山)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道德经)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朱熹的诗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绒蓝关马不前。 (韩湘子)
  
  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 (尧)
  
  佛说,长寿是三灾八难中的一难。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项羽)
  
  沈天泽、叶道信
  
  明主者有三惧
  
  万转千回懒下床 (西厢记)
  
  富贵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孟子)
  
  事之理也,无足悲者。 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陶朱公)
  
  马援 《诫兄子严敦书》
  
  五陵贵公子,裘马自轻肥。
  
  猩猩能言,不离走兽。鹦鹉能言,不利飞禽。 (礼记)
  
  "三太"母仪
  
  齐家治国的榜样,只有东汉中兴之主光武帝刘秀一人。
  
  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智周万物。 量同太虚。
  
  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纪晓岚)
  
  君子先慎乎德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贫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 (隋炀帝·杨广)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惟命不于常 《尚书·康诰》
  
  是故君子必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谤随名高
  
  无财之谓贫,学不能行之谓病。 《韩诗外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事七分天。
  
  功到成处便是德,事于济处是有理。
  
  成者毁成
  
  天塌西北,地陷东南。
  
  凡事以豫立而不劳。
  
  


   《原本大学微言》
   《大学》是四书之一,和《中庸》一样,其实是从《礼记》中剥离出来的一篇文章。讲到个人的修养,在明明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讲到个人学习的境界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应该是个人修养不够,还看不懂原文的意思,文章的内涵还不能独立领悟。看完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这本书,实在只是给自己留下个粗浅的印象。南先生的这本书是有人对他讲课时的口述经整理后编辑成文字而成书的。南先生的书看过好几本了,只有《论语别裁》看得懂,内容领悟得透。其他的书都是看得一头雾水。和南先生讲课对象的差距过大,根本还跟不上他的思维,南先生讲课天马行空,纵论古今,历史典故信手拈来,让我高山仰止的同时也云遮雾绕。火候不到,还是得先看较通俗易懂的傅佩荣等教授的书。
   状态不是很好,还是有些浮躁。还远未能止、定、静、安。
  
  


  这是一本很难啃的书,老先生旁征博引,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厚重
  
  只有在看一些晦涩的书,比如《高等流体力学》和《数值传热学》后,这本书才会变得富有冲击力,让人有很大的阅读欲望!
  
  平心而论,此书读来还是让我感觉很畅快的,除却一些不甚明了的地方
  
  其实惊讶之处在于老先生对程朱的理智,关于朱子该“亲民”为“新民”,表示了不赞成,并且指出去人欲,存天理的不妥……


  长久以来,儒家学者们都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提纲挈领的话上争论不休。三纲八目说有其受众,“四纲、七证、八目”也有其受众。
  
  三纲八目说: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
  
  ————此一段完全复制万能的百度。实在无法深究具体作者,但几乎每本关于《大学》的书都会提到这段话。
  
  四纲、七证、八目说:
  四纲是什么呢?就是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上,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道”字,也可以说是大学之道的“大道”。详细的理由,待我们慢慢地“明辨”。但可以从“以经注经”的原则去探讨,只要从《大学》开头两段的本文中,就可看出来事实俱在。本文中不是明明白白地写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吗?所以“大道”或道,才是首纲。那么,为什么又特别提出“七证”因为《大学》本文,在四纲以后,跟着就提出有七个求证大道与明德的学问程序,也可说它是求证大道的学养步骤。如果你高兴要说它是七步学养的功夫,也未尝不可。这就是知、止、定、静、安、虑、得。这就是《大学》学问的纲要所在。过此以后,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目,才是“亲民”的实际学问和修养。
  
  ————此一段摘自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
  
  具体几纲几目我暂且不谈,在引用了他人对大学纲目的解读后,我们再来看看《大学》纲目来源的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我原本想一句话一段地引用,想想怕别人误以为我有倾向于某种纲目说,故一并引用,不做章句。)
  
