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送你一個字

張曉風 九歌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九歌  

作者:

張曉風  

页数:

285  

Tag标签:

无  

前言

  (一)曉風是一位資深教授,更是一個對萬物有情的女子。在方塊字的藝術世界,她多方出擊。她的小說〈潘渡娜〉曾被收入《八十五年年度小說選》(編按:此書指一九八五年在中國大陸所出版之文選),是當代華文世界最早的科幻小說,至今在大陸依然擁有許多讀者;她的戲劇,在臺灣被列為經典,在大陸香港的劇場上演,滿座感泣;她的雜文,早在《野火》之前就對威權與陋俗作不羈挑戰。她的散文,自學生時代獲幼獅文藝獎後,屢獲各種大獎。但她散文創作最大的獎來自讀者,是口碑而非獎盃。多年來,她的散文集暢銷更常銷,並已入選兩岸學生國文課本,與古典散文相映生輝,堪稱現代中文經典。   (二)散文作為文類,時常叼陪末座。它是作家進入文壇的入場券,似乎無人不能。可是在所有文類中,散文最是易寫難工,尤其在中國,在白話文興起之後,因散文而成為經典作家更是艱難。  難處之一:中國文學中,散文地位崇高,流金溢彩。它歷來與詩歌一起被供奉在文學正殿上,中國文字的特性,使中國文人有著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無比豐富的語詞和長達兩千年可供利用的文字資料,科舉制度更鞏固了文人考究語言、刻意求工的習性。兩千年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浩瀚廣大的散文品種:經誥典謨之肅穆,莊列之想像,史傳之篤實,漢賦的流動,碑銘的溫潤厚重,序跋文體的進退合度,奏議策論的清真雅正;外加駢文的嚴格規律,箋疏寫作的傳承精神,乃至水墨紙緣題款,尺牘起承轉合,更有唐宋大家左右逢源,高下皆宜;宋明小品另闢蹊徑,獨標神韻。品類之繁多,典範之宏麗,無不深入中國文人心中。令後來者歎為觀止,知難而退。   難處之二:魯迅說,五四散文小品的成功,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小品文的危機」.南腔北調集》)果真如此?其實不然。近代以降,中國文化遭災受劫,「載道」等同陳腐,法度視為桎梏。志在解放性靈,不意開啟濫情,雖間有力作,卻不抵潮流,遂使稚嫩「美文」,綿綿百年。感傷濫情稚嫩做作文白夾雜淺俗之文常常被奉為經典,編入教材,誤導學子,並造出讀書界的惡俗,膺品淘汰精品,佳作為之淹沒。  難處之三:散文不比小說、詩歌有思潮有流派,時常形成一波波潮流,散文是一種較難進入市場操作的文類,在文學日益產業化的形勢下,散文比起其他文類更加寂寞,它要引起出版界、新聞界乃至評論界的注意,難度較大。不比戲劇、小說可吸納異域新潮,令人耳目一新。   (三)沒有過人之處,就難在當今中文經典中覓得一席。曉風的過人之處何在?   一曰奇  曉風出身保守的中文系,受「國故派」教育,本該與寫作無緣,充其量也是閨秀派。可她卻能破繭而出,以現代生命的律動讓蒼白典籍再度泛紅,以美麗的藍墨水沖洗故紙堆的陳腐。在她的散文中許多是出入古典,流連掇拾的結晶,戲文、詩詞、人物、器皿,甚至一個漢字,幾抹色彩,在她的解讀中都煥發出神奇的色彩。如果說,傳統文化如黃河之水奔瀉入懷,那也因曉風攪入魂靈,如酒麴入甕,才使這水甘冽芳醇,成了文化傳統。   她的散文意蘊豐厚,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市井瑣事中自有骨氣奇高,不使感性淪為軟性;她的散文敘述自然,沖淡寧靜,文辭如水,一筆如舟,引領我們一步步走入一條條美麗水域;她的散文,句法上有彈性,語彙中有聲色。「散文美」相對於「詩美」,就在於前者是文章之美,文章之美更加講究語句的組織方式和辭彙的提煉選擇,講究「情致」和「趣味」,它們是比西方所謂「抒情性」遠為細膩微妙的美感,屬於中國美學的特有範疇。曉風的散文句式充分發揮中國文字波折流動的特性。  文言句法的簡潔渾成,西式句法的嚴整新穎,話本戲文的活潑口吻,被她融於一爐,古典詩文的典雅文詞,引車賣漿者流的俗言俚語,現代社會的流行辭彙,在她的筆杖下,交響成一個大樂隊。在她的散文中,白話從黑白進入彩色,從平面而立體,由清水變為結晶,既保持明白如話的聽覺效果,又充盈著曲折成趣的書面美感。