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效應
2010
九歌
楊照
224
无
作者序 因為相信幾件事,所以寫了這樣一本書。 我相信的第一件事:人具有被故事吸引的本能,不只喜歡聽故事,而且喜歡轉述故事,而且喜歡參與在故事裡。 故事,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說得最透徹、明白,是「來自遠方的親身經歷」,點出了故事的兩項特質──故事不是切身、天天可以遭遇的經驗,還有,故事具備有讓人信以為真的能耐,這兩項特質,定義了故事。 我相信的第二件事:故事沒落了,不是因為沒有好的故事,也不是因為沒有好的說故事的人,而是因為聽故事的人消失了。更精確一點說,我們失去了聽故事的態度,沒有這種態度,再精采的故事我們也無法從中得到樂趣。 聽故事的人,首先要對日常生活以外的事物,抱持高度興趣。他不能看見每樣東西每件事,都先問:「這跟我有什麼關係?」「這對我有什麼用?」抱歉,故事迷人之處,正就來自其陌生希奇,不是隨便會有用,會和我們發生切身關係的。 聽故事的人,還得願意相信陌生希奇的事真的發生過、真的會發生。他也不能先抱持了「哪有可能!」「別唬弄了!」的懷疑,去面對所有不在他經驗範圍的事。 故事沒落,其實是一個社會的警訊,表示這個社會大部分的人,習慣於日復一日重複熟悉的經驗,以為那就是天經地義,不相信在此之外有別種生活,有非常傳奇。這樣的社會,一直在自己有限的經驗中打轉,怎麼可以有什麼創意呢? 這就是我相信的第三件事──不愛聽故事、不會聽故事的人群、社會,封閉、自我、功利,也就不可能太有創意。 不過既然人的天性中有被故事吸引的本能,因此我們也就有機會、有可能復活故事,讓「故事意識」沉睡了的人,醒來重新領會故事的絕妙好處,享受故事單純、乾淨的樂趣。從睡到醒,關鍵在於:讓大家比對理解,相較於故事中展現的廣幅人生可能性,我們的現實生活多麼狹窄;相較於故事中的傳奇轉折,我們能夠親身遭遇的生命戲劇何其平淡。換句話說,讓大家轉個大彎,對現實不耐,對故事既羨幕又忌妒。 「故事意識」有可能被喚醒,可以召喚一批新的「聽故事的人」,這是我相信的第四件事。我還相信第五件事:故事的好處,只能靠故事來彰顯,不可能用說教說理來進行,說理就不是故事,人無法被「說服」去享受故事,人只會在享受故事之中想望更多的故事。所以只能用故事來引領故事,用故事來示範故事的迷人特性。 因而,這是一本「關於故事的故事書」。用一個接一個故事來說明:喜愛故事是天生的,然而生活的規律反覆磨損了我們對於故事的敏感,同時也就弱化了說故事的本事,如果重新培養了說故事的能力,那就能夠在故事貧乏的時代,刺激創意並創造價值。 關於故事的道理,三兩句話就可以說完,但是故事本身,各種人間戲劇傳奇,卻可以一直說一直說。 楊 照 二○一○年七月
這是一本「關於故事的『故事』書」。用一個接一個故事來說明:喜愛故事是天生的,然而生活的規律反覆磨損了我們對於故事的敏感,同時也就弱化了說故事的本事,如果重新培養了說故事的能力,那就能夠在故事貧乏的時代,刺激創意並創造價值。 ——楊照 楊照閱讀又深又廣,他以最明白曉暢的文字,飛躍故事海,與我們一起發現精采動聽的故事:中國古代的葉限故事,怎麼好像歐洲「灰姑娘」?一個在山中長大的小孩,因寫有關大海的作文被老師訓斥後,突然發現,靜止的山其實有很多動作與變化,從這個故事,我們清楚記住了日本諾貝爾作家大江健三郎作品的特色。 楊照循序漸進,條述:深藏在人類經驗中的故事衝動、故事的功能、說故事的方法,以及重新認識故事。巧妙分析小說和故事的異同,更進一步點出故事與人生如何貼近:它帶領我們離開世俗,找回素樸的童心,喚起共同的感受。重拾對故事的好奇心,就是重新認識自己,與世界對話。 故事包裝人生,人生演繹故事,故事可以激發創意,創造出無限的可能與價值: ◎搭迪士尼的雲霄飛車,不只是搭雲霄飛車,更是走進一個故事,體驗故事,並可以藉故事來轉述自己在列車上的感受。不會一開口只能說:「好高好快好刺激」,就不知道還能再講什麼了。 ◎卡斯楚在一場電視轉播的演說中,向古巴人民承認蔗糖增產計畫失敗,卡斯楚把愚蠢的政策,講成了一個英雄受難動苦的故事。失敗讓人厭惡,然而英雄失敗的悲劇故事,卻會引來同情與諒解。
