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青青邊愁

余光中 九歌
出版时间:

2010  

出版社:

九歌  

作者:

余光中  

页数:

320  

Tag标签:

无  

前言

  《青春邊愁》是我中年的散文集,所收幾乎全是我香港時期前三年的作品,有的抒情,有的議論,有的是長文,有的是小品,體例相當龐雜。當時是由林海音主持的純文學出版社印行,銷路不惡,可惜該社於一九九五年結束後,此書就未再重印。飄零這許多年,才像秦俑出土,轉由九歌展出。   這三十多篇作品,按其性質分成四輯,其背景在純文學版的後記裏已經詳述。書出之後,也曾引起一些反應。例如〈高速的聯想〉、〈沙田山居〉、〈尺素寸心〉三篇抒情文,都常入選散文選集,甚至譯成英文或納入課本。評析戴望舒、聞一多、郭沫若、朱自清等民初作家的幾篇,傳入大陸以後,也曾引起不少的討論,正反兩面都有,反面的尤為激烈,甚至說我的動機是出於政治意識。  其實我對早期的作家與學者,例如沈從文、卞之琳、辛笛、陸蠡、朱光潛、錢鍾書等一向都有好評,甚至自承臧克家的《烙印》也曾啟發過我。 〈想像之真〉一篇,是一九七六年國際筆會年會的議題,典出濟慈致友人的書簡。我原來是用英文寫的,事後回到香港,才改寫為中文,與原文稍有出入。其實我還有一些文章,例如為第十五屆世界詩人大會寫的主題演講詞:〈繆思未亡〉,也是先有英文稿而後譯成中文的。 至於書名《青青邊愁》,則是因為當時我在香港,等於從後門遠望故鄉,乃有邊愁。邊愁而云青青,乃是聯想到蘇軾隔水北望之句:「青山一髮是中原」。   二○一○年二月二十三,西子灣

内容概要

  收录余光中在香港时期所写的作品,第一辑收录抒情散文,第二辑是小品杂文,其中〈民歌的常与变〉是杨弦的唱片所引起的民歌论战文章。第三辑全是文学批评,有评论戴望舒、闻一多、郭沫若、朱自清四家的文章,而第四辑以诗集、小说,翻译、英文著作的书评。

作者简介

  "余光中自一九四九年开始发表文章,诗风与文风的多变、多产、多样,盱衡同辈晚辈,几乎少有匹敌者。一生从事诗、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对现代文学影响既深且远,遍及两岸三地的华人世界。曾在美国教书四年,并在台、港各大学担任外文系或中文系教授,退休后受聘为国立中山大学讲座教授。着有诗集《莲的联想》、《白玉苦瓜》等;散文《逍遥游》、《听听那冷雨》等;评论集《掌上雨》、《分水岭上》等,翻译《梵谷传》等七十种以上。主要获奖记录:国家文艺奖、吴三连散文奖、吴鲁芹散文奖、霍英东成就奖、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散文家奖等。
"

书籍目录

第一輯
不朽,是一堆頑石?
卡萊爾故居
高速的聯想
思台北,念台北
花鳥
沙田山居
尺素寸心
從西岸到東岸
第二輯
雲門大開
諾貝爾文學獎
獨木橋與雙行道
龍年迎龍
哀中文之式微
雞犬牛羊
茱萸之謎
無物隔纖塵
詩魂在南方
駱駝與虎
唱出一個新時代,寫在「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之前
「中國現代民歌集」出版前言
民歌的常與變
山中十日-世上千年
第三輯
從天真到自覺
誰來晚餐?
想像之真
評戴望舒的詩
聞一多的三首詩
新詩的評價,抽樣評郭沫若的詩
論朱自清的散文
第四輯
廬山面目縱橫看—評叢樹版英譯《中國文學選集》
山河歲月話漁樵—評胡蘭成新出的舊書
天機欲覷話棋王—張系國小說的新世界
山名不周 —寫在夏菁新詩集《山》出版前夕
聞道長安似弈棋—《中國文壇近貌》讀後
離台千日 —《青青邊愁》純文學版後記