曉風散文之奇還在於她猶如千手千眼觀音,風格多變,六○年代初期,她就至少具有兩副筆墨,如余光中先生所說的,亦秀亦豪,經過多年的耕耘,她更上層樓,她可以現代,可以古典,可以莊重,可以幽默,有時飛揚,有時蘊藉,有時奔放,有時內斂,有流雲的閑情,也有沸血的淡然和霍然而怒的盛氣。  身為散文作者,她也可以進入各種角色:不服氣的小學生,有些傻氣的情人,諄諄善誘的教師;一個愛鳥人,一個賞花者,或者多情多智的旅人,喜歡好茶好咖啡的飲者……。  二曰大  奇是不拘一格的活力,是開創新篇的現代,而大則是大家境界。曉風雖然不曾留學異域,職業也單一,從學生到教師。但由於她的好學與敏感,也得益於她家學淵源,得益於臺灣社會的憂患與動盪,開放與多元。她有了超出前輩女作家的胸襟與視野。她集學者的淵博,詩家的靈慧,哲人的睿智,宗教的悲憫於一身。她敢於涉筆醜陋,不再唯美是鶩,而是美醜並舉。小說、電影、音樂、繪畫、攝影等藝術都納入了她的視野,促成了她觀察事物的新感性。她的散文有詩的節奏,戲劇的對話和衝突,繪畫的色彩,還有虛構的小說技法,形成了多元的集大成的美感。   當然,曉風散文之大更多的來自她散文中的博大胸懷,它結合了儒家的擔當和基督的悲憫,還有藝術的純真。她說「懷不世之絕技,目高於頂,不肯在凡夫俗子身上浪費一絲一毫的美,當然也沒有什麼不對。但肯起身為風雪中行來的人奉一杯熱茶,看著對方由僵冷而舒活起來,豈不更為感人」。  所以,曉風散文中有那麼多凡常中國人,他們或是憂患動盪中既善其身又濟天下的讀書人:〈半局〉裡的杜公,〈再給我們講個笑話吧〉的世棠,〈不識〉中的父親,〈未絕〉裡的馬國光……或是在凡常生活中持守道義和尊嚴的平頭百姓;灶下捧讀《古文觀止》的胖廚師,陪盲父遊覽山頂風光的女子,為自己成為畫中人而欣喜的農夫……這是一些與作者偶然交會的小人物,或許連姓名也不曾留下,然而,在他送上的一碗辣醬裡可以嘗出敬業和尊客,在她的一次擁抱中有感恩和激情,幾個未嘗的包子,一句真情的好話,都會讓我們或會心而笑,或心如搗臼,熱淚迸湧。   曉風的散文中,人物林林總總,職業,地位,年齡都迥然不同,既有可以相與出塵的名士大儒,也有只是居家過日子的柴米夫妻,他們之所以讓曉風含情凝睇,援筆勾勒,是因為曉風認為,世界上,最燦爛的光輝,最能夠燃起情感和生命的光輝,只能是源自人心。無論身居朱戶或者柴門,惟有人,才是最值得珍愛的。人是我們的鄰居和朋友,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是我們垂垂老邁的父母和嗷嗷待哺的兒女。他們不論有多少缺陷,有多少傷痕,依然是我們這顆星球上無價的尊嚴和慰藉。同時,曉風也認定,有尊嚴有追求的中國人就是我們民族的脊樑,共同構成了我們民族文化的大磁場。所以,曉風在他們的身上捕捉的是我們民族文化撒播的靈光與風采,傳遞的是民族文化再生的信念。   從純淨的少女情懷起步,步下紅毯,穿越醜惡,見證偽善,最終成就了悲憫大愛。由一塵不染而歷經炎涼滄桑直逼人世內核,彷彿自風平浪靜捲入狂風巨浪,曉風依然有一雙寧靜清澈的眼睛,那裡因隱藏著百年憂患的海棠血痕而有一絲憂鬱,幾分憤懣,但卻更多的是自信,是擔當,是困頓中不失安祥,凡常裡自有莊嚴。浩大的場景、紛繁的群像,重大的事件,在曉風散文中並不多見,但與那些濃墨重彩長篇巨幅相比,曉風的散文毫不遜色地具有令人震撼的情感經驗和審美情趣。這就是中國的寫意傳統,以小見大,言有盡而意無窮,李白的樂府,蘇東坡的小品短賦,不也是尺幅寸心,無地無窮嗎?這就是曉風散文之大。   三曰老   中國書法推崇人書俱老,中國文學有「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詞賦動江關」的美談。比起其他文類,散文更講究爐火純青。中國古人早就認識到散文的敘述策略是「行雲流水,圓活流轉」。詩化,劇烈的動作和戲劇衝突等強化手段只是散文創作中的變奏而非常態。中國散文追求的境界以意蘊深遠骨氣奇高為裡,沖淡寧靜自然真率為表。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它推崇的「自然」是絢爛歸於平淡,是不屑於「為文造情」的矯揉造作,「舍我其誰」的劍拔弩張,而非「我手寫我口」。   對於散文家,內在功力的修煉,尤甚於自然隨意。