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舞戀人
2010年02月01日
皇冠
Victoria Hislop
416
謝佩妏
无
◎聯合推薦 迷火佛拉明哥舞坊總監/李昕 名作家/吳淡如 迷火佛拉明哥舞坊團長/林耕 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副教授、美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陳小雀 精靈幻舞舞團團長/賀連華 英國No. 1愛情天后最身情的好評力作!榮登《週日泰晤士報》暢銷排行榜冠軍寶座!狂銷直逼50萬冊! 她性感狂野的舞蹈和他穿透人心的吉他,有如完美結合的二重奏! 這種渾然天成的默契,也讓他們彼此之間的感情彷彿要激盪出火燄來……多年前,拉米瑞茲家族住在格拉納達的木桶咖啡館樓上。家中的小女兒梅西只對兩件事狂熱:佛朗明哥舞和她的吉他手戀人哈維爾。一想起哈維爾,梅西的百般情緒便自然而然地在舞蹈中迸射而出!他們的表演和戀曲都是那樣地耀眼美麗,但內戰的烽火卻無情地分開了他們。 相思的煎熬簡直讓梅西活不下去了,於是她決定不顧戰場的危險,隻身前往尋覓哈維爾……多年後,從英國來到西班牙學習佛朗明哥舞的宋妮雅無意間進入木桶咖啡館,聽聞了梅西和哈維爾動人的愛情故事。同樣對跳舞充滿熱情的她,不像梅西那樣擁有激盪靈魂的伴侶,相反地,她的婚姻正面臨嚴重的裂痕。聽完故事,除了被這對戀人無悔的真愛與勇氣所感動,宋妮雅更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與他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站在不知如何取捨的生命交叉點上,宋妮雅不禁自問:「沒有熱情還算是活著嗎?人生是否就像佛朗明哥舞那樣充滿濃烈而深沉的情緒?」而她揭開的秘密,又將為她帶來什麼樣的轉變呢?……
維多莉亞?希絲洛普 曾於牛津大學聖希爾德學院專攻英文。開始寫作前曾任《週日電訊報》的旅遊記者,另外在《電訊日報》撰寫家庭及學校教育方面的文章,並為《女性與家庭》雜誌撰稿。2006年處女作《孤島戀人》出版後,被《週日電訊報》譽為新版的《戰地情人》,並立即躍登暢銷排行榜冠軍,目前銷量更已直逼一百一十萬冊!希絲洛普的文字魅力在於對歷史氛圍的掌控,精闢的人性見解與考究的細節,使得過往風華栩栩如生,也讓讀者一腳踏入她的世界便無可自拔。《孤島戀人》輝煌的銷售數字與超高的人氣,除了榮獲「理查與茱蒂讀書俱樂部」夏季選書(在英國的影響力與美國「歐普拉選書」不相上下,被選上的書籍往往立刻洛陽紙貴)、銀河英國圖書獎及Book Sense推薦選書,並讓希絲洛普獲選英國最大連鎖書店水石書店2007年度新作家。2009年更入選《泰晤士報》舉辦的「千禧年百大書籍」,該書所受到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火舞戀人》是希絲洛普的第二本小說,以西班牙內戰作為故事場景,將烽火連天下,人們在愛情、理想與信念受到挑戰之際,卻依然願意堅持的深切渴望描寫得細膩動人,同樣受到廣大讀者的支持與好評。 謝佩妏 清大外文所畢,專職譯者。