章节摘录

  不朽,是一堆頑石?  那天在悠悠的西敏古寺裏,眾鬼寂寂,所有的石像什麼也沒說。遊客自紐約來,遊客自歐陸,左顧右盼,恐後爭先,一批批的遊客,也嚇得什麼都不敢妄說。岑寂中,只聽得那該死的嚮導,無禮加上無知,在空廳堂上指東點西,製造合法的噪音。十個嚮導,有九個進不了天國。但最後,那卑微斷續的噪音,亦如歷史上大小事件的騷響一樣,終於寂滅,在西敏古寺深沉的肅穆之中。遊客散後,他兀自坐在大理石精之間,低迴久不能去。那些石精銅怪,百魄千魂的噤嘿之中,自有一種冥冥的雄辯,再響的噪音也辯它不贏,一層深似一層的陰影裏,有一種音樂,灰樸樸地安撫他敏感的神經。當晚回到旅舍,他告訴自己的日記:「那是一座特大號的鬼屋。徘徊在幽光中,被那樣的鬼所祟,卻是無比的安慰。大過癮。大感動。那樣的被祟等於被祝福。很久。沒有流那樣的淚了。」 說它是一座特大號的鬼屋,一點也沒錯。在那座嵯峨的中世紀古寺裏,幢幢作祟的鬼魂,可分三類。  掘墓埋骨的,是實鬼。立碑留名的,是虛鬼。勒石供像的一類,有虛有實,無以名之,只好叫它做石精了。而無論是據墓為鬼也好,附石成精也好,這座古寺裏的鬼籍是十分雜亂的。帝王與布衣,俗眾與僧侶,同一拱巍巍的屋頂下,鼾息相聞。高高低低,那些嶙峋的雕像,或立或坐,或倚或臥,或鍍金,或敷彩,異代的血肉都化為同穴的冷魂,一礦的頑塊。李白所說「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在此地並不適用。在西敏寺中,詩人一隅獨擁,固然受百代的推崇,而帝王的墓穴,將相的遺容,也遍受四方的遊客瞻仰。一九六六年,西敏寺慶祝立寺九百年,宣揚的精神正是「萬民一體」。 西敏寺的位置,居倫敦的中心而稍稍偏南,詩人史賓塞筆下的「風流的泰晤士河」在其東緩緩流過,華茲華斯駐足流連的西敏寺大橋凌乎波上,在寺之東北。  早在公元七世紀初年,這塊地面已建過教堂。一○六五年,敕建西敏寺的英王,號稱「懺悔的愛德華」。次年諾曼第公爵威廉北渡海峽,征服了大不列顛,那年的耶誕節就在西敏寺舉行加冕大典,成為法裔的第一任英王。從此。在西敏寺加冕,成了英國宮廷的傳統,而歷代的帝王卿相高僧名將皇后王子等等,也紛紛葬在寺中。不葬在此地的,也往往立碑勒銘,以誌不忘。西敏寺,是一座大理石砌的教堂,七色的玻璃窗開向天國,至今仍是英國人每日祈禱的聖殿。但同時是一座石氣陰森陽光罕見的博物巨館,石槨銅棺,拱門迴廊,無一不通向死亡,無一不通向幽闇的過去。 對於他,西敏古寺不止是這些。  坐在南翼大壁畫前的古木排椅上,兩側是歷代詩人的雕像,凌空是百呎拱柱高舉的屋頂,遠眺北翼,歷代將相成排的白石立像盡處是所羅門的走廊,其上是直徑廿呎的薔薇圓窗,七彩斑斕的薔瓣上,十一使徒的繪像,染花了上界的天光—這麼坐著,仰望著,恍恍惚惚,神遊於天人之際,西敏寺就是一部立體的英國歷史,就是一部,尤其是對於他,石砌的英國文學史。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詩人之隅,他是屏息斂氣,放輕了腳步走進來的。忽然他已經立在詩魂蠢動的中間,四周,一尊尊的石像,頂上,一方方的浮雕,腳下,一塊接一塊的紀念碑平嵌於地板,令人落腳都為難。天使步躊躇,妄人踹莫顧,他低吟起頗普的名句來。