蘇軾提出文理自然姿態橫生,說自己下筆如山泉一日千里,但也立刻補充道,「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隨物賦形,也就是有規範有約束,不是一瀉無遺;而他的「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更是長期用功讀書寫作而後修煉得來的境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因此,散文家依憑的不僅是才氣,更多的是多年修煉的內功──人格和歷練。《人間詞話》中說,「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之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而我們說的「老」應該是「閱世而不溺世」,「閱世深卻性情真」,這就是長期修煉後的一種境界。曉風近年來的散文已經達到了這樣境界,寧靜致遠,淡泊明淨。她的散文裡的敬畏與寧靜,尊嚴與氣度,正是來自長期的釀造,默默的積蓄,它並非純然空靈,也不是冷漠無情,更不是畏葸忍辱,而是人世風浪中大徹大悟後留存的精神結晶。這與其說是宗教,不如說是一種歷久常新的中國智慧。   (四)六月來西北講學,說起臺灣島多高山,大陸學生深為驚訝,小小一島,三千米以上的高峰,竟有百座之多,而華山不超過二千米。同樣,說起二千三百萬人中,可以傳世的經典作家不會少於十來位,也讓他們困惑。可是,事實如此,高山總是彙聚在同一山脈,經典也常彙聚在同一時空。這一時空也許很大,如漢唐中國,也許不大,如古希臘,愛爾蘭。靠的是適宜的土壤和氣候。   在現居臺灣的中國經典作家中,曉風只能算是中生代,以她的潛能,我們相信還會有新的傑作新的境界,兩岸的中國人在期待,全球的華人在期待,歷史在期待!  附記:初識曉風教授在十多年前的江南,此前已在她的散文中癡迷許久。此後與她聯繫不多,埋頭在她的作品中卻是常事,讀後是講,講完是寫,寫完還想談,還要講,因為她的作品,也和大陸許多「曉風迷」結緣。終於有一次專為曉風開的研討會,陽明大學盛情邀約,可歎今之海峽一若古之蜀道,我只能隔海發文,又因為人在旅途,手邊無書,只好憑著印象寫出,如果不太學術,還請諸君見諒。最後還要感謝西安程國君老師。(徐學教授,現任廈門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從事臺灣文化與文學研究,著有《隔海說文》、《臺灣當代散文綜論》、《余光中評傳》、《臺灣新文學概觀》等書。)   他的信,我不敢看第四遍。去年聖誕節,我接到他的賀卡,自北美洲。這原是尋常事,但因他是我年少時景仰的詩人,事情就有了不同的意義。還不止,賀卡中還有信,信上的話雖句句都是中文,我讀來卻萬分艱難,幾乎不解。天哪,他在說什麼呀?這封信是寫給我的嗎?他盛讚了我的散文──盛讚的程度令我吃驚。本來,一個人寫了五十年,能碰到幾個對自己謬賞錯愛的人,也不算稀奇。但詩人自有他的高度、他的俊賞,得此人一言,勝過一千萬人的掌聲。   於是,我神經兮兮地再去看了信封,並再一次看了稱謂,確定那信是寫給我的沒錯。然後,我把整封信從頭到尾再看了一遍,肯定這封信竟然是真的。其實,詩人讚美我,也許只是手段,目的呢?目的顯然是要我重視健康,以保永年,順便持續創作。可是我淡定的心情卻一時被他打亂,我在屋子裡走前穿後,不斷問我自己:「唉,這麼甜蜜的讚美之詞,我要不要好好坐下來,再享受它一遍呢?雖然剛才明明已讀了兩遍,但那兩遍不算,因為是在驚疑不定的心情中讀的。這一次,我要好好自我陶醉一番。」   於是,我坐下來,鋪開來自遠方的箋紙。然後,我問我自己,幹麼這麼虛榮心作祟,人家讚美你,你就信以為真了,把一封信連讀三遍,不嫌過份嗎?如果是罵你的信呢?你也肯讀它三遍嗎?於是,我跟自己商量,好吧,就賴皮這一次吧,且讓我讀第三遍吧!但是,我保證不會去讀第四遍。讀三遍已是耽溺,讀四遍簡直就是沉淪了。此刻,且容我耽溺一下下。 上古有人造酒,獻給大禹,禹嚐了,認為極美,──而因為極美,他吩咐此物以後不可讓它在自己面前再出現了。  後來,那封信我果真沒有再去看第四遍。我怕我在讀第四遍的時候會誤信詩人的話是實情。 我是個果如詩人所言,能把文章寫好的人嗎?或者也只不過如一隻神話中小小的精衛鳥,啣些小木小石來填補憾恨之海罷了──而作為一隻精衛鳥的幸福,大概就在於牠總是傻傻的相信自己所做的事在宇宙中十分重要,而且,或者有一天會居然完工的。