  小子解读:
  大学之道的体现为"明明德,亲民,至善"。这些体现并无递进或并列关系。
  大人的学问就是:揭示分辨高尚的道德,过程要让人们觉得亲近,终极目的是趋于完善。
  如何揭示分辨高尚的道德呢?这需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基础。推广学说需要市场。
  如何能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呢?这需要修身。需要争取市场就得强大自己。
  如何修身呢?正心诚意。强大自己需要信心决心。
  如何正心诚意呢?致知格物。不管如何强大,都要认识事物发展规律。
  至于说什么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单从《大学》中无法找到答案。
  儒家相信人性本善。但是又推崇后天作为。这仿佛是个悖论环。你说顺应民意是大道,又何必去向民揭示你所提炼的道呢?
  这个悖论大概只有学说的始作俑者能解释清吧?
  
  不过我们或许可以借仿一下古希腊儒家学说。毕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古希腊犬儒学派第欧根尼(约公元前404——323)认为除了自然的需要必须满足外,其他的任何东西,包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不自然的、无足轻重的。
  大概最能解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就只有第欧根尼了。
  顺便提下孔子的生卒年: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确实如此,自上古大同之世降为三代小康之世,再降为乱世之后,社会分化已久,对既得利益集团的管理最为重要。按吕思勉先生的意见,汉元帝的失败,就在于对吏治的放松;按南怀瑾先生在本书里的意见,就在于汉元帝对普通人民和既得利益集团不加区分,均使用宽大仁和的儒术,而没有对官吏采取法家严厉的政策。可能王安石的失败,也是在于未从吏治入手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觉得是“自我”意识的萌发。
   “自我”的意识,造成没有几个人可以“知止而后有定”。为了“自我”,人们前赴后继,就像飞蛾扑火一样。程明道先生说:“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南怀瑾先生在本书里说:“权位与功名富贵,都是外来的物欲,但也最容易迷惑自心,使人丧失‘致知’的理性。……人生到此,如果没有山林布衣的气度,如孔子所说……‘富贵于我如浮云’的‘知止而后有定’的定力,几乎没有几个人能跳得出权位的陷阱。”
   上古大同之世,是尚无“自我”意识的时代;三代小康之世,是“自我”意识萌芽之时;降为乱世,则是“自我”意识强烈之时。身外之物的充实,是其萌发的原因。于是人性浮现出恶的一面,印证了荀子的观点。
   “与天地合其德”,就是大人,就摆脱了“自我”。而怎样才能做到“与天地合其德”呢,首先就是要“知止”。我理解,“知止”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现在就是太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本分了,所以问题多多。所以《大学》首先要人们“知止”。
  
   最后想说,南怀瑾先生在本书里对王莽、宋明理学、清康雍乾三代的评价,有点偏激,尤其是贬低程朱、陆王,赞美康雍乾的那部分,说实话,看了心里有点不好受。


  所谓四书,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而大学和中庸,虽然出身比较可疑,但是其如同佛教的<心经>一样,为大多数的儒家成员所持,也是中国人核心智慧的重要组成。
  南先生很早就讲述了论语和孟子,而大学迟至上世纪末才出版成书,而又过了十年,也不见出书对中庸的点评,只是有些视频的资料而已,所谓叙而不作罢。
  微言出书的时间既然是较晚,则可以看作是南先生的较近的思想的反映了更是融三教于一身,汇古今于一书了吧。而大学更讲究的是修齐治平,外王既以无可能,则就内圣吧,所谓格物致知,以正齐心而已。
  
  南先生既以佛学修养之深刻为时人所称,则以佛家止观之法,近乎王阳明之说,而远朱熹学矣。而所谓内明之学是之。外用之学,则中国向来喜奇而非正,内法外儒,而治国平天下则主要依靠吏治而。清流浮夸,难以治国。
  