似曾相識的那許多石像,逼近去端詳,退後來打量,或正面瞻仰,或旁行側望,或碑文喃喃以沉吟,或警句津津而冥想,詩人雖一角,竟低迴了兩個小時。終於在褐色的老木椅上坐下來,背著哥德斯密司的側面浮雕,仰望著崇高的空間怔怔出神。  六世紀的英詩,巡禮兩小時。那麼多的形象,聯想,感想,疲了,眼睛,酸了,肩頸,讓心靈慢慢去調整。 最老的詩魂,是六百多歲的喬叟。詩人晚年貧苦,曾因負債被告,乃戲筆寫了一首諧詩,向自己的阮囊訴窮。亨利四世讀詩會意,加賜喬叟年俸。不到幾個月,喬叟卻病死在寺側一小屋中,時為一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寺方葬他在寺之南翼,屍體則由東向的側門抬入。但身後之事並未了結。原來喬叟埋骨聖殿,不是因為他是英詩開卷的大師,或什麼「英詩之父」之類的名義—那都是後來的事—而是因為他做過朝官,當過宮中的工務總監,死前的寓所又恰是寺方所賃。七十多年後,凱克斯敦在南翼牆外裝置了英國第一架印刷機。  才向寺方請准在喬叟墓上刻石致敬。說明墓中人是一位詩人。又過了八十年的光景,英國人對自己的這位詩翁認識漸深,乃於一五五六年,把喬叟從朱艾敦此時立像的地點,遷葬於今日遊客所瞻仰的新墓。當時的詩人名布禮根者,更為他嵌立一方巨碑,橫於碩大典麗的石棺之上,赫赫的詩名由是而彰。其後又過百年,大詩人朱艾敦提出「英詩之父,或竟亦英詩之王」之說,喬叟的地位更見崇高。所謂寂寞身後事,看來也真不簡單。蓋棺之論難定,一個民族,有時要看上幾十年幾百年,才看得清自己的詩魂。 喬叟死後二百年,另一位詩人葬到西敏寺來。一五九八年的耶誕前夕,史賓塞從兵燹餘燼的愛爾蘭逃來倫敦,貧病交加,不到一月便死了。  親友遵他遺願,葬他於喬叟的墓旁,他的棺木入寺,也是經由當年的同一道側門。據說寫詩弔他的詩友,當場即將所寫的詩和所用的筆一齊投入墓中陪葬。直到一六二○年,杜賽特伯爵夫人才在他墓上立碑紀念,可見史賓塞死時,詩名也不很隆。 其實盛名即如莎士比亞,蓋棺之時,也不是立刻就被西敏寺接納的。英國最偉大的詩人,死於一六一六年,卻要等到一七四○年,在寺中才有石可託。一六七四年米爾頓死時,清教徒的革命早已失敗,在政治上,米爾頓是一個失勢的叛徒。時人報導他的死訊,十分冷淡,只說他是「一個失明的老人,書寫拉丁文件維生」。六十三年之後,他長髮垂肩的半身像才高高俯臨於詩人之隅。  西敏寺南翼這一角,成為名詩人埋骨之地,既始於喬叟與史賓塞,到了十八世紀,已經相沿成習。一七一一年,散文家艾迪生在《閱世小品》裏已經稱此地為「詩人之苑」,他說:「我發現苑中或葬詩人而未立其碑,或有其碑而未葬其人。」至於首先使用「詩人之隅」這名字的,據說是後來自己也立碑其間的哥德斯密司。 詩人之隅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傳統而且不規則。說它是石砌的一部詩史吧,它實在建得不夠嚴整。時間那盲匠運斤成風,鬼斧過處固然留下了駭目的神工,失手的地方也著實不少。例如石像羅列,重鎮的詩魁文豪之間就繚繞著一縷縷虛魅遊魂。有名無實,不,有石無名,百年後,猶飄飄浮浮沒有個安頓。雪萊與濟慈,有碑無像。  柯立基有半身像而無碑。相形之下,普賴爾(Matthew Prior)不但供像立碑,而且天使環侍,獨據一龕,未免大而無當了。