内容概要

  席慕蓉曾讚美:「作為『寫作者』,曉風既有耐心,又有魔法,能夠上山下海一步一步地牽引著讀者走進那 古老的典籍裡,卻不覺得陌生與隔閡。」
  本書是曉風睽違六年後出版的全新作品,結集自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專欄及其他散文。在有限的字數裡,她以濃厚的國學根柢,洗鍊的文字,出入古今,談魯迅、郁達夫等五四文人如何寫好白話文,經典慢慢被溶蝕的危機,孔子為何老是躲在牆壁裡?對現今的政治亂象與文化政策,則展現謔而不虐的機智與妙喻。無論天下事與家事,大我與小我,都可看出曉風對家國的悲憫,對語言文化保存的憂心。她施展神奇的文字魔力,以小見大,從容的美感之外,更見人生智慧的高妙。
  本書特色:
  *台灣當代女散文家第一把交椅張曉風教授暌違六年的全新散文集!
  *集結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專欄及其他全新散文!
  *張曉風現為「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副召集人,對國文教育、文言與白話文、寫作、經典保存等議題,有精闢獨到的看法。

作者简介

  張曉風
  江蘇銅山人。得過吳三連、中山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當選過十大傑出女青年,曾任教東吳大學、陽明大學,現為「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副召集人。她編、寫戲劇、雜文、散文。然而真正呈現她面貌的,應是她的散文,可用學者的深度細讀,因它那 深刻;您可以用孩童的天真翻她的散文,因它是那 淺明。詩人?弦則稱她是「詩人散文家」。
  著有散文集《玉想》、《從你美麗的流域》,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小說教室》等。

书籍目录

現代中文的經典──曉風散文半世紀/徐學
他的信,我不敢看第四遍(代序)
【輯一】昨夜?枝開
原來,他們舊學底子那好!
「好的白話」的母親
「風」比「德」好
昨夜?枝開
龍,在藥店裡
為什華語教師要遭砍頭?
有些女孩,吟了不該吟的詩
只被允許的二夜情
李賀和他家的外勞
去南洋拍一張照片
經溶危機
煙鎖池塘柳
──酒熏壚案鐏
熊白,我沒有吃過的美味
請問,你是洞庭紅的後代嗎?
薛蟠和他的泰國料理生日宴
人日
鬼比鬼,氣死人
──寫在鬼月
華籍鬼
「冬來好酒釀幾罈?」
【輯二】送你一個字
送你一個字
──給一個常在旅途上的女子
沒有談過戀愛的
他只會一句中文
人家鬼神又豈能時時因你而泣
──記一場演講兼談寫作取材
「君子」兼「文藝復興人」
──談林語堂,在他的舊書新出之日
屬於山城臺北的林語堂
香港第二美景
垃圾堆與天人合一
臺北市最好的事
閩人的不安
「已經清晨兩點了,為什我還在……」
前面的水果
「有沒有鬼讓你流淚?」
我會念咒
近水
用地毯來記憶
港人曬衣法
「一切看阿拉的意思!」
晴日手記
在黑暗中按鍵
例外的慚愧
十四時四十五分
欠負
一顆一生提溜著的可以隨時擲地的頭顱
──為某老兵作
「你為什拿這一顆?」
你為什會來觀賞此劇?
曉風過處
──落了單的晚宴
【輯三】捨不得懷疑
不是倒霉日
紅衫女子
想起民國五十二年的五月二十日
寓言二則
如果我有錢
「越是甲越是要裝成乙」定律
「孔子呀!你怎老是躲在牆壁裡?」
──寫在孔誕
詐詐的神和關關難過
「我要封筆嗎?」
──如果我的丈夫不幸做了總統
名廚,有用嗎?
──兼談教改
捨不得懷疑
──我所知道的別廷芳
附錄:關於《桑麻遍野》/王開平
住在番人的土地上罵番人
──八萬的信
當子夏哭瞎了他的老眼
恍如看見他的傷痕
──記經國先生所愛的一首歌
「我的藥呢?」
送行
──給趙寧老友
宴宴
──「仲父先生好走!」
賣花人去路還香
──懷念胡品清教授

