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少年台灣

蔣勳 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

蔣勳  

页数:

381  

Tag标签:

无  

前言

  自序  一九五○年,三歲的時候,父母帶我在馬祖白犬島照相館拍了一張照片,用來申請進台灣的入境證。  在拍攝那張照片之前,我的人生完全空白,沒有絲毫一點記憶。  一九五一年隨母親在基隆上岸,踏上生命中宿命的島嶼,開始了此後成長成少年的歲月。  這個少年,成長的過程中,父親常談起故鄉福建,母親常談起她的故鄉西安。父母都有他們的鄉愁,然而,少年自己,全部的記憶都是台灣。  最早落腳的地方是松江路,在遠房叔公的公家宿舍,母親帶著五個孩子,打地鋪,窩居在一間小小屋子裡,鼻腔裡有許多小孩球鞋穿久了的濕臭鬱悶的氣味。然而院子裡夏天夜晚的扶桑花和一些蕨類野草,釋放出清新混合著辛辣香甜的芬芳,我常常深深吸一口氣,像是要把一個季節花草的香都吸到肺裡去。  父親晚一年到台灣,我們搬出叔公宿舍,在當時的中正路和建國北路交叉口鐵道邊租賃了一間日式木造的小房子。  我開始有很清晰的記憶了,火車定時駛過的空咚空咚的聲音,氣笛長長的嗚嗚的聲音。隔壁吳家鄰居小女孩在門口洗澡時的裸體,水晶肥皂的泡泡和她身體的氣息。(她不時會跑來我家,沒有原因地坐在我旁邊很久。)  小我四歲的弟弟不斷哭泣抽咽的聲音,直到母親回來,一手解開衣襟給他餵奶,一手打開報紙裹的溫熱饅頭,遞了一個給我。  (我記憶著一種飢餓,肚腹裡空空的慌張,那也是襁褓中弟弟死命哭叫的原因嗎?)  兩年以後我讀了中正國小,是不足歲的入學生。  再過一年,賦閒兩年的父親找到糧食局的工作,可以配給到一棟在大龍峒的宿舍。  母親帶我坐二號公車,在最後一站「大龍峒」下車。  車站緊靠孔子廟南面的紅牆,孔廟西側是屋頂有許多彩瓷裝飾的保安宮。  保安宮前有一大水池,水池四周許多垂鬚的大榕樹。那天,我跟母親走過,池邊聚集一群人,我鑽進人群看,是一具淹死的屍體,用草蓆蓋著,一個和我同樣大小的孩子,用石頭丟擲屍體裸露在草蓆外的腳。  母親走過保安宮,在保生大帝神龕前合十拜拜。  穿過保安宮西側的窄巷,一畦一畦的菜田、稻田,遠遠看到一排新蓋好的黑瓦平房,母親說:「這就是家了。」  重慶北路三段295巷21弄2號,那幾個數字,好像成為少年時記憶裡的密碼。我的腦海裡常常閃過這幾個數字,記憶的盒子就打開了。一直到我二十五歲,第一次離開島嶼,去了巴黎,我持續只用了這一個密碼。  「少年台灣」是我許多揮之不去的青少年歲月的記憶,這裡面的人物很少是知識份子,他們在島嶼各個角落的底層生活著,嘉義月眉,笨港,雲林古坑,台東南王,南投集集,高雄彌陀、梓官,花蓮鹽寮,澎湖望安,蘭嶼野銀,金門水頭,馬祖芹壁──  1999,五十年來島嶼第一次政黨輪替之前,好像有一種莫名的盼望,我開始寫「少年台灣」。  2000,政黨輪替之後沒有多久,「少年台灣」停筆了,一停就是六年。  (為什麼停了六年?我在疑惑什麼嗎?那些生活在島嶼各個角落的人物沮喪失落了什麼嗎?)  六年後,「少年台灣」重新開始,「少年台灣」應該有比「政黨輪替」更重要的事吧。  島嶼上習慣談論政治,我聽多了,常常悄悄離開那些喧囂的聲音,揹起背包,搖晃去一個安靜小鎮或村落,去看一看島嶼上沉默生活著不善談論政治的一些人。  那一段時間,在台北、高雄、台中,這些大都會,初見到一個人,我習慣問:你從哪裡來?  那個人如果說是「高雄」,我會追問,高雄哪裡?旗津?鹽埕?燕巢?岡山?路竹?鼓山?六龜?  那個人如果說:「台北」,我會追問:台北哪裡?萬華?三張犁?芝山?廈門街?永康街?汐止?大稻埕?木柵?  我想追問的是身體裡最初的記憶嗎?小小的地方,有氣味,有色彩,有聲音,還沒有大到像「台北」、「台中」、「高雄」那麼抽象或空洞,還有很具體的人的踏實生活,──生活還沒有只剩下一堆吵鬧空洞囂張的語言。  為一個奇特沒有聽過的地名出發吧,揹起背包,隨意坐車,搖晃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  台灣的少年,應該可以這樣在島嶼上四處流浪,習慣在孤獨裡跟自己對話吧。  坐在路邊,坐在小火車站,看午睡流口水的黃狗,聽夏日午後一樹蟬聲,廟口有打瞌睡的獨眼老人,欖人樹大片葉子墜落,風吹過,像屋角貓伸懶腰的一聲嘆息,遠遠有油炸紅蔥頭的酥香的氣味,一陣一陣,在坫板上剁碎肉的「哆-哆-」──  如果風裡是一陣一陣濃鹹香郁的醬味,我大概知道到了西螺。如果風裡是一陣一陣剛採收的辛烈的蒜味,我大概知道是在雲林莿桐。  我用嗅覺記憶我的故鄉。  這幾年我住在八里,南邊是「龍形」,北邊是「米倉」,「龍形」是因為觀音山在這裡像龍轉了一個彎,「米倉」是山腳下一塊小小的河岸腹地,有稻米堆積。  我不為什麼,寫了「少年台灣」,那些長久生活在土地裡人的記憶,那些聲音、氣味、形狀、色彩、光影,這麼真實,這麼具體,我因此相信,也知道,島嶼天長地久,沒有人可以使我沮喪或失落。  這不是一本閱讀的書,這本書闔起來,就可以揹起背包,準備出發了。  你,當然就是書中的「少年」。  2011年12月2日蔣勳寫於八里鄉米倉村                