格拉納達,二○○一年 幾分鐘前,兩個女人才剛剛入座,她們是最後進場的兩個觀眾,之後,板著一張臉的吉普賽人就毫不猶豫拉上門栓。 五名黑髮女孩拖著層層疊疊的長裙入場,火紅、豔橘、鮮綠、金黃的波浪舞衣,緊緊貼在她們身上。那些鮮麗的色彩、交織混合的濃郁香氣、她們翩然而降的風采和驕傲自信的步伐,都經過設計,震撼全場,戲劇張力十足。三個男人跟在她們後面,從油亮頭髮到人造皮鞋,從頭到腳一身黑,穿得像要去弔喪。 接著,當虛飄飄的擊掌聲(只是手掌輕拂手掌)一點點滲入靜默,氣氛便為之一變。某人堅定沉穩地撥響琴弦,另一人發出低沉哀傷的悲鳴,聲音很快流聚成一首歌,粗啞的嗓音加上這簡陋的地方,跟他粗糙的麻子臉很相配。只有歌手和他的樂團懂得含糊不清的方言歌詞,但觀眾感受得到其中的意涵──失去的愛。 五分鐘就這樣過去。多達五十名觀眾擠在格拉納達某個幽暗陰濕的洞穴裡,坐在靠牆擺放的長椅上,幾乎不敢呼吸。歌曲沒有明確的終止,只是漸漸轉弱。女孩趁這個時候再度魚貫而出,步伐大膽性感,眼睛定在前方的門上,甚至不甩房裡的外國臉孔。幽暗的空間裡,有種咄咄逼人的氣氛。 「就這樣?」遲來的那人問。 「希望不是。」她朋友說。 有幾分鐘的光景,氣氛異常緊繃。接著,一種甜美的聲音源源飄向她們,不是音樂,是種圓潤的、叩擊的顫動聲:響板的聲音。 其中一名女孩回來了,踩著腳慢慢步上走廊形狀的空間,舞衣的荷葉邊擦過前排觀光客蒙了灰塵的腳。她的舞衣是亮橘色,上面有大黑點,布料緊緊包住腹部和胸部,接縫繃得好緊。雙腳在組成舞台的長木條上蹬步,照著節拍一二、一二、一二。 只見她把手舉到空中,低沉悅耳的響板急急顫顫,她開始緩緩旋轉。她邊旋轉,手指邊拍著手心裡的黑色小圓盤。觀眾看得如痴如醉。 哀傷的歌曲為她伴奏,歌手大多時候都垂著眼。舞者持續舞動,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即使她跟音樂合而為一,她也沒表現在臉上;就算她意識到觀眾的目光,觀眾也感受不到。她嫵媚的臉龐只有專心一致的表情,凝目望著唯有她看得見的另一個世界。胳臂底下,汗水滲透舞衣黑了一塊,汗珠浮上額頭,她不停旋轉,越來越快,越來越快。 舞蹈結束跟開始時一樣,決然的一聲蹬步,全部止住。她雙手高舉過頭,眼睛仰視低矮的圓屋頂。對觀眾的回響毫無感謝之意。有沒有觀眾,對她都沒有差別。室內的溫度升高,前幾排的觀眾,呼吸著麝香和她揮灑空中的汗水混合而成的醉人氣味。 她正要離場,另一名女孩就接著上場。第二名舞者一臉急躁,好像一心只想快快結束。更多黑點滑過觀眾眼前,這次印在鮮紅布料上。一頭黑色鬈髮散落在吉普賽女孩的臉上,遮住她整張臉,僅可見到以眼墨描得歷歷分明的一雙阿拉伯眸子。這次沒有響板,但踩腳聲不斷重複,喀拉喀—踏喀,喀拉喀—踏喀,喀拉喀—踏喀踏喀…… 腳跟到腳趾不斷重複的動作,又開始快得不可思議。沉重的黑鞋、又高又硬的鞋跟、打釘鞋尖,都在舞台上震動,她的膝蓋一定吸收了強大的震波。歌手靜了半晌,盯著地板瞧,好像只要跟這個黑美人四目相對,就可能化為石頭似的。完全聽不出來是吉他手跟著舞者的節拍,還是舞者跟著吉他手的節拍走,雙方的互動天衣無縫。她挑逗地撩起裙子的層層厚褶,露出套著黑色絲襪的勻稱大腿,繼續賣弄速度和腳功節奏。女孩半像旋舞僧侶、半像旋轉陀螺,不停轉啊轉,把舞蹈推上高潮。顫巍巍別在她頭上的一朵玫瑰飛到觀眾席上,她沒彎身撿起,幾乎就在玫瑰落地前就大步退場。這是場反觀自照的演出,卻展露了他們看過最張狂的自信。 第一名舞者和伴奏跟著她走出洞穴,幾個人臉上一樣面無表情,聽到觀眾鼓掌也無動於衷。 陸續還有六名舞者上場,每一個都同樣表達了結合熱情、憤怒和悲傷,同樣令人不安的舞蹈。有個男人的舞步跟妓女一樣挑逗風騷;有個女孩表達的痛苦煎熬跟她的稚嫩肉體格格不入;有個年老女人皺紋深陷的臉龐,刻鏤了七十年的風霜。