章节摘录

  1  朋友的女兒還在讀大學,她著手寫了一篇武俠小說──哦,不,事實上是寫了半篇小說,因為寫到一半她便罷手不寫了。唉,寫到一半的小說聽來是多麼令人沮喪啊,簡直像織了一半的布遭人剪斷,或煮成半熟的餃子忽而遇見停電。此女幼慧,叔叔伯伯阿姨都很看好她,但她就是不肯把那篇小說寫完,老媽催她,她竟說出一個奇怪的理由:「我又沒有談過戀愛,這一段我是寫不下去了。你要我寫,那,你去幫我找個男朋友好了!」  老媽一時氣結,暗中抱怨此女明明是懶惰,卻把理由編成如此這般。我聞其言,不禁大笑,我說:「哎,哎,你這女兒果真是沒有談過戀愛。她如果談了戀愛,就知道,描述戀愛其實最好是沒有談過戀愛。真的談了戀愛,寫出來未必能直逼愛情……」這一段話說得有點像繞口令,可能讓聽者更糊塗了。我想只好找些例子來說明吧!  2  一百一十多年前,英國的作家王爾德講了一個故事給法國的作家紀德聽,故事後來被人按上一個題目叫「講故事的人」。在我看來,這故事簡直是《老子》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註解。故事是說有一個人愛講故事,所以頗受村民歡迎,他會在返家時鬼扯一些奇遇,例如途經森林,驚見牧神吹笛,仙女群舞。途經海岸,又見三個美人魚以金梳梳理碧髮,聽者覺得極其精采。不料,他後來竟果然碰見自己描述的景象,當村民又來相詢的時候,他卻噤聲不語,只說,我此行一無所見。  3  一八四四年出生的亨利?盧梭其實終其一生都住在法國,他的職業是收稅員,但他當過四年兵,四年中遇見不少同袍是曾去過墨西哥的。透過這些同伴或忠實或不忠實的描述,他居然也感受到一些南美風情。之後他又跑到城市中的植物園去寫生,觀察非洲熱帶植物。一八八九年,當時他已經四十五歲了,由於巴黎辦萬國博覽會,他也就間接懂了一些塞內加爾、東京和大溪地。就這樣拼拼湊湊,半揣度半狂想,他居然畫出一派恍忽迷離亦真亦幻的作品,如「睡著的吉卜賽人」(1897)或「夢」(1910)都令觀者傾倒入迷,連畢卡索也景仰其人。  那蠻荒世界的滿月,那榛莽深林中綠瑩瑩的獅眼,那站在幽明交界處的吹號的土著,那炫麗的果實和鵲鳥(那鳥,彷彿是吃了身旁暖橙色的豐腴的熱帶水果才變得有個同色同型的肚子),以及那華豔不可方物的裸女,明明身在林藪,卻自有一張絲絨沙發供她展示玉體……我深愛那個從來沒有去過非洲也沒有去過墨西哥的盧梭。他的狂亂描述彷彿神醫,雖隔簾懸絲把脈,竟能一一說盡帳內女子的五臟六腑。  4  民國九十五年三月,我應邀去淡大聽葉嘉瑩教授講「詞」,葉教授八十多歲了,風采依舊照人。滿堂崇拜者,引頸以待。她是美麗清雅而又智慧靈明的。她的生平又有些傳奇性,聽她的演講的確是無趣生活中的盛事。但那天她不知怎麼說著說著就忽然冒出一句話,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在長輩安排下結了婚,而她此生最大的遺憾便是不曾談戀愛,如果有來生,一定要談一場戀愛。可是,如果有來生,談過一場好戀愛的美麗聰穎的那女子會比此刻的葉嘉瑩教授更好嗎?經她詮釋的情詞會更細膩嗎?經她吟誦的詩會更催人淚下嗎?「無憾」以後的葉嘉瑩教授又會以什麼面目活在來世呢?  5  神父無妻,卻反能指導婚姻。男性醫師不懷孕,也自能指導生產過程。梅蘭芳並沒去做變性手術,卻能委婉唱出某個春天花園中的女子杜麗娘的情根慾苗……。至於死,誰都沒死過,卻有人把死寫得浹髓淪肌。  6  誰說要談完一場戀愛才能把小說寫好?


编辑推荐

  ★台灣當代女散文家第一把交椅張曉風教授暌違六年的全新散文集!  ★集結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專欄及其他全新散文!  ★張曉風現為「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副召集人,對國文教育、文言與白話文、寫作、經典保存等議題,有精闢獨到的看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送你一個字 PDF格式下载