内容概要

  蔣勳
孤獨而青春的流浪筆記踏進心靈原鄉的美感對話這本書闔起來,就可以揹起背包,準備出發了。你,當然就是書中的「少年」。為一個奇特沒有聽過的地名出發吧,揹起背包,隨意坐車,搖晃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台灣的少年,應該可以這樣在島嶼上四處流浪,習慣在孤獨裡跟自己對話吧。你有多久沒有一個人走出去,體驗這塊土地上最厚實的情感?蔣勳說:「我不為什麼,寫了《少年台灣》,那些長久生活在土地裡人的記憶,那些聲音、氣味、形狀、色彩、光影,這麼真實,這麼具體,我因此相信,也知道,島嶼天長地久,沒有人可以使我沮喪或失落。」不論世界如何忙碌轉動,你都能以緩慢平靜的節奏閱讀這本書,看見台灣各角落每個人獨特的故事,淚水、感動將取代沮喪、失落;不管歷經多少人生低潮,只要像個少年一樣揹起背包在島嶼上浪蕩遊走,在孤獨裡和自己對話,你的生命永遠都可以重新出發……

作者简介

  蔣勳
孤獨而青春的流浪筆記踏進心靈原鄉的美感對話這本書闔起來,就可以揹起背包,準備出發了。你,當然就是書中的「少年」。為一個奇特沒有聽過的地名出發吧,揹起背包,隨意坐車,搖晃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台灣的少年,應該可以這樣在島嶼上四處流浪,習慣在孤獨裡跟自己對話吧。你有多久沒有一個人走出去,體驗這塊土地上最厚實的情感?蔣勳說:「我不為什麼,寫了《少年台灣》,那些長久生活在土地裡人的記憶,那些聲音、氣味、形狀、色彩、光影,這麼真實,這麼具體,我因此相信,也知道,島嶼天長地久,沒有人可以使我沮喪或失落。」不論世界如何忙碌轉動,你都能以緩慢平靜的節奏閱讀這本書,看見台灣各角落每個人獨特的故事,淚水、感動將取代沮喪、失落;不管歷經多少人生低潮,只要像個少年一樣揹起背包在島嶼上浪蕩遊走,在孤獨裡和自己對話,你的生命永遠都可以重新出發……

书籍目录

自序少年集集少年水里少年南王少年望安少年白河少年野銀少年九份少年月眉少年鹽寮少年八里少年苑裡少年扇平少年龍坑少年西寶少年鹿港少年東埔少年古坑少年笨港少年通霄少年豐山少年梓官少年觀音少年彌陀少年龍峒(一)少年龍峒(二)少年龍峒(三)少年龍峒(四)──紀念我的小學好友陳俊雄少年龍峒(五)──蝙蝠少年龍峒(六)少年龍峒(七)──防空洞少年芹壁少年南竿少年水頭附錄:《少年台灣》蔣勳的少年與少年的蔣勳 謝旺霖