名家推薦: 【迷火佛拉明哥舞坊總監】李昕?【名作家】吳淡如?【迷火佛拉明哥舞坊團長】林耕?【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副教授、美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陳小雀?【精靈幻舞舞團團長】賀連華◎火熱推薦 原來充滿陽光的葛拉納達石板路上,曾經血跡斑斑,只有絕望與哭泣。追尋自我,實現自我,舞出自我,在沒有戰爭的年代,我們很有機會。 ──迷火佛拉明哥舞坊總監 李昕── 鮮活的西班牙內戰故事,交織在佛朗明哥女郎、鬥牛士、吉他手的生命中。《火舞戀人》切入佛朗明哥藝術的真實存在環境,揭
无
虽然没有一气呵成地读完《岛》,但是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一本《回归》,让我对另一个国度的历史、文化有了新的感触。西班牙,格拉纳达,内战,弗拉明戈……一场战争的悲宏画面下,有无数灵魂的挣脱与挣扎。我想,对一个不曾熟悉西班牙的人来说,阳光、海岸、沙滩、山脉,甚至是斗兽场、教堂、宫殿,都可能无法详实展露曾经的斑驳历史,甚至正如书中提及的,哪怕是现代的西班牙人,都可能没有机会记得或者聆听过那一段固守在历史中的苦难与信念。
西班牙内战可以算是书中无声却无法忽略的背景音,战争的恐惧、坍塌的建筑、家庭的支离破碎,一次次敲打着每一次在书中走过的心灵。偶尔会联想到中国曾经的命运,哪怕是通过历史读本或者电视素材,都无法如此近且深刻地感受一场残酷战争带给人的恐惧,压迫给灵魂的摧残。
战争残酷得可怕,书中的生灵给予读者心灵撞击的依然有掷地的回响。梅赛德丝,一个其实并不存在的弗拉明戈舞者,但她每一次舞动的热情抑或悲怆、愤怒抑或喜悦、沉醉抑或回念,都让书前的自己为之折服。对于我来说,在阅读这本小说之前,弗拉明戈、吉普赛人等一些美丽且神秘的词语仅仅停留在某一次电影画面中或者某一次不经意的交流中,然而,就这样不经意地,他们再一次闯入我的视野里。但是,这一次的闯入,更加深刻,更加执着。战争之前,美丽清纯的梅赛,用舞蹈演绎一种青春少女的激情和活力,和挚爱的邂逅更是一场弗拉明戈世界的珠联璧合。哪怕是现在已合书而立,吉他的声响,欢快有力的舞步,快速旋转的舞裙,都不时映入眼帘,那是一种优雅与力量的传递。战争开始后,梅塞开始了寻找挚爱的旅途。寻找中,战争一次次撕破安宁、幸福,撒给人间的终究只是满目疮痍。岁月啄蚀了梅塞的青春,但是无法触摸她对挚爱的思念,对弗拉明戈的痴狂。偶时,她会再次旋转起舞步,给饱经摧残的人们以短暂的愉悦和解脱,而对于梅塞来说,那是一种对记忆的重温和再度踏上找寻之路的开始。辗转到英国,梅塞开始了新生活,结识了新的伴侣,有了新的家庭,而曾经的挚爱依然杳无音讯,也始终再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西班牙。
梅塞的女儿一样热爱舞蹈,一样对生活有自己的追求。对母亲的过往一无所知,一切尘封的揭晓源于一次偶然其实也是注定的一场见面。梅塞的女儿在西班牙的一次旅行中走进了母亲生前居住的家庭咖啡馆,而现在的经营者正是母亲一生找寻的挚爱。