  杨柳岸晓风残月
  ——读张晓风《送你一个字》
   N年前,从二妹手里巧取豪夺张晓风的《玉想》和《有所思》,见识了她文字的清丽可喜、风生水起。之前和之后,也曾在散落于报章杂志里的她的短章名句里和智慧会晤,赞叹其构句之巧,立意深远,知道她文笔好,多名句。几天前,和本书的主人、文艺女青年小修谈起张晓风,觉得早期作品不赖,这个并非她的最高水准。
   及至揽此书入怀,竟然有一些失望,感叹真的不及早期作品了。
   然而,《送你一个字》,送你一片诗意。仍然很美,美得冰清伶俐,空灵而温暖。读着书,心中说不出的美,古典美,好似伴着一位穿着唐装的典雅女子,款款擎着花伞,一同流连传统文化长河,随手撷取花卉一支,芳芬四溢。耳边有丝竹声起,仙袂飘飘,舞者翩然。
   而且,徐学的序(原为学术研讨会上的论文),虽然硬了些,写得是溢彩流光,摇曳生姿,本身就是很美的散文。张晓风的某些作品也还是当得起序里的美誉,可以捉来一二作为作品的标签。比如,“恨人也是要有力气的”,比如,“这句话如果用上海话来解释岂不变成了:‘一切看我--也就是本大爷--到时候高兴!’”这洋溢着的幽默。还有立意的新巧,用语之奇,文与题皆简洁有意蕴。“句法上有弹性,语汇中有声色”。
   但是,有些避之不及的缺陷,却使我十分不舒服,感觉美人身体失调,面色黯淡。
   其一,是排版、校对的不严谨,使文字残缺,读至此,意未尽而语戛然而止,悬到半空,不知所以。比如,45页,“管你什么苗(傜),一概是蛮夷。管你什么越,一概是‘百越’。”残缺“傜”字。当然,这个和作者关系不大,而且,在出版社混过的我也知道,无错不成书,可是,在散文中出现这样的谬误,实在是产生情感短路的缺憾美,好似美人面上生痣,败笔也。
   其二,书中某些片段言语晦涩冷僻。也是国学根底深厚,也是考究语言、刻意求工,因为图个新奇吧,张晓风的散文中多为标新立异而独创的词语搭配,对大陆年轻读者绝对是个阅读的障碍。尽管她应编辑之请,不时停下来解释,以期大中小朋友都读得懂,可是还是不够条达晓畅,甚至拗口,影响阅读情绪。我这样一个中文系的研究生都觉得有些滞涩,读书将半才有所适应,普通读者奈何?
   其三,某些文章内在逻辑关系牵强。
   徐学的序里说,“在她的散文中许多是出入古典,流连掇拾的结晶,戏文、诗词、人物、器皿,甚至一个汉字,几抹色彩,在她的解读中都焕发出神奇的色彩。”写文章可以出神入化,风格和言语如百变精灵,可以如大画家,凡无物不可入画;如古之司马相如之于赋,无物不可以歌之咏之描摹之。但是,写的泛滥了,未必物物尽得其形貌。比如,画马的徐悲鸿画虾未必如齐白石栩栩如生,总有败笔。而且,很多时候,没有很必然关系的事物,仅因着作者薄弱的字词勾连,生拉硬扯,文意陡转,点缀成文,实在不敢恭维。
   实际上,文学青年的我,平时也颇文艺范儿,也稀饭散文,也试着练过笔。文体课上,老教授告诉我们说,散文只是形散,神并不散。散文不止讲究“情致”和“趣味”, “行云流水,圆活流转”。还是讲求章法和逻辑关联的,只靠语句的巧妙连缀,纵天入地的蒙太奇,毕竟滞涩、突兀、牵强。哪里能出精品?
   其四,某些散文如粗制滥造的方便面,没有兰州拉面的新鲜可口。自然寡淡无味,不足以代表她的文风。