  这书是我还在上学时候花了一个学期认真看的,送我这书的同学被学校开除了,真雷。中国古代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都是混杂的,难以有个明晰的区分,这里还是采用马克思韦伯的说法,把儒家思想归为伦理之列。确实,孔子的时代,人心已经混乱,所以孔子自以木铎,号召贵族们克己复礼,这样奴隶们自然就归顺了,这确实也是在梳理社会混乱的层次划分。个人感觉,孔子的思想很有宗教情怀,适合年轻一点的人看看,在自己的脑袋还在空白的时候,给自己灌输一点保守的温和的思想,以可以在后来自由主义潮水般的诱惑下,仍可保持清醒的判断。
  
  看这本书年代久远,细节忘记了,只记得讲儒家的心法那几节很是深奥,子思是个纯哲学家,后来的朱熹也在这人的内心世界的秩序构造中,颇有创新


  读了这本书,真的是明白南怀瑾老先生真的是儒释道全通了。
  很多做人、为学的大道理,在这本书里都讲得深入浅出。
  不管是作为古人,还是现代人,不管到了什么社会,基本规律、准则是不变的,要改变的是我们的方式、方法。
  好书。值得读。


  吾辈既逢盛世,当自欢喜,当自以和谐为念,以齐家为念。奈何,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可全否?目下礼崩乐坏,又蒙宋儒之辈曲解,当下之局妄推。吾辈鄙陋,惶惶无所。唯南师几字微言,棒喝当头。方得顺序之妙,定力之妙,莲花之妙,方寸之妙。故得偈曰:曲径羊肠尽头,南师之妙方看透,原来你我在彀中,尽是小小人物。大大小小门口,缘来缘去都要走,不说齐家修身否,原来自得大跟头!


  看了前面几章,大师旁征博引,洋洋洒洒,跟中国写意山水一般。
  
  看得我云山雾罩,迷茫不知所踪。
  
  南大师的书看了几本,这个目前最难看懂。
  
  不知道啥问题,放下了。
  
  有缘再看。
  
  
  
  
  


  看南怀瑾的书,就是会激动,这是第三本,一样的给力啊。。
  
  《大学》传达了内圣外王的修养门道,知,止,定,安,静,虑,思,得。。。。同时南师指明修身齐家是人人都应该去做的事情,而不仅限制于帝王。修好身,齐好家,帝王大臣总统干部治国平天下那是水到渠成啊。。
  
  如果你认为该书仅仅限于此,那你将很遗憾的错过南师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的历史浩瀚点评。从春秋五霸,战国列雄,到秦皇汉武,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至三国鼎立,东晋西晋,五胡乱华,宋齐梁陈,转而大隋初兴,唐宗宋祖,豁然一代天骄,大明王朝,浑然间明亡清兴,康乾盛世,民国民主民生革命纷至沓来。。。历朝历代的贤君庸主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是非得失,千秋功过,南师了然于胸,信手拈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痛快之极,痛快之极啊。。
  
  须知南师不仅对于人文历史了然于胸,对现代科技,西洋文明,世界格局,亦不输丝毫,其间一篇中西发展对照,真正打通我历史的任督二脉,不再一叶障目,孤岛求索,对全球的历史融会贯通,加之我之前看过《全球通史》,真的是不亦快哉。
  
  对南师的学养,气度,心胸真的是佩服到家,于我心中已于圣人待之,闻师目前以接近100高龄居于吴江,衷心希望南师健康长寿,多出圣人之言,教化我等愚钝小子,发扬光大国学,使我中华名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南怀瑾先生是世界华人圈儿里公认的国学大师,他“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以毕生治学之成果,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作成煌煌巨著,大师力作,的确是不同凡响!
   自从掀起国学热以来,诸多学者对国学经典有着不同的解读,南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讲述经典,说理有据,令人信服。
   我曾经有南怀瑾先生的许多单行本,也有朋友送我的一套盗版书,但是读来总觉不过瘾,最终还是从当当网上订购了一套正版,来充实我的书架!
   这是一套值得珍藏和值得一生去阅读、研究、领悟的经典书目!
  