战争分开的是生离死别,却无法将爱撕碎,将思念抹灭。在战争的摧残中,梅塞在舞蹈的热爱中回归到了灵魂的自由之处,在对挚爱的深爱中回归到了生命的青春之源,而她美丽的女儿,也终究选择回归那座承载太多岁月变迁的咖啡馆,将母亲生命中最后的回归点上美丽的句号,也将自己生命的去向,回归到心灵指引的光亮之处。
合书,战争的残酷依然让我战栗,弗拉明戈的力量依然让我崇敬。不是所有的艺术都有恬静的表白,更深沉、更沧桑的表露也是描绘灵魂的画笔。如果说平静祥和赋予心灵以灵动清纯之美,那么岁月记刻的沧桑变幻便赋予灵魂难得的生命之重。
也许,有机会,某一天,踏上西班牙的土地时,我会带上这本小书,去看看梅塞的家乡,敲开弗拉明戈舞的世界,倾听这舞焰中涌动的不屈的骄傲。
1
我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曾经参加过院里面的话剧演出。
当时的话剧名称叫《舞者》,话剧的内容大概是一个热爱跳舞的少女和她的家人们在西班牙内战的时候生生不息自强弘毅的故事。当时客串了一个报丧的客人,在装饰得有模有样的咖啡馆门口喊一声:“孔查!不好了!伊格拉西奥死了!”
排戏的过程很艰难,和几个兄弟的关系也很好,虽然只是个龙套,但是对这部话剧也付出了很多感情,大概是因为整个剧组的人都是好朋友。不过还记得当时对这些角色的感情是不同的,对伊格拉西奥是真的厌恶到了极点,对男主角弱到极致的存在感也是充满了怀疑。
当时还有艺术学系的同学友情助阵,真的在现场看到了一段优美的“弗拉门戈”舞。红裙在不甚明亮的舞台上翻飞着,在音乐结束后话剧就落幕了——就在这一天之前,编剧的学姐告诉我,这部话剧其实是根据一部英国小说改编的,由于我们的演员太少,只好硬生生的剪断后面的剧情。
而这部小说,就叫《回归》。
2
大概说起维多利亚·希斯洛普这位作家,首先想到的应该都是《岛》吧,对我来说,首先看完的也是《岛》。而阴差阳错的我首先接触了《回归》,所以在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想到的是《岛》和之前排过的话剧。
和《岛》一样,作品一开始也是女主角(不妨说是故事的转述者)离开了乏味的丈夫(《岛》中是男友),去往一个热情洋溢、历史悠久、充满了故事的国度,展开了一场【令整个欧洲潸然泪下】的寻根之旅。想到这里我都在怀疑她是不是中国寻根文学派过去的奸细,两部小说都在声嘶力竭的高举着“寻根文学”的大旗……
两部小说的腰封都是“你有多久没感动过了?”或者是“这样的生死悲欢,谁能无动于衷”。看完全书后只想说,欧洲的泪点是有多低啊……
记得有人说过,越是在这种不相干的地方搞的花里胡哨的书,书的内容就越没有厚实感——比如现在书店里可以看到的【某某某某作家联手推荐】,搞的像某某周报的联名书一样,这些吓死人的宣传语是可以吸引一些人,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也未免太做作了些。
3
说起来看完这本书,我是在火车上看完的。果然是一本打发时间的小说,回想起上次去学校的时候也是在火车上第二遍看完了《岛》——希斯洛普小姐简直可以荣登“我最喜欢的火车小说作者”榜首了。
所以看书的时候会为作品的情节而紧张,却对它其中声泪俱下又或冷艳高贵的描述视若无睹,大概是因为都没有经历过战争,而且加上心中对欧洲泪点的不由自主的抵抗吧。
可是在看余华的《活着》的时候,对其中不动声色的写作却感触那么深,又或者是因为那种每一个人都可能发生的故事,感染性更强一些?