   因为在名家笔下,任何事都可以入诗入文,文章的价值自然分量不同,不可等价而沽。也就是说,有的文章可圈可点,有的则因疲于应付,粗制滥造而流于一般化。我不是反对写寻常百姓,散文最讲究以小见大,“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最崇高的感情来自百姓。文章的高下在于境界,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我当然不是说写的人和物寻常,文章就没有境界和格调,没有价值。我是反对为文而勉强作文,缺乏内涵和真情。
   而作为普通人,一生可能只出一本书,或发表一篇文章,所以必倾其毕生精华心血而为之,倾入一生情感,反复把玩苦吟。而名家诸如张晓风,名利皆有,因得其写作技巧,疲于应付,写专栏以至于每周都要吐出一文,搜肠刮肚,逮任何一事物一题目辄入文入诗,缺少情感和心血的浇灌,只剩下华丽空洞的文章骨架和辞藻,富丽堂皇地展出。而散文就是以真性情和真性灵为灵魂的,缺乏洋溢的诗意与心灵的芳香,好比闻起来香喷喷,广告得举世无双的方便面饼,被作者工业化批量生产,均一地注入作者的标志性言语思想和技巧,好比是香辛料之类,口味调和一致;怎么能和新鲜出炉粗细形貌各自不同的兰州拉面比美?哪里会有新鲜面的弹性、幼滑、清香?怎么能吸引人呢?张晓风的作品如本书封面艳丽的果实一般繁盛,怎能保证个个精致香甜?
   其五,作者在散文多处,毫不避嫌地坦陈她的政治倾向,对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甚至马嫂皆有涉及,甚至有言语不敬,而我认为,纯文学一旦和政治挂钩,便如小清新下嫁了“俗男子”,就俗了八分,大煞风景,不复清新可喜、纯情可爱。
   所以,我以为,张晓风、张曼娟之类女性写作者,多是纤柔、清丽的文法,不过小女人文学,“充其量也是闺秀派”。能如余光中先生说的,文字“柔婉中带刚劲”,亦秀亦豪,豪壮婉约都可。虽然也真的是“ “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却当不起徐学的一些捧杀,这个序有些过了。她们这些人冰心尚不能比拟,更不能和文艺巨擘鲁迅、泰戈尔相提并论。这不只是时事造人,不只是技艺、技巧的差别,而在于个人的功力历练、人格和精神、灵魂的高度和纬在。
   当然,我肯定比不上晓风的一声太息,一个背影,一抹萧瑟,可是,我爱品读。认知谬误也好,正确亦好,都是我的心声,就事论事,没有讨好与嫌弃个人的嫌疑。
   而且,我说的也只是有些现象,不足以代表全面,不足以埋没张晓风先生的文学光芒。毕竟,人家有散文入选两岸学生国文课本,小说、喜剧、杂文皆有所建树,许多散文也立意精彩。我也喜欢她的一些句子,写得实在新巧,比如:
   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当有一天,生命的潮水退尽,当死亡的冷锋自指端寒起,他的手仍是我最愿握住的,人世间最后的余温。
   …… ……
   人贱言微,请张晓风先生和“晓风迷”们姑且饶我一板砖,谢谢。
  2012/3/5
  