至於謝德威爾(Thomas Shadwell)不但浮雕半身,甚且桂冠加頂,帷飾儼然,乍睹之下,他不禁啞然失笑,想起的,當然是朱艾敦那些斷金削玉冷鋒凜人的千古名句。朱艾敦的諷刺詩猶如一塊堅冰,謝德威爾冥頑的形象急凍冷藏在裏面,透明而凝定。謝德威爾亦自有一種不朽,但這種不朽不是他自己光榮掙來的,是朱艾敦給罵出來的,算是一種反面的永恆,否定的紀念吧。跟天才吵架,是沒有多大好處的。  詩人之隅,不但是歷代時尚的紀錄,更是英國官方態度的留影。拜倫生前名聞全歐,時譽之隆,當然有資格在西敏寺中立石分土,但是他那叛徒的形象,法律,名教,朝廷,皆不能容,注定他是要埋骨異鄉。浪漫派三位前輩都安葬本土,三位晚輩都魂遊海外,葉飄飄而歸不了根。拜倫死時,他的朋友霍普浩司出面呼籲,要葬他在西敏寺裏而不得。其後一個半世紀,西敏寺之門始終不肯為拜倫而開。十九世紀末年,又有人提議為他立碑,為住持布瑞德禮所峻拒,引起一場論戰。直到一九六九年五月,詩人之隅的地上才算為這位浪子奠了一方大理石碑,上面刻著:「拜倫勳爵,一八二四年逝於希臘之米索朗吉,享年三十六歲」。英國和她的叛徒爭吵了一百多年,到此才告和解。激怒英國上流社會的,是一個魔鬼附身的血肉之軀,被原諒的,卻是一堆白骨了。  本土的詩人,魂飄海外,一放便是百年,外國的詩客卻高供在像座上,任人膜拜,是詩人之隅的另一種倒置。莎士比亞、米爾頓、布雷克、拜倫,都要等幾十年甚至百年才能進寺,新大陸的朗費羅,死後兩年便進來了。丁尼生身後的柱石上,卻是澳洲的二流詩人高登(A. L. Gordon)。頗普不在,他是天主教徒。洛里爵士也不在,他已成為西敏宮中的冤鬼。可是大詩人葉慈呢,他又在哪裏? 甚至詩人之隅的名字,也發生了問題。南翼的這一帶,鬼籍有多麼零亂。有的鬼實葬在此地,墓上供著巍然的雕像,像座刻著堂皇的碑銘,例如朱艾敦、約翰遜、江森。至於葬在他處的詩魂,有的在此只有雕像和碑銘,例如華茲華斯和莎翁,有的有像無碑,例如柯立基和史考特,有的有碑無像,例如拜倫和奧登。生前的遭遇不同,死後的待遇也相異,這些幽靈之中,除詩魂之外,尚有散文家、小說家、戲劇家、批評家、音樂家、學者、貴婦、僧侶,和將軍,詩人的一角也不盡歸於詩人。  大理石的殿堂,碑接著碑,雕像凝望著雕像,深刻拉丁文的記憶英文的玄想。聖樂繞梁,猶繚繞韓德爾的雕像。哈代的地碑毗鄰狄更司的地碑。麥考利偏頭側耳,聽遠處,歷史迂緩的迴音?巧舌的名伶,賈禮克那樣優雅的手勢,掀開的絨幕裏,是哪一齣悲壯的莎劇? 而無論是雄辯滔滔或情話喃喃,無論是風琴的聖樂起伏如海潮,大理石的聽眾,今天,都十分安寧,冷石的耳朵,白石的盲瞳,此刻都十分肅靜。遊客自管自來去,朝代自管自輪替,最後留下的,總是這一方方、一稜稜、一座座,堅冷凝重的大理白石。日磋月磨,不可磨滅的石精石怪永遠祟著中古這廳堂。風晚或月夜,那邊的老鐘樓噹噹敲罷十二時,遊人散盡,寺僧在夢魘裏翻一個身,這時,石像們會不會全部醒來,可驚千百對眼曈,在暗處矍矍眈眈,無聲地旋轉。  被不朽罰站的立像,這時,也該換一換腳了。 因為古典的大理石雕像,在此地正如在他處一樣,眼雖睜而無瞳如盲。傳神盡在阿堵,畫龍端待點睛。希臘人放過這靈魂的穴口,一任它空空茫茫面對著大荒,真是聰明,因為石像所視不是我們的世界,原不由我們向那盈寸間去揣摩,妄想。什麼都不說的,說得最多。倚柱支頤,莎翁的立姿,俯首沉吟,華茲華斯的坐像,朱艾敦的儒雅,米爾頓的嚴肅。