  有感于中国现代以来传统的割裂。南师的著作,是我们这些现代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户。虽然我们被人为打断了知识的传承,但是我们还是生活在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神州大地上,不了解传统,就难以了解现在,难以了解我们自身。


  值得一读再读。
  
  涵盖面广,言辞流畅,文史哲并茂。
  
  尤其推荐588页至书末的这一段。
  
  客观呈现了中西方文化变迁中的拐点,中国百年贫弱的原因。
  
  诚意渊博之书。开卷有益啊。


  朱子版的大学,篡改了很多东西,怀师批判的的娓娓道来,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很是有感觉,虽然是演讲整理过来的,仍然不能掩盖怀师的风采


  读完《论语别裁》,自然而然地延伸阅读《原本大学微言》了。南怀瑾先生的讲演,绝不同于其他学院派的教授先生们,他以“经史互参”、“以史注经”的传统治学方法,并结合儒、释、道互相比较对照来解读《大学》这一儒家的经典著作。以其充满睿智、诙谐幽默的语言,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深入浅出,使我们这些后学小子能够轻松地理解古人的学问和智慧。
    
  《大学》的“三纲、七证、八目”,构成了儒家思想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个真正立心做学问的人,以毕生之精力去探求都不为过。这里,我要谈的是在阅读《原本大学微言》时自己感受兴趣的一个问题—— 关于“历史因果定律”。
    
  “因果定律的存在,无论唯心、唯物,都是同样的事实,也是自然科学共同的认定”——南怀瑾先生如是说。《原本大学微言》中提出了“历史因果定律”,并运用大量的史实加以引证。其中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当清朝的开国之初,所谓“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在他开国称帝的第四年,亲征原属蒙古后裔的叶赫族,尽灭其国。叶赫族贝勒金台石率妻子登所居高台,宁死不投降,而且发誓,只要叶赫族有一人在,即使是女的,也必报此恨。因此,清朝两百多年,遵守祖制,绝不娶叶赫族的女子做后妃。但到了奕詝即位,年号咸丰的时代,叶赫族的后裔,就是“清史”有名的“慈禧太后”那拉氏,偏又入宫成了贵妃,又生了儿子,即六岁就接位的同治,只做了十三年的皇帝,十九岁便死了。以后……就是慈禧专政,一直到把清朝彻底毁灭,就是她一手所造成的后果。这是巧合,或是前因的反复,就很难论断了……”
    
  由此,也联想到蔡东藩《后汉演义》,当看到第七十回“元恶伏辜变生部曲,多财取祸殃及全家”处,蔡东藩评曰“……若曹嵩之被害,亦柯莫非由嵩之自取?嵩若无财,宁有此祸?然吕伯奢之全家,无故为操所屠,则曹氏一门之受害,谁曰不宜?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古人岂欺我哉?观诸曹嵩而益信云。”这岂不是与南怀瑾先生“历史因果定律”的观点暗合么?如果您有时间通读蔡东藩先生之中国历代通史演义,处处都可以看到类似于“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样的论调。大量的史实就是这一观点的明证!
    
  这里所说的“历史因果定律”,很难说是唯心、还是唯物。由此,也就引发我对儒、释二家学说的思考。应该说,儒家学说与佛学在宇宙本体论上是有所不同的。佛教从世俗谛上说“业缘”、“因果”;从胜义谛上说“空性”、“般若”,远离四边八戏,认为宇宙万物“实无而现”。儒学说“生生不息”,认为“这个宇宙能够继续下去,靠仁,仁是个生道。生而又生永远不停止,生生不息后面的根据是仁”(牟宗三语)。释、儒二家,到底哪一家说得究竟?我德薄智浅,不敢轻下断言。
    
  相同的是:儒、释二家都认为宇宙人生是处于无始无终的运动变化中的,其观点有相类似和共通之处。佛家讲“轮回”、讲“因果报应”;儒家虽然不讲这一套,但也讲“一阴一阳之谓道”,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系辞》,孔子作易传。牟宗三先生谓易经为“儒家之玄思”)。曾子为孔子之衣钵传人,其《大学》“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观点也是孔门一脉相承之思想。可见,儒、释二家都讲道德教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劝人为善,教化苍生。儒家所谓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与大乘佛教所说发菩提心,“智悲双运”,普度众生基本上是一致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各位对儒学有兴趣者,在阅读这本书时是不会“入宝山而空回”的。