  第一次为了作者签名而买的书。她温暖而充满智慧的声音在无数的暗夜里温暖着我,伴随着我走过许多或美好或煎熬的时光。从中学,高考,到大学,找工作,每当我心情漂浮不定,晓风的文字总能让我沉淀下来。清香,似一缕新茶的味道。
  中学时曾疑惑,这样好的文字为什么书店里很少有她的书。来香港以后才知道,也许因为她的信仰,也许因为她深爱的那片土地。在这个真正有思想言论自由的南海一隅,我终于有幸饱读晓风的文章。她敢爱敢恨的形象渐渐地清晰起来。
  知道她要来学校讲座时有难以抑制的兴奋,便去买了这本新书。晓风还在扉页上送给了我那个字。经历过病痛的折磨,她的步履已有几分踟躇。但我永不会忘记,是那一缕晓风曾吹过我清朗的心田。


同事红酒认为此书评过长
而且语言雅俗具有
犀利之笔也过于浅显
应该点到为止
含蓄为上
骂人不带脏字
我这是一种不太专业的玩法,玩得签俗了
谁让我妄评张晓风
不知天高地厚!
也有人骂我了
活该
2012,3,12


她认为
书评者必须高于作者
如兰陵笑笑生之评《金瓶梅》
脂砚斋评红楼梦
只在远处笑一声
或点击出血
或淡然一笔点到为止
抬高自己的品位
简短是对的
针对一点
他人心中有口中无的
点名说透
足矣
我是小蚂蚁
刚开始走路
骂人都不忍
算了
以后少说人的短处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