说起来还是因为,这部精巧而感人的小说,人为雕饰的成分太多,即使想要用讲述故事去削弱这种雕琢性,却还是掩饰不住吧。
4
幸好希斯洛普小姐没有把梅赛德斯寻找贾维尔写成琼瑶式的偶遇和相逢,更是增添了战争的悲剧性;
可是在安东尼奥修建弗朗哥陵墓的剧情中,我唯独记住了一句话,那也是作者用来安慰失败者们的心灵鸡汤:他们可以奴役你的身体,可是你仍然能拥有完整的灵魂。
但是在那个环境下,由一位素不相识的老教授说出来,我竟会想起中国文革时候的一些故事来。如果没有希望,那就将灵魂保留下来。
5
也因为没有标准的男主,所以我也更喜欢这部小说。
虽然说过不读活着的人的书,但是她显然很好的把握住了欧洲的情感脉搏,可是对于什么都经历过的中国来说,这些寻根历史倒显得微不足道了。
只好在大环境中沧海横流的战争里,自己找到一些可以感动的东西来,而贾维尔对梅赛德斯的等待,莫名其妙的没有戳中我,大概是因为这部小说给我的真实性甚至没有《岛》的强烈。人为设置的偶遇和故事的叙述明显看得到可以马上推翻的破绽,可是还是会想,如果不是她,还会是谁呢?
6
西班牙的弗拉门戈舞,应该会很好看吧?
火车读物姊妹篇《岛》……我不是故意黑她http://book.douban.com/review/6019433/
战争似乎是一个永远的都说不完的话题,战争的残忍和人性的光辉也是人人都乐道的主题。关于《回归》,我想说的是,希斯洛浦的取题真的是相当符合。
同样和《岛》一样是寻找自己的自己的故事,相类似的方向,却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西班牙,一直有着热情和奔放相随,弗拉门戈这个原本并不属于西班牙的舞蹈,却和西班牙如此契合和熨帖。
回归说,除了吉卜赛人外,很少有人能把弗拉门戈里面那种骄傲的神态和亢奋的情感表达出来,但是,梅赛德斯却做到。这个女子有着纯正西班牙的血统,却有着吉卜赛人灵魂。
年幼时家人的宠爱,使她能完完全全沉浸在舞蹈里,她的父亲巴勃罗说,没有人能像她这样,诠释出弗拉门戈的全部含义。当战争爆发,踏上寻找情郎的征程,明明也是孩子的她,却同样担起了照顾饱受战乱之苦的难民。她的爱情因弗拉门戈结缘,也因弗拉门戈惨淡收尾。也许,在第一眼被贾维尔吸引的时候,梅赛德斯就应该意识到,这个男人的吉卜赛血统,这个注定漂泊的血统会只是他们的爱情是前缘已定的离散。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爱情存在的姿态有很多种,有时候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足以构成整个世界。而在回归里,肢体的舞动,和音乐的交缠,让两颗年轻的心交融在一起。
梅赛与贾维尔相处的时间并不长,感情的浓淡并不以时间来衡量。我记得我的一个同学发过这样一个状态,是写给她男朋友的,每过一天,都会爱他更多。也许在两两不想见的时段里,只不过是让感情更浓,浓到,不愿醒来。
这样一个跟政治搭边的爱情,注定不能以圆满来结局。当梅塞为了爱,踏上征程,他的母亲只有担负起支撑起整个家的重任,而在那时,她的兄弟有的不幸遇难,她的父亲面临着牢狱之灾。这样说来,我并不是很赞同她的作为,为了爱情,放弃亲情。无论为哪般,弃自己的家庭于不顾,总归是不好的。也许,我没有有过爱人的体验,没有尝受过相思不能忘,只不过,在感情面前,这两种亲情是更为重要的。就像,他们所说再激烈的爱情,最终也会沦为日益平淡的柴米油盐的感情,虽然,对于这一点,我并不想承认。但是大部分人得赞同,我姑且就把它当成真理。
在各种不安定因素的情况下,那样的寻找必定是无果的。以至于,梅塞到最后踏上苏联的每个脚步都是无奈和犹疑不决。
一别即天涯。
这样一段感情,终究是还是埋藏在心里。但是不论盖上多厚的布,它依然犹如气味一般逸散在空气里,影响着你的大脑。
最后选择相伴一生的人,都是存在着昔日恋人的影子。
这种遗憾伴随着一生,甚至对于后代都有着深切的影响。
米格尔和这两个本该在故事中应该对立的两个男人,却因为梅塞和索菲亚变得亲近,因为他们都爱着同一个女人。