詩人之隅大大小小的石像,全身的,半身的,側面浮雕的,全盲了那對靈珠,不與世間人的眼神灼灼相接。天人之間原應有一堵牆,哪怕是一對空眶。 死者的心聲相通,以火焰為舌, 活人的語言遠不可接。  所以隱隱他感到,每到午夜,這一對對偽裝的盲睛,在暗裏會全部活起來,空廳裏一片明滅的青燐。但此刻正是半下午,寺門未閉,零落的遊客三三兩兩,在廳上逡巡猶未去。 也就在此時,以為覽盡了所有的石魂,一轉過頭去,布雷克的青銅半身像卻和他猛打個照面!剛強堅硬的圓頭顱光光,額上現兩三條紋路像鑿在絕壁上,眉下的巖穴深深,睜,兩隻可怖的眼睛,瞳孔漆漆黑,那眼神驚愕地眺出去,像一層層現象的盡頭驟見到,預言裏駭目的遠景,不忍注目又不能不逼視。雕者亦驚亦怒,銅像亦怒亦驚,鼻脊與嘴唇緊閉的稜角,陰影,塑出瘦削的頰骨沉毅的風神。更瘦更剛是肩胛骨和寬大的肩膀,頭顱和頸項從其上挺起矗一座獨立的頑崗。先知就是那樣。先知的眼睛是兩個火山口,近處的空氣都怕被灼傷。惶惶然他立在那銅像前,也怕被灼傷又希望被灼傷。於是四周的石像都顯得太馴服太乖太軟弱太多脂肪,鎖閉的盲瞳與盲瞳之間唯有這銅像瞋目而裂眥。古典脈脈。現代眈眈。 銅像是艾普斯坦的傑作。千座百座都兢兢仰望過,沒一座令他悸慄震動像這座。  布雷克默默奮鬥了一生,老而更貧,死後草草埋彭山的荒郊,墓上連一塊碑也未豎。生前世人都目他為狂人,現在,又追認他為浪漫派的先驅大師,既歎其詩,復驚其畫。艾普斯坦的雕塑,粗獷沉雄出於羅丹,每出一品,輒令觀者駭怪不安。這座青銅像是他死前兩年的力作,那是一九五七年,來供於詩人之隅,正是布雷克誕生的兩百週年。承認一位天才,有時需要很久的時間。 詩人之隅雖為傳統的聖地,卻也為現代而開放。現代詩人在其中有碑題名者,依生年先後,有哈代、吉普林、梅士菲爾、艾略特、奧登。如以對現代詩壇的實際影響而言,則尚有布雷克與霍普金斯。除了布雷克立有雕像之外,其他六人的長方形石碑都嵌在地上。年代愈晚,詩人之隅要供置石像便愈少空間,鬼滿為患,後代的詩魂只好委屈些,平鋪在地板上了。哈代的情形最特別:他之入葬西敏寺,小說家的身分恐大於詩名,同時,葬在寺裏,是他的骨灰,而他的心呢,卻照他遺囑所要求,是埋在道且斯特的故鄉。  艾略特和奧登,死後便入了詩人之隅,足證兩人詩名之盛,而英國的政教也不厚古人而薄今人,奧登是入寺的最後一人。他死於一九七三年九月,葬在奧地利。第二年十月,他的地碑便在西敏寺揭幕,由桂冠詩人貝吉曼獻上桂冠。 下一位可輪到貝吉曼自己?奧登死時才六十六歲,貝吉曼今年卻已過七十。他從東方一海港來喬叟和莎翁的故鄉,四十多國的作家也和他一樣,自熱帶自寒帶的山城與水港,濟慈的一箋書,書中的一念信仰,群彥倜儻要仔細參詳。七天前也是一個下午,他曾和莎髯的詩苗詩裔分一席講壇;右側是白頭怒髮鷹顏矍然的史班德,再右,是清瘦而易慍的羅威爾,半被他擋住的,是貝吉曼好脾氣的龍鍾側影。  羅威爾是美國人,雖然西敏寺收納過朗費羅,亨利?詹姆斯,艾略特等幾位美國作家,看來詩人之隅難成為他的永久戶籍。然則史班德的鷹隼,貝吉曼的龍鍾,又如何?兩人都有可能,貝吉曼的機會也許更大,但兩人都不是一代詩宗。史班德崛起於三十年代,一度與奧登齊名,並為牛津出身的左翼詩人。