  读古籍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体验,常常会有思古通幽时空交错的感受:在这本书这篇文章在这个世间流传了几千年几百年,在这岁月长河之中,有多少前人是和我一样,读到某处心有所感呢?当然这样的体验又会引起另一种迷思:同样是这文章,前人和今人读到的文字内容是一样的吗?其实大家都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传声游戏大家都做过,只一句话几个人,都可以传到面目全非,何况是这么多的文字几千年的传承呢?一篇文章从它面世到流传千年其间文字的缺失更改窜入甚至是误传固然是不可避免的,后来之人也多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注释先贤的作品,这倒还尚可理解,最可怕莫过于为自己一时之私欲来篡改先贤的作品。这样的情形着实让人扼腕叹息,但事实是我们当下读到的所谓古籍,无不经历过这样的劫难。而作为几千年来的正统文化传承儒家学说的著作,虽然自孔门师承三代后得到了最大的传承和发挥,但同时也都遭到了最大的人为更改和注解。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自然也不能幸免,若不是王阳明(牛人)把《大学》从重新整理出来,或许我们到了今时今日还在朱子(朱熹)的那个章句本子里打转也未可知呢。
  
  而南师在讲述《大学》的时候,则在古本《大学》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开宗明义就点出《大学》的思想完全传承于《易经 乾卦 文言》,是我们上古正统文化的直接传承。进而从自修修身的“内明”学问说到齐家平天下的“外王”学说充分还原了《大学》原本的孔门心法。而在“内明”学问的阐述时,南师更参照了是用佛学“戒定慧”和“止观”的学问来点出所谓“七证八目”的原来面目,更为为读者指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修行之道。而这正也是南师著作最独特的亮点,纵观当今学者,唯有南师拥有道释两家切身的实证修行功夫体验,这样一来,种种所谓修行之道想来也只有南师来说,方才不是纸上谈兵泛泛而论了。而对于“外王”之说,南师则采用了以史鉴今的方法,用古往今来种种史实人物故事来说明“外王”之学的作用和发挥。这无疑比平日里常见的读解方法要生动有趣,且容易理解很多。最后南师总论了儒家学说在中国近两千年来的发展演变,以及对当时朝代更替人物兴衰的影响,其中更有诸如朱元璋心理分析之类的妙论,使得我等从小读“儒家学说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之流文字长大的人,更另有一番茅塞顿开耳目一新之感,为读者开辟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历史。当然南师更用这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舞台,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易经》中所谓“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也就是佛学中因果不爽的至理。
  
  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想来除非穿越,我们必然是不得而知的了,哪怕史官们秉承的是春秋大义,然则时空的局限是永远不可能避免的。所以所谓“由人记录下来的历史”本就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开看待。史学况且如此,奈何先贤的论著呢?至于后来人如何来解读先贤的著作,那本就无所谓好坏对错之分,然则抱持着博大开放的信念,总是不差的。我想这也正是南师这本《原本大学微言》对我们最大的启示所在,而这对于我们这些从小用简体字,读中国革命史的人来说,意义尤为重大吧。


  每次看到这一套书都会觉得累,但是看了,却又不禁沉迷进去。金刚经谈空,很快也就两三遍看完了,倒也囫囵吞枣的过去了。易经说变,到现在也就记住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而已,再往后又都记不得了。  虽然不是很赞同南师的观点,但的确,没有这套书的话,我根本就没法入读经的门,读不懂思想的话,只是一堆文字的拼杂而已,和文盲也差不多。  读经如读史,史是时间的智慧,经是空间的智慧,一样的,古人字字珠玑,不小心忽略一个字的话,说不定又谬以千里了,不得已,只能小心的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过去,累的,不过消遣打发时间倒是不错,如南师所言,偶玩而所得之,也只能如此了。