章节摘录

  自序    一九五○年,三歲的時候,父母帶我在馬祖白犬島照相館拍了一張照片,用來申請進台灣的入境證。  在拍攝那張照片之前,我的人生完全空白,沒有絲毫一點記憶。  一九五一年隨母親在基隆上岸,踏上生命中宿命的島嶼,開始了此後成長成少年的歲月。  這個少年,成長的過程中,父親常談起故鄉福建,母親常談起她的故鄉西安。父母都有他們的鄉愁,然而,少年自己,全部的記憶都是台灣。  最早落腳的地方是松江路,在遠房叔公的公家宿舍,母親帶著五個孩子,打地鋪,窩居在一間小小屋子裡,鼻腔裡有許多小孩球鞋穿久了的濕臭鬱悶的氣味。然而院子裡夏天夜晚的扶桑花和一些蕨類野草,釋放出清新混合著辛辣香甜的芬芳,我常常深深吸一口氣,像是要把一個季節花草的香都吸到肺裡去。  父親晚一年到台灣,我們搬出叔公宿舍,在當時的中正路和建國北路交叉口鐵道邊租賃了一間日式木造的小房子。  我開始有很清晰的記憶了,火車定時駛過的空咚空咚的聲音,氣笛長長的嗚嗚的聲音。隔壁吳家鄰居小女孩在門口洗澡時的裸體,水晶肥皂的泡泡和她身體的氣息。(她不時會跑來我家,沒有原因地坐在我旁邊很久。)  小我四歲的弟弟不斷哭泣抽咽的聲音,直到母親回來,一手解開衣襟給他餵奶,一手打開報紙裹的溫熱饅頭,遞了一個給我。  (我記憶著一種飢餓,肚腹裡空空的慌張,那也是襁褓中弟弟死命哭叫的原因嗎?)  兩年以後我讀了中正國小,是不足歲的入學生。  再過一年,賦閒兩年的父親找到糧食局的工作,可以配給到一棟在大龍峒的宿舍。  母親帶我坐二號公車,在最後一站「大龍峒」下車。  車站緊靠孔子廟南面的紅牆,孔廟西側是屋頂有許多彩瓷裝飾的保安宮。  保安宮前有一大水池,水池四周許多垂鬚的大榕樹。那天,我跟母親走過,池邊聚集一群人,我鑽進人群看,是一具淹死的屍體,用草蓆蓋著,一個和我同樣大小的孩子,用石頭丟擲屍體裸露在草蓆外的腳。  母親走過保安宮,在保生大帝神龕前合十拜拜。  穿過保安宮西側的窄巷,一畦一畦的菜田、稻田,遠遠看到一排新蓋好的黑瓦平房,母親說:「這就是家了。」  重慶北路三段295巷21弄2號,那幾個數字,好像成為少年時記憶裡的密碼。我的腦海裡常常閃過這幾個數字,記憶的盒子就打開了。一直到我二十五歲,第一次離開島嶼,去了巴黎,我持續只用了這一個密碼。  「少年台灣」是我許多揮之不去的青少年歲月的記憶,這裡面的人物很少是知識份子,他們在島嶼各個角落的底層生活著,嘉義月眉,笨港,雲林古坑,台東南王,南投集集,高雄彌陀、梓官,花蓮鹽寮,澎湖望安,蘭嶼野銀,金門水頭,馬祖芹壁──  1999,五十年來島嶼第一次政黨輪替之前,好像有一種莫名的盼望,我開始寫「少年台灣」。  2000,政黨輪替之後沒有多久,「少年台灣」停筆了,一停就是六年。  (為什麼停了六年?我在疑惑什麼嗎?那些生活在島嶼各個角落的人物沮喪失落了什麼嗎?)  六年後,「少年台灣」重新開始,「少年台灣」應該有比「政黨輪替」更重要的事吧。  島嶼上習慣談論政治,我聽多了,常常悄悄離開那些喧囂的聲音,揹起背包,搖晃去一個安靜小鎮或村落,去看一看島嶼上沉默生活著不善談論政治的一些人。  那一段時間,在台北、高雄、台中,這些大都會,初見到一個人,我習慣問:你從哪裡來?  那個人如果說是「高雄」,我會追問,高雄哪裡?旗津?鹽埕?燕巢?岡山?路竹?鼓山?六龜?  那個人如果說:「台北」,我會追問:台北哪裡?萬華?三張犁?芝山?廈門街?永康街?汐止?大稻埕?木柵?  我想追問的是身體裡最初的記憶嗎?小小的地方,有氣味,有色彩,有聲音,還沒有大到像「台北」、「台中」、「高雄」那麼抽象或空洞,還有很具體的人的踏實生活,──生活還沒有只剩下一堆吵鬧空洞囂張的語言。  為一個奇特沒有聽過的地名出發吧,揹起背包,隨意坐車,搖晃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  台灣的少年,應該可以這樣在島嶼上四處流浪,習慣在孤獨裡跟自己對話吧。  坐在路邊,坐在小火車站,看午睡流口水的黃狗,聽夏日午後一樹蟬聲,廟口有打瞌睡的獨眼老人,欖人樹大片葉子墜落,風吹過,像屋角貓伸懶腰的一聲嘆息,遠遠有油炸紅蔥頭的酥香的氣味,一陣一陣,在坫板上剁碎肉的「哆-哆-」──  如果風裡是一陣一陣濃鹹香郁的醬味,我大概知道到了西螺。如果風裡是一陣一陣剛採收的辛烈的蒜味,我大概知道是在雲林莿桐。  我用嗅覺記憶我的故鄉。  這幾年我住在八里,南邊是「龍形」,北邊是「米倉」,「龍形」是因為觀音山在這裡像龍轉了一個彎,「米倉」是山腳下一塊小小的河岸腹地,有稻米堆積。  我不為什麼,寫了「少年台灣」,那些長久生活在土地裡人的記憶,那些聲音、氣味、形狀、色彩、光影,這麼真實,這麼具體,我因此相信,也知道,島嶼天長地久,沒有人可以使我沮喪或失落。  