楊照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 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周刊》總編輯等職,現為《新新聞周刊》副社長、「News98」《一點照新聞》主持人。 著有:長篇小說《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中短篇小說集《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散文《為了詩》、《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悲歡球場》、《場邊楊照》、《Cafe Monday》、《迷路的詩》、《軍旅札記》。文學文化評論集《我的二十一世紀》、《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流離觀點》、《夢與灰燼》、《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在閱讀的密林中》、《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面對未來最重要的50個觀念》等。
一本「關於故事的故事書」(自序) 一本「關於故事的故事書」(自序) 因為相信幾件事,所以寫了這樣一本書。 我相信的第一件事:人具有被故事吸引的本能,不只喜歡聽故事,而且喜歡轉述故事,而且喜歡參與在故事裡。 故事,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說得最透徹、明白,是「來自遠方的親身經歷」,點出了故事的兩項特質──故事不是切身、天天可以遭遇的經驗,還有,故事具備有讓人信以為真的能耐,這兩項特質,定義了故事。 我相信的第二件事:故事沒落了,不是因為沒有好的故事,也不是因為沒有好的說故事的人,而是因為聽故事的人消失了。更精確一點說,我們失去了聽故事的態度,沒有這種態度,再精采的故事我們也無法從中得到樂趣。 聽故事的人,首先要對日常生活以外的事物,抱持高度興趣。他不能看見每樣東西每件事,都先問:「這跟我有什麼關係?」「這對我有什麼用?」抱歉,故事迷人之處,正就來自其陌生希奇,不是隨便會有用,會和我們發生切身關係的。 聽故事的人,還得願意相信陌生希奇的事真的發生過、真的會發生。他也不能先抱持了「哪有可能!」「別唬弄了!」的懷疑,去面對所有不在他經驗範圍的事。 故事沒落,其實是一個社會的警訊,表示這個社會大部分的人,習慣於日復一日重複熟悉的經驗,以為那就是天經地義,不相信在此之外有別種生活,有非常傳奇。這樣的社會,一直在自己有限的經驗中打轉,怎麼可以有什麼創意呢? 這就是我相信的第三件事──不愛聽故事、不會聽故事的人群、社會,封閉、自我、功利,也就不可能太有創意。 不過既然人的天性中有被故事吸引的本能,因此我們也就有機會、有可能復活故事,讓「故事意識」沉睡了的人,醒來重新領會故事的絕妙好處,享受故事單純、乾淨的樂趣。從睡到醒,關鍵在於:讓大家比對理解,相較於故事中展現的廣幅人生可能性,我們的現實生活多麼狹窄;相較於故事中的傳奇轉折,我們能夠親身遭遇的生命戲劇何其平淡。換句話說,讓大家轉個大彎,對現實不耐,對故事既羨幕又忌妒。 「故事意識」有可能被喚醒,可以召喚一批新的「聽故事的人」,這是我相信的第四件事。我還相信第五件事:故事的好處,只能靠故事來彰顯,不可能用說教說理來進行,說理就不是故事,人無法被「說服」去享受故事,人只會在享受故事之中想望更多的故事。所以只能用故事來引領故事,用故事來示範故事的迷人特性。 因而,這是一本「關於故事的故事書」。用一個接一個故事來說明:喜愛故事是天生的,然而生活的規律反覆磨損了我們對於故事的敏感,同時也就弱化了說故事的本事,如果重新培養了說故事的能力,那就能夠在故事貧乏的時代,刺激創意並創造價值。 關於故事的道理,三兩句話就可以說完,但是故事本身,各種人間戲劇傳奇,卻可以一直說一直說。 楊 照 二○一○年七月
名家小野、詹偉雄、蔡詩萍共同推薦。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