   一开始看,以为老先生喜欢吹嘘。比如里面有说他年轻时与某位长者谈论儒学,长者深感佩服甚至要行礼。同时后面还会自谦一下,第一感觉是很不可靠。
   但当看完整本书,我为老先生个人深厚的学识折服,博通儒、释、道,同时对中国的经、史这类的书也很了解。文中引用来解释的谒语、典故、历史故事信手拈来,比如野狐禅、与汝心安、吹毛用了急需磨。同时体会出老先生不是吹嘘,不是虚伪,而是身体力行。
   我的文言文只有高中水平,很多谒语、很多解释还不是很清楚,但我愿意看第二遍、第三遍,看其他有助于读懂这本书的书籍资料,不断努力,“虽不中亦不远矣”。
  


  高中从图书馆借来,准备研习一番,却被众师嗤之以鼻,曰此书太深慎读,然愚人自以为功力尚可,借来略读发现愚知之甚少,后爽性背下原文。


  在身心休养方面借用佛学把知,止,定,静,安,虑,得用佛学解释,旁征博引。在批判宋明理学的基础上阐述自己对于大学内明学问准则的看法,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至于外用的方面南师只是用讲历史的方法。比起内明学问的探讨要逊色些。


   初读南先生的书,是大学时老师书目里圈定的《论语别裁》、《老子他说》。那时古文经典的阅读还只停留在中学课本选录的零星章节。南先生的书,文字浅白,生涩的古文经典经他阐释,犹如清泉煮茗,初觉甜淡、清冽,后逐醇香温热起来:寥寥数语的文言,如一枚银针引线,纵横交织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不觉厚重,引人入胜。
   工作后,身在异乡,每每为微薄的薪水和生活压力烦恼,人也渐渐浮躁起来,看书也偏向投资、理财方面,自嘲:“利欲熏心”。某日在图书馆遍寻基金投资类书籍,却无意间看到南先生的书静静地躺在一堆杂书当中,立刻捧起来,如获至宝:是讲金刚经和楞严经的。
   这本佛经释义就此成为我的床头读物。一天忙碌完毕,拧开台灯,翻看南先生的文字。以前对佛经只觉古奥难懂,向来绕道不闻的,只是信赖南先生的文字。
   果然一如既往的平实,间或来一两个小幽默,整本金刚经教义,被归结成“不住相,善护念,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简简单单,却知易行难。佛在其笔下,被还原成人,一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名慈悲智慧的长者。床头卧看,每有会心处,总会停顿一会,默念几句,总是不知不觉过了1点,睡眠却安稳了许多。
   感谢南先生。


  喜欢一边喝着茶,一边随着南师品读中国的文化。让人对中国文化肃然起敬
  
  最近一年里我开始爱上了中国古籍,爱上了中国的文化。我是生长在手拿汉堡包,看着老友记,嘴里时不时蹦出a,b,c,d长大的一代,之前对于中国文化的不理解以至于不接受,现在想来还真是有点惭愧。由于自己古文水平的限制,读不懂中国经典,而至于认为没有什么价值。南师在他的讲课中提到不论学习什么东西都需要先将脑袋清空,不带有任何批判色彩的学习,这样才能做到无有偏颇。


你说的可能是前面的几个章节,谈到心性的那一部分。是很难懂。如果没有接触过佛教思想,如果没有读过王阳明,那一部分是很难理解的。同感呀,哈哈~~~


蔡东藩先生之《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对这个很感兴趣。呵呵,谢谢~~~


写得不够全面.南大师更重要的领悟是关于帝王,领导,管理,等角度去看<原本大学>


嗯,我在内明学养里面收获的更多。


偶尔看看南老头是可以偷笑的,长期看,烦他罗索了


呵呵,我现在正在背诵全文的原本大学。等自己慢慢体会了。


南师在他的讲课中提到不论学习什么东西都需要先将脑袋清空,不带有任何批判色彩的学习,这样才能做到无有偏颇。顶


:))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