這不是一本閱讀的書,這本書闔起來,就可以揹起背包,準備出發了。  你,當然就是書中的「少年」。  2011年12月2日蔣勳寫於八里鄉米倉村  文摘  少年望安  人們稱呼這裡為「離島」。  但是,它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小島。  它與數十個大大小小、有人居住或無人居住的島嶼,形成海洋中一片島嶼群。  島嶼群海拔很低,幾乎沒有高山。冬季吹過海峽的季風毫無阻擋,使植物難以生長。  一些極度耐旱、耐乾、耐風的植物在這裡才生了根;像仙人掌、天人菊、瓊麻。  那個研習島嶼生態的學生說︰這裡生長的植物,都必須在炎熱的陽光和乾冷的風中努力貯藏水份。  也許因為沒有肥碩茂密的植物,島嶼的視野非常潔淨,可以眺望到很遠。  看到陸地和海洋連接的線,看到一點微微起伏的線,像躺臥著的女子的軀體;看到高而藍的天空,在夏季時一點雲都沒有。  陽光使人暈眩,彷彿走進一個沒有聽覺的世界。  (蹲在石砌的矮屋牆角陰影下,一個乾瘦的中年女人,在地上鋪了一張報紙,報紙上一堆帶殼花生。向偶爾過路的遊客說︰買花生。)  因為每年十月後一入秋冬,海面季風強勁,島上大部份靠海維生的漁民被迫停止作業。  長久以來,島上的居民便習慣於在季風期的半年中前往鄰近的海港,依靠短工或零工的方式賺取生活。一旦有較穩定的謀生工作,就逐漸在繁榮的港都定居,不再返回島嶼,形成了這個小小離島的移民潮。  望安,便是有眺望盼望的祝福之意罷。  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在島嶼高處叫做天台的地方向東眺望,浮游的海氣上隱隱約約,抱著孩子的婦人指指點點,彷彿那就是男人前去打工的所在,彷彿那就是夢想中繁華的港灣。  從天台一路走下來,近海的岬角上就有可以奉祀神明的廟宇。  婦人從陽光明亮的戶外進來,廟宇黝暗陰涼,雕花的窗透進幾線陽光,香爐裡猶自冒著上一個婦人點燃仍未燒完的香煙。  (你從碼頭的水泥舖設小路一路走來,黃昏的夕照的光,雖然每天都一樣,仍然使你訝異。一圈圓圓紅紅的落日,像一枚哭得紅腫的眼睛。許多詭異的紫、紅、藍、灰,在金色扎眼刺眼的光線裡,交替、變幻、閃爍。)  島嶼各處都聞嗅得到魚的腥味。許多甫經撈獲的一網一網的丁香魚、沕仔魚,成片成堆曝曬在廟宇前的廣場。  婦人哭哭啼啼牽著孩子的手走過,一群嗡聚在魚屍上的蒼蠅,即刻飛散,似乎有點戀戀不捨地在空中盤旋。  等待婦人的哭聲漸漸遠去,孩子獨自一人仍兀立在廣場中央,蒼蠅又一一降落,密聚在濃郁的魚腥的屍味上。  (我需要一種遠離你的寂寞罷。)  瓊麻的花一寸一寸抽長,在那麼粗糙堅韌的身體裡抽出一寸一寸柔軟的花莖,開放出一串一串月白色的花朵。  瓊麻的纖維粗硬結實,是漁民用來製作纜繩的材料。在飽含鹽份的空氣中,乾燥炙熱的烈日,讓植物的內在緊密糾纏成一絲一絲拉扯不斷的細線,如鐵絲一般。  瓊麻寬厚的葉瓣,在乾枯腐爛之後,仍然有牢固的力量。製作瓊麻的工人,把葉瓣放在岩石的平台上擊打。  粗重的木樁打下去,打出黏稠濃綠的漿汁,帶著鹹辛的烈味。  (身體最柔軟,最飽存水份的部份都被重力的壓榨去除了,剩下的會是什麼呢?)  一縷一縷像死者的長髮絲一樣的瓊麻纖維曝曬在海邊的岩石上。  漲潮的時候,被海水浸泡,退潮以後,被烈日炙曬,瓊麻變粗變硬,變成最能抵抗侵蝕腐爛的最後的纖維。  撮成一綹一綹,好幾股交纏在一起,像最健康的少女頭上的髮辮,可以繫住一艘載滿魚穫的船隻,可以在船舷的邊緣,在碼頭的栓茅木樁上磨蹭而不斷裂。  新來的年輕學生,已經分辨不出瓊麻與仙人掌的不同了。  小孩一路踢著圓圓的石,一路跑下海去,他不記得童年時有一天為什麼母親哭過,在許多小魚乾屍體的廣場,他站立著,聽到哭聲,看到一群蒼蠅嗡嗡在頭頂飛旋。  在天台的最高處,當遍地的天人菊生長成一片的時候,微微的海風撒播著蒲公英的飛絮。  一種島嶼上特有種的雲雀盤旋而上,隨著啾啾的叫聲,從貼近地面的高度一直往上竄升,到了連仰望著的人脖子都痠疼的時候,已經小成一個黑點的雲雀的身體,忽然如一顆石頭,直接下墜。「快要撞到地面了!」在旁觀的人要驚叫起來的時候,雲雀像惡作劇一般,忽然展開翅膀,離開了地面,繼續向上飛起。  有人說這是島嶼上雲雀的遊戲,也有人說是為了求偶,必須用特技一般的飛旋和勇敢的墜落來吸引繁殖生命的伴侶。  (在你漸漸去遠的時候,能夠記憶的似乎只剩下你頸項上的一顆黑痣。)  在我潛泳到海域深處的時候,那些五彩繽紛的熱帶魚盛裝華麗,它們告訴我一個遺忘在島嶼的夏季,如此繁華。  