四十年的文壇和政局,塵土落定,憤怒的牛津少年,一回頭已成歷史—出征時那批少年誓必反抗法西斯追隨馬克斯,到半途旗摧馬蹶壯士齊回頭,遙揮手,別了那眩目而不驗的神。The God That Failed!奧登去花旗下,作客在山姆叔叔家,佛洛伊德,祈克果,一路拜回去回到耶穌。戴路易斯繼梅士菲爾做桂冠詩人,死了已四年。麥克尼斯做了古典文學教授,進了英國廣播公司,作古已十三載。牛津四傑只剩下煢煢這一人,老矣。白髮皚皚的詩翁坐在他右側,喉音蒼老遲滯中仍透出了剛毅。四十年來,一手揮筆,一手麥克風,從加入共黨到訣別馬列,文壇政壇耗盡了此生。  而繆思呢是被他冷落了,二十年來已少見他新句。詩名,已落在奧登下,傳誦眾口又不及貝吉曼,史班德最後的地址該不是西敏寺。詩人之隅,當然也不是繆思的天秤,銖兩悉稱能鑑定詩骨的重輕,裏面住的詩魂,有一些,不如史班德遠甚。詩人死後,有一塊白石安慰荒土,也就算不寂寞了,有一座大教堂崢嶸而高,廣蔽歷代的詩魂把栩栩的石像縈繞,當然更美好。但一位詩人最大的安慰,是他的詩句傳誦於後世,活在發燙的脣上快速的血裏,所謂不朽,不必像大理石那樣冰涼。 可是那天下午,南翼那高挺的石柱下坐著,四周的雕像那麼寧靜地守著,他回到寺深僧肅的中世紀悠悠,緩緩地他仰起臉來仰起來,那樣光燦華美的一扇又一扇玻璃長窗更上面,猗猗盛哉是倒心形的薔薇巨窗天使成群比翼在窗口飛翔。耿耿詩魂安息在這樣的祝福裏,是可羨的。十九世紀初年,華茲華斯的血肉之身還沒有僵成冥坐的石像,丁尼生,白朗寧猶在孩提的時代,這座哥德式的龐大建築已經是很老很老了—煙薰石黑,七色斑斑黑線勾勒的厚窗蔽暗了白晝。涉海來拜的伊爾文所見的西敏寺,是「死神的帝國:死神冠冕儼然,坐鎮他宏偉而陰森的宮殿,笑傲人世光榮的遺蹟,把塵土和遺忘滿布在君王的碑上。」今日的西敏寺,比伊爾文憑弔時更老了一百多歲,卻已大加刮磨清掃:雕門鏤扉,銅像石碑,色彩凡有剝落,都細加髹繪,玻璃花窗新鑲千扇,燭如複瓣的大吊燈,一蕊蕊一簇簇從高不可仰的屋頂拱脊上一落七八丈當頭懸下來,隱隱似空中有飄渺的聖樂,啊這永生的殿堂。  對詩人自己說來,詩,只是生前的浮名,徒增擾攘,何足療飢,死後即使有不朽的遠景如蜃樓,墓中的白骸也笑不出聲來。正如他,在一個半島的秋夜所吟: 倘那人老去還不忘寫詩 燈就陪他低誦又沉吟 身後事付亂草與繁星 但對於一個民族,這卻是千秋的盛業,詩柱一折,文廟岌岌乎必將傾。無論如何,西敏寺能闢出這一隅來招詩魂,供後人仰慕低迴,挹不老桂枝之清芳,總是多情可愛的傳統。而他,迢迢自東方來,心香一縷,來愛德華古英王的教堂,頂禮的不是帝后的陵寢與偃像,世冑的旌旗,將相的功勳,是那些漱齒猶香觸舌猶燙的詩句和句中吟嘯歌哭的詩魂。悵望異國,蕭條異代,傷心此時。深闃隔世的西敏古寺啊。寺門九重石壁外面是現代。衛星和巨無霸,Honda和Minolta的現代。車塞於途,人囚於市,魚死於江海的現代。  所有的古蹟都陷落,蹂躪於美國的旅行團去後又來日本的遊客。天羅地網,難逃口號與廣告的噪音。月球可登火星可探而有面牆不可攀有條小河不可渡的現代。但此刻,他感到無比的寧靜。一切亂象與噪音,紛繁無定,在詩人之隅的永寂裏,都已沉澱,留給他的,是一個透明的信念,堅信一首詩的沉默比所有的擴音器加起來更清晰,比機槍的口才野砲的雄辯更持久。堅信文字的冰庫能冷藏最燙的激情最新鮮的想像。時間,你帶得走歌者帶不走歌。 西敏寺乃消滅萬籟釋盡眾嫌的大堂,千載宿怨在其中埋葬,史家麥科利如此說。