如果要问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哪本小说真正地席卷了欧洲,那毋庸置疑,这本小说一定是《岛》。2009年1月,这本成功小说的作者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带着《回归》,在欧洲又一次掀起了“看小说”的热潮。只有读完了整本书,你才能体会到这本书与《岛》一起,扬名于整个欧洲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舞女”、“一见钟情”等这些商业性的元素,更是由于它令人潸然泪下的真是的人生百态。
一个热爱佛罗明哥舞的非吉普赛裔女郎,与为她伴奏的吉他手一见钟情。这段公主与王子般的童话般的爱情因为战事而中断,却再也无力再续前缘,最终无疾而终。这个故事由一个西班牙小镇的旅馆老板讲起,听的人,正是一个来西班牙独家,放松不幸婚姻造成的压力而学舞的女游客。令人叹服的是,再整个故事的结尾,作者戏剧化地向读者们讲述,这位讲述者,西班牙的老人,正是当年的吉他手;而这个女游客,恰恰就是吉他手当年的佛罗明哥舞舞女的女儿。这个女人在听完故事回到家乡后,从不幸的婚姻中得到了解脱,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我们得承认,这个老板与这个游客的相遇时戏剧性的,也许只被允许发生在故事里,那么其他呢?看完全书我不禁想,如果当年,穿过重重战火、战胜了家庭破碎的舞女,找到远在他乡的吉他手,吉他手在今天不会被爱情冲昏头脑而颓废,或是受伤而颓废吗?当然这是不可能有明确答案的,因为这个荒谬又充满巧合的世界的字典里没有“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偶然,有的只是必然。”每一件事都是你所无法改变而命中注定的。也许我们能看到,有太多的偶然使我们的生活于想象中的大相径庭。但我们当真正地行将离开这个世界,绝大多数地,我们会发现也正是因为偶然,使我们永不后悔、心满意足。——因为偶然,都是接下来无数个必然的开端。
一个舞女的女儿,在感情失意时回到家乡;一个压抑了几十年的吉他手,在女“游客”面前,多情了一次,从此他们有了联系。作者认为,这是一段注定悲剧的爱情的回归,也许也是最好的归宿。在我的初中同学水深火热地准备中考时,我向他们祝福,忽地想到的就是这样一句话:“是好是坏都是馈赠。”的确,正如《回归》中揭示的那样,上帝没有在他年少轻狂的时候赐予他令他狂热的人,这的确违背了当年他的意愿,但当他风烛残年的时候,面对往事,向这位情人的生命的延续,吐露出自己真切的、埋藏已久的、高尚伟大的爱情,他感慨的就是上帝的明智。所谓“是好是坏都是馈赠”。
爱情敌不过战乱,也敌不过时间。当年的舞女对吉他手的真诚的爱情,终究不足以支撑她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走过硝烟与暴力,到完全陌生的城市寻找恋人的勇气。这也许就是天意。正是因为这样的放弃,他们的爱情在硝烟中被淡淡地保存下来,一如伟大的丰碑;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放弃,她能在自己的年华里再组建一个稳定的将家庭,孕育自己的下一代。——这有何尝不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呢。我也有这样的经历。当时自己正喜欢小提琴的时候,繁重的学业让我放弃了学习小提琴的机会。当时我只觉得岁月不公,恰夺去我所喜爱的时间。然而现在看来,当我这样淡淡地保存着对小提琴的热爱,然后专心于学业,也许终有一天,我能在一个假期重新拉响我热爱的旋律,毫无后顾之忧。这种岁月逼迫的舍弃,往往使每一个头脑发热的人,在接下来的平淡流年中,渐渐明白之前选择的正确性,并且重新庆幸自己当时的“不得不”。
是的,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如有神助”,并且时间会证明,生活是永远都不会亏待你的。作者就是这样用一本令人潸然泪下的小说告诉我们,人并不是以意愿取胜的。岁月磨光所有的倔强,让我们融入这个绵软的世界的同时,会让我们感激每一个不经意地出现在自己的生活,并且悄悄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的若干年前,美丽的“意外”。
在上海书城读的这本书,每天中午吃完饭的时候去看半个小时左右,一个星期就读完了。情节确实很吸引人,好久没有过的随着故事情节而高兴或哀伤。
面对这样的生死离别,谁能不动容呢?