許多彩色斑斕的燈飾,許多經過刻意裝飾過的明亮的魚的眼睛,在絲緞般的閃亮,金屬與寶石的光的相互交映裡,和海底的珊瑚,螢綠的水草,閃爍著珍珠光芒的貝殼,和蝦蟹的特異鬼魅的造形,以及每一片透明的魚的鱗片,一同沉入不可記憶的底層。  我,在最柔軟的沙地上沉沉睡去,連同童年時母親的哭聲,都已闃寂至死。  (我竟沒有說一句告別的話。)  原載二○○○年二月號《聯合文學》第一八四期  少年笨港(大標)  十七世紀,台灣島西面沿海出現了很多來自歐羅巴洲的大船。  通常好奇跑到海邊去張望探聽的都還不是漢人。「漢人那時候還遷來的很少。」阿豐師這樣解釋。  他說:「那時候這條溪的兩邊住著一些番仔──」(通常阿豐師的語言中也沒有「原住民」這些文縐縐的辭彙)  「番仔就番仔──幹!」阿豐師向地上吐一口痰:「什麼『原住民』,我攏聽無──」  他繼續解釋,當時的「番仔」有一個「社」就叫「笨港」。  「Pon-Kan─」阿豐師覺得這樣發音比較像他口中的「番仔」的發音。  「紅毛的荷蘭人也這樣講『Pon-Kan』,笨港,笨港──就變成『笨港』了啊──」阿豐師捲起褲腿,靠在一個石啞鈴上,把嚼了很久的檳榔吐掉,地上一灘一灘新紅和舊紅的血跡一樣的檳榔渣的積垢。  阿豐師是北港廟埕一帶最有名的武術館中的練功師,從小跟著跑江湖賣藥的老師父一個廟會一個廟會跑碼頭。在廟前演歌仔戲的戲台邊劃一個圈子,表演幾套吸引人的武功把式,耍一套刀槍。趁著人潮多了,密密麻麻圍了幾圈,年少的徒弟阿民就一面反過銅鑼求賞錢,一面把宣傳了好一會兒的「運功散」推銷到眾人面前。  圍觀的民眾通常分兩種,一種人一見來要錢推銷藥了,立刻一哄而散,假裝兩袖清風地走掉。  還有一種是當地的少年人,十五歲上下,對江湖武術把式特別有興趣,就站定不動,拿過「運功散」,翻來覆去仔細察看,並且印證阿民身上鼓鼓的肌肉,問道:「確實有效?」  阿民當然猛點頭:「每天早晚都吃,吃了好力氣,長好肉,練功氣也順!」  「確實有效!」一個少年認真地詢問。  那個少年特別清秀,一頭烏黑烏黑的長髮,齊耳根,刷梳整齊,細長的眉毛,黑白分明的眼睛,小巧的鼻子和嘴,像阿民看過的歌仔戲裡女扮男裝的小生,特別好看,好像兼具一種男性沒有的嫵媚和女性沒有的英氣。  「你笨港人?」阿民問。  少年還在細看運功散,看了阿民一眼,說:「北港!」  「有在練功嗎?」  「很想練,沒有人教!」少年說。  阿民覺得少年的聲音很特別,水水的,在喉頭發出聲音滑順輕靈,不像發育的男子那種被喉結堵住的粗重沙啞的聲音。  他又發現少年沒有喉結,很優美而細長的頸項,細細的髮絲也像少女。  阿民看別人看久了,有點失態,紅了臉,心怦怦跳,但是跟師父跑江湖走廟會慣了,阿民每天跟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自然不會透露自己的靦腆羞赧。他用力嚼了幾口檳榔,假裝沒有在觀察這清秀的少年,把運功散舉得高高的,大聲嚷嚷:最好的運功散,一吃有效,練得一身好功夫,保證強身──」  阿民跟幾個黝黑粗壯少年攀談起來,一談得高興,脫了外衣,裡面穿著紅色線背心,露出一身結實肌肉,他一運氣,胸肌鼓動起來,像兩隻活的兔子,上下竄動,圍觀的群眾不禁鼓掌叫好。  阿民還抓著一個少年的手說:「碰碰看,你就知道力量。」  少年手掌按在阿民胸肌上,阿民再度用力吸氣,胸肌鼓起來,少年咋舌,做了一個驚奇的表情。  阿民一眼瞥見那個清秀少年也在群眾中,只是站得稍遠。  阿民舉起石啞鈴,向上推舉幾下,肩膀和手臂的肌肉一塊一塊暴突起來,阿民漲紅了臉,啞鈴舉到頭頂,大家狂呼喝彩,阿民彆了一會兒氣,大叫一聲,把啞鈴丟擲在地上。  啞鈴「轟」的一聲,砸在地上,不動了,廟前廣場的土埕上卻印下了一個深而安靜的痕跡。  群眾散去以後,阿民獨自坐在啞鈴的橫槓上,覺得燠熱,把練功褲的褲腰也向下捲,拿了兩張舊報紙當扇子搧。  阿民剃著光頭,青青的頭皮,髮根很粗,一粒一粒,摸起來像柚子的皮。  他有一道像武俠小說裡形容的「劍眉」,很明顯的單眼皮,豐厚的嘴唇,因為整天練功,來往的極多是販夫走卒,阿民也養成大喇喇不羈的個性,但是,他的眉眼其實有一種俊帥之氣。  他看到朝西邊的落日渲染了一片金紅色的光,聽阿豐師父說:明朝天啟元年,顏思齊就是從笨港溪入海的河口登陸,趕走了荷蘭人,在溪的兩旁建立了十個寨子,開始了漢人移民的墾荒歷史。  老師父說:「顏思齊其實就是海盜──」  阿民因此幻想起海盜的模樣;頭上包了布巾,一臉絡腮鬍,滿臉橫肉,或者只有一條手臂,或者只有一條腿,獨臂的手上總離不了一管土槍,看到人就「碰」「碰」「碰」,一槍倒一個人。  阿民無法理解他腦海裡的「海盜」可能是童年蹲在廟口看西洋或日本漫畫裡的印象,有時候斷掉的手腕上還接了一支鐵的彎鉤,可以當作武器。  