此地長眠的千百鬼魂,碑石相接,生前為敵為友,死後相伴相鄰,一任慈藹的遺忘覆蓋著,渾沌沌而不分。英國的母體一視同仁,將他們全領了回去,冥冥中似乎在說:「唉,都是我孩子,一起都回來吧,願一切都被饒恕。」米爾頓革命失敗,死猶盲眼之罪人。  布雷克歿時,忙碌的倫敦太忙碌,渾然不知。拜倫和雪萊,被拒於家島的門外,悠悠遊魂無主,流落在南歐的江湖。有名的野鬼陰魂總難散,最後是母土心軟,一一招回了西敏寺去。到黃昏,所有的鴉都必須歸塔。詩人的南翼對公侯的北堂,月桂擎天,同樣是為棟為梁,西敏寺兼容的傳統是可貴的。他想起自己的家渺渺在東方,崑崙高,黃河長,一百條泰晤士的波濤也注不滿長江,他想起自己的家裏激辯正高昂,仇恨,是人人上街佩戴的假面,所有的擴音器蟬噪同一個單腔單調,桂葉都編成掃帚,標語貼滿屈原的額頭。  出得寺來,倫敦的街上已近黃昏,八百萬人的紅塵把他捲進去,匯入浮光掠影的街景。這便是肩相摩踵相接古老又時新的倫敦,西敏寺中的那些鬼魂,用血肉之身愛過,咒過,鬧過的名城。這樣的街上曾走過孫中山,邱吉爾,馬克斯,當倫敦較小較矮,滿地是水塘,更走過女王的車輦和紅氅披肩的少年。四百年後,執節戴冕的是另一個伊麗莎白在白金漢宮,但誰是錦心繡口另一個威廉?在一排猶青的楓樹下他回過頭去。那灰樸樸的西敏寺,和更為魁偉的國會,夕照裏,俊拔的鐘樓,高高低低的尖塔纖頂,正托著天色迥藍和雲影輕輕。他向前走去,沿著一排排黑漆的鐵柵長欄,然後是斑馬線和過街的綠燈,紅圈藍槓的地下車標誌下,七色鮮麗的報攤水果攤,紀念品商店的櫥窗裏,一列列紅衣黑褲的衛兵,玻璃上映出的卻是兩個警伯的側像,高盔岌岌而束頸。  他沿著風車堤緩緩向南走,逆著泰晤士河的東流,看不厭堤上的榆樹,樹外的近橋和遠橋,過橋的雙層紅巴士,遊河的白艇。 —水仙水神已散盡, 泰晤士河啊你悠悠地流,我歌猶未休。 從豪健的喬叟到聰明的奧登,一江東流水奶過多少代詩人?而他的母奶呢,奶他的汨羅江水飲他的淡水河呢?那年是中國大地震西歐大旱的一年,整個英倫在喘氣,惴惴於二百五十年未見的苦旱。聖傑姆斯公園和海德公園的草地,枯黃一片,恰如艾略特所預言,長靠背椅上總有三兩個老人,在亢旱的月份枯坐待雨。而就在同時一場大颱風,把小小的香港笞成旋轉的陀螺,暴雨急湍,沖斷了九廣鐵路。  那晚是他在倫敦最後的一晚,那天是八月最後的一天。一架波音七○七在蓋特威克機場等他,不同的風雲在不同的領空,東方迢迢,是他的起點和終點。他是西征倦遊的海客,一顆心惦著三處的家:一處是新窩,寄在多風的半島,一處是舊巢,偎在多雨的島城,多雨而多情,而真正的一處那無所不載的后土,倒顯得生疏了,縱鄉心是鐵砧也經不起卅載的搥打搥打,怕早已忘了他吧,雖然他不能忘記。 當晚在旅館的檯燈下,他這樣結束自己的日記:「這世界,來時她送我兩件禮物,一件是肉身,一件是語文。走時,這兩件都要還她,一件,已被我用壞,連她自己也認不出來,另一件我愈用愈好,還她時比領來時更活更新。縱我做她的孩子有千般不是,最後我或許會被寬恕,欣然被認作她的孩子。」 —一九七六年十月追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青青邊愁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