世界上哪来这么多的罪恶?为什么人们之间会相互残杀?是怎样的环境让大家都丧失了人类的善良本性了呢?
独裁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对于西班牙在那个时间段的历史有了很详细的了解。才知道最近那些弗朗哥的雕像才被拆除。
我承认这么多年来,我很少看书,或者说是我不爱看书,但这是这么厚的一本《回归》,我居然几天内读完了,故事的发展使我迫不及待的想往后看。
故事的开头没想到是这样的,它并没有吸引我,这让我完全想象不到怎么和西班牙战争扯上关系,但当米格尔开始跟索尼娅坐下来聊天时,被深深吸引了。米格尔嘴里的拉米雷斯一家是有矛盾的,但是也是相互给予爱的。安东尼奥是正直的,有理想追求的;伊格纳西奥愚蠢,偏激,最后相当于死在了自己手上;埃米利奥善良单纯,怜爱他的妹妹,最后在狱中死去;梅赛德斯是哥哥们心中的宝贝,是舞蹈精灵,她也是整个贯穿在西班牙内战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孩由青春懵懂,经过了战争的洗礼,变得成熟无奈。
没想到故事的结尾这么的震撼,米格尔居然就是贾维尔。感觉整本书的情节全都连贯了,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是个半个世纪,梅赛德斯的女儿索尼娅,终究去寻找她母亲的根,继承了母亲家的咖啡厅,这是一种回归……命中注定的回归……
对西班牙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激情四射的斗牛演出与火热的舞蹈。却并不知道这个热情似火的国家也有着这么一段苍凉凄惨的战争历史。
下午花了三个小时看完了最后几个章节,震惊于米格尔对梅赛德丝的深情,不是每个男人都能在历经战争,流亡与奴役之后还能坚守着最初的真爱的。当然,梅塞德丝那个美丽而善良的女孩值得。
留下最深感触的是对弗朗门戈舞蹈的描述,高傲的舞者,旋转着的火红舞裙,踢踏作响的舞步,节奏分明,隐忍而坚定,似乎将整个民族的历史与情感都寄与其中。只是文字的描述就让人震撼。
百度弗朗门戈舞蹈,可惜并没有找到想要看的那种无与伦比的惊艳。嗯。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西班牙走走,然后亲眼看一场精彩绝伦的弗朗门戈。
战火弥漫在西班牙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亲人相继离开,母亲为保护唯一幸存的女儿而在死的时候也终未能再见一面。而梅塞也终其一生都未能回归故土,索妮娅揭开了母亲家族的悲痛经历,终回到了母亲的故土。一个痴心的女子冒着战火去寻找爱人时是多么的坚强,在战争中她的爱是如此的纯洁。
《回归》与《岛》的叙事手法很像,都是年轻女子感情遇到矛盾时去往不同的国家揭开了母亲的家族史从而受到感染。
战争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人人都有离别的伤痛,战争下的爱情也显得更加的高尚!
战争带来的巨大恐惧和无助侵略着这块土地,无情的炮火,频繁的袭击和惨烈的战事让人们的眼睛已经不会再流泪。悲伤和人情在这座城市里成了最羸弱和不可靠的东西。昨天的美好已经和今天相隔两个世界,人们必须坚强。每个人都一样,每个家都一样,整个国家都一样。
找到一个信念,能给你绝处逢生的力量。身体可以被奴役,欺压,但精神永远要属于自己。每个人都必须找到活下去的理由,活着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没有所能不能承受的,即便是地狱,环境恶劣到无法想象,人性被泯灭,尊严被践踏,但只要坚持下去,一定就会有一个出口。这条路或许是死亡,或许是欢喜解脱。人们每天都在努力活着,在生命面前,其他一切已显得不重要。只要能活着,甚至不能说“活下去”,只要能活着。人们被苦难麻醉,所有意义已经变得微不足道,意义,就是生存。
泰山压顶的无助,仿佛自己身临其中,头顶正飞着国民军和共和军的飞机。进入故事的悲伤感在合上书本之后好久才能淡去。
意大利+德国+西班牙=?