少年夢裡的英雄就是漫畫裡的海盜。  「海盜把荷蘭人趕走了,笨港變成了漢人墾荒的領土──」阿豐師這樣說。  「荷蘭人也是海盜啦──」廟口的歐吉桑指正阿豐師:「不是海盜跑這麼遠來幹嘛?」  阿民把裝滿鐵砂的袋子綁在小腿上,他從小為了苦練輕功,一直有綁鐵砂跑步的習慣,聽人說,每天這樣練,有一天解了砂袋,可以飛簷走壁,輕如飛燕。  阿民沿著新建好的河堤一路跑下去,河堤蓋得高,跑在堤頂上可以眺看大溪,也可以看到新發展的市鎮櫛比鱗次的的房屋屋頂。  「海盜的寨子不知道什麼樣子?」阿民一面跑一面這樣想,有無限嚮往。  遠遠聽到鞭炮聲,很熱鬧地口辟哩啪啦亂響,也有嗩吶聲哇哇吹起來。  朝天宮的廟會又要開始了,阿民喜歡廟會,廟會像一種肉體裡的慾望,他在舉石啞鈴的時候,那些暴戾的血管很像廟會的聲音和氣味,煙硝和硫磺燃燒的氣味,植物香末和金紙的氣味,空氣裡有不斷炸裂的聲音,阿民舉著石啞鈴,覺得身上好多氣味噴出來,像火山一樣爆發,他喜愛那種熱烈爆炸的氣味。  阿民有一次參加過火,抬著神轎,赤腳踩踏過大約一百公尺長燒紅的炭,看不見火焰,有人在炭上灑鹽,阿民聽到各種樂器的聲音,大鼓咚咚咚咚,小鑼嗆嗆嗆嗆,嗩吶吧吧吧吧,加上人聲的喧嘩,他覺得頭暈目眩,可是扛在肩上的神轎是媽祖的神轎,他告訴自己,不可以有閃失,一有閃失,要觸怒神明。  阿民隨著樂聲一前一後踩踏出步伐,他逐漸覺得是媽祖在引領他前行。  (媽祖梳著烏黑的頭髮,很優美的頸項。沒有想到媽祖這麼年輕!好像只是十五歲的少女,有細細的鬢角,眉眼都如此清秀,黑白分明的眼睛,細長的眉毛,小巧的鼻子和小巧的嘴。特別是聲音,啊,有那麼輕柔沒有阻礙的聲音。)  那聲音說:「阿民,沒事了,慢慢走。」  阿民走在火熱的炭上,旁邊不斷有人丟爆竹,有的就在阿民身上炸開,硝和硫磺的燃燒,使空氣中有一種濃重的辛烈氣味,令人興奮又令人窒息的氣味。  然而那輕細的聲音在阿民耳邊一再重覆:「阿民,沒事!慢慢走!」  (神明的位置太高了,一個廟口低卑的年輕武師,不敢想像神明的長相與神明的表情。平常在朝天宮拜拜,他也不敢抬頭正眼直視神明。神明總是在幽深闃暗的神龕裡,頭上戴著華貴的金冠,冠冕上還垂著一條一條的珠旒,像簾子一樣,所以,從來看不清神明的臉──)  阿民覺得今天神明這麼近,神明就在耳邊說話,幾乎貼著他的耳鬢,扶著他顫抖的手,輕輕拍著他的肩膊,他一身都被汗水弄濕了,黏著許多爆竹炸裂的紅色紙屑,像血跡,也像檳榔汁,阿民口中也染著濃濃檳榔汁,像吐了血。  他覺得騰空在火焰上行走,火焰嘶嘶地響,並不燙,只是使他雙腳著不了地。  神轎抖動得很凶,像驚濤駭浪上的小船,阿民享用力鎮壓住那抖動的力量,但是壓制不住,反而不斷被神轎的力量反彈起來。  他額頭上冒出一粒一粒黃豆大的汗珠,紅色的檳榔汁和口水一齊流下來,半閉著眼睛,旁觀的人都竊竊私語:「附身了,神靈附身了,你們看阿民──」  阿民聽得很清楚,每一個旁觀者的語句都清清楚楚,他甚至好像也在旁觀,旁觀自己的肉體在騰騰的熱炭上好像舞蹈一樣扭動、顫抖、顛狂。  「我的名字叫樹璧,樹璧,樹璧──」  阿民隨神轎的韻律起舞,他青瓜皮一樣發亮的光頭泛出奇怪的金色,臉孔的五官也改變著,不再是十五歲的練功師的剛猛憨直,忽然變得老成了,像是要開示佛法的高僧。  「樹璧,樹璧──」一位廟祝大叫:「樹璧是帶來開台媽祖像的大和尚啊──」  有信徒在熱騰騰的灰道兩邊紛紛跪下,在煙硝中磕頭,神轎幾乎被濃煙遮蔽,地上堆積的爆竹紙屑淹沒了足踝,又被風吹著在空中旋轉。  (康熙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九四年,臨濟宗三十四世僧樹璧奉媽祖像入笨港。一個廟裡整理文史檔案的義工趕來,翻出一段資料給圍觀人看。)  阿民其實已經完全癱瘓了,他的四肢像被線牽著,許多許多線,像玩偶戲的人繫在傀儡上的線,一絲一絲,每根線牽動,他的身體也開始動,頭手、腳、脖子,甚至嘴巴開闔。眼睛眨動,甚至胸口的呼吸,都是那些線,一一牽動──)  「我是樹璧──」  他最後一句話是向那清秀的少年說的,他看到那少年一一脫去了衣服,脫到最後一件白色印著CK標幟的內褲,阿民才發現少年不是男的,她的下陰乾淨而白,像夏天荷花還沒有綻放的花苞。  「我是樹璧──」阿民大叫。  「我知道──」全身赤裸的少女回眸笑了一笑,「你記得白牡丹那個娼妓嗎?」  阿民仰頭倒下去,眾人驚呼,有人立即接住傾斜的神轎,阿民撲在炭火上,頭臉一片灰黑,也即刻被四人抬起,高高騰揚在神轎之後,走完炭火,在人潮洶湧中進入朝天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少年台灣 PDF格式下载



  1
  清晨5点阿里山开往祝山的小火车上挤满了去观日出的旅客,我站在车厢中部,斜前方坐着一名台湾妇人,一如很多很早上车有座位的人们,她微闭着眼睛补充睡眠。五点发车的火车,四点起床都不算早,对于每一个决心上山看日出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可是,妇人清晰的眼线,唇彩和淡淡的粉底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种长期的习惯使然,即使很早起床,即使再匆忙也保持着得体。
  台湾女子,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夜色中台北街头康是美和屈臣氏里挑选新一季彩妆的面容姣好的年青女子,而是那些上了年纪画着淡妆的妇人,岁月赋予了她们的是更多的从容与淡定,优雅与和谐。
  
  2
  不得不联想到我的朋友,忘年交的L。
  我是在旅途上认识的L。初见时,从外貌判断,这是位三十多岁的女子,后来一起聊起各地的旅行经历,她说她女儿今年三十岁。当时的我只有惊讶。
  那是个精致而优雅的女子,也是我心中关于年轻的台湾的最佳人选。
  在上海再见她的时候,她穿着可爱的长袜,画着紫色的彩妆带着我去逛田子坊,和巷子深处的年轻老板聊天,亲自演示如何偷拍坐在露天餐馆的帅哥老外,大方地进到新天地的餐厅中一通拍照然后在服务员的注视下从容地离开。
  她每年都会安排旅行,不求景点丰盛,行程密集,却要深度旅行,历史人文一应了解。而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后来旅行的思路。
  她坦言英文不好,不会德文,却一个人深度游遍德国,她说那是个特别适合背包客的国家。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去过欧洲二十多个国家。
  退休后,她报名了MBA课程,面对生涩的财经术语和英文教材,她笑称曾在星巴克喝掉两万台币的咖啡,修完了全部课程拿到学位。去年又报名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古典音乐课程,一个人的生活,她过得无比丰富多彩。
  看到她在facebook上的照片,最近和女儿又安排了一年一度的亲子游,看着她们在异国他乡赏美景,品美食,快乐优雅的样子,心情亦会好起来。
  或许很少有人能猜到她的真实年龄,不过那并不重要,她真正做到了心态年轻,从她的身上我深深感触到:美丽自信,是一种生活态度。
  
  3
  蒋勋说:这当中似乎有一种年轻的精神,或说少年的精神在这块土地上,而这个东西使我觉得,我不希望台湾太老。
  【少年台湾】是我阅读的第四本蒋勋的书。这本以台湾的地名为目录的书,让我在开始的时候迫不及待地数着一个个名字,寻找着熟悉的记忆:集集,九份,八里,鹿港。
  