这是《回归》所解答的公式。
我相信,作者对战争表达出的情感是十分尽兴的。
教会和领袖被“他”无所不在地厌恶唾弃,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猜疑同时也令他心灰意冷。
他感到,战争真正恐惧的地方不是肉体的损灭,不是战地的满目苍痍,不是对未来食不疗饥的恐惧,而是有一天你忽然发现,身边的习惯信仰,往常引以为豪的生存关系(relationship),与物、与人,变得陌生不可辨认。
而恢复到某种状态,将不可信从脑海里抹去,则要花上大半个世纪的等待。
所以不难理解,会被一种单纯的宣泄——舞蹈魔怔着迷的人。
有史以来,对于战争的遗留物从要都要用慢舞步来表述。他显然不以为,这是一座不需要舞蹈的国家。
回归是她的岛的姊妹篇 无论是从故事构造 还是文笔发面 更深的从细节看 都是惊人的相似 不得不承认 她的文笔是成熟了许多 但是 没有岛那样更深入人心 那样的引人入胜 仿佛到成为了她的一个瓶颈 而回归正是出于瓶颈是的作品 有时文笔的成熟并不意味着故事的成熟 不得不说 她的这部作品让我失望了
看了这本书,有了一种很想去跳弗拉明戈的冲动!快板、舞裙、舞鞋...一下子充斥了脑海!想立马拥有它们呢!很羡慕文中的梅塞德丝有着自己的精神支柱,即使是在如此动乱的西班牙内战期间依旧能够坚持着自己。希斯洛普的书的结局一向令人意想不到。当看到那个结局时,只能感叹擦肩而过的无缘了...恩...这本书很容易地让人沉浸其中,亲人们的生离死别,战乱的硝烟四起,对于远走的儿女的思念都很让人感动。当然贾内维和梅塞德丝的爱情也是着实令人惊叹。由一场演唱会相识相遇,然后因为合作的舞曲而互生情愫,当梅塞德丝不顾一切地去找贾内维的时候真的感觉到了爱情的伟大,其实也挺为孔查悲哀的,女儿虽在她身边,心却在另一个男人那儿,况且此时丈夫入狱,二儿子死去,三儿子同样危机四伏,大儿子也有着参军的意愿,她能放任梅塞德丝去找他并在日后在她的三个儿子都死去后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并把自己祖传的咖啡店交给他传承,真的很令人动容,这是个伟大的母亲!希斯洛普又一次选用了从第三者的视角来叙述,其实和真正的主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呵呵,谁也没想到索妮娅会是梅塞德丝的女儿并且坐在贾内维的面前听他讲事实上是她母亲家族的历史吧,命运又在戏弄人了,总的来说还是很喜欢这本书,虽然个人觉得《岛》更令人感动,可是《回归》总有一种魔力让我一遍又一遍地重读,去感悟,去体会。
很少会读一本书,慢慢的读上一个月。虽然看到书评上的极力推荐,从头至尾,却只有部分文字可以勾起我一次读完的欲望。今天终于合上了最后一页,躺在沙发上,却整整一中午不能入睡。我从未真正了解过西班牙内战,关于战争给每个家庭带来的那种痛苦,应该是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的相似的痛楚。在我们这个国土上也曾经那么深深的留下过创伤。在权力、利益的争夺的战争中,普通人的生命是那么渺小,不堪一击,更何况爱情。女主人公穿遍了西班牙去寻找她爱的那个人,却不得不流亡到英格兰,最终结婚生子。而男主人公战争后得知她还活着,却一辈子守候在她家族的咖啡馆中,为的是不打搅她已经存在的幸福。爱情原来就不是互相拥有或者互相毁灭。这个世界上相爱却不能再一起的人何其多,只要他/她活着,幸福着,无论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我们都应该心安了。
爱情本来就是可遇不可求的。能和心爱的爱一起是人的追求。得知我幸 不得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