  4
  关于台湾,缘起是少年时代三毛的文字,她洒脱的流浪深深地埋进了我17岁那年的血液里,此后的背包行走皆是因此所致。想亲自一见台湾是因为龙应台的【目送】,在浮躁的都市里,她温情的笔触把时光拉到很久以前,那是诗意的描绘,让我想亲自踏上阳明山的土地,感受给予她源源不断写作灵感的温润的台北。后来读吴念真,吴淡如,舒国治,蒋勋的文字,始终觉得台湾作者那淡淡的,笔触不多的描述中透着幽幽的禅意,不知不觉直抵内心某个柔软的角落。
  亲自踏上那片土地,经历了太多的感动。印象最深的不是耳熟能详的阿里山,日月潭,不是期待已久的太鲁阁,七星潭,不是美丽的垦丁半岛或清境农场,而是台湾人民。野柳大雨中主动帮我把沉重的行李箱抬到车上然后默默离去的老人,花莲冰店欢迎远方来客的老板,夜雨中打来电话担心我是否回来的民宿主人,亲自送我到车站并叮嘱司机关照我的陌生路人,还有自始至终给了我无限帮助和支持的L。那些数不尽的场景,是台湾温情的所在,我有理由相信,那才是台湾年轻真正的力量。
  
  


  如果一个女子在怀胎的时候不快乐,她的忧伤会不会遗传给她的孩子?少年里那个忧伤的蒋勋让人们想到,原来他的母亲把去国怀乡的幻灭与悲凉,早已埋入了他的身体。
  
  著名作家、画家、美学大师蒋勋,现任台湾《联合文学》社长,著有诗作、小说、散文、艺术评论等数十种,近年来更以理性感性兼具、深入浅出的“美学”阐述风靡海峡两岸。
  
  初读蒋勋还是在两年前,逛书店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他的《孤独六讲》。只看了一眼心里就有一种感觉,想把它买下来,夜半读完畅快淋漓。原以为孤独是诗意的,是一种高远的心境,慢慢才发现原来孤独是一种常态,每个人不可逃避的就是孤独。蒋勋的文字很美,读起来自然而又真挚。后来又陆续读了他的《生活十讲》、《美的沉思》等其他作品,直到这本《少年台湾》。
  
  《少年台湾》是蒋勋的最新力作,历时十年,十年里他走遍台湾的角角落落,写下了一系列关于台湾的作品。《少年台湾》主要描述蒋勋青少年岁月的记忆,在台湾各地的所见所闻,以及对自己少年生活的回忆。书里描述的大多是底层百姓,他们生活在台湾的各个角落。蒋勋从集集、望安、白河、八里、写到古坑、水头,他认为,分布在台湾角落里的小人物,才最具生命力,才更能展现台湾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好的文字,并不是让人们停留在文字本身,而是读完以后把它丢开,去看一看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们。蒋勋的文字,如他所称,是一种不定性的文体,混合着诗、散文、小说。《少年台湾》字里行间也透漏出几分自由与散漫,散发出某种渲染般的迷蒙之美。在文字创作的世界里,蒋勋触角十分宽广,他以诗歌吟诵年少的激情和乡愁的心声,用散文细说生活的曼妙以及对美学的感悟,更用小说洞察复杂的人心与人性。
  
  现代的台湾,各个领域里的精英人物大多是蒋勋这个年纪的人,多数为国军退守台湾时期出生的人。他们正在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台湾,掌握着台湾的命运与走向,而在某些意义上这类人的成长也恰恰代表了台湾的成长。比如马英九、邱毅、蒋勋、侯孝贤等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让我们看到了台湾最近几十年的变迁。原来,台湾早已不是我们印象里的那个台湾了。
  
  在喧嚣的时代里,蒋勋这一代人如果要观察世界,难免有些“人心不古,世道浇漓”的落寞。因为他们见到过什么是好的,又是在很好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如今却要亲眼目睹这些传统逐一消失殆尽。蒋勋这代人,或许是台湾最后一批经历过旧时代,沐浴过大师风度,同时自己又有继承性的人文学者。他们身上有旧的传统,也有对新世界的接受和拒绝。他们谈起人生、谈起人性,都有深刻玩味之处。诚如挚友奚淞所言:“藏在蒋勋内里的,是一个可以高歌、可以挥泪的少年形象。”
  
  蒋勋写的是过去,却也能应和现在,一本《少年台湾》,让我们用心灵阅读蒋勋。
  


蒋勋这代人,或许是台湾最后一批经历过旧时代,沐浴过大师风度,同时自己又有继承性的人文学者。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台湾人继承的显然要比大陆人多而纯粹。所以看台湾一些作家的文字,更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底蕴和厚度,比如柏杨、刘墉、林清玄、余光中、李敖,比如蒋勋。


世界之大,无处不台湾。台湾在“台湾”的心灵里却无踪可觅。


“少年里那个忧伤的蒋勋让人们想到,原来他的母亲把去国怀乡的幻灭与悲凉,早已埋入了他的身体。”很忧伤的一句,写得很好。


从《少年台湾》读到蒋勋。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人生··


少年还是那个少年,台湾已不是那个台湾了。


藏在蒋勋内里的,是一个可以高歌、可以挥泪的少年形象。
  


确实第一段很好!但看到第二段突然掉下悬崖,不如在悬崖中